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14)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14)

1. 吳媼肺痹

恙經三月,脈大而急,證見嗆咳氣築,胸滿背脹,夜不安臥,臥則氣衝,呼吸不利,目爛舌赤,口乾心煩。審諸脈證。是屬肺感燥邪。加之抑鬱,痰氣膠結,肺竅阻閉,清肅失司,釀成肺痹危險。蓋肺為氣之主,肺氣逆則諸氣皆因之而逆矣。平素質虧受補,茲則補劑不投,雖虛虛而病則實,不去其病,徒補無益。

白話文:

病久拖到三月以上,脈搏又大又急,症狀表現為咳嗽氣喘,胸悶背脹,晚上睡不安穩,躺下就有氣往上衝,呼吸困難,眼睛紅爛,舌頭發紅,口乾心煩。仔細診察脈象和症狀後,可診斷為肺部受到燥邪入侵。再加上抑鬱的情緒,痰液和氣體凝結成塊,肺部氣道受阻,清氣上升和肅降的功能失調,演變成肺痹的危急狀態。肺是氣體的主人,肺氣逆亂,其他氣體也會跟著逆亂。平日底子差的人,進補後會好轉;但現在,進補反而有害,因為雖然是虛症,但病症已經很實了,如果不治療根本的病症,只進補是沒有好處的。

經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計惟清燥宣痹,幸得胸展痹開,方許機關衄轉,仿葦莖湯遵《金匱》法。服藥四劑,喉口燥象稍減,舌根焦苔亦退,脈象依然,痹猶時發,甚則胸膈䐜脹,喘喝不已,欲人捶摩,咯出濁痰,略覺寬展,病由燥邪蘊伏上焦,治節不行,痰壅無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交相為患。

白話文:

古書上說:各種氣體淤積鬱結,都和肺有關。秋天受到燥邪傷害,冬天就會引發咳嗽。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化燥、宣通肺氣為主。如果能讓胸中鬱結化解,肺氣得以舒展,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作。遵循《金匱要略》中記載的葦莖湯方法,患者服用了四劑藥後,喉嚨口乾燥的感覺有所減輕,舌根上焦黑的苔垢也退去。但是脈象還是一樣,胸中鬱結的感覺偶爾還會發作。嚴重時,胸悶氣脹,喘息不止,需要人按摩捶打才能咳出渾濁的痰液,症狀才會稍有緩解。病因是燥邪鬱伏在肺部,阻礙了氣血運行,痰液淤滯,產生無形的火,火又灼傷了有形的痰液,兩者相互作用,加重了病情。

夫痹者閉也,內閉則外脫,至危至急,無如上焦不開,未能填補其下,是以每投補劑,其閉更劇。按肺竅蘊結之痰,如屋之遊,樹之蘿,石之苔,膠黏滋蔓,豈尋常消痰之品所能芟刈。原方加蔞皮海石,輕清宣痹,病象未減,下虛不能納補,上實通之無功。消補兩難,頗為棘手。

白話文:

痹症是氣血閉塞所致,體內閉阻,體外就會鬆弛脫落。最危急的情況就是上焦不通暢,沒辦法填補下焦的虛損。因此,每當服用補益藥物,閉塞的情況就會更嚴重。

肺部的竅穴被痰液堵住了,就像房子上的藤蔓,樹上的苔蘚,石頭上的地衣,粘稠糾結,蔓延不斷。一般的化痰藥物根本無法清除。原本的方子加了蔞皮和海石,目的是宣通痹症,但病情沒有改善,因為下焦虛弱,無法吸收補益之氣;上焦壅塞,通暢無用。既難以化痰,又難以補益,確實棘手。

