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1)

1.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白話文:

中醫對不同類型水病的解釋與診斷

各類水病的特點:

  1. 風水
  • 脈象:自浮
  • 外證:骨節疼痛,惡風(怕風)
  • 描述:身體感覺像是被風吹打,伴有疼痛。
  1. 皮水
  • 脈象:浮
  • 外證:皮膚胕腫,按壓下去可留下指痕,不惡風,腹部膨脹如鼓,不渴
  • 治療:應透過發汗治療。
  1. 正水
  • 脈象:沉遲
  • 外證:自主呼吸困難(喘息)
  1. 石水
  • 脈象:沉
  • 外證:腹部滿滿的感覺,不伴有呼吸困難
  1. 黃汗
  • 脈象:沉遲
  • 外證:身體發熱,胸部感覺滿滿的,四肢及頭面腫脹,長時間不愈合,可能導致膿腫

其他相關診斷:

  • 脈象詳解

  • 浮而洪:浮表示風的影響,洪表示氣血充盈。

  • 風氣相搏:風的影響比較強時,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癮疹,長期則可能演變為皮膚粗糙(痂癩)。

  • 氣的影響強則表現為體內水分停滯,導致身體腫脹,透過汗出可以獲得緩解。

  • 風水:若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還表現出怕風的特點,這屬於風水。

  • 黃汗:若不怕風,且小便正常,但上焦(胸口至頭部的部分)感覺有寒氣,且口中多涎,則屬黃汗。

  • 具體表現

  • 寸口脈沉滑,臉部和眼周腫大有熱感,顯示有風水。

  • 眼窩上方輕微腫脹,脖子的脈搏有動感,時有咳嗽,手足壓下後凹陷不復原,這些都是風水的表現。

提示:

  • 這些描述和診斷方法反映了中醫對不同類型水病的深入理解和治療原則。
  • 在治療這些病症時,應尋求有經驗的中醫師進行全面評估和治療,確保治療方法正確,安全有效。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痛,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白話文:

中醫對太陽病及其相關症狀的解釋

太陽病的風水特徵:

  • 脈象:浮而緊。
  • 症狀:應有骨節疼痛,但患者實際不感到痛;身體感覺沉重且痠痛。
  • 其他表現:不感渴望飲水,一旦出汗症狀會緩解。
  • 診斷:若伴隨惡寒,可能是由於極度虛弱而在不當的情況下發汗所致。

皮水:

  • 症狀:感到渴但不惡寒。

黃汗:

  • 症狀:身體腫脹並感到冷,類似周痹症狀;胸部感覺悶塞,無法進食;疼痛聚集且晚上煩躁不安,無法安睡。
  • 特徵:痛感主要集中在骨節。

脾脹:

  • 症狀:咳嗽伴有喘息,但不感渴望飲水,外觀上如同腫脹。
  • 治療:透過發汗治療可以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裏水:

  • 症狀:全身及面部出現黃色腫脹,脈象沉重,小便不暢。
  • 診斷:小便不暢導致體內水分滯留形成病水;如果小便自行暢通,則可能因津液損失導致渴感。
  • 治療:使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

趺陽脈狀況的診斷:

  • 脈象:本應伏藏但現反緊,表明有內寒、疝瘕或腹部疼痛。
  • 醫治反應:如果錯誤地進行瀉治(下痢治療),可能導致胸部感覺滿滿的且呼吸短促。

總結

以上各種病症和病態的描述展示了中醫在診斷和治療特定病症方面的深入見解。在治療這些病症時,中醫強調根據具體病情調整治療策略,並特別注意不應隨意發汗特別是在有水病或腹部病痛的情況下。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和治療決定都應根據個體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白話文:

