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明理續論序

回本書目錄

明理續論序

1. 明理續論序

昔朱肱奉議著《傷寒百問》,書成經進,授醫博士。其書付監刊行。道遇豫章名醫宋道方因就質之,宋為指駁數十條,肱罔然自失。由是書監不刊,事見《續易簡方》。雙鍾李知先又為《歌括》、《八韻》二書,吾鄉先輩例以為活人之書。(按:《魏志·佗傳》云出書一卷,此書可以活人,則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傷寒論》是也。)朱、李二公雖知有仲景之書,不能臻其閫奧,未足以充活人之名。

白話文:

從前,朱肱奉旨編著了《傷寒百問》,書完成後呈給朝廷,被授予醫博士官職。這本書交給太醫院印刷發行。在途中,他遇到豫章地區的名醫宋道方,便拿書向他請教。宋道方指出了書中的幾十處錯誤,朱肱心服口服。因此,這本書沒有按照慣例印刷發行。這件事記載在《續易簡方》中。唐朝的李知先又編寫了《歌括》、《八韻》兩本書,我故鄉的前輩都認為它們是救死扶傷的書。(注:《魏書·華佗傳》中說他寫了一卷書,這本書可以救人,所以「救死扶傷」這個說法就從這裡開始,而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這樣的書。)朱肱和李知先雖然知道張仲景的著作,但無法深入理解其精髓,還不能擔得起「救死扶傷」這個名號。

正統改元,余遊京師,遇臨江劉志善先生,授書一卷,指摘《百問》亦數十條。攜以南歸,呈之松江趙景元先生。奉議之書,固未盡善,而劉公所駁,似為大闕,後人無議為也。且仲景之書,流傳既久,魚魯實多,微辭奧旨之互見。殘簡斷篇之後,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證候。

白話文:

明朝正統年間,我到京城遊歷,遇到了臨江的劉志善先生。他給我一本書,指出了《傷寒論百問》中的幾十個錯誤。我帶着書回到南方,送給了松江的趙景元先生。趙先生認為我寫的書雖然不完美,但劉公所駁斥的意見似乎有重大缺陷,後人也沒有人反對。而且仲景的書流傳已久,版本混亂,錯別字和深奧的含義交織出現。在前人的殘缺篇章之後,朱丹溪既不知道這些錯誤,也不知道它們對證候的影響。

然自漢魏以來,高人逸士所著,不傳於今者,何可勝數。因出示諸書,曰郭白雲《傷寒補亡》、龐安常《卒病論》、韓祇和《微旨》、楊仁齋《傷寒類書》、王實《證治》,常器之、楊大授,凡此數種,皆有功於仲景,而東南醫流所未見也。景元亦自編一書,曰《傷寒類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

白話文:

不過自從漢朝、魏朝以來,由文才出眾、脫俗隱逸之人所著作的醫書,今人已看不到的,不知有多少。於是我拿出多本醫書,說這是郭白雲的《傷寒補亡》、龐安常的《卒病論》、韓祇和的《微旨》、楊仁齋的《傷寒類書》、王實的《證治》,以及常器之、楊大授的著作。這些醫書都對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有所發揮,然而在東南一帶的行醫者,都還沒見過。我也編了一本書,叫做《傷寒類例》,但久久未能完成,所以也不曾展示給別人看。

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戶庭數月,因觀成無己《明理論》只五十證,辯究詳明。惜其未備,於是乃集所見所聞,比類附例,斟酌而損益之,遂成一書,名曰《明理續論》,姑以自備遺亡,非敢傳諸人也。雖朱公《百問》積平生之勤,尚不免後人之紛紜言之,予實何人,仍以數月而有所成。

白話文:

在庚寅年的冬天,我得了重病,好幾個月都無法外出。因此我閱讀成無己的《明理論》,裡面只有五十個病症,但探討得很詳細。可惜它內容不全,於是我便收集自己所見所聞,比對分類,經過考量後刪減或添加,最後寫成一本書,取名為《明理續論》。這本書主要是為我自己保存備查,不敢傳給別人。雖然朱丹溪的《格致餘論》積累了畢生心血,但還是難逃後人紛紛議論,我算什麼人物,憑藉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有所建樹呢?

蓋賴古人之成訓,有以啟發之。初學醫之士,或有所得焉,當有知予心者。乃記其所由於卷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