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上集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 (1)

1. 傷寒正名

萬病莫逃於傷寒。傷寒之祖。斷推仲景。而後人輒議仲景之書。詳於風寒。略於溫熱。予謂此非惟不知仲景。並亦不知傷寒。按仲景本素問及八十一難等書而作傷寒論。考難經云。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溫病。五曰熱病。其所苦各不同形。既曰傷寒有五。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都離不開傷寒。傷寒的始祖,推斷是仲景。但後人卻評論仲景的書,詳述了風寒,簡略了溫熱。我認為這不僅是不瞭解仲景,也不瞭解傷寒。仲景根據《素問》和《八十一難》等書寫成了《傷寒論》。考查《難經》說,傷寒有五種。第一種是中風,第二種是傷寒,第三種是濕溫,第四種是溫病,第五種是熱病。它們所引起的症狀各有不同。既然說傷寒有五種。

則傷寒只屬病之總名。而五者之中。病又不專屬寒因。若風。若濕。若溫。若熱。同隸傷寒有五條下。仲景作書而以傷寒命名者。義取諸此。今從仲景原文。反覆互勘其實仲景大法。合之難經傷寒有五之例。若合符契。其法總從太陽病辨起。如所云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白話文:

傷寒只是一個疾病的總稱,而在五種傷寒中,病因不專屬於寒邪。如果是風、濕、溫、熱等病因,也歸屬於有五條的傷寒之下,仲景的著作命名為《傷寒論》,就是取義於此。現在從仲景的原本著作中,反覆對照考察,確實仲景的大法,與《難經》中傷寒有五的理論,就像符契相合一樣。仲景的法則總是從辨別太陽病開始,就像原文中所說的:「太陽病發熱、出汗、惡風、脈緩」等症狀。

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以此分配難經傷寒有五之例。界劃分明。仲景傷寒論。

白話文:

(1) 名為中風:通常是太陽經(位於人體背部正面)引起的疾病。

(2) 太陽病:是指太陽經受邪侵襲引起的疾病。

(3)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太陽病的患者有些會有發熱,有些不會發熱。

(4) 必惡寒體重嘔逆:太陽病的患者都會出現怕冷、身體沉重、嘔吐反胃的症狀。

(5) 脈陰陽俱緊者:太陽病的患者脈搏又緊又硬。

(6) 名曰傷寒:符合以上症狀的稱之為傷寒。

(7)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太陽病的患者發熱、口渴,但沒有怕冷的症狀,稱為溫病。

(8)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太陽病的患者關節疼痛、煩躁不安,脈搏沉細,稱為濕痹。

(9)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太陽病的患者暑熱中暑。

(10)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暑熱中暑的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

(11) 以此分配難經傷寒有五之例:根據這些症狀可以將難經中的傷寒分為五種。

(12) 界劃分明:這些症狀劃分得非常清楚。

(13) 仲景傷寒論:這是張仲景所寫的《傷寒論》一書。

此傷寒字即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而傷寒類中專有一種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獨名之曰傷寒。此外若風若濕若溫若熱。同屬傷寒之類而各異其名。欲識傷寒之病。須先定傷寒之名。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故予急正其名以冠於篇首。

白話文:

傷寒這個名稱,就是《難經》所說的「傷寒有五」之中的傷寒。在傷寒疾病中,有一種獨特的疾病,叫做太陽病。這種疾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有惡寒、身體沉重、嘔吐、噁心的症狀,脈搏陰陽兩部都緊繃。這種疾病,就被獨特地稱為傷寒。除此之外,像風、濕、溫、熱等疾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但各有不同的名稱。想要辨別傷寒的疾病,必須先確定傷寒的名稱。有句話說:「名稱不正,則言語不通順。」所以我趕緊在篇章的開頭,確定傷寒的名稱。

2. 論王叔和

仲景傷寒論。本散亡之餘。王叔和編輯成帙。觀其序例云。搜採舊論。錄其對病真方。擬防世急。此非仲景原本可知矣。然則仲景之書。賴叔和而傳。叔和之名。亦賴仲景而傳。後之編次傷寒者不下數十家。徒相爭於篇次之間。紛如聚訟。究之吾輩讀書。苟能深明其義理。奚必相爭於篇目。