趺陽脈的診斷

  • 症狀描述

  • 趺陽脈:本應伏藏,現在反而數(快速)。原本體內有熱,消耗食物(消穀),小便頻繁,現在卻不暢通,這表明體內可能積聚了水。

  • 寸口脈

  • 浮而遲:浮脈表示有熱,遲脈表示潛藏的熱。這兩者相搏,名為沉。

  • 浮而數:浮脈表示熱,數脈表示止(停止的意思)。這種熱和停止的相搏,名為伏。

  • 沉伏相搏:名為水。沉表示脈絡虛弱,伏表示小便困難。虛弱和排尿困難相搏,水分會在皮膚下走動,形成水病。

其他脈象解釋

  • 寸口脈弦而緊

  • 弦脈:衛氣不行,表現為惡寒。

  • 緊脈:表示痛感。

  • 沉脈:表示有水,使小便困難。

  • 脈得諸沉

  • 應注意體內是否有水。如果身體腫重且有明顯的水病脈象,這是一個不利的預後指示,可能預示著病情嚴重。

水病的外觀症狀

  • 臨床表現
  • 眼下有臥蠶,面部光澤,脈象伏藏,患者有消渴的症狀。
  • 腹部膨大,小便不利,脈沉而絕,這是有水的明確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瀉法治療。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病情詢問與回答:

  • 情境:患者在腹瀉後出現渴望喝水,小便不利,腹部膨脹並感到腫脹。
  • 解答:通常這應當指向“病水”(體內水滯)。如果小便能自行暢通或通過出汗得到緩解,患者應能自然恢復。

不同器官的水病特徵:

  1. 心水
  • 症狀:身體沉重,氣短,無法平臥,感到煩躁不安,出現陰部腫脹。
  1. 肝水
  • 症狀:腹部膨大,翻身困難,脅下及腹部疼痛,偶爾有津液生成,小便持續通暢。
  1. 肺水
  • 症狀:身體腫脹,小便排泄困難,時有腹瀉。
  1. 脾水
  • 症狀:腹部膨大,四肢感到沉重,津液生成減少,常感氣短,小便困難。
  1. 腎水
  • 症狀:腹部膨大,臍部腫脹且腰痛,尿液排泄困難,陰部潮溼,腳部感到冰冷,面部消瘦。

治療原則:

  • 腰以下腫脹:應促進小便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 腰以上腫脹:應通過發汗來治療。

脈象分析與疾病關係:

  • 寸口脈:沉而遲,沉代表水病,遲代表體內寒氣。
  • 趺陽脈:伏藏,表明消化系統受損,脾氣衰弱導致鴨溏,胃氣衰弱則引發全身腫脹。
  • 少陽脈與少陰脈:變得低微與細小,男性可能導致小便困難,女性可能導致月經不暢;與血液循環有關,血液循環不暢可能轉變爲水病,稱爲“血分”。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白話文:

:為何疾病會分成血分和水分?
:若經期之前就已經出現水腫,接著經期中斷,這種情況稱為“血分”,這種病較難治療。如果先出現水腫,後來經期中斷,則稱為“水分”,這種病比較容易治療。為什么呢?因為排除了水分,月經自然會恢復。

:病人身體多水,臉部和四肢都腫,小便不順,脈診時不直接提水腫,而是說胸部疼痛,氣衝喉嚨,感覺像燒烤過的肉,似乎有輕微的咳嗽和喘息。按照師傅所說,他的脈象是什么樣的?

:脈象在寸口處沉且緊,沉代表水態,緊代表寒冷。沉和緊的脈象交錯,固結於關元(下腹部)。起初很輕微,年輕時不覺察,隨著陽氣衰弱,營養和防衛的功能出現問題,陽氣損失而陰氣盛,寒氣微動,腎氣上衝至喉嚨造成堵塞,脅下急痛。有的醫生誤以為是留存的飲食問題而進行攻下,但氣衝依舊,病症不減。之後進行催吐,胃部感到空虛煩躁,喉嚨乾燥想喝水,小便不順,水穀不化,臉部和手腳腫脹。又給了葶藶丸來排水,初時似乎稍有好轉,但過度飲食後腫症重現,胸脅劇痛,病情如奔豚般劇烈,水分上溢則導致浮腫、咳嗽和氣喘逆。應首先攻擊衝氣使其停止,然後治療咳嗽;咳嗽停止後,喘息自然會好轉。應先治新病,舊病則會隨後解決。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白話文:

風水症狀,表現為脈浮身重,流汗後感覺不適於風,此時應使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如果伴有腹痛,可加入芍藥。

