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成

《本草便讀》~ 木部 (6)

回本書目錄

木部 (6)

1. 蕤仁

宣風熱於肝家。眼目有災。氣升宜降。散結痰於心腹。甘寒無毒。性滑偏陰。(蕤仁本經稱其甘溫。然觀其主治心腹邪熱結氣。又治目赤腫痛等證。非溫性之藥所宜。故別錄言其性寒。卻為有據。其潤降之性。由肺達肝之意可想也。)

白話文:

宣散肝臟的風熱,對眼睛有益。氣升應降,祛散心腹的痰結,甘寒無毒,性滑偏陰。(蕤仁本經稱其甘溫。但看看它主治心腹邪熱結氣,又治目赤腫痛等證,這不是溫性藥所宜。所以別錄說它性寒,還是有根據的。其潤降之性,從肺達肝之意可想而知。)

2. 金櫻子

味酸澀以性溫。達肝脾而入腎。澀精固氣。虛而無火則相宜。閉蟄封藏。病若有邪慎勿使。(金櫻子酸澀性溫。然須帶生採之。太熟則色紅味甘。全失澀味。且服之利人。故採藥當及時也。凡子皆降。可入下焦。其功全在固澀。凡一切久痢遺精。大小便不固。無邪熱者。皆可用之也。)

白話文:

金櫻子味道酸澀,藥性溫和。它能通調肝脾,而進入腎臟。具有固精益氣的功效。對於體質虛弱,沒有實火的的病人,非常適合服用。閉蟄封藏,如遇病有邪氣時,慎用。(金櫻子酸澀性溫。但須採摘未成熟的金櫻子。若過熟,則顏色呈紅色,味道甘甜,完全失去了澀味。而且服食之後,對人體有利。因此,採藥應當及時。凡是果實類藥物皆性下降,可進入人體下焦。金櫻子功效在固澀。凡是久痢、遺精、大小便不固,無邪熱者,皆可用之。)

3. 山茱萸

性斂偏溫。固精補腎。味酸而澀。壯水生肝。(山茱萸酸溫無毒。入肝腎。肝主疏泄。腎主閉藏。疏泄太過。則滑脫不禁。當用酸澀之劑以收之。況遺精便滑。小便不固。以及虛汗等證屬虛者哉。使元氣固則精血充。是以為之補也。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於人之氣血不甚相宜。雖虛脫者亦宜酌用。有邪火為患者。尤當禁之。)

白話文:

山茱萸性收斂,略呈溫性。功效為固攝精液,補養腎臟。味道酸澀,酸味能增加水液、促進肝臟功能。肝臟主疏洩,腎臟主閉藏。疏洩太過,就會滑脫不禁。此時應使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況且遺精滑落,小便不固,以及虛汗等證狀,都是屬於虛證。使元氣固守,則精血充足,所以山茱萸具有補益的作用。這種藥物如五味中的酸味太重,對於人體氣血不太適合。即使是虛脫的人,也應該酌情使用。有邪火為患的人,尤當禁止使用。

4. 山梔

味苦通心。導熱歸腸寒勝火。氣輕達肺。炒焦入血黑平紅。仁則解鬱熱於胃中。殼乃退陽邪於皮部。(山梔其形尖圓。色赤象心。其質輕浮入肺。苦寒性降。能清心肺上焦之邪熱。屈曲下行。從小腸膀胱而出。炒黑則能清血分鬱熱。若邪熱在胸膈蘊結不下。則生用。梔仁亦能取吐。非山梔為吐藥。不過引之作吐。以順病勢。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白話文:

味道甘苦,能夠疏通心臟。引導熱氣歸於腸道,寒氣勝過火氣。氣味輕清,能夠到達肺臟。炒焦後可以入血,使黑色的血變為正常的紅色。梔子仁能夠消除胃中的熱氣鬱結。梔子殼能夠消除皮膚上的陽邪。

(山梔的形狀尖圓,顏色呈紅色,像心臟一樣。其質地輕浮,能夠進入肺臟。苦寒性質下降,能夠清除心肺上焦的邪熱。屈曲下行,從小腸膀胱排出。炒黑後能夠清除血分中的鬱熱。如果邪熱在胸膈中凝聚不下,則生用。梔仁也能夠催吐。並不是山梔是催吐藥,不過可以引發嘔吐,以順應病勢。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這個意思。)

5. 枳殼

利膈寬胸。辛苦性寒破氣滯。行痰逐水。和中化食入陽明。(枳殼亦橘類。逾淮而北為枳。南即為橘。此亦地道使然。因之性味主治各異。枳殼即枳實之大者。味苦辛。性寒。專主破氣。氣順則胸膈利。痰行水消。三焦通泰。邪熱蠲除耳。如欲制其燥性。助其消導。可炒黑用之。)

白話文:

使胸膈寬利。藥性苦辛,藥性寒能破氣滯。能使痰、水順利排出。調和中焦、化解食物積滯,均有助於陽明經。

(枳殼也是橘類。過淮河以北為枳殼。往南即為橘子。這也是由於地域不同而使藥材性質、味道、主治不同。枳殼就是枳實較大的,味苦辛,性寒。主要用於破氣。氣順則胸膈寬利,痰行水消,三焦通泰,邪熱得以消除。如果想抑制它的燥性,幫助它消導,可以炒黑後使用。)

6. 枳實

性味與枳殼相同。功力較老者更猛。瀉痰破積。承氣賴之以先聲。導水行瘀。金匱取之而下達。治痞堅之峻劑。攻氣分之神丹。(枳實即枳殼之初生而未熟者。如青皮陳皮之類。性味主治皆同。而功力頗猛。故破積行血。消食消痰。皆賴之以承其氣。或與補藥同用。或與瀉藥並投。在人之運用耳。)

白話文:

枳實的性質和功效與枳殼相似,但藥力比陳年枳殼更強。枳實可以化痰、消積,是承氣湯中最重要的藥物之一。它可以引導水液運行、化瘀血,金匱要略中常用它來治療水腫。枳實是治療痞塊堅硬的峻烈藥物,也是攻克氣分疾病的良藥。(枳實就是枳殼剛長成但還沒有成熟的果實,就好像青皮是陳皮的初生果實一樣。枳實和枳殼的性質、功效和主治都相同,但枳實的藥力更猛一些。因此,枳實常被用來消積行血、消食化痰,在承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枳實也可以與補藥或瀉藥一起服用,具體運用取決於醫生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