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甘草瀉心湯(五十)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二枚)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白話文:

甘草:四兩(120克) 大棗:十二枚(約60克) 乾薑:三兩(90克) 半夏:半升(約250克),洗淨 黃芩:三兩(90克) 黃連:一兩(30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 石脂禹餘糧證七(太陽一百二十九)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古文: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得傷寒後服用湯藥,導致腹瀉不止,並且心窩部位脹硬。服用瀉心湯後症狀好轉,但再服用其他瀉藥後,腹瀉仍然不止。醫生給患者服用了理中湯,腹瀉症狀大為緩解。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這種腹瀉屬於下焦問題,應以赤石脂、禹餘糧湯為主藥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應當利尿。

傷寒誤服寒涼湯藥,傷其中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下利未止,謂其中有積熱,復以他藥下之,陽氣脫陷,下利不止,醫又意中寒,以理中與之,其利益甚。理中者,但理中焦。此之下利在於下焦滑脫,何以能止?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下焦之滑脫,利乃可止也。

白話文:

傷寒患者如果誤服了寒涼的湯藥,會損傷中氣,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腹瀉有所改善,但仍未痊癒。醫生認為患者還有積熱,於是再用其他藥物進行瀉下,結果導致陽氣脫陷,腹瀉更加嚴重。醫生又以為患者中寒,於是使用理中湯治療。理中湯只能調理中焦,對於下焦滑脫導致的腹瀉無效。此時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等固澀藥物來收斂下焦,才能止瀉。

若使複利不止者,必由土濕水停,前竅不通而後注二腸,當利其小便,水道開而穀道合矣。

3. 赤石脂禹餘糧湯(五十一)

赤石脂(一斤) 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4. 五苓散證八(太陽一百三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二)

白話文:

基於以下原因,心下痞悶的人可以服用瀉心湯。如果痞悶未解除,患者感到口渴煩躁,小便不暢,此時應使用五苓散治療。(方劑見於《太陽病》第四十二條)

本以攻下之故,得心下痞證,是宜服瀉心,乃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其人土濕水停,口渴心煩,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泄水燥土,以利小便。土燥則中氣轉運,濁降清升,痞硬自消也。痞證必兼下利,上章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五苓證痞與下利兼醫,此但言痞而不言下利者,省文也。

白話文:

由於使用瀉下藥而導致心下痞滿,這時應該服用瀉心湯來緩解。如果痞滿沒有改善,而病人出現濕土水停,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的症狀,則應服用五苓散。五苓散具有利水燥土,通利小便的作用。土濕乾燥後,中氣運轉正常,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痞硬便會自行消散。患有痞證的人通常也會伴有腹瀉,上文提到複利的患者不止,應該利小便,而利小便的方法就是服用五苓散。五苓散可以同時治療痞證和腹瀉,此處只提到痞證而沒有提到腹瀉,是為了簡潔起見。

5. 旋覆代赭證九(太陽一百三十一)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被發汗後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排泄後感覺胸口痞悶、發硬,打嗝也無法解除,應使用旋覆花和代赭石組成的藥湯進行治療。

傷寒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以外證雖解而汗下傷中土,敗胃逆礙膽經降路,胃口痞塞,肺氣鬱蒸而化痰飲,胃土壅遏而生噦噫。旋覆花代赭石湯,參甘大棗補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氣。旋覆花行痰飲而開鬱濁也。濁氣上填痞悶噫氣,以旋覆花代赭石補虛降逆,噫氣立除。若除後再用,則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白話文:

傷寒經過汗吐下瀉等治療後,仍出現心下痞硬和噯氣不除的情況。雖然外在症狀已解除,但汗吐下瀉傷及了脾胃,阻礙了膽經的下降通路,導致胃氣不暢,肺氣鬱結生成痰飲,脾胃壅阻產生噯氣。

此時可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參甘大棗補氣健脾,半夏姜赭降逆氣。旋覆花可以祛痰飲,疏散鬱滯。

鬱濁之氣上逆導致痞悶噯氣,用旋覆花替代赭石補虛降逆,噯氣就會立馬消除。但如果症狀消除後再服用,就會導致病情加重,不可長期服用。

6. 旋覆花代赭石湯(五十二)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斤洗) 甘草(三兩炙)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旋覆花(150 克) 代赭石(50 克) 生薑(250 克) 半夏(250 克,洗淨) 甘草(150 克,炙烤) 人參(100 克) 大棗(12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7. 瓜蒂散證十(太陽一百三十二)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