若風水症狀伴有全身腫脹,脈浮且不感渴,繼續自發性出汗而沒有高熱,則應使用越婢湯治療。

越婢湯的配方如下: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五枚

將上述五種藥材用六升水煮,先煮麻黃並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水量減至三升,分為三次溫服。若感覺到風寒,可加入炮附子一枚。若為風水症狀,可再加朮四兩。

皮水症狀表現為四肢腫脹,水氣聚集在皮膚下,四肢有輕微抽動,這時使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防己茯苓湯的配方如下:

  • 防己三兩
  • 黃耆三兩
  • 桂枝三兩
  • 茯苓六兩
  • 甘草二兩

用六升水煮上述藥材,煮至剩下二升,分三次溫服。

內部水滯症狀,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治療;甘草麻黃湯也適用於此症狀。


這是以上文本的Markdown原始碼,您可以將其複製並使用在任何支援Markdown的編輯器中:

風水症狀,表現為脈浮身重,流汗後感覺不適於風,此時應使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如果伴有腹痛,可加入芍藥。

若風水症狀伴有全身腫脹,脈浮且不感渴,繼續自發性出汗而沒有高熱,則應使用越婢湯治療。

**越婢湯的配方如下:**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五枚

將上述五種藥材用六升水煮,先煮麻黃並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水量減至三升,分為三次溫服。若感覺到風寒,可加入炮附子一枚。若為風水症狀,可再加朮四兩。

皮水症狀表現為四肢腫脹,水氣聚

集在皮膚下,四肢有輕微抽動,這時使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防己茯苓湯的配方如下:**

- 防己三兩
- 黃耆三兩
- 桂枝三兩
- 茯苓六兩
- 甘草二兩

用六升水煮上述藥材,煮至剩下二升,分三次溫服。

內部水滯症狀,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治療;甘草麻黃湯也適用於此症狀。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白話文: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

甘草麻黃湯方:

  • 甘草二兩
  • 麻黃四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 麻黃三兩
  • 甘草二兩
  •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之一,日三服。

**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白話文:

厥而出現皮下水腫,可以使用蒲灰散來治療,該方在消渴症的治療部分有提到。

:黃汗症的病狀包括全身腫脹變重、發熱時出汗並感到口渴,外觀像風水,汗水沾濕衣服並呈現黃色如同柏樹汁一般,脈搏沉重。這種情況是怎麼引起的?
:這是因為在流汗後進入水中洗浴,水分透過汗孔進入體內所致。應使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來治療。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 黃耆五兩
  • 芍藥三兩
  • 桂枝三兩

將以上三種藥材與苦酒一升和水七升混合,煮至剩餘三升,溫服一升。若服用數日後仍覺心煩,可能是因為苦酒的作用,可嘗試以美酒或醋替代苦酒。

黃汗症狀還包括兩腿冷感;若伴隨發熱,屬於歷節(關節痛)。飯後出汗,及夜間經常有盜汗,屬於勞氣(過度勞累引起)。若汗後反覺發熱,長時間無解,身體會出現嚴重問題;持續的發熱可能導致惡瘡發生。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 黃耆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白話文:

若身體感覺沉重,汗出後突然感覺身體變輕,長期下來會導致身體突然抖動,這種抖動會引起胸痛。此外,從腰部以上的部分會出汗而腰部以下不出汗,腰髖鬆弛且痛苦,感覺像皮下有東西一樣,嚴重時會導致無法進食,身體疼痛並感到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順,這是黃汗的症狀,使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

桂枝加黃耆湯方: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甘草二兩
  • 黃耆二兩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之後立即飲用熱稀粥一升餘,以增強藥效。若未出汗,則需再服用。

師曰:寸口脈遲且澀,遲表明體內寒氣,澀則顯示血液不足。趺陽脈微弱且遲,微表氣虛,遲表寒氣。寒氣不足導致手腳冰冷;手腳逆冷則營養和防衛系統運作不佳;這會引起腹部脹滿和脅部疼痛;氣體流向膀胱,營養和防衛系統過度勞累,陽氣不通則感到全身冷,陰氣不通則感骨痛;陽氣通則感惡寒,陰氣通則肢體麻木;陰陽相得,氣流暢通,一旦大氣轉動,氣體散開;實則氣虛,虛則導致遺尿,這被稱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白話文:

