張璐

《張氏醫通》~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胃脘癰

內經病能論云。人病胃脘癰。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馬仲化云。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脈見右關。本宜洪盛。今反沉細。則是胃氣已逆。人迎者。胃經穴名。在結喉兩傍。動脈應手。其脈見於左手。今右關脈沉細。人迎甚盛。則是熱聚胃口而不行耳。靈樞經脈篇謂。人迎大三倍於寸口。則胃經為實。即此驗之。而知胃脘癰之脈也。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此不言癰之所在。而言嘔膿者。以其但嘔而不咳。知非肺癰。而為胃脘癰明矣。內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胃脘為癰。胃脘屬陽明。陽明氣逆。故膿不自咳出。而從嘔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從濕化而聚結成膿。

有結痰如蜆肉也。謂不可治嘔。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以膿之瘀濁。熏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若過乎中。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若膿自上而吐。輕則金匱排膿散。重則射干湯。

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膿稀嘔止。後用太乙膏作丸服。虛人。宜八珍加黃耆、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凡舌苔經久不退。色黑垢膩。口中作甜。其氣穢濁。即是胃脘發癰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癰成而致莫救也。

石頑治談仲安。體肥善飲。初夏患壯熱嘔逆。胸膈左畔隱痛。手不可拊。便溺澀數。舌上苔滑。食後痛嘔稠痰。漸見血水。脈來澀澀不調。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稠膩頗多。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予曰。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此但嘔不嗽。洵為胃病無疑。下後四五日復嘔如前。

再以小劑調之。三下而勢甫平。後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先時有李姓者患此。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直至膈畔潰腐。膿水淋漓。纏綿匝月而斃。良因見機不早。直至敗壞。悔無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