白話文:

仲景的《傷寒論》在遭逢戰亂後流傳下來,多虧了王叔和將它編輯成書。從他的序例中可以看到,他蒐集了舊有的論述,記載了用於對症下藥的靈方妙方,及時防治疾病。由此可知,這不是仲景的原著。然而,仲景的著作能夠流傳下來,有賴於王叔和的整理;王叔和的名聲,也因為仲景的著作而流傳。後世編排《傷寒論》的學者不下數十人,他們只是在篇章次序上爭執不休,就像一羣人聚在一起爭論不休。究其原因,我們讀書的人如果能夠深刻理解其道理,又何必一定要在篇章目錄上爭論不休呢?

獨其序例誠有可訾。前明方中行僅從削去。至國朝喻嘉言程郊倩始痛加貶駁。雖立言未免過激。然以余平心而論。叔和傳書之功。誠不可沒。其序例之可議者。內如所陳溫熱異氣。拉雜不清。至如以時論病。以日分經。與夫先汗後下之法。實與本論多相矛盾。反將仲景之圓機活法。

白話文:

但《傷寒論》的序例確實有可以指摘的地方。明朝的方中行只是把它去掉而已。到了清朝,喻嘉言、程郊倩才開始嚴厲地批評它。雖然他們說話可能有些過激,但從我的客觀判斷來看,叔和傳述《傷寒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序例中可議的部分,包括將溫熱疾病混為一談,不清不楚;按照時令論病,將一日分為幾經;以及先發汗後攻下的方法,實際上與《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有很多矛盾。反而將仲景圓融靈活的方法侷限化了。

說成呆相。予非敢輕詆前賢。乃沿此說者。其禍至今而未有已。故不得不為之辨。辨在後篇。

3. 闢泥四時論病之謬

天有四時以布五運而分六氣。人身應之。則有六經以分主五行。人在氣交之中果能奉若天道。御氣調神。則寒暑溫涼。亦自循乎天地自然之令氣。何至於病。惟逆之而病生焉。則言病當窮乎人事之變。故仲景但就人身表裡腑臟上審其所犯者何證。即知六氣中之病屬何氣。六經中之病在何經。

白話文:

天地間有四季以佈滿五運,而分出六種氣候。人體順應它,所以有六條經脈以分別主宰五行。人在六氣交替之中如果能夠效法天道的運行規律,調理氣機,調節精神,那麼寒、暑、溫、涼的變化也會自然而然地遵循天地自然之令氣,就不至於生病。只有違背它才會生病。所以說,論述疾病應該究明人事變化。因此,仲景只是就人體表裡腑臟來審查所犯的是什麼證候,就知道六氣之中的病屬於哪一種氣候,六經之中的病在於哪一條經脈。

因其證之異同而病名斯定焉。其辨證之法。如同一太陽病而以證之有汗無汗。脈之浮緩浮緊。分別風與寒。又以口之渴與不渴。分別風寒與溫,同一渴而又以惡寒不惡寒。分別溫與熱。至於傳變之後。或出表。或入里。剖晰毫芒。隨證通變。又施種種誤治救逆之法。何等精細。

白話文:

由於症狀的差異而病名由此確定下來。辨症的方法是,比如同一種太陽病,就要以是否有汗、脈是浮緩還是浮緊,來分別風寒。再比如以口渴與不渴,來分別風寒與溫熱。同一種口渴,再以惡寒與不惡寒,來分別溫熱。至於傳變之後,或者出表,或者入裏,剖析毫釐之差,隨症通變,再施用種種誤治救逆的方法,真是何等精細。

何等圓活。今乃謂冬月中而即發者。名為正傷寒。春為溫。夏為熱。不惟仲景論中並無此語。且如執是說。則冬月中豈無患太陽病發熱而渴者乎。夏月中豈無患太陽病惡寒無汗者乎。將安所適從乎。豈一時之中。只許人生此一病。不許更生他病乎。此說實倡自叔和之序例。而疑團至今未破。

