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人身一小天地論

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於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人之有病,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蓋剛柔之質,即陰陽之氣所凝結。故程子曰:凡有氣,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又曰: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白話文:

人與生俱來的陰陽五行之氣,便是生存之本。人與天地融為一體,無處不與天地相應。人的疾病,就好比天地陰陽失調一樣。因此,想要了解人,必須先了解天地。《易經》中說:構建天的法則,在於陰陽;構建地的法則,在於柔剛。剛柔之質,正是陰陽之氣凝結而成的。所以程子說:有氣之物,無一不是天;有形之物,無一不是地。他又說:地氣不上升,天氣便不會下降;天氣下降而至地面,地上的生物,都是天氣所化。

朱子曰:地居天中央不動,不是在下。(天之包地,如鳥卵之含黃。天大地小,表裡皆水。地名地球。天圓,而地亦圓。曰地方者,謂地之德方,靜而承天者也)。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此天包乎地之義也。以人言之,膈膜以上,肺與心與心包絡,象天;膈膜以下,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地。經云:天樞(臍穴)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

白話文:

朱熹說:地球位於天空的中心,是不會移動的,它並不是在下方的。(天空包裹著地球,就像鳥蛋包裹著蛋黃。天空很大,地球很小,它們的內外都是水。地球的名字叫做「地球」。天空是圓的,而地球也是圓形的。「地方」的說法,是指地球的德性方正,它靜止不動,承載著天空。)如果天空有一刻的停滯,那麼地球就會陷落下去。這就是天空包圍地球的道理。從人體來說,膈肌以上的部分,肺、心、心包,象徵著天空;膈肌以下的部分,肝、膽、脾、胃、小腸、大腸、腎、三焦、膀胱,象徵著地球。經書中說:臍穴以上的部分,受天氣支配;臍穴以下的部分,受地氣支配。

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余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以氣之輕清者為天,氣之重濁者為地言之也。然膈膜以下,主之者地氣,而統之以運行者,實皆天氣。匪直此也,凡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皆象地,皆屬陰;而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之有空竅以運行者,皆象天,皆屬陽。

白話文:

上面說的天樞位於腹部的正中間,我是從膈膜上下分開天地來說的,把輕而清的氣叫做天,把重而濁的氣叫做地。但是膈膜以下,由地氣主導,而統籌運行它們的,實際上都是天氣。不僅如此,凡是有形體且靜止的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都象徵著地,都屬於陰;而有孔竅且能運行的皮膚、肌肉、經絡、筋骨、臟腑,都象徵著天,都屬於陽。

精(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津(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涕(淚也)唾(口液也)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液(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陽氣,猶天地之有日與火也。

白話文:

精(精氣相合而成形,先於人體產生,稱為精)

津(汗液從毛孔排出,稱為津)

涎(唾液)

氣(上焦發揮作用,傳遞五味,滋潤皮毛,如霧露,稱為氣)

血(中焦接收氣汁,轉化為紅色,稱為血)

液(穀物入體,氣滿後,液體滋潤骨骼,骨骼得以屈伸,滋養腦髓,使皮肉光澤,稱為液。液液指天地間的月亮和水)

陽氣(陽氣指天地間的太陽和火)

故曰人身一小天地。

考天有九重:最上一重為宗動天,左旋;其內八重天(恆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右旋;逐日為宗動天,裹之左旋。是宗動天者,乃一氣運行群動之宗也。(中學謂天道左旋,日月亦是左旋。此主七政天隨宗動天以行也。西學謂宗動天是左旋,七政天是右旋。

白話文:

天分為九層:最外層是宗動天,由左向右旋轉;其內八層天(恆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太陽天、金星天、水星天、太陰天)由右向左旋轉;每日由宗動天包裹著,由左向右旋轉。這個宗動天,是一切運動的源泉。(中國古書上說天體由左向右旋轉,日月也是如此。這是說七政天隨著宗動天而運轉。西方科學認為宗動天由左向右旋轉,七政天由右向左旋轉。)

