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腹內癰論

古之醫者,無分內外,又學有根柢,故能無病不識。後世內外科既分,則顯然為內證者,內科治之;顯然為外證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內外未顯然者,則各執一說,各擬一方,歷試諸藥,皆無效驗。輕者變重,重者即殞矣。此等證,不特外科當知之,即內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確。

白話文:

過去的醫生,沒有內科和外科之分,而且學問根基紮實,所以沒有不認識的疾病。到了後來,內外科分家之後,如果症狀明顯屬於內科疾病,就由內科治療;如果症狀明顯屬於外科疾病,就由外科治療。但是,如果疾病在腹腔內,內外都無法明確診斷,那麼內外科醫生就會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開不同的藥方,試遍各種藥物,卻都無效。輕症會變成重症,重症則會死亡。這種情況,不只是外科醫生應該瞭解,內科醫生也必須弄清楚。

知非己責,即勿施治,毋至臨危束手,而後委他人也。腹內之癰有數證;有肺癰,有肝癰,有胃脘癰,有小腸癰,有大腸癰,有膀胱癰。惟肺癰咳吐腥痰,人猶易辨。余者或以為痞結,或以為瘀血,或以為寒痰,或以為食積,醫藥雜投,及至成膿,治已無及。並有不及成膿而死者,病者、醫者,始終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

白話文:

醫生若不懂自己的責任,就不要隨意治療,以免遇到危急情況時束手無策,只能推給別人。

腹腔內部的腫瘤有多種:

  • 肺癰:咳嗽吐出腥臭的濃痰,容易辨別。
  • 肝癰、胃脘癰、小腸癰、大腸癰、膀胱癰:症狀類似痞結、瘀血、寒痰、食積,容易誤診。醫生使用各種藥物治療,但等到化膿時,治療就來不及了。
  • 有些患者甚至在化膿之前就死亡,病患和醫生都搞不清楚死因,這種情況時有所見。

今先辨明痞結瘀血,寒痰食積之狀。凡痞結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漸而成;寒痰則痛止無定,又必另現痰症;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且三五日後,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則痛有常所,而遷延益甚。《金匱》云: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以手按腫上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

白話文:

現在先明確區分脾胃不和、瘀血、寒痰和食物積累的情況。通常,脾胃不和和瘀血是有原因的,並且是逐漸形成的;寒痰的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並且一定會伴隨其他的痰症狀;食物積累則一定有受傷的具體日期,而且在三五天後,如果大便通暢了,就會散去。至於外部的病症,則疼痛有固定的位置,而且隨時間拖延會更加嚴重。《金匱》說:所有脈象浮動加速,應該是要發熱的,但卻反而感到寒冷惡寒,如果有痛處,應該是要發炎生膿。用手按壓腫脹處,感到熱的話,裡面有膿;不熱的話,就沒有膿。

此數句乃內癰真諦也。又云:腸癰之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是也。若肝癰,則脅內隱隱痛,日久亦吐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癰,則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際,著皮即痛,小便亦艱而痛。胃脘癰,則有虛實二種,其實者易消;若成膿,必大吐膿血而愈。

白話文:

這些句子是關於內癰的真實本質。又說:腸癰發作時,身體疼痛,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感覺濕潤,像腫脹一樣,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症狀。如果肝臟有癰,則會在脅部內隱隱作痛,時間長了還會嘔吐膿血。小腸癰的症狀與大腸癰相似,但位置略高。膀胱癰的症狀是下腹部疼痛,接近陰毛部位,皮膚接觸後即會疼痛,小便也會困難且疼痛。胃脘癰分為虛實兩種,實證的容易消散;如果化膿,則必定會大量嘔吐膿血而痊癒。

惟虛症則多不治,先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成痛,形體枯瘦,此乃思慮傷脾之症,不待癰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防成內癰。甚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

白話文:

只有虛症多半無法治癒,一開始會有胃部疼痛脹氣,時間一久,胸腹下方逐漸鼓脹,堅硬如石頭,可能伴隨寒熱,無法進食,按壓會感到疼痛,身體會瘦弱枯槁。這是因為思慮傷脾引起的毛病,還不到形成膿瘡就已經死亡。因此,凡是腹中出現固定疼痛點、怕冷、疲倦、無法進食的人,都應仔細檢查,預防形成內部膿瘡。千萬不要拖延,找不明究理的人治療,久而久之化膿潰爛,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