白話文:

如果病情像「桂枝證」,但沒有頭痛、脖子僵硬等症狀,寸脈微微浮起,胸中感到硬痞,氣息衝上咽喉,無法呼吸,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透過催吐的方式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但對於失血過多的人,不適合使用。

病如桂枝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衝於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白話文:

病情跟桂枝湯證類似,但沒有頭痛、頸部僵硬,寸脈輕微浮起。內在症狀則是心口脹硬,氣息上衝到喉嚨,呼吸困難。這是因為心臟有寒痰堵塞管道,導致肺氣壅塞無法散佈造成的。應採用吐法治療,可用瓜蒂散。香豉可去除氣滯,小豆可祛濕,瓜蒂可排出寒痰。如果患者有失血情況且血液持續上逆,則不宜使用瓜蒂散。

8. 瓜蒂散(五十三)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利乃止。

白話文:

把上述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成粉末,然後混合在一起服用。取一勺粉末,加入一勺香豉,用七勺熱水煮成稀粥,過濾後取汁並加入粉末混合,溫熱後頓服。如果沒有嘔吐,可以少量增加用量,直到通暢為止。

9. 經脈動惕證十一(太陽一百三十三)

傷寒吐下後發汗,陽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吐下而又發汗,陽虛生煩,脈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疼痛,緣陽亡土敗,胃氣上逆,礙膽經降路,膽脈自胃口而循兩脅,膽經壅塞,故心下痞而脅下痛,胃口堵塞,肺氣不得下行,故上衝咽喉,肺胃上逆,陽氣升浮,旋轉不寧,故頭目眩冒,濁氣鬱蓄而不疏通,經脈莫容,故動惕不安。如是者,久而成痿。

白話文:

如果已經嘔吐、腹瀉,又大量出汗,會導致陽氣虛弱而煩躁,脈搏非常微弱。到第八、九天時,心口下方的區域變得堅硬,肋骨兩側疼痛。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土氣衰敗,胃氣上逆,阻礙膽經下行的通道。膽經從胃部開始,沿著兩側肋骨行走。膽經堵塞,所以心口下方堅硬而肋骨兩側疼痛。胃口堵塞,肺氣無法下降,所以往上衝到咽喉。肺部和胃氣上逆,陽氣上升浮動,旋轉不安,所以頭暈。濁氣淤積而不疏通,經脈堵塞,所以不安定、容易受驚。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久了會導致癱瘓。

蓋肝司營血而主筋脈,血旺筋柔,是以不痿。甲木逆升,相火上炎,乙木下降,鬱而生風,營血瘀澀,經氣不暢,風木抑遏,是以動搖,久而經脈失養,故成痿病也。

白話文:

肝臟主管血液運行和筋脈,血液充足,筋脈柔軟,所以不會癱瘓。肝氣(甲木)逆升,導致相火上升,肺氣(乙木)下降,鬱結後生風,血液運行不暢,經氣不通。風氣(木)壓抑肝氣,導致活動困難,時間久了,經脈得不到營養,於是形成了癱瘓的疾病。

素問痿病,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絡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而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下降則化金水,金水收藏,相火下秘而溫腎,肝木氣滋榮,故筋脈輕健而不痿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中關於痿病的記載,認為治療痿病主要著眼於陽明經。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所,負責滋潤宗筋。宗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使肢體關節活動自如。衝脈是經絡的匯聚之所,作用是滋潤細小的血管,與陽明經共同作用於宗筋。陰陽經絡會聚於宗筋,在氣衝處彙集,其中陽明經主導,而它們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所以如果陽明經虛損,宗筋就會鬆弛,帶脈無法約束,導致足部痿弱無力。陽明經下降後會化生金液和水液,這些液體被收藏起來,相火(腎中之火)下藏而溫暖腎臟,肝木之氣得到滋養,所以筋脈變得輕健有力,不會痿軟。

陽明不降,胃逆膽升,火泄而水寒生,氣枯槁,筋脈不榮,是以成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