此主七政本天之行以言之也。)人之身,肺為華蓋,居於至高,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體極輕虛,用主肅降,肺固人之天也。不獨肺之本臟為天,凡臟腑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皆莫非天。雖各臟腑之經絡空竅,有各臟腑之本氣以運行,如七政本天之運行一般,而要皆隨肺氣以運行,皆為肺氣所貫通,肺固人之宗動天也,故曰肺主天氣。肺氣故名宗氣,又名大氣。

白話文:

這句話主要從七政的運行說起,來說明人體。人的身體中,肺就像華蓋,位於最高處,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性質極為輕虛,負責肅降之氣,肺是人體的天。

不僅肺臟的本氣為天,所有臟腑之間的經絡以及內外的空竅中能夠通氣的地方,都是天。儘管每個臟腑的經絡和空竅有各自的本氣運行,就像七政運行於天中,但都必須隨著肺氣的運行,都由肺氣貫穿,肺是人體的主動氣,因此說肺主天氣。肺氣因此而被稱為宗氣,又稱大氣。

地居天中,人在氣中,天包乎地,氣包乎質,天地與人,同一理也。夫在天則有日,在人則有心,心系於肺,猶日系於天;天為陽,日為陽之精,肺氣為陽,心為陰中之太陽。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稍遲,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天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

白話文:

世界中心是地球,人生活在空氣中。地球被天空包圍,空氣包圍著物質。天地人和萬物,遵循著同一個道理。

在天上,有太陽;在人體內,有心臟。心臟與肺相連,就像太陽與天空相連;天空是陽性的,太陽是陽性的精華;肺的氣是陽性的,心臟在陰中是陽性的。

天空運行不停,一天一夜,繞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再前進一度。太陽運行稍慢,一天一夜,繞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因為天空前進一度,太陽就會後退一度。

人身肺之宗氣,統心之營氣,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每日自寅始,至醜終,終而復始,七日行足,方與天合度。故《易》曰:七日來復,以見天心。蓋營氣之行,必隨宗氣以行,所以十二經脈,首從肺起,每日寅時,百脈上朝於肺(人生於寅),肺主天氣,其明證也。

白話文:

人體的肺是氣息的根本,統帥心臟的血液循環。一天一夜,氣息會運行於人體五十個週期。從早晨三點(寅時)開始,至凌晨一點(醜時)結束,然後重新開始。經過七天,氣息的運行數量才會與天上星辰運行相吻合。因此,《易經》中說:「七天循環往復,以體現天地之心。」因為血液循環必須跟隨著氣息的運行,所以十二條經脈的第一個,都是從肺部開始。每天早上三點(寅時),全身的經脈都會匯集於肺部(因為人出生於寅時)。肺主宰著天氣,這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夫人周身經絡,皆根於心,而上通於肺,以回於下,如樹之有根有干有枝,百體內外,一氣流通,運行血脈,以相出入,經故曰心生血,又曰諸脈皆屬於心。按經絡功用不同,隱見亦異。經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蓋經脈主發血,由臟腑而外行,近筋骨,故肌肉厚處,按之便不覺跳動;絡脈主回血,由外而還行臟腑,近肌肉,故易見,藍色無脈者皆是。

白話文:

人體所有的經絡都根源於心,心臟向上與肺相通,再由此往下循環,就像樹木有根、有樹幹、有樹枝,人體內外的血液循環順暢無阻,運行在血脈中,互相流通。因此經書上說:「心臟產生血液」,又說:「所有的脈絡都歸屬於心」。

根據經絡不同的功用,顯現的方式也不同。經書上說:「經脈是平時不可見的,而能看見的脈絡都是絡脈。」經脈主要是輸送血液,由臟腑向體外運行,靠近筋骨,所以肌肉厚的地方按壓時感覺不到跳動。絡脈主要是迴流血液,由體外向內運行臟腑,靠近肌肉,因此容易看見,沒有脈搏的青筋都是絡脈。

經脈由里而外,其氣旺,旺則行速,速則有血有脈,其血赤;絡脈由外而里,其氣緩,緩則行遲,遲則有血無脈,其血紫。西學所謂生血管者,經是也;回血管者,絡是也。房者,心竅是也。

白話文:

