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7)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7)

1. 1.寒降湯

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以寒涼重墜之藥,降其胃氣則血止矣。

生赭石(六錢,軋細),清半夏(三錢),蔞仁(四錢,炒搗),生杭芍(四錢),竹茹(三錢),牛蒡子(三錢,炒搗),粉甘草(錢半)

白話文:

生赭石(6 錢,研成細粉),生半夏(3 錢),生蔞仁(4 錢,炒熟後搗碎),生杭芍(4 錢),竹茹(3 錢),生牛蒡子(3 錢,炒熟後搗碎),粉甘草(1.5 錢)

《金匱》治心氣不足吐衄,有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並用,後世未窺仲景制方之意,恆多誤解。不知所謂心氣不足者,非不足也,若果不足,何又瀉之?蓋此證因陽明胃腑之熱,上逆衝心,以致心中怔忡不安,若有不足之象。仲景從淺處立說,冀人易曉,遂以心氣不足名之。

白話文:

《金匱》中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嘔吐血,有一個名叫瀉心湯的方劑,使用大黃與黃連、黃芩一起搭配使用。後世的人沒有理解張仲景制定這個方劑的用意,經常誤解。不知道所謂的心氣不足,並非真的不足,如果真的不足,為什麼還要瀉呢?這個證狀是因為陽明胃腑的熱氣,逆行衝擊心臟,導致心中發慌不安,看起來像不足的樣子。張仲景從淺顯的地方出發論證,希望大家容易理解,所以以心氣不足來命名。

故其立方,獨本《內經》吐血、衄血,責重陽明不降之旨,用大黃直入陽明之腑,以降其逆上之熱,又用黃芩以清肺金之熱,使其清肅之氣下行,以助陽明之降力,黃連以清心火之熱,使其元陽潛伏,以保少陰之真液,是瀉之實所以補之也。且黃連之性肥腸止瀉,與大黃並用,又能逗留大黃之力,使之不至滑瀉,故吐衄非因寒涼者,服之莫不立愈。且愈後而瘀血全消,更無他患,真良方也。

白話文:

因此這個處方獨特地依據《黃帝內經》關於吐血、衄血的論述,強調陽明氣不降下的原因,使用大黃直接進入陽明腑,以降低逆上之熱。同時使用黃芩清除肺金之熱,使清肅之氣下降,以幫助陽明氣下降。黃連可以清除心火之熱,讓元陽潛伏,以保護少陰的真液。這種瀉法的目的是為了滋補。

此外,黃連的性質可以潤腸止瀉,與大黃一起使用,可以留住大黃的功效,防止大黃滑瀉。因此,對於非因寒涼引起的吐血和衄血,服用這個處方都能立即痊癒。而且痊癒後瘀血完全消失,不再有其他併發症,可謂良方。

即使心氣果系不足,而吐衄不止將有立危之勢,先用瀉心湯以止其吐衄,而後從容調補,徐復其正,所謂急則治標,亦醫家之良圖也。乃世人竟畏大黃力猛,不敢輕用,即或用之,病家亦多駭疑。是以愚不得已,擬此寒降湯,重用赭石,以代大黃降逆之力,屢次用之,亦可隨手奏效也。

白話文:

即使心中氣血明顯不足,但仍不斷嘔吐鼻出血,情況危急,先使用瀉心湯止血止嘔,然後不慌不忙地調理補益,慢慢恢復正氣,這叫「急則治標」,也是醫家的良策。但是,大家普遍害怕大黃藥力太強,不敢輕易使用,即使使用了藥,病人也大多恐懼懷疑。因此,我不得已,想出這劑寒降湯,大量使用赭石,用來替代大黃止嘔鎮逆的作用,多次使用後,也都能很快奏效。

或問:後世本草謂血證忌用半夏,以其辛而燥也。子所擬寒降湯,治吐衄之因熱者,何以方中仍用半夏,獨不慮其辛燥傷血乎?答曰:血證須有甄別,若虛勞咳嗽,痰中帶血,半夏誠為所忌。若大口吐血,或衄血不止,雖虛勞證,亦可暫用半夏以收一時之功,血止以後,再徐圖他治。蓋吐血之證,多由於胃氣挾沖氣上逆,衄血之證,多由於胃氣衝氣上逆,並迫肺氣亦上逆。

白話文:

有人問:後世的中醫本草學認為,血證不宜使用半夏,因為它辛溫燥烈。你所開的寒降湯,用於治療因熱導致的嘔吐鼻血,為什麼方劑中仍然使用半夏?難道不擔心它的辛燥性質會傷血嗎?

