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成

《本草便讀》~ 谷部 (5)

回本書目錄

谷部 (5)

1. 刀豆子

溫中下氣。治呃逆有功。益腎歸元。味甘溫無毒。(刀豆子味甘性溫。下降入腎。能溫暖下焦。治腎虛氣不歸元。虛寒呃逆者。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即其利腸胃。和中焦。亦固所宜也。)

白話文:

(刀豆)可溫暖腸胃、調和中焦,治療呃逆的效果很好。益腎歸元、味甘性溫,無毒。(刀豆味甘性溫,入腎,能溫暖下焦,治療腎虛氣不歸元、虛寒呃逆。取刀豆燒存性,用白開水調服用二錢,呃逆即可停止。它又有利於腸胃,調和中焦,也是非常合適的。)

2. 神麯

配六藥以糊成。性味辛甘。溫中和胃。合五色而具備。消磨水穀。發表強脾。(神麯用白麵為君。再加赤豆杏仁青蒿蒼耳野蓼六種。拌和作餅。如窨醬黃法。待發熱。外生黃衣。曬乾收之。五味兼有。甘辛獨多。性溫入脾胃。消磨水穀。是其本功。發表者以其有鬱蒸之氣。性能升發也。穀食去則脾胃和。自可健運如常。消導炒用。發表生用。各隨其宜可也。)

白話文:

用六種藥糊成餅,性質和味道是辛甘。溫暖脾胃。具備五種顏色。幫助消化,強健脾胃。(神麯以白麵為主要成分,再加入赤豆、杏仁、青蒿、蒼耳、野蓼等六種藥。拌和做成餅。按照製作味噌的方法,等待發熱,外表長出黃色菌衣,曬乾收起來。五味俱全,其中甘辛味最濃。性質溫和,作用於脾胃,幫助消化是它的主要功效。發表作用是因為它有鬱蒸之氣,性質能向上蒸發。把穀食消化掉,脾胃就調和了,自然恢復正常運作。消導作用宜炒熟食用,發表作用宜生用,各自依需要食用即可。)

3. 淮小麥

甘涼養胃氣。潤澤益心神。(淮小麥麥為心谷。故能入心。南麥性溫。北麥性涼。以淮產者為佳。故無壅滯生熱之慮。卻有涼心潤燥之功。是以金匱甘麥大棗湯。治婦人臟燥一證。可想見矣。)

白話文:

甘涼滋養胃氣。潤澤益養心神。(淮小麥麥為心谷。所以能入心。南麥性溫。北麥性涼。以淮產的為佳。所以沒有壅滯生熱的隱憂。反而有涼心潤燥的功效。所以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婦人臟燥的病症。由此可知。)

4.

治陰虛之不寐。性卻甘涼。利肺壅以通腸。質偏黏膩。(秫即今之細米粟。以謂之粱米。一云粟之黏者為秫。粳者為粟。亦猶黍稷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惟以上之物。皆可為糧。皆可養脾胃。古人以秫為肺谷。肺病宜食之。秫性甘寒。故能養肺陰。利大腸。治陰虛不眠等證。皆取益陰退陽。有黏緩之意也。)

白話文:

治療陰虛導致的失眠。性質卻是甘涼的,以補益肺臟,並且通利腸胃。它的質地偏向黏膩。(秫就是現在的細米粟,亦稱之為粱米。一種說法是黏性較大的粟就是秫,而不粘的粟就是粳。就像黍稷中,黏的叫黍,不粘的叫稷。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可能成為糧食,都可以養護脾胃。古人認為秫是肺部的穀物,所以肺部疾病宜食用秫。秫的性質是甘寒的,所以能滋養肺陰,通利大腸。治療陰虛失眠等症狀,都是採取滋陰退陽的方針,並且具有黏緩的用意。)

5. 阿芙蓉

澀精止利。虛邪氣痛立時瘳。醒睡助陽。毒烈苦酸傾刻效。(阿芙蓉即鴉片土。以罌粟花苞之津液煉成。本草皆言味酸溫。然究屬大苦大熱。其毒烈之性。竟與花殼不同。一物之性相反如此。亦異事也。此物可以治病。始於西人。故又謂之洋藥。止瀉痢。壯元陽。通氣血。卻有神效。

白話文:

收斂精液、止洩瀉。治療虛邪導致的疼痛,立竿見影。提神醒腦、增強陽氣。毒性劇烈、苦酸難忍,但療效迅速。(阿芙蓉即是鴉片。由罌粟花的苞片之汁液精煉而成。本草綱目記載阿芙蓉味酸性溫。但實際上其實是非常苦非常熱的。其毒性劇烈,與花殼的性質截然不同。同一種東西的性質竟然如此相反,這也是奇事一件。這種東西可以治病,最早是由西方人發現的。因此也被稱為洋藥。可以止瀉痢、壯元陽、通氣血,療效卓著。

然吸食一法。不知何人創始。固無性命之慮。然每每病根未除。煙癮已上。為終身之累。追悔莫及耳。)

6. 穭豆皮

甘平無毒宣風氣。苦澀微溫行血瘀。(穭豆即今之野黑豆。緊小而黑。性味與大黑豆同。但略帶苦澀。其主治亦能入腎。活血祛風之力。似較大豆為過之。而尤以皮為力足耳。)

白話文:

甘平無毒,能宣通風氣。苦澀微溫,能行血化瘀。(穭豆就是現在的野黑豆。緊小而黑。性味與大黑豆相同。但略微帶有苦澀。其主要功能也能入腎。活血祛風的力量。似乎比大豆要過之。而尤以皮為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