經脈是由內向外運行,經脈之氣旺盛,旺盛則運行速度快,速度快則有血液和脈搏,血液呈紅色;絡脈是由外向內運行,絡脈之氣緩和,緩和則運行速度慢,速度慢則有血液但沒有脈搏,血液呈紫色。西醫所說的動脈,即經脈;靜脈,即絡脈。心竅,就是心臟。

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行心左上竅而上,與左肺葉內經脈相通,由肺回曲而下,循手經,下達足經,以入孫絡(絡之細者);迨由孫絡以至絡脈,漸行漸緩,其色遂變為紫,於是紫血由絡脈而行,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還行心右下竅絡脈,上入右肺葉內絡脈,紫血復變為赤(陰從陽化),迴心左上竅,還行心左下竅。經脈(右旋而復行於左)往來運行,如環不絕。

白話文:

經脈從心臟左邊下方的空隙開始,經過心臟左上方,與左肺葉內的經脈連通,從肺部彎曲向下,沿著手臂經脈,到達腳部經脈,最後進入極細小的經絡,稱為「孫絡」。

當經血從孫絡流入較粗大的經絡時,流速逐漸減慢,顏色也逐漸變成紫色。紫色血液通過經絡,到達心臟右上方兩條經絡,再流入心臟右下方經絡,進入右肺葉內的經絡。此時,紫色血液又變成紅色(陰轉化為陽),回到心臟左上方,再流回心臟左下方。

經脈不斷往返運行,就像一個連續循環的環一樣。

經生血,故左旋;絡回血,故右旋。左旋者,陽統陰;右旋者,陰從陽(與河圖洛書無異)。其實是一氣旋轉,並非兩氣。觀此與天之左旋速、右旋遲者,適相合矣;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更無不合矣。經絡如此,臟腑可知。臟腑中皆有經絡貫串,以通於內外。凡可通者,皆屬天氣。

白話文:

經脈孕育血液,所以向左旋轉;絡脈運行血液,所以向右旋轉。向左旋轉的經脈,陽氣統御陰氣;向右旋轉的絡脈,陰氣跟隨陽氣(與河圖洛書的原理相同)。其實經絡的運轉只有一股氣,並不是兩股氣。觀察這個現象,恰好與天體的左旋速度快、右旋速度慢相符合;與天體左右旋轉最終匯聚為一股氣的原理也完全一致。經絡如此,臟腑也應該是這樣。臟腑中都有經絡貫穿,連通內外。凡是能通的部位,都屬於天之陽氣的範圍。

六腑如器,更無不然。不獨賁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更不獨喉通天氣,咽通地氣,以上承天氣也。此身以內之天也。

白話文:

就像六腑就像器具一樣,沒有什麼不同。不只賁門、幽門、闌門、三焦之門,連接天地之氣,也不只是喉嚨連接天地之氣,咽喉連接地氣,往上承接天地之氣。這就是人體內的「天」。

再以身外之天言之。經云:頭圓象天。頭為諸陽之會,頭主天,氣固也;天氣遏郁,頭重頭痛固也。即足之至下,亦天氣所貫通。所以人病肺痿,足即痿躄不能行;外感阻遏肺氣,足即痠痛,甚則足冷,皆其證也,所謂天包乎地也。經曰:天氣通於鼻。又曰:鼻為肺竅。一經外感,咳嗽喘滿,鼻竅即塞而不利,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

白話文:

再從人體之外的天來說。黃帝內經說:「頭部圓形像天。」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頭主宰著天。氣機運行通暢,頭部就會堅固;天氣壅滯不通,頭部就會沉重疼痛。

腳雖然位於人體最下方,但也貫通著天之氣。因此,肺虛的人,腳就會痿弱麻痺,無法行走;外邪阻滯肺氣,腳就會痠痛,嚴重時腳還會發冷,這些都是天之氣包覆地之氣的證據。

黃帝內經說:「天氣通於鼻子。」又說:「鼻子是肺的孔竅。」一旦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咳嗽喘氣,鼻子也會不通暢。這說明鼻子與肺關係最為密切。

他如心寄竅於耳,膽脈上絡於耳,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腎又開竅於二陰,乳竅下通於肝胃,臍竅後通於命門。(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針鋒相對。)雖各竅自有其本氣,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請析言之:心、膽、腎因虛燥而耳鳴;心、膽、腎因濕阻而耳聾;心、膽、腎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耳亦鳴,濕勝則耳亦聾。

