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慎疾芻言》~ 製劑

回本書目錄

製劑

1. 製劑

古時權量甚輕:古一兩,今二錢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劑,今之三服。又古之醫者,皆自採鮮藥,如生地、半夏之類,其重比干者數倍,故古方雖重,其實無過今之一兩左右者。惟《千金》、《外臺》間有重劑,此乃治強實大症,亦不輕用也。若宋、元以來,每總制一劑,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錢,或五錢。

白話文:

古代的藥物重量很輕: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二錢零;古代的一升,等於現在的二合;古代的一劑藥,等於現在的三服藥。而且古代的醫生,大多自己採集新鮮藥材,像是生地、半夏這類,其重量比現在的乾燥藥材多好幾倍,所以古代的藥方雖然看起來分量重,但實際上不到現在的一兩左右。只有《千金方》、《外臺祕要》等醫書中偶爾有重劑量,那是用來治療強健體格的嚴重疾病,也不會輕易使用。從宋朝、元朝以來,每次配製一劑藥,藥方下面一定會註明: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

亦無過一兩外者,此煎劑之法也。末藥則用一錢匕;丸藥則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試將古方細細考之,有如今日之二三兩至七八兩之煎劑乎?皆由醫者不明古制,以為權量與今無異,又自疑為太重,為之說曰:今人氣薄,當略為減輕。不知已重於古方數倍矣,所以藥價日貴而受害愈速也。

白話文:

此外大約不會有超過一到兩兩的藥量,這是煎藥的方法。而末藥約用一錢的量勺;丸藥則像桐子般大小,約有十丸,加量至二三十丸。試著仔細參考古方,古方記載的藥量類似於當今的二到三兩,甚至七到八兩的煎藥嗎?都是因為醫師不瞭解古時的制度,認為重量單位和現在沒有差異,又懷疑分量過重,因此解釋說:現代人體質虛弱,應該適當減輕藥量。卻不知已經比古方重了幾倍,所以藥材價格日益昂貴,患者受傷害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又有方中熟地用三四兩,余藥只用一二錢者,亦從無此輕重懸殊之法。要知藥氣入胃,不過藉此調和氣血,非藥入口即變為氣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人粒米不入,反用膩隔酸苦腥臭之藥,大碗濃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難運化,況與相反之藥,填塞胃中,即不藥死,亦必灌死,小兒尤甚。又不論人之貧富,人參總為不祧之品。

白話文:

有些藥方中使用大量的熟地(三四兩),而其他藥材只使用少量(一兩、二錢),也沒有如此懸殊的劑量差異。要知道藥物進入胃中,只是藉此調理氣血,並非藥物入口就會立即轉化為氣血,所以不在於用量多寡。另外,有病人已經無法進食,卻使用會引起噁心、反胃、酸苦的藥物,而且濃煎後用大碗灌下,即使病情較輕,也難以消化吸收,更何況與病情相反的藥物塞滿胃中,即使不死於藥物本身,也可能被灌死,尤其是孩子更加嚴重。還有,不論貧富,人參總是不變的選擇。

人情無不貪生,必竭蹶措處,孰知反以此而喪其身,其貧者送終無具,妻子飄零,是殺其身而並破其家也。我少時見前輩老醫,必審貧富而後用藥,尤見居心長厚,況是時參價猶賤於今日二十倍,尚如此謹慎,即此等存心,今人已不逮昔人遠矣!

白話文:

世人都害怕死亡,想盡辦法保全性命。卻不知道過度追求反而會喪失生命。窮人死後沒有棺材安葬,妻子兒女流離失所,這是既害了自己又毀了家園。我年輕時見過老一輩的醫生,一定要先了解病人的貧富狀況再用藥,尤其見他們心腸厚道。況且那時人參價格比現在便宜二十倍,他們卻依然如此謹慎。從這種用心來看,現在的人遠遠比不上以前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