2. 圍藥論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當圍藥。凡毒之所最得,散大而頂不高。蓋人之一身,豈能無七情六慾之伏火,風寒暑濕之留邪,食飲痰涎之積毒?身無所病,皆散處退藏,氣血一聚而成癰腫,則諸邪四面皆會。惟圍藥能截之,使不並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為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則氣聚而外泄矣。

白話文:

外科治療中,最重視外敷療法,而外敷治療中,尤為重要的是圍敷藥物。凡是毒素聚集的地方,往往腫塊散大而表面不突起。因為人體不可能沒有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的內在鬱積,風寒暑濕的外邪侵犯,以及飲食痰涎的積聚毒素。身體沒有病痛時,這些毒邪都散佈在身體各處,一旦氣血聚集形成癰腫,這些毒邪就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只有圍敷藥物才能切斷它們,使它們不能匯聚在一起,這樣全身的毒火就不會蔓延。已經聚集的毒素,不能穿透皮膚排出,勢必會擴散到各處造成危害,只有圍敷藥物才能將它們束縛起來,使它們不能擴散蔓延,這樣氣血就能聚集起來從外表排出體外。

如此,則形小頂高,易膿易潰矣。故外治中之圍藥,較之他藥為特重,不但初起為然,即成膿收口,始終賴之,一日不可缺。若世醫之圍藥,不過三黃散之類,每試不效,所以皆云圍藥無用。如有既破之後,而仍用圍藥者,則群然笑之。故極輕之毒往往至於散越,而不可收拾者,皆不用圍藥之故也。

白話文:

如此一來,腫塊會變小且頂部隆起,容易化膿破潰。因此,外用中藥中的圍藥比起其他藥物更為重要,不只是在初期使用時,即使化膿收口之後,也始終依賴圍藥,一天都不能缺少。然而,一般醫生的圍藥通常只是像三黃散一類的藥方,嘗試過後往往無效,因此大家都說圍藥沒用。如果在腫塊破潰之後還使用圍藥,大家都會嘲笑。因此,往往一些極輕微的毒素會擴散開來而無法控制,都是因為沒有使用圍藥的緣故。

至於圍藥之方,亦甚廣博,大段以消痰拔毒、束肌收火為主,而寒熱攻提、和平猛厲,則當隨症去取。世人不深求至理,而反輕議圍藥之非,安望其術之能工也?

白話文:

至於用藥的方劑,也有很多種。大多數以化痰解毒、收斂肌肉、止血為主,而寒熱攻補、平和猛烈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症狀來選擇。世間的人們不深入探求治病的道理,反而輕易地批評用藥不當,怎麼能指望治療技術高明呢?

3. 《難經》論

《難經》,非經也。以經文之難解者,設為問難以明之,故曰《難經》。言以經文以難而釋之也。是書之旨,蓋欲推本經旨,發揮至道,剖晰疑義,垂示後學,真讀《內經》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盡善者,其問答之詞,有即引經文以釋之者。經文本目明顯,引之或反遺其要,以至經語反晦,或則無所發明,或則與兩經相背,或則以此誤彼,此其所短也。

白話文:

《難經》這本書並非經典,而是針對《黃帝內經》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再加以詳細解釋,因此稱作《難經》。它的目的是透過難解的經文內容來加以說明和闡述。這本書的宗旨,是要探討《內經》的真諦,發揚至理,剖析疑難問題,留給後學參考,是研讀《內經》的入門途徑。不過這本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它的問答有些直接引用經文來解釋。經文的條目本來就很清楚,引用後反而忽略了重點,導致經文反而變得晦澀難懂。或者有些問題解答並沒有提供更深入的說明,或者與《內經》的兩篇論述互相矛盾,或者因為某個地方解釋得不好而影響了對其他地方的理解,這些都是它的缺點。

內中有自出機杼,發揮妙道,未嘗見於《內經》,而實能顯《內經》之奧義,補《內經》之所未發。此蓋別有師承,足與《內經》並垂千古。不知創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書,而越人引以為證乎?自隋唐以來,其書盛著尊崇之者固多,而無能駁正之者。

白話文:

其中有獨具匠心之處,發揮了巧妙的道法,這些見解不見於《內經》,但實際上能顯現《內經》的深意,補充《內經》未曾闡發的地方。這可能是另有師承,足以與《內經》一同流傳千古。不知是源自越人首創?還是上古就有這部書,而越人只是引用它來佐證自己的說法?自隋唐以來,這本書流行且受到尊崇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能反駁或修正它。