白話文:

其他像心臟的竅開在耳朵,膽經上連到耳朵,腎臟的竅開在耳朵,肝臟的竅開在眼睛,脾臟的竅開在嘴巴,腎臟的竅還開在兩個陰部,乳房的竅下面通到肝和胃,肚臍眼的竅後面通到命門。(肚臍眼的竅和兩腎中間的命門,針尖對麥芒。)雖然每個竅都有自己本來的氣,但都必須宗氣貫通才能運作。仔細分析一下:心、膽、腎因為氣血虛弱乾燥而耳鳴;心、膽、腎因為氣血阻滯濕氣過重而耳聾;心、膽、腎本身的氣血有病。我曾經看過外邪阻礙宗氣運行的,燥邪過盛,耳朵也會鳴叫;濕邪過盛,耳朵也會發聾。

肝受燥風、濕熱則病目,肝之本氣自病也。夫五臟之精華,皆上注於目,腎又為五臟之氣之根,腎中真陰真陽虛,而目昏昧,經故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五臟之根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燥勝則熱,熱則不能化陰外達,而目無淚而干;濕勝則濡,濡則不能化水下降,而目多淚而爛。

白話文:

肝臟受到燥熱的風邪或濕熱之邪,就會患上眼疾,這是肝臟自身氣血出了問題。五臟的精華都會匯集到眼睛上,而腎臟又是五臟元氣的根基。如果腎臟中的陰虛陽虛,眼睛就會昏花。醫書上說,陰虛的人會失明,陽虛的人會見到鬼。這是五臟的根本之氣出了問題。

我曾經見過有人因為外邪阻滯體內的元氣,導致燥氣過盛化熱,熱邪就無法化陰排出體外,眼睛就會發乾,沒有淚水;濕氣過盛化濡,濡濕之氣就無法化水排出體外,眼睛就會流很多眼淚,而且容易發炎潰爛。

脾有濕熱,則口癉而生甜水;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乘脾,則口苦而多煩渴;脾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鬱於上,不得化陰於下,亦為唇燥口渴。腎之陽虛,不能約水,而為遺溺,不能行水,而為自利;腎之陰虛,不能濡腸,而矢燥結,不能濡膀胱,而溺短數;腎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而亦為腸秘,為癃閉,或燥勝為窘迫下利,或濕勝為五泄。

白話文:

  • 如果脾有濕熱,就會口臭並產生甜水。
  • 如果脾有燥熱,或膽經燥熱影響到脾,就會口苦並頻繁口渴。
  • 如果脾氣本身虛弱,也可以導致上述症狀。
  • 有時也會看到,外邪阻滯氣機,肺陽鬱積在上焦,無法化陰滋潤下焦,也會導致嘴脣乾裂、口渴。

  • 如果腎陽虛弱,無法收斂水分,就會出現遺尿。無法運行水分,就會出現腹瀉。
  • 如果腎陰虛弱,無法滋潤腸道,就會出現大便乾結。無法滋潤膀胱,就會出現尿少頻多。
  • 如果腎氣本身虛弱,也可以導致上述症狀。
  • 有時也會看到,外邪阻滯氣機,也會導致便祕、小便不通。或者燥邪過盛,導致急迫性腹瀉。或者濕邪過盛,導致頻繁腹瀉。

肝、胃陰虛,無由升化乳汁;肝、胃陽結,不能上通乳竅;肝胃之本氣自病也。嘗見外感阻遏宗氣,濕熱壅於血分,營衛不從,逆於肉裡,致生乳癰;其七情致傷心氣,燥熱結於血分者,則為乳岩。凡外感燥濕,種種見證,雖各臟腑本氣自病,而要皆關乎肺,以肺為群氣之宗,天無二氣故也。

白話文:

如果肝、胃陰虛,就無法生成乳汁;肝、胃陽氣不通,乳腺也無法暢通,這些都是肝、胃本氣受損而造成的。

我曾見過外邪入侵阻滯宗氣,濕熱停滯在血中,導致氣血不暢,逆行於身體內部,導致乳癰(乳腺炎);而七情過傷心氣,燥熱停滯在血中的,就會形成乳巖(乳腺癌)。

無論是外感燥邪濕邪,還是臟腑本氣受損,其實都與肺有關,因為肺是氣血的總樞紐,天空不會同時出現兩種天氣,因此這些病症都是與肺相關。

不獨空竅之大者為然也,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汗空名玄府,又名鬼門,)亦無不然,經故曰:肺主皮毛。其內傷肺氣,氣不化水(自利)、氣不攝津(自汗)、氣不統血、氣不固精,即見自利、自汗、脫血、脫精、陰脫、陽厥、絕汗出諸證。故曰: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

白話文:

不只空洞較大的部位是這樣,就連皮膚外多達八百多萬個汗孔(汗孔稱為玄府或鬼門),也是如此。《內經》中記載:「肺主皮毛」。如果肺氣受傷,就會出現氣無法化為水分(導致遺精)、氣無法收斂津液(導致盜汗)、氣無法控制血液(導致出血)、氣無法固攝精液(導致遺精)、陰液脫失、陽氣外越、出汗停止等症狀。因此說:「天上若是一口氣都不喘息,地表就會塌陷。」

若外感阻遏肺氣,不得外達,又不得下降,宗氣自病,致他臟腑經絡之本氣亦病。肺氣不得外達,即見憎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手足痠痛諸證;肺氣不得下降,即見腹痛、胸痹、咳嗽、嘔吐、喘逆諸證。感風燥、暑燥、寒燥之氣,搏束氣機,不得外達,而為無汗;感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阻遏氣機,不得下降,橫溢而為自汗、冷汗、熱汗。

白話文:

如果外來病邪阻滯肺氣,導致肺氣無法向外宣發或向下運行,原本健康的宗氣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其他臟腑經絡的本氣也出現問題。肺氣無法向外宣發,就會出現畏寒、發熱、頭痛、全身疼痛、腰痛、手足痠痛等症狀;肺氣無法向下運行,就會出現腹痛、胸悶、咳嗽、嘔吐、喘息等症狀。

受到風燥、暑燥、寒燥之氣的影響,會使氣機收縮,無法向外宣發,導致不出汗;受到風濕(自汗)、寒濕(冷汗)、暑濕、濕溫(熱汗)之氣的影響,會阻滯氣機,無法向下運行,橫溢身體而形成自汗、冷汗、熱汗。

又或燥結血分,而為熱厥;濕阻氣分,而為寒厥;燥降太過,熱甚迫津,而為火瀉;濕鬱太過,氣不行水,而為五泄,抑或為溺塞便閉。譬如注水之器,上竅閉塞,則下竅點滴不通;下竅閉塞,則上竅壅遏不開。種種見證,皆關乎肺。肺主天氣,洵不誣也。

白話文:

如果乾燥的熱邪凝結在血液中,會導致熱厥(發熱、神志不清);濕邪阻滯在氣分中,會導致寒厥(發冷、神志不清);乾燥的熱邪過度下降,熱氣過度迫使津液流失,會導致火瀉(發熱、口渴、小便赤黃);濕邪過度鬱結,氣機不能運化水分,會導致五泄(腹瀉、嘔吐、泄水、便血、腹痛)或溺塞便閉。就好像一個裝水的容器,上方的孔洞被堵塞,則下方的孔洞就會滴水不通;下方的孔洞被堵塞,則上方的孔洞就會不通氣而堵塞。這些種種症狀都與肺有關。肺主肅降,負責將上焦的水液代謝出去,這一點的確是沒有錯的。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胃固人之地氣也,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也。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廩之官。胃之發育,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經故曰:腎為胃關。又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得谷者昌,絕谷者亡。又曰:營出中焦。又曰:精氣生於穀氣。

白話文:

如果大地是承接天空的,那麼地氣就不會上升,而天氣也不會下降。胃是人體的地氣,腎是天氣儲藏在地下的地方。胃是食物的貯藏處,又是糧倉的管理者。胃的發育,還要依靠腎的陰陽之氣來促成。所以經書上說:腎是胃的關口。又說:一年四季的各種疾病,都與胃氣有關。飲食充足的人就能興旺,斷絕飲食的人就會死亡。又說:營養物質從胃部被運送到全身。又說:精氣是由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產生的。