答:血證的治療需要仔細區分。如果是氣虛咳嗽,痰中帶血,半夏確實不宜使用。但是,如果是大口吐血或鼻血不止,即使是氣虛證,也可以暫時使用半夏來暫時止血,待血止後再慢慢調理。

因為,吐血多是由於胃氣挾帶上衝氣逆行所致,而鼻血不止則是由於胃氣上衝氣逆行,同時也迫使肺氣上逆。

《內經》厥論篇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煌煌聖言,萬古不易。是治吐衄者,原當以降陽明之厥逆為主,而降陽明胃氣之逆者,莫半夏若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的《厥論》篇說:陽明經氣上逆,導致喘咳發熱、容易受到驚嚇而流鼻血、嘔吐鮮血。這是古聖賢的至理名言,歷經千年也不變。因此,治療吐血,應該以平息陽明經氣上逆為主要目標,而平息陽明胃氣上逆的最佳藥材,就是半夏。

一童子,年十四,陡然吐血,一晝夜不止,勢甚危急,求為診視。其脈洪長,右部尤重按有力。知其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氣上升也。為擬此湯,一劑而愈,又服一劑,脈亦和平。

白話文:

有一個十四歲的男孩,突然吐血,一天一夜都止不住,情況非常危急,求我診治。他的脈象洪盛而綿長,右脈特別有力。我知道他的胃氣因熱而不下降,血液隨著逆氣上升而導致吐血。我為他開了這個藥方,一劑就痊癒了,再服一劑,脈象也恢復平和。

一人,年十八,偶得吐血證,初不甚劇。因醫者誤治,遂大吐不止。診其脈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數,此虛弱之極候也。若不用藥立止其血,危可翹足而待。遂投以此湯,去竹茹,加生山藥一兩,赭石改用八錢,一劑血止。再診其脈,左右皆無,重按亦不見。愚不禁駭然。詢之心中亦頗安穩,惟覺痠懶無力。

白話文:

某位十八歲的人,偶爾吐血,一開始不太嚴重。因為醫生誤診誤治,導致他大吐不止。診脈時,發現他的脈搏像水上漂浮的麻繩,數不清脈搏,這是極度虛弱的徵兆。如果不用藥物立刻止血,危險到可以翹著腳等死了。於是,我給他開了這個湯方,去掉了竹茹,加了生山藥一兩,赭石改用八錢,一劑藥下去,血止住了。我再次診脈,左右手都摸不到脈搏,用力按壓也摸不見。我不禁大吃一驚。問他感覺如何,他說心中還算安定,只是覺得痠軟無力。

忽憶呂滄洲曾治一發斑證,亦六脈皆無,滄洲謂:脈者血之波瀾,今因發斑傷血,血傷不能復作波瀾,是以不見,斑消則脈出矣。遂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毒,脈果出(詳案在青盂湯下)。

白話文:

我忽然想起呂滄洲曾經治療過一位發斑的病人,他的六脈也沒有跳動。呂滄洲說:「脈搏是血液的波動,現在因為發斑傷到了血液,血液受傷了就不能再產生波動,所以脈搏就不見了。等到斑點消失,脈搏就會出現。」於是呂滄洲使用了白虎湯加人人參湯,化解了病人的斑毒,脈搏果然出現了。(詳細記載在「青盂湯」的下方)

今此證大吐亡血,較之發斑傷血尤甚,脈之重按不見,或亦血分虛極,不能作波瀾歟?其吐之時,脈如水上浮麻者,或因氣逆火盛,強迫其脈外現歟?不然聞其診畢還里(相距十里),途中復連連嘔吐,豈因路間失血過多歟?躊躇久之,乃放膽投以大劑六味地黃湯,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又加人參、赭石各數錢,一劑脈出。又服平補之藥二十餘劑,始復初。

白話文:

現在這種情況大吐血,比發出斑點(皮膚損傷)損失血液的情況還要嚴重。脈象按下去很重卻摸不到脈搏,可能是血氣虛弱到了極點,所以脈搏微弱得像水上的浮萍嗎?吐血的時候,脈象就像水上漂浮的芝麻一樣,可能是因為氣機逆亂、火氣旺盛,強迫脈搏浮出表面嗎?如果不是這樣,聽說他看診完畢後回到家(相距十里),路上又連續嘔吐,難道是路途中失血過多造成的嗎?猶豫了很久,才大膽地給他服用了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減半使用茯苓和澤瀉,又加了幾錢的人參和赭石,一劑藥下去,脈搏就顯現出來了。又服用了二十多劑調理氣血的藥物,才恢復健康。

按:,因寒因熱,皆可使胃氣不降。然因熱胃氣不降者,人猶多知之,因寒胃氣不降者,則知者甚鮮。黃氏論胃氣不降,專主因寒一面,蓋有所感觸而言也。曾有一少婦,上焦煩熱,不能飲食,頻頻咳吐,皆系稀涎,脈象弦細無力。知系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為恙也。詢其得病之初,言偶因咳嗽懶食,延本處名醫投以栝蔞、貝母、麥冬之類,旋愈旋即反復,服藥月餘竟至如此。遂為開苓桂朮甘湯,加乾薑、半夏(細觀理飲湯後跋語自知),且細為剖析用藥之意。及愚旋里,其藥竟不敢服,復請前醫治之,月餘而亡。夫世之所謂名醫者,其用藥大抵如此,何不讀黃氏之論,而反躬自省也哉!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不管是寒證還是熱證,都可能導致胃氣不降。不過,因為熱證導致胃氣不降的情況,人們還比較容易理解,而因為寒證導致胃氣不降的,知道的卻很少。黃氏在討論胃氣不降時,特別強調寒證的一面,這可能是有所感悟後才提出的看法。