氣分症狀:心下部位堅硬,感覺像盤子那麼大,邊緣像旋轉的杯子,這是因飲水過多所引起的。治療此症應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 桂枝三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二枚
  • 麻黃二兩
  • 細辛二兩
  • 附子一枚(炮製)

用七升水煮麻黃,去掉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餘二升,分三次溫服。當汗出時感覺如蟲在皮膚中行動,症狀即可緩解。

枳朮湯方:

  • 枳實七枚
  • 白朮二兩

用五升水煮上述藥材,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當腹中感覺軟化時,症狀應當緩解。

《外臺》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風水,脈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白話文:

師說:病症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風水,脈搏浮而快,身體症狀表現為骨節疼痛,怕風;皮水,脈搏也浮,身體症狀表現為小腿腫脹,按壓後手指會陷進去,不怕風,肚子像鼓一樣脹,不口渴,應該出汗治療。正水,脈搏沉而慢,身體症狀表現為自發性喘氣;石水,脈搏沉,身體症狀表現為肚子脹滿但不喘。黃汗,脈搏沉而慢,身體發熱,胸中脹滿,四肢和頭面腫脹,久治不癒,必定會產生膿腫。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白話文:

脈象浮而有力,浮屬風,有力屬氣,風氣交作,風強則形成癮疹,身體發癢,癢則出風,久了就結痂生瘡;氣強則成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腫大,出汗後纔好,惡風寒虛,此乃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口中常出涎水,此乃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白話文:

寸口脈搏沈穩而圓滑,感覺又有水氣,面部四肢腫大,有發熱,稱為「風水」。觀察病人的眼眶略顯突出,像蠶剛睡醒的樣子,頸動脈搏動,經常咳嗽,按壓其手腳,按下去後不會很快恢復原狀的,也是「風水」的症狀。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痛,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

白話文:

太陽症,脈搏浮而緊,一般來說會伴隨骨節疼痛,但是這個病患沒有,反而覺得身體沉重痠痛,而且不口渴,一冒汗就會好,這是因為受風水影響的緣故。如果惡寒,那是因為身體虛弱,發汗過度導致的。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白話文:

口渴但卻沒有怕冷的症狀,這是皮膚水腫的徵兆。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白話文:

身體腫脹冰冷,四肢關節都像得了風濕,胸部悶痛,吃不下東西,疼痛反而加劇,晚上煩躁不安,睡不好覺。這是得了黃汗症,疼痛集中在骨頭關節處。

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

白話文:

咳嗽兼喘,但並不會感到口渴。這種情況是脾氣鬱結導致的,症狀類似腫脹。只要讓身體發汗,就會康復。

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白話文:

有此類疾病的人,如果又口渴、下痢、頻尿,都不可以發汗。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下。

白話文:

有水腫的人,渾身面目浮腫,脈象細弱,小便不通暢,所以稱為水腫。如果小便自己排出,這是津液流失,所以會口渴。用「越婢加術湯」治療。處方如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白話文:

趺陽脈原本應該是緩和的,現在反而緊繃,本來就有寒氣、疝氣、腹痛,醫生卻又下通利氣的藥,喝下通利氣的藥就會胸悶氣短。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白話文:

趺陽脈應當沉伏,現在反而數而有力,原來就有的熱症,反而消退了,小便應當次數多,現在反而小便不利,這樣的情況預示著將會出現水腫。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白話文:

寸口脈浮而遲緩,浮脈代表熱,遲脈代表潛藏。熱和潛藏交錯作用,稱為「沉」脈。趺陽脈浮而快速,浮脈代表熱,快速脈代表停止。熱和停止交錯作用,稱為「伏」脈。「沉」脈和「伏」脈交錯作用,稱為「水」脈。「沉」脈代表脈絡空虛,「伏」脈代表小便困難。空虛和困難交錯作用,水氣就會流竄於皮膚,形成「水」脈。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白話文:

寸口脈搏弦緊,弦脈代表衛氣運行不暢,會出現怕冷、水液停留於腸胃的症狀。少陰脈緊又沉,緊脈代表疼痛,沉脈代表水液,會導致小便困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白話文:

脈象顯示沉重濡濕,表示體內水氣過盛;如果身體腫脹,脈象出現水氣的徵兆,則表示情況危急,恐有生命之虞。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白話文:

水病患者,眼睛下方有臥蠶,臉色紅潤,脈搏微弱,此人患有消渴症。水腹病患者,肚子大,小便困難,其脈搏沉細而微弱,有水氣,可用瀉藥治療。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白話文:

請問:腹瀉後,口渴想喝水,小便卻不利,肚子脹並且腫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回答:這種情形是身體出了水腫的毛病,如果小便自己通了,或是流汗,這種情況就會自然好起來。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白話文:

如果有心臟疾病,會感到身體沉重,呼吸困難,不能躺下休息,感到煩躁不安,並且會有陰部腫脹的症狀。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白話文:

肝水充足的人,肚子大,無法自行翻身,肋骨下方的腹部會痛,偶爾會產生少量津液,小便通暢。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白話文:

肺部積水的患者,身體會腫脹、小便困難,經常咳嗽,咳出像鴨蛋清一樣的痰。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白話文:

脾胃有水氣的人,腹部會腫脹、四肢會感到沉重乏力、體內津液不足,雖然口渴卻會喘不過氣,小便也不順暢。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白話文:

腰屬腎經,腎虛的人,腹部會膨脹,肚臍腫大,腰部疼痛,小便困難,私處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腳部會冰冷,臉色反而很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白話文:

老師說:凡是有水腫的人,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才能痊癒。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大夫說:寸口的脈搏沉且遲,沉代表水,遲代表寒,所以是寒水相搏。趺陽脈浮沉不定,表示水穀不能運化,脾氣衰弱就會導致腹瀉,胃氣衰弱則會導致身體浮腫。少陽脈微弱,少陰脈細小,男性會導致小便不利,女性會導致經血不暢通;經絡代表血液,血液不通就會變成水,稱為水液代謝。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白話文:

請問疾病有血分和水分之分,為何如此?

名醫回答: 如果月經來之前就中斷,之後才生病,稱為血分,這種病難以治療。 如果先生病,而月經後來才中斷,稱為水分,這種病較容易治療。 為何如此? 因為化解水分,月經會自然恢復。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白話文:

病人因水腫而受苦,臉、身體和四肢都浮腫,小便困難。脈診時,不說自己是水腫,反而說胸中疼痛,氣往喉嚨衝,就像肉被火烤一樣。而且會輕微咳嗽和喘氣。根據你所說的症狀,他的脈象是什麼樣的?

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白話文:

醫師說:寸口脈搏摸起來又沉又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互相糾結,停滯在關元穴。剛開始時症狀很輕微,年紀正值壯盛時也不覺得有什麼,但陽氣衰退後,營氣和衛氣互相阻礙,陽氣受損,陰氣旺盛,寒氣開始輕微地活動,腎氣往上衝,喉嚨和食道阻塞不通,脅下劇痛。醫生誤以為是消化不良而給予大量瀉藥,氣堵還是沒有消除,病症也沒有好轉。後來又用強力催吐的方法,結果胃虛煩躁,喉嚨乾燥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水和食物無法消化,臉和手腳都浮腫了。再用葶藶丸來利水,當時症狀稍微好轉,但是飲食過量,浮腫又像以前一樣,胸脅非常疼痛,感覺好像有東西在裡面亂竄,水氣上逆,就會咳嗽氣喘。應該先治療氣衝的毛病,讓它停止,才能治療咳嗽;咳嗽停止了,氣喘自然會好轉。先治療新發生的病症,舊病症狀自然會隨後好轉。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白話文:

脈搏浮浮而全身沉重,出汗但有惡風的人,建議服用防己黃耆湯。如果伴有腹部疼痛,可加入芍藥。

2. 《外臺》防己黃耆湯: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浮的,表示疾病在體表,患者可能會頭部出汗,除了表症以外沒有其他問題。病人的部分身體變重,腰部以上部位和諧,腰部以下部位可能會腫脹和陰濕,難以屈伸。可以看到這類情況的患者患有風濕。

3. 越婢湯方: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風水邪氣入侵身體,全身都腫脹,脈象浮動卻不口渴,持續出汗,體溫不燙,可以用越婢湯治療。