白話文:

這樣說多麼自如。現在有人說冬天中馬上發病的,叫做正傷寒。春天的叫溫病,夏天的叫熱病。不僅仲景的論述中沒有這樣的說法,而且,如果採用這種說法,那麼冬天中難道不會有患太陽病發熱口渴的嗎?夏天中難道不會有患太陽病惡寒無汗的嗎?這應該如何解釋?難道一時之間,只允許人得一種病,不允許再得別的病嗎?這種說法其實是叔和的序例中首先提出的,而這個疑團至今還沒有解開。

故予亟打破此機關。為千百年來一掃魔障。

4. 闢泥日數分經之謬

子謂傷寒有五。其辨證先從太陽病辨起。而病正有不必盡從太陽起者。且即從太陽起而亦有傳有不傳。仲景以病靜者為不傳。若傳胃者不復更傳。即傳經之中。亦不能泥定太陽之後。必傳陽明。有由太陽而徑傳少陽者。有由太陽而徑傳三陰者。有由太陽不傳陽明而傳太陽之府者。

白話文:

孔子說傷寒有五種。辯證首先從太陽病開始。有些疾病不一定要從太陽病開始。即使從太陽病開始,也有傳變和不傳變的區別。仲景認為靜止不傳變的證候為不傳。如果傳變到胃經,就不再傳變。即使在傳變的經絡中,也不能死板地認為太陽病之後一定傳變到陽明病。有些情況下,太陽病可以直接傳變到少陽病,有些情況下,太陽病可以直接傳變到三陰病。有些情況下,太陽病不傳變到陽明病,而傳變到太陽經的腑。

且傳府之中。有傳氣分者。有傳血分者。又有病不起於太陽。由陽明而太陽者。由少陽而太陽者。更有直中陰經者。有由陰而還返於陽者。有陰陽分傳者。有陽證似陰者。有陰證似陽者。種種變化。更僕難數。總不能以日數為拘。只宜在表裡腑臟上探消息。如一二日即見里證。

白話文:

而在祖傳的資料中,有傳給氣份的,有傳給血分的,還有疾病不始於太陽經,而是由陽明經傳到太陽經的、由少陽經傳到太陽經的,甚至直接中於陰經的,還有由陰經而再傳回陽經的,又有陰陽分傳的,有陽證像陰證的,有陰證像陽證的,種種變化,多得難以計算。總的來說,不能拘泥於日數,只適宜在表裡腑臟上探求消息。如果一兩天就見到了裡證。

斷無發表之理。五六日仍見表證。斷無攻裡之理。里證急於表證者。先治其里。後治其表。表證急於里證者。先治其表。後治其里。仲景論中朗若列眉。能解此活變之法。則先汗後下之邪說。更不煩言而知其謬矣。

白話文:

絕對沒有發表(讓汗液排出的方法)的道理。五、六天過後仍見表證。絕對沒有攻裡(讓身體裡邪氣排出的方法)的道理。裡證比表證嚴重的,先治裡證,再治表證。表證比裡證嚴重的,先治表證,再治裡證。仲景的論述就像列眉一樣清楚。能解開這些變化的法則,那麼先汗後下的邪說,不用多說就知道它的錯誤了。

5. 論陶節庵

陶氏之學。盛行於世久矣。人謂仲景之學。得陶節庵而始彰。吾謂仲景之書。得陶節庵而遂廢。非苛論也。節庵畢生精神。致力於仲景傷寒論。非不費一番苦功。而卒為王叔和所掩。故其論傷寒仍指為冬月正病。以桂枝麻黃二方。專為冬月正傷寒說法。此外論溫論熱。仍按節氣論病。

白話文:

陶節庵的學說早已在世人中盛行很久了。人們都說張仲景的學說,因為有了陶節庵才得以彰顯。我認為張仲景的書,因為有了陶節庵而逐漸廢棄。這並非苛刻的評論。陶節庵畢生精力,致力於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他花費了很大功夫,卻最終被王叔和所掩蓋。所以他的《傷寒論》仍然被認為是冬季的正病,以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方劑,專門用於治療冬季正傷寒。此外,關於溫熱病的論述,仍然按照節氣來論病。

