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9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95)

1. 芍藥甘草附子湯之注釋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惡寒,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的。此時,可以使用芍藥、甘草和附子組成的湯藥來治療。

【註】

有表證,當發汗,則病解而惡寒止。雖為至當之發汗,但病不惟不治,而反惡寒者,此非表證之惡寒,是因身體虛弱之所致,故宜以本方為主治之意也。

白話文:

如果有出現感冒症狀,應該發汗來治療,這樣疾病就會解除,惡寒也會停止。即使使用了最合適的發汗藥物,病情卻沒有好轉,反而惡寒加重,這不是感冒引起的惡寒。這是由於身體虛弱引起的,因此宜以本方為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各14.5克,附子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2. 芍藥甘草附子湯之腹證

本方為芍藥甘草湯附子,故其腹證亦即芍藥甘草湯之腹證加有附子證者以為本方之腹證也。東洞翁以本方治芍藥甘草湯證之惡寒者為定義,將芍藥甘草湯證與此仲景論參酌,雖不為無理,但「惡寒」二字只能代表附子之外證,而無脈腹二證之意味,故其說未為盡是。

白話文:

此方是芍藥甘草湯加上附子,所以腹證也是芍藥甘草湯的腹證加上附子證。東洞翁認為此方治芍藥甘草湯證的惡寒,將芍藥甘草湯和仲景的理論參照,雖然有道理,但「惡寒」兩字只能代表附子之外證,不包含脈腹二證,所以他的說法還不完全正確。

《張氏醫通》曰:「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瘡家發汗而成痙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痼毒沉滯,四肢攣急,難以屈伸,或骨筋疼痛,寒冷麻痹者,兼用七寶承氣丸或十乾承氣丸。此方加大黃名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惡寒甚,腰腳攣痛,睾丸柳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記載的這個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頑固的毒素沉積、四肢攣急、難以伸屈、或骨筋疼痛、寒冷麻痺等症狀。同時,也可以搭配七寶承氣丸或十乾承氣丸一起使用。這個方劑還增加了大黃、芍藥、甘草、附子等藥物,用於治療寒疝、腹中拘急、惡寒嚴重、腰腳攣痛、睾丸腫脹疼痛、二便不利等症狀,效果顯著。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發汗後之惡寒,並治芍藥甘草湯證之屬於陰位者。又附子代以草烏頭而有治蟲積痛之妙。又活用於疝病或痛風鶴膝風等,由痛風而鶴膝也。以綿包足,云有效於冷證。凡下部之冷,專於腰以下者,芩薑朮甘也;專於腳部者,此方也。又濕毒之後,足大冷者,亦可用之。若有餘毒者,可兼用伯州散。」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此方不僅可以治療發汗後產生的惡寒,並且可以治療芍藥甘草湯證中屬於陰位的症狀。此外,使用草烏頭代替附子,還能起到治療蟲積痛的奇效。另外,此方還可以靈活運用於疝病、痛風、鶴膝風等疾病的治療,其中痛風可以導致鶴膝風。將藥物用棉布包住敷在足部,據說對治療寒證有效。對於下半身的寒證,尤其是腰部以下的,可以使用芩薑朮甘湯;而專門針對足部的寒證,可以使用此方。另外,在濕毒之後,足部非常寒冷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此方。如果有餘毒,可以同時使用伯州散。

3. 甘草小麥大棗湯之注釋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金匱要略》)

白話文:

婦女出現臟躁的症狀,經常傷心、難過,整天想要哭泣,好像被鬼神附體一樣。動不動就打呵欠,可以服用甘麥大棗湯來調理。

【註】

臟者,子宮也。臟躁者,子宮病性神經證也。「喜」及「數」字,屢之意。像如神靈所作者,病者言動之狀態,恰如神靈憑依而使動作之意也。欠伸者,呵欠也。

白話文:

臟:指子宮。臟躁:指子宮病性神經症。

「喜」和「數」字,都是頻繁的意思。像是神靈所做的事情,病人說話和行動的狀態,就像是被神靈附身而做出動作一樣。

欠伸:打呵欠。

白話文:

甘草小麥大棗湯劑

組成:

  • 甘草:10克
  • 小麥:30克
  • 大棗:10枚

用法: 將藥材以水煎服,一日一次。

功效: 此湯劑具有補氣益血、健脾養心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脾胃虛弱、心悸失眠等症。

方解:

  • 甘草: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 小麥:小麥味甘,性涼,歸心、脾經。具有養心益氣、健脾益胃、除煩止渴的功效。
  • 大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

三藥合用,具有補氣益血、健脾養心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脾胃虛弱、心悸失眠等症。

甘草5.5克,小麥29克,大棗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