材料: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做法: 將這五味配藥加入六升水,先煮麻黃,把浮沫撈掉,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藥湯,分成三份,溫服。 如果惡風嚴重,再加一顆炮製過的附子。 如果兼有風水,再加四兩朮。

如果是皮膚病導致的,四肢腫脹,水氣滯留在皮膚中,四肢常會無力地抽動,可以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4.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白話文: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以上五味,加入六升水熬煮取二升,分三次溫服。

如果腹中有水,以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為主治藥。

5. 越婢加朮湯方:

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

白話文:

方子見上(不明)。另外,若見有腳氣症狀,加入白朮四兩。

6.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白話文: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面這兩種藥材,用五升水,先煮麻黃,除去浮沫,再加入甘草,煮到只剩下三升,熱熱喝一升,大量出汗,不流汗的話,再喝。小心著涼。

水所造成的疾病,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症;脈象浮的是風,沒有水腫的虛浮是氣。水症,只要發汗就好了。脈象沉的適合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的適合用杏子湯。

7.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製過)

上述三種藥材,加上水七升,先煮麻黃,去除上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二升半藥汁,溫熱服下八分滿,每天服用三次。

8. 杏子湯方:

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皮膚水腫的症狀,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詳細內容請見「消渴」的主題。

請問:得了黃汗症時,身體會變腫重,發燒出汗且口渴,症狀類似風水病,汗水會沾濕衣物,顏色是正黃色,像檜木汁一樣,脈象緩沉,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老師回答:因為流汗時泡在水中,水從汗腺滲入體內所致,應使用耆芍桂酒湯來治療。

9.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以上三種藥材,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合後煮沸,取三升藥液,溫熱服用一升,主要治療心煩。服用六、七天就能緩解。如果心煩一直沒有緩解,可能是因為苦酒阻礙了藥效。另一種方法是用美酒和醋代替苦酒。

黃疸會導致小腿冰冷,即使發燒也一樣,這屬於歷節病。吃東西會出汗,而且經常在晚上盜汗,這是勞氣造成的。如果出汗後又發燒,時間久了身體一定會出現甲錯病;發燒一直不退,一定會長出惡瘡。

如果覺得身體沉重,出汗後身體就會減輕,時間久了身體一定會出現胸痛,而且從腰部以上一定會出汗,腰部以下不會出汗,腰部和大腿根部會痠痛,好像皮下有什麼東西,嚴重的話會食慾不振,身體痠痛、沉重,煩躁,小便困難,這是得了黃汗症,可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10.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 黃耆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顆,甘草和黃耆各二兩。

以上六味藥材,加入八碗水煮,煮到剩三碗,溫熱服用一碗,過一會兒再喝一碗以上的稀粥,幫助藥效發揮,溫熱服用到微微出汗;如果沒有出汗,再服用。

醫聖張仲景說:寸口脈遲緩且澀滯,遲是因為受寒,澀是因為血氣不足。趺陽脈微弱且遲緩,微弱是因為氣虛,遲緩是因為受寒。寒氣氣虛,就會手腳冰冷逆冷;手腳冰冷逆冷,就會影響營衛之氣運行;營衛之氣運行不順,就會腹脹、脅肋疼痛,相互影響;氣轉至膀胱,營衛之氣都耗損,陽氣不能通行就會身體冰冷,陰氣不能通行就會骨頭疼痛;陽氣通於外部就會怕冷,陰氣通於外部就會麻木不靈;陰陽調和,氣才能運行,大氣運行一次,氣就能散開;實證是因為氣虛,虛證是因為小便失禁,稱為「氣分」。

「氣分」症狀:胸腹堅硬如盤子,邊緣如旋轉的杯子,是由水飲所造成,可用桂枝去芍藥加上麻辛附子湯來治療。

11.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把這七種藥材和七碗水一起煮,煮沸麻黃後,去掉表面的泡沬,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兩碗的量,分三次溫熱服用,服用後會流汗,感覺就像有蟲在皮膚下爬動,這時病就會好了。

心下堅硬,又大又圓,邊緣像漩渦,這是水飲造成的,可用枳朮湯治療。

12.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白話文:

枳實七顆 白朮二兩

以上兩種藥材,加水五升,煮成三升藥湯,分三次溫熱服用,肚子變軟就可以停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