據述每痹甚時,惟飲菔水則痰氣稍平,即此推求,定有頑痰膠黏肺管,阻塞氣機,葦莖頻投不應,惟有進步葶藶一法,非不慮及老人質虧難任,當此危迫,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奈何。葦莖葶藶,乃金匱治肺痹兩大法門,前因年高恙久,不敢驟用葶藶峻攻,惟取葦莖輕清宣痹,冀其病去,元氣不傷,服藥雖見小效,痹終未宣。前論燥熱醞釀為痰,肺竅氣機阻塞,清肅失司,因而逆滿,卻非謬語。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提到,患者在每當病情加重時,只有喝蘿蔔水才能讓痰氣稍微減輕。據此推測,患者肺部必定有頑固痰液黏附,堵塞了氣道,導致葦莖湯治療無效。因此,必須進一步使用葶藶,但是醫生擔心患者年老體弱,難以承受葶藶的強烈攻伐之性。

但是,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如果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患者剩下的生命時日恐怕不多,令人感到無奈。葦莖和葶藶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肺痹的兩大法門。此前,由於患者年紀大、病情已久,醫生不敢貿然使用猛烈攻伐的葶藶,只能用性質較輕的葦莖湯宣散痹氣,希望在不傷及元氣的狀況下去除病症,雖然服藥後稍見成效,但痹氣始終未得到宣散。

古文中提到,患者體內燥熱積聚形成痰液,導致肺部氣道阻塞,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因此產生逆滿的症狀,這並非錯誤的說法。

夫頑痰滋蔓,譬諸頑民,不服王化,不忍猛而寬,則萑莩盜風,何由而息。所加葶藶,雖系無可如何,亦理之所當然,非徒行險僥倖也。現在痹勢稍松,足見有故無殞,從來峻劑,原屬可暫而不可常。然證經數月之久,痰熱瀰漫已極,甫得稍開,若旋行易轍,病根尚在,慮其復萌。

白話文:

頑固的痰液就像頑固的百姓,不服從政府教化,如果寬容而不採取嚴厲措施,盜賊就會趁機作亂,怎麼能平息呢?使用葶藶雖然不得已,但也是合乎道理的,並不是孤注一擲。現在痺症症狀已經減輕了一些,證明只要情況有改善,就不必放棄治療。從來嚴厲的藥方都是暫時使用的,不能長期服用。不過,這個病症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痰熱瀰漫嚴重,好不容易纔得到一點緩解,如果立刻改變治療方案,病根仍然存在,恐怕會死灰復燃。

今早鼻仍流血,可知肺火未清,方加石膏、山梔、竹瀝徹其痰熱餘波,今夜得以痹再減輕,明日可為轉手。老人病逾百日,痰凝氣壅,肺痹不舒,上實下虛,原難想法,數番診視,因其痰火勢盛,不能受補,無已初投葦莖輕清宣肺,繼進葶藶滌飲除痰,佐以膏梔竹瀝,以徹痰熱餘波,此皆古人成法,非杜撰也。今痹象稍減,虛狀漸露,高年恙久,恐其元氣不支,商佐保金輔正。

白話文:

今天早上鼻血仍然流不停,說明肺部還有火氣。所以繼續添加石膏、山梔、竹瀝,徹底清除痰液熱氣的殘餘。今天晚上喘息應該會減輕,明天就有望好轉了。這位老人家的病已經超過一百天,痰液凝結,氣息不通,肺部鬱結不暢,上實下虛。原本很難找到治療方法,經過多次診視,發現是痰火太盛,不能進補。無奈之下,先用葦莖輕清地宣通肺氣,接著用葶藶滌飲去除痰液,再輔以膏梔竹瀝,以清除痰熱的餘波。這些都是古人的既定方子,不是我杜撰的。現在喘息症狀略有減輕,虛弱的徵狀逐漸顯現。老人家的病持續已久,恐怕他的元氣不足,所以要額外使用保金輔正這些補氣藥材。

