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慎疾芻言》~ 煎藥服藥法

回本書目錄

煎藥服藥法

1. 煎藥服藥法

煎藥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藥一味,後入余藥者,有先煎眾味,後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有先分煎,後並煎者;有宜多煎者(補藥皆然);有宜少煎者(散藥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漬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緩火者;各有妙義,不可移易。今則不論何藥,惟用猛火多煎,將芳香之氣散盡,僅存濃厚之質。

白話文:

煎煮中藥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先煎一味主藥,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有些先煎所有藥材,然後再煎一味藥;有些使用一味煎好的湯汁來煎藥;有些需要先分開煎煮,然後再合併煎煮;有些適合長時間煎煮(例如補藥);有些適合短時間煎煮(例如散藥);有些適合少加水煎煮;有些不需要煎煮,只需要泡在水中浸泡;有些需要煎煮後放置一夜;有些適合用旺火煎煮;有些適合用文火煎煮;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妙用,不可隨意更改。現在的人卻不論用什麼藥,只用猛火長期煎煮,導致藥物的芳香揮發殆盡,只剩下濃稠的藥渣。

如煎燒酒者,將糟久煮,則酒氣全無矣,豈能和營達衛乎?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

白話文:

就像煎煮燒酒一樣,如果把酒糟煮太久,酒氣就會完全蒸發掉,這還怎麼達到活血化瘀、通絡的目的呢?我們必須仔細研究古人制定的煎煮方法,並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其服藥亦有法。古方一劑,必分三服,一日服三次;並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蓋藥味入口,即行於經絡,驅邪養正,性過即已,豈容間斷?今人則每日服一次,病久藥暫,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熱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時,或與飲食相雜,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不惟無益,反能有害。

白話文:

服藥也有方法。古時候的一帖藥,必須分成三份,一天服用三次;也有規定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三次的。因為藥物入口後,會立即在經絡中運行,驅逐邪氣、養護正氣,藥性過了之後就停止作用,怎麼能間斷服用呢?現在的人卻一天只服一次藥,疾病長期無法痊癒,藥效間歇不連續,會導致「一暴十寒」的惡果。而且服藥時還要注意寒熱虛實是否適宜,時間是否正確,不能與飲食混雜,服藥後也不要立刻勞動或冒風,否則不僅無益,還會造成傷害。

至於傷寒及外症痘症,病勢一日屢變,今早用一劑,明晚更用一劑,中間間隔兩晝一夜,經絡已傳,病勢益增矣。又發散之劑,必暖覆令汗出,使邪從汗散;若不使出汗,則外邪豈能內消?此皆淺易之理,醫家病家,皆所宜知也。又惡毒之藥,不宜輕用。昔神農遍嘗諸藥而成本草,故能深知其性。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和外感發熱時,如果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現在早晚各用一劑藥,中間相隔一夜,經絡已經傳導,病情會加重。此外,發散的藥物,一定要保暖蓋住讓汗出來,讓邪氣從汗液中散發出去;如果不能讓患者出汗,那麼外來的邪氣怎麼能自行消散?這些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醫生和患者都應該知道。而且,有毒的藥物,一定要慎用。過去,神農嘗遍各種藥物而編製成《本草》,所以他能夠深入瞭解它們的性質。

今之醫者,於不常用之藥,亦宜細辨其氣味,方不至於誤用。若耳聞有此藥,並未一嘗,又不細審古人用法,而輒以大劑灌之,病者服之苦楚萬狀,並有因此而死者,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若能每味親嘗,斷不敢冒昧試人矣。此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對於不常用的藥物,也應該仔細辨別它的氣味,才能避免錯誤的使用。如果只是聽說有某種藥物,但沒有親自嘗過,也不仔細研究古人的用法,就隨意用大量劑量給病人服用,病人會痛苦不堪,甚至會因此而死亡,而醫生卻不知道原因在哪。如果能夠親自品嘗每種藥物的味道,恐怕就不敢輕易拿人來試藥了。這也是不可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