此仍沿序例之說。而於傷寒開手辨證功夫。尚未透徹。至其六經分證。牽入內經熱病法。與仲景傷寒法。一併砌入。混同無別。其論脈尤為可議。仲景識病大法。全憑脈證互參。方能諦實病因。論中辨脈平脈兩篇。精微圓妙。非寤寐神遊。焉能窺其奧窔。且其脈法之散見於六經篇中者。

白話文:

這依然是沿襲序例的說法。在傷寒辨證的功夫上,尚未透徹。到他的六經分證,牽扯到內經熱病法和仲景傷寒法,一起砌入,混雜在一起沒有區別。他談論脈象尤為值得商榷。仲景識病的大法,全憑脈象和證狀互相參照,才能確實地確定病因。仲景所著傷寒論中的辨脈、平脈兩篇,精微圓妙,不是在睡夢中神遊,怎能窺其奧妙?再者,他的脈法散見於六經篇中。

更當隨證體認。節庵乃謂但憑浮中沉三部。及指下之有力無力。分別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殊不知此僅持脈之大綱。惡足以盡病情之變。而其尤悖謬者。謂小柴胡湯可以通治溫疫時證。見熱甚合解毒湯。不須論脈。此病定一七。或二三七。自然汗出身涼而愈。信如此言。更不必辨其何經何證。

白話文:

更應該依據症狀證據進行判斷。孫一奎卻說只憑脈象中浮、中、沉三部的脈位、以及把脈時指下的脈搏有力無力,就能分別出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的症狀。殊不知這只是抓脈的大綱而已,不足以窮盡病情的所有變化。而他更荒謬的說法是:小柴胡湯可以治療所有的溫疫時證,看到發熱得很厲害就非要用解毒湯不可,不用辨別脈象,這個病一定在一、七日,或者二、三、七日,自然出汗身涼而痊癒。如果真像他所說這樣,那就更不必區分是什麼病因和什麼證型了。

並不必再辨浮中沉三部之脈。並不必辨其脈之有力無力。但用一小柴胡湯。聽其延久自愈。此說一開。病之輕者。延久始愈。病之重者。後救亦無及矣。乃此書偏盛行於後世者。皆由今人無不避難而趨易。得如此簡便之法。誰不樂從。而節庵自序。乃云後之同志。但須熟玩此書。

白話文:

不必再分辨浮、中、沉三部脈象。不必分辨脈象的有力與無力。只用一小柴胡湯,靜待病情慢慢延續到自行痊癒。這樣的說法一被提出來,那些病情較輕的人,就要等到病情延續後才能痊癒,而病情較重的人,後來搶救也來不及了。然而這些書在後世卻大為流行,都是因為現代人無一不逃避困難而趨向容易,得到了這麼簡便的方法,誰不喜歡遵循。可是節庵自序說:「將來的同志,只要細細玩味這本書,就能瞭解它。」

不必集閒方而觀別論。是分明教人以不必復讀仲景書矣。試思仲景妙蘊。安能闡發得盡。縱日諄諄教人以宜學仲景。人猶畏難而思阻。今如集中所輯方論。即果搜剔無遺。亦只拾糟粕而遺神髓。何如汲汲直追仲景淵源。語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欲學傷寒。舍仲景其誰與歸。

白話文:

在研究醫學時,讀者不需要再花時間去參考其他重要的書籍,這就是明確地告訴大家,不須要再去研讀仲景的書。想想看仲景書中記載的精妙學問,哪能完全闡述得完?雖然每天都教導大家,他們也應該學習仲景的書。仍然會因害怕困難而產生懈怠的想法。如今像是集中彙編的條目與論述,即使真的搜羅齊全,也只是拾取一點點的殘渣,而遺漏了最精華的內容。何不熱切地直接追隨仲景的學術思想呢?俗話說:「以最高的標準為學習目標,也可以達到中等的程度」。想要學習傷寒論,除了仲景的著作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學習的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