蓋業醫之輩,讀《難經》而識其大義,已為醫道中傑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內經》,求箕,異同得失乎?古今流傳之載籍,凡有舛誤,後人無敢議者,比比然也,獨《難經》乎哉?余詳余所著《難經經釋》中。

白話文:

那些學醫的人,只要讀了《難經》,理解其主要觀念,就能成為醫學領域中傑出的佼佼者,怎麼可能再深入探究《內經》,尋求扁鵲、雷公等名醫的不同觀點和失誤呢?古往今來流傳的書籍典籍,往往會有一些錯誤,後代的人都沒有膽量提出異議,這是很常見的,難道只有《難經》例外嗎?我在所著的《難經經釋》中對此有詳細說明。

4. 《傷寒論》論

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觀《傷寒》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傷寒論》者,知此書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古人因病以施方,無編方以待病。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論》有多種編排,造就了許許多多爭論不解的情況。這都是因為不知道仲景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從《傷寒論》的序言中可以看到,這本書是為了糾正庸醫的錯誤醫治而寫的。因此,書中針對每種病的「正治之法」最多隻有三到四條,其餘的都是糾正錯誤醫治的方法,所以書中的內容也經常變動。研究《傷寒論》的人,如果知道這本書都是針對錯誤的醫治而設的,那麼就能理解書中所有的內容。現在的人一定會改變叔和(何晏)的編排順序,或將某一條內容置於前面,或置於後面;或認為此症狀是因為彼症狀而產生,或此經脈是因為彼經脈而變化,導致爭論不休。忽略病變有千萬種變化,傳經也無一定規則,古人是根據病人病情來開方,而不是死記藥方對應病症。

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經現症,有異有同,後人見陽經一症,雜於陰經之中,以為宜改入陽經之內,不知陰經亦有此症也。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聞矣。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原本的次序已經失傳,叔和所定的次序大概是可信的。為什麼呢?叔和在《序例》中說:我現在收集整理了仲景的舊論,記錄了它的症狀、脈象、面貌和聲音,以及治療對應疾病的真正有效的方劑,目的是為了防範急病救助世人。由此可見,這本書是叔和收集整理的,但世人卻紛紛辯駁,認為原本不是這樣。然而,如果沒有叔和的收集整理,哪裡會有這本書呢?況且,諸人所編纂的,果真能夠與仲景的原文相符嗎?六經所出現的症狀,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後人看到陽經的症狀,卻混雜在陰經之中,就認為應該改放到陽經之中。殊不知,陰經也可能有這種症狀。由於人各有自己的主見,反而導致古人圓通靈活的治療方法,逐漸消亡,失傳無聞。

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剌會貫通,否則徒以古羽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白話文:

如果讀書能夠掌握其中精要重點,條理清晰明瞭,那麼任憑書中內容如何顛倒錯亂,我們的心中都能夠自然而然地貫穿理解。否則,只會因為過多地考據古代典籍中不同的說法,修改越多反而越模糊不清!

5. 《金匱》論

《金匱要略》乃仲景治雜病之書也。其中缺略處頗多,而上古聖人,以湯液治病之法,惟賴此書之存,乃方書之祖也。其論病皆本於《內經》,而神明變化之。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而融會貫通之。其方則皆上古聖人歷代相傳之經方,仲景間有隨症加減之法。其脈法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

白話文: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治療各種疾病的著作。其中有許多缺漏的地方,但古時候的聖人用湯藥治病的方法,只有依靠這本書流傳下來,它是方書的祖先。書中討論的疾病都以《內經》為基礎,但加入了神妙的變化。使用的藥物全部來自《神農本草》,但融會貫通。方劑都是古時候的聖人代代相傳的經方,張仲景偶爾會根據症狀加減。書中講述的脈法也都是《內經》和歷代相傳的真訣。

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遊移參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方之經也!惜其所載諸病,未能全備,未知有殘缺與否?然諸大症之綱領,亦已粗備,後之學者,以其為經而參考推廣之,已思過半矣。自此以後之書,皆非古聖相傳之真訣,僅自成一家,不可與《金匱》並列也。

白話文:

他的治療非常精確全面,沒有絲毫的遊離錯雜,真正能洞察病源,審查細微。因此他用藥必定有效,就像鼓槌敲在鼓面上那樣立即有反應,真是醫學經典啊!可惜記載的疾病不能全部備齊,不知道有沒有遺漏和殘缺?但這些重要疾病的大綱已經大致具備了。後來的學者,把這本書作為經典,作為參考推廣,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從此以後的書,都不是古聖相傳的真訣,只不過是自成一家,不能與《金匱要略》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