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慎疾芻言》~ 補劑

回本書目錄

補劑

1. 補劑

學問之道,必由淺入深,從未有淺近不知而專求怪僻者。況醫法一誤,必至傷生害命,尤不可不慎也!夫所謂淺近者,如傷風則防風荊芥,感寒則蘇葉、蔥頭,咳嗽則蘇子杏仁,傷食則山楂、神麯,傷暑則香薷、廣藿,瘧疾則柴胡湯加減,痢疾則黃芩湯加減,婦人則四物湯加減,小兒則異功散加減。此皆歷聖相傳之定法,千古不能易也。

白話文:

學習醫學的方法,一定要循序漸進,從淺入深。從來沒有人只研究偏門奇術,而不懂得基礎知識的。況且醫術一旦錯誤,必定會傷害病人甚至是危及生命,所以更不能不小心謹慎!所謂的淺近基礎知識,比如:傷風就用防風、荊芥;感冒就用蘇葉、蔥頭;咳嗽就用蘇子、杏仁;飲食不消化就用山楂、神曲;中暑就用香薷、廣藿;瘧疾就用柴胡湯加減;痢疾就用黃芩湯加減;婦科病就用四物湯加減;小兒科疾病就用異功散加減。這些都是歷代醫家傳承下來的既定法則,千百年來都不會改變。

至於危險疑難之症,則非此等藥所能愈,必博考群方,深明經絡,實指此病何名,古人以何方主治而隨症加減。今則以古聖之法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陽虛、陰虛、肝氣、腎弱等套語概之,專用溫補,以致外邪入里。馴至不救;間有稍馴謹之人,起病時仍用切近之藥一二劑,未即有效,即轉而改為溫補。

白話文:

對於兇險疑難的疾病,並不是這樣的藥物就能治癒。必須廣泛研讀各種藥方,深入瞭解經絡,準確指出此病的名稱,古人用什麼藥方主治,再根據症狀加減用藥。現在的人卻認為古聖人的方法低賤不堪,又不能指出病名,只用陽虛、陰虛、肝氣、腎弱等套話去概括,專用溫補藥,導致外邪入侵體內。拖延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偶爾有稍微謹慎的人,在發病時也用切合病情的藥方一兩劑,如果沒有立即見效,就會轉而使用溫補劑。

不思病之中人,愈必有漸,不可因無速效而即換方也。況所服之方,或未盡善,不思即於前方損益萬妥,而遽求變法,又不肯先用輕淡之劑探測病情,專取性雄力厚之品,大反前轍,必至害不旋踵。總由胸無定見之故。當思人之有病,不外風、寒、暑、濕、燥、火為外因,喜、怒、憂、思、悲、驚、恐為內因,此十三因,試問何因是當補者?!

白話文:

對於沒有急病的人,病情好轉一定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因為效果不快就馬上更換藥方。況且所服用的藥方,可能還不夠完善,不要急於在原本的藥方上添減更改,而貿然要求變更療法,也不願意先用溫和的藥物來探查病情,而專門選擇性質猛烈、藥力強勁的藥品,這完全背離了之前的做法,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這都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治療方針。應該思考,人的疾病,不外乎外因的風、寒、暑、濕、燥、火,內因的喜、怒、憂、思、悲、驚、恐,這十三種病因,請問有哪一種是需要補益的呢?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無病而虛死者,千不得一,況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若果元氣欲脫,雖浸其身於參、附之中,亦何所用?乃謬舉《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固當補矣,所湊之邪不當去耶?蓋邪氣補住則永不復出,重則即死,輕則遷延變病;或有幸而愈者,乃病輕而元氣漸復,非藥之功也。

白話文:

通常人死,不是因為老死就是病死,沒有生病而虛弱致死者,千人中也不到一個。何況病好了虛弱的人也能再生,病留著不治,那強壯的人也會死。如果元氣真的要散了,即使全身浸在人參、附子的藥液中,又有什麼用呢?那些人錯誤地引用《內經》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氣虛當然要補,但聚集的邪氣不應該驅除嗎?因為邪氣補住就永遠不會再出來,嚴重了就會死亡,輕微的也會拖延變成其他疾病。或者有幸運者痊癒了,那也是因為病情較輕,元氣逐漸恢復,並不是藥物的功勞。

余少時見問疾者,聞醫家已用補藥則相慶病者已愈,今則病勢方張,正群然議進參、附、熟地,豈不可駭!其始也,醫者先以虛脫嚇人,而後以補藥媚人。浙江則六味、八味湯人參、麥冬等藥;江南則理中湯加附、桂、熟地、鹿茸、臍帶等藥。於是人人習聞,以為我等不怕病死,只怕虛死。

白話文:

在我年輕的時候,看到探病的人,一聽醫生已經使用了補藥,就滿懷喜悅地認為病人已經康復。而如今,病情卻在加重,卻還有人成羣結隊地建議用人參、附子、熟地等補藥,這難道不令人驚駭嗎?一開始,醫生用「虛脫」來恐嚇病人,接著再用補藥來討好病人。在浙江,六味湯、八味湯加入人參、麥冬等藥物;在江南,理中湯加入附子、桂枝、熟地、鹿茸、臍帶等藥物。因此,大家都習慣了這樣的看法,認為我們不怕病死,只怕「虛」死。

所以補藥而死,猶恨補之不早、補之不重,並自恨服人參無力,以致不救。醫者虛脫之言,真有先見之明,毫無疑悔。若服他藥而死,則親戚朋友,群詬病家之重財不重命,死者亦目不能瞑。

白話文:

因此,由於他的虛脫,他感到悲傷和悲傷,死者不能閉上眼睛。

醫者之罪,竟不勝誅矣!所以病人向醫者述病,必自謂極虛,而傍人代為述病,亦共指為極虛,惟恐醫者稍用攻削之劑,以致不起,或有稍識病之醫,即欲對症擬方,迫於此等危言,亦戰戰兢兢,擇至補之藥,以順其意,既可取容,更可免謗,勢使然也。此風之起,不過三十餘年,今則更甚,不知何時而可挽回也?!

白話文:

醫生的罪行太大了,簡直罄竹難書!所以病人向醫生描述病情時,一定會自稱虛弱不堪,而旁人也跟著說病人很虛弱,只怕醫生用一點去勢的藥,導致病人虛不受補而死亡。有些稍懂醫術的醫生,即使想對症下藥,在這些危言聳聽的言論下,也會戰戰兢兢,選擇用補藥來順從病人的意思。這樣既可以得到病人的好感,又可以避免被責怪,這都是形勢所逼。這種風氣興起不過三十餘年,現在卻更加嚴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扭轉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