又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是地氣上騰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天氣下降也。又曰:水穀之悍氣為衛,水穀之精氣為營。其營血之精者,得肺氣以敷布之,入膽化膽汁,入腎化精,上行頭化腦,內行骨空化髓。故曰: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皆天氣也。

白話文:

再說:食物飲料進入胃部,精氣在其中運化,並上輸到脾臟,脾氣再分散精氣,上輸到肺部。這就好像地氣向上升騰一樣。飲食中的水液經過轉化,下輸到膀胱,水精(體液)四處流佈,五臟六腑都得到滋養。這就好像天氣下降一樣。

又說:食物中的粗糙物質成為衛氣,精華部分成為營氣。營氣中的精華之氣,得到肺氣的幫助而運行全身,進入膽囊轉化為膽汁,進入腎臟轉化為精液,向上運行到頭部轉化為腦髓,向內運行到骨髓空隙中轉化為骨髓。所以說:天氣下降到地面,地中萬物都是天氣所滋生的。

其水隨肺氣呼吸,攝入腸胃間微絲血絡(即孫絡。西學驗孫絡有二千餘根)。以入絡脈,由絡脈過肝入心,運行周身,由肺升出為氣,由毛竅滲出為汗,余入內腎,得三焦之氣化,滲入膀胱為溺。故曰:氣為水母。又曰:水行天上。然水血並行絡中,而不相妨者,何也?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水分會隨著肺氣的呼吸,進入腸胃之間的細小血管(稱為孫絡,西方科學已經驗證出有兩千多根)。水分再進入絡脈,從絡脈經過肝臟進入心臟,在全身循環,由肺部上升化為氣體,從毛孔滲出變成汗水,剩餘的部分進入腎臟,經過三焦之氣的轉化,滲入膀胱變成尿液。因此,古人說:氣是水的根源。又說:水在身體中運行就好像在天上一樣。但是,水分和血液同時在絡脈中運行,為什麼不會互相干擾呢?那是因為血液有它的運轉管道來管理它。

(按:《內經》刺血絡,出清汁,便知水血並行血絡)。其渣滓變化於小腸(小腸為火腑,故能變化)。以傳道於大腸,是皆肺氣所統布也,是陰從陽也。夫天之真陰真陽,發於地上,以生萬物,實藏於地中,而為萬物所由生。人身肺之真陰,下布於腎而為水,肺之真陽,下納於腎而為火,所謂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兩腎中間,名曰命門,為人身之根柢,一陽藏於二陰之中,水火互宅,在卦為坎。

白話文:

(根據《內經》,刺血放血,若出現清澈汁液,表明水液和血液同時運行於血脈中)。其中的沉渣殘質,由小腸進行消化吸收(小腸屬火腑,所以具有消化功能)。然後再由大腸傳導出去,這都屬於肺氣的統御範圍,也就是陰從陽的規律。天地間的真陰真陽,從大地中孕育而出,滋養萬物,其實儲藏於地下,是萬物生長的根源。人體肺中的真陰,下行布佈於腎臟而化為水液,肺中的真陽,下行納入腎臟而化為火氣,正如《易經》所說的「地居天中,天包乎地」。兩腎中間,稱之為命門,是人體的根本,一陽藏於兩陰之中,水火相濟,在《易經》八卦中對應「坎」卦。

肺一呼一吸,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經故曰:腎上連肺,至於脾,猶地上堤防之土,為胃散精以上輸於肺者耳;肝猶地上之木,以樞轉地中生髮之氣者耳;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猶地之有涇渭,運清而行濁者耳。由此觀之,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肺、腎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白話文:

肺部吸氣呼氣的動作與腰部腎氣的運作息息相關。古代醫書上說:腎臟連接著肺部,再通到脾臟,就像土地上的堤防一樣,用來阻擋胃中散發的精氣不下沉,再輸送給肺部;肝臟就像土地上的樹木,用來調節土地上生發的氣息;人體的六條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就像地面上的涇渭水系一樣,負責運送清氣而排出濁氣。由此可見,人體豈不是一個小宇宙!肺、腎、胃這些器官,豈不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