曾有一個年輕女子,上焦燥熱,吃不下東西,不停地咳嗽、嘔吐,吐出的都是稀痰,脈搏細弱無力。我診斷她是脾胃寒濕,導致食物不能運化,積滯在體內,形成留飲而發病。問她生病的原因,她說,起初咳嗽懶得進食,請了當地一家有名的醫生,給她吃了栝蔞、貝母、麥冬之類的藥,暫時好了,但很快又復發。她服藥一個多月,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於是我給她開了苓桂朮甘湯,並加了乾薑、半夏(詳情請參閱《理飲湯》後跋語),同時詳細地分析了用藥的道理。等她回到家,卻不敢服用我的藥,又請之前的醫生給她治。一個多月後,她就去世了。

世間所謂的名醫,他們的用藥大多如此,為什麼不讀黃氏的理論,好好反省一下呢?

門人高××實驗一方:赭石、滑石等分研細,熱時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時開水送服,一兩或至二兩,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高××又在保陽,治一吐血證甚劇者,諸藥皆不效,診其脈浮而洪,至數微數,重按不實。初投以拙擬保元寒降湯,稍見效,旋又反復。高××遂放膽投以赭石二兩、臺參六錢、生杭芍一兩,一劑而愈。

白話文:

高姓門人實驗了一種方子:

將赭石和滑石等分研磨成細粉。天氣炎熱時,用新鮮汲取的井水送服;天氣寒冷時,用開水送服。服用一兩或至多兩兩。對於因熱症引起的吐血和鼻衄,效果顯著。

高姓門人還曾在保陽治療了一位吐血特別嚴重的患者。各種藥物都無效。診脈後發現,脈搏浮而洪,至數微數,重按不實。

一開始,高姓門人給患者服用了自擬的保元寒降湯,稍見成效,但隨後病情反覆。於是,高姓門人放膽讓患者服用赭石兩兩、太子參六錢、生杭芍一兩,一劑藥便治癒了。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天津曹××,年二十五歲,自春日患吐血證,時發時愈,不以介意。至仲冬,忽吐血較前劇,咳嗽音啞,面帶貧血,胸中煩熱,食少倦怠,屢治罔效,來寓求診。左脈細弱,右脈則弦而有力,知其病久生熱,其胃氣因熱上逆,血即隨之上升也。為開寒降湯方,為其咳嗽音啞,加川貝三錢,連服二劑,病大輕減。又服二劑,不但吐血已止,而咳嗽音啞諸病皆愈。

白話文:

天津人曹某,25歲,從春天開始患吐血癥,有時發作有時好轉,他並未放在心上。到了仲冬,突然吐血比以前嚴重,咳嗽聲音嘶啞,臉色蒼白,胸中煩熱,食慾不振,疲倦怠惰,多次治療都沒有效果,來求診。左脈搏細弱,右脈搏弦而有力,我知道他病久生熱,胃氣因熱上逆,血液也就跟著上升。於是開具了寒降湯方,因為他咳嗽聲音嘶啞,又加了三錢川貝,連服兩劑,病情大有好轉。又服了兩劑,不僅吐血停止了,咳嗽聲音嘶啞等毛病都好了。

安徽當陽吳××來函:

孟夏二十三日,赤日晴天,鑠人臟腑。有陶××者,因業商,斯日出外買糧,午後忽於路中患吐血,迨抵家尚嘔不止。凌晨來院求治。診其脈象洪滑,重按甚實,知其為熱所迫而胃氣不降也。因夫子嘗推《金匱》瀉心湯為治吐衄良方,遂俾用其方煎湯,送服黑山梔細末二錢。

白話文:

初夏二十四日,天氣晴朗,陽光猛烈,灼傷了人的臟腑。陶××因商業往來,這天外出購買糧食。下午在路上突然吐血,回到家後嘔吐一直未停止。第二天凌晨來到醫院求治。診脈後發現脈搏洪滑,重按非常有力,得知是熱毒逼迫導致胃氣不順利下降。因此,根據老師曾經推薦《金匱》中的瀉心湯治療吐衄的良方,讓他用這個方子煎湯,並服用黑山梔細末二錢。

服後病稍愈而血仍不止,診其脈仍然有力,遂為開寒降湯,加廣三七細末三錢,俾將寒降湯煎一大盅,分兩次將三七細末送服。果一劑而愈。

白話文:

服藥後,病情稍有改善,但血仍未止。檢查脈搏,發現仍有力。於是開了寒降湯,再加廣三七細末三錢,讓患者將寒降湯煎一大碗,分兩次飲用,在飲用時放入三七細末。結果服用了第一劑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