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香炒六君子湯

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砂仁藿香(各八分)

白話文:

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各 3 克),砂仁、藿香(各 2.4 克)

姜二片,棗三枚,水煎服。

2. 桂附八味湯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凡腎經真陽不足,火衰不能生土,脈虛大無力者,宜此。

熟地(八兩),山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附子肉桂(各一兩)

白話文:

大劑量熟地(320 克),山茱萸果實、山藥(各 160 克),丹皮、茯苓、澤瀉(各 120 克),附子、肉桂(各 40 克)

用煉蜜丸,每服四錢,淡鹽水下。

紫金錠(見咽喉症。)

3. 腦疽

(對口、偏對口)

生於腦,名曰腦疽。生於頸後,名曰對口。生於頸旁,名曰偏對口。正對口易治,偏對口難治,因其軟肉與喉相近也。多因膏粱醇酒,風寒壅遏所攻,宜用神火照法,次用烏金膏搽之,外貼萬全膏,取其易潰,腐後則用防風湯洗之,摻以海浮散,仍貼萬全膏,頻換數次,即愈矣。

白話文:

如果長在腦部,叫做腦疽。長在後頸,叫做對口。長在頸部旁邊,叫做偏對口。正對口比較容易治療,偏對口比較難治療,因為它靠近柔軟的肌肉和喉嚨。

大多數是因為吃了肥甘厚味、酗酒,風寒侵襲、氣血壅滯而引起。治療上適合用神火照法,接著用烏金膏塗抹,外面貼萬全膏,讓它容易潰爛。潰爛後用防風湯清洗,敷上海浮散,仍然貼萬全膏,頻繁更換數次,就會痊癒。

4. 鬢疽

(發頤、時毒、大頭天行)

生於耳前後,名曰鬢疽。生於兩頤,名曰發頤。初起宜用銀花甘草湯,加柴胡荊芥薄荷、蒡子,以清散之。若腫勢甚極,須用砭法。若已成膿而未潰者,以烏金膏塗瘡頭,貼以萬全膏,自然腐潰。潰後則用海浮散,並貼萬全膏,自應尋愈。頦下漫腫無頭,名曰時毒,俗名蝦蟆瘟是也。

白話文:

長在耳朵前後的,稱為鬢疽。長在兩邊臉頰的,稱為發頤。發病初期宜用銀花甘草湯,加柴胡、荊芥、薄荷、蒡子,以清熱散結。如果腫勢嚴重,需要用砭刺放血的方法。如果已經化膿但還沒破潰的,用烏金膏塗在瘡口上,敷上萬全膏,自然會腐爛破潰。破潰後再用海浮散,並敷萬全膏,自然會逐漸癒合。下巴下面腫脹沒有明確範圍的,稱為時毒,俗稱蝦蟆瘟。

頭面盡腫,名曰大頭天行,俗名大頭瘟是也。此皆風火鬱熱所致,初起宜用加味甘桔湯,以消散之。散而不去,則用普濟消毒飲以清之。若腫勢極盛,兼用砭法。

白話文:

全身頭面腫脹,稱為「大頭天行」,俗稱「大頭瘟」。這些都是風熱鬱積所導致的。初期宜用加味甘桔湯來消散。如果散不去,就用普濟消毒飲來清火。假如腫脹非常嚴重,還可以輔助使用針灸治療。

5. 普濟消毒飲

甘草,桔硬,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錢),玄參橘紅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一分),連翹牛蒡子(炒,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 甘草:1 錢
  • 桔硬:1 錢
  • 黃芩(炒過):1 錢
  • 黃連(炒過):1 錢
  • 玄參:5 分
  • 橘紅:5 分
  • 柴胡:5 分
  • 薄荷:6 分
  • 升麻:1 分
  • 連翹:1 錢 5 分
  • 牛蒡子(炒過):1 錢 5 分

水煎服。便閉甚,加大黃酒炒一錢;體虛加人參五分。

白話文:

以水煎服。若便祕嚴重,可額外加入一錢酒炒大黃;體質虛弱可加入五分人參。

6. 井口疽

(脅癰,肚癰,穿骨癰,魚口,臀癰)

生於心,名曰井口疽。生於脅,名曰脅癰。生於腹,名曰肚癰。生於手足腕,名曰穿骨疽。生於腿岔,名曰魚口。生於臀,名曰臀癰。施治並如前法。

白話文:

生在心臟的,稱為「井口疽」。生在肋骨的,稱為「脅癰」。生在肚子的,稱為「肚癰」。生在手足和手腕的,稱為「穿骨疽」。生在大腿內側的,稱為「魚口」。生在臀部的,稱為「臀癰」。治療方法都和前面講述的類似。

7. 護心散

患井口疽者,宜多用,他症亦宜用此。

遠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炒,一兩五錢),綠豆粉(二兩),甘草(炒,五錢),明乳香(箬上炒,二兩),辰砂(研細水飛,二錢)

白話文:

遠志肉(去核,在甘草水中浸泡後炒,約 75 克),綠豆粉(120 克),甘草(炒,約 30 克),明乳香(在箬葉上炒,約 120 克),硃砂(研磨成細粉,用清水漂浮,約 12 克)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開水下。

8. 九龍丹

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宜此。

兒茶,血竭乳香沒藥,青木香穿山甲(炒,各一兩)

白話文:

兒茶、血竭、乳香、沒藥、青木香、穿山甲(炒製,各一兩)

上各等分,為末,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下。數服自消。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各取等分研磨成細末,加上歸尾三兩、紅花二兩。用酒煎熬成膏,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錢,於空腹時用熱酒送服。服用數次後,消症自愈。

9. 胡桃散

以大胡桃剖開口,將全蠍二枚,納入,燒灰,存性,研末,熱酒沖服。

10. 疔瘡

疔瘡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疔,故名曰疔。大抵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凶。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面唇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速宜針紅絲出血,多有生者。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疔瘡初期如芥菜籽大小,形態像粉刺,或像小水泡般堅硬,故名為疔。

譯文:

疔瘡剛開始的樣子就像芥菜籽,形狀像粉刺,或是一個堅硬的小水泡,所以稱為疔。

中醫古文:

一般來說,肉色泛紅腫脹,根部沒有擴散的,預後較好。如果平平的,腫脹漫延,周圍灰白,則預後較差。

譯文:

它的形狀不一,顏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臟。

中醫古文:

如果長在雙腳上,多伴有紅線通到肚臍;長在雙手上,多伴有紅線通到心臟;長在臉部或嘴脣,多伴有紅線進入喉嚨。這些都比較難治療。

譯文:

這種情況應及時針刺紅線讓它出血,很多都能活下來。

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內服菊花甘草湯至效。如妄用疏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其治法,即見前十法中。

白話文:

如果肢體末端患病,毒素會愈積愈多,藥物難以到達患處。此時,艾灸的效果很大,同時服用菊花甘草湯也很有效。如果不加選擇地使用宣發疏利的藥物,會損耗人體正氣,不僅無法去除毒素,反而會帶來更多危害。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十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