安波按:先生用方用法,絲絲入蔻,不比近來庸流溷亂籠統者也。

2. 施婦感證

證逾三候,始而寒熱溷淆,繼則不寒單熱,日晡熱甚,黎明漸退。閱方初投逍遙,次用桃仁承氣,愈醫愈劇。食少便瀉,足腫腹脹,熱甚脹亦甚,熱緩脹亦緩。若云肝氣,未必發熱,亦不必脹隨熱至。若云血痹,當在下焦,不應脹在中脘。求諸病因,非關氣滯血凝,乃伏邪留著故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已經超過三個月。一開始,患者既有寒氣又有熱氣,接著就只有熱氣,沒有寒氣。下午時分熱氣最盛,到清晨時逐漸減退。先前使用逍遙散治療,後來改用桃仁承氣湯,但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患者食量變小,一吃東西就拉肚子,腳部水腫,肚子脹滿。熱氣盛的時候,肚子脹得也厲害;熱氣減緩的時候,肚子脹得也緩和。如果說這是肝氣旺盛導致,那麼不一定會發熱,而且肚子脹也不一定會隨著發熱而出現。如果說這是血脈不通導致,那麼應該發生在下焦,而不是中脘部位脹脹的。仔細探尋病因,發現不是氣血不通,而是有外邪潛伏在體內所致。

《己任編》云:秋時晚發,感證似瘧,本是伏暑之病,暑必挾濕,盤踞膜原,膜原即中焦部位,邪伏既久,乘時而發。自里達表,是以外熱內脹。至於便瀉足腫,更屬濕病無疑。欲消其脹,須祛其邪。邪一日不去,脹一日不除。所謂傷寒究六經,溫暑辨三焦。上焦不解,勢必蔓延,中下淡滲,佐以微辛。

白話文:

《己任編》中提到:秋天晚上著涼,症狀類似瘧疾,本是暑熱潛伏的疾病,暑熱必定夾雜濕氣,盤踞在中焦部位,中焦部位也就是橫膈膜以下的部位,邪氣潛伏已久,伺機發作。從內裡透發到體表,所以外熱內脹。至於腹瀉、足部水腫,更明顯地屬於濕邪造成的疾病。想要消脹,必須祛除邪氣。邪氣一日不除,脹氣一日不消。所謂的傷寒涉及六經,溫熱病區分三焦。上焦不化解,勢必蔓延,中焦和下焦稀釋滲透,加入微辛的藥物輔助治療。

蓋無形之邪,未可作有形攻擊耳。前議服藥汗出,熱退脹減,伏邪外達之機。蓋暑濕伏邪,與風寒外邪不同,新邪當先徹表,伏邪當先清裡,里清表自解也。日來兼見咳嗽,瀉仍未止,按外感以嗽為輕,腑病以通為補,嗽瀉均系伏邪之出路,不可止遏。

白話文:

隱藏的邪氣並不會發動有形的攻擊。前面提到服藥後出汗、熱度下降,腫脹減輕,這是伏邪外出的機會。因為暑濕伏邪與風寒外邪不同,風寒外邪應當先排除表證,伏邪應當先清理內部,內部清理了,表證自然也就解除了。最近兼見咳嗽,腹瀉仍然沒有停止,根據外感來看,咳嗽屬於比較輕的症狀,而腑病以通暢為補,咳嗽腹瀉都是伏邪外出的途徑,不能阻止遏制。

安波按:擬薄荷、山梔辛苦以清裡熱,茯苓皮、大豆卷、滑石通草之甘淡以滲外濕,杏仁橘紅以開肺,半夏佩蘭以醒脾。

白話文:

安波註解:

選擇薄荷、山梔這些辛味苦寒的藥材來清除體內熱氣;

茯苓皮、大豆卷、滑石、通草這些甘味平淡的藥材來排出體外的濕氣;

杏仁、橘紅這些藥材來疏通肺氣;

半夏、佩蘭這些藥材來醒脾胃。

3. 江婦崩證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曰月經。經者常也,反常則為病矣。是以婦人首重調經,經調則百病不生,失調則諸證蜂起。夫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而沖為血海,血猶水也。若江河之流行,設有枯涸崩決,其為患也大矣。求其致病之因,有謂血枯者,蓋女子以肝為先天,索性多郁,木鬱生火,火灼陰傷,以致經血日耗,地道不通。經言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者,此也。

白話文:

有人說崩漏就像山崩和水決堤一樣,血屬陰性,安靜時在經絡內正常運行,但如果血氣流動太快,就會衝破經絡亂竄。醫書上說,陰虛陽亢稱為崩漏,陽氣內動,發作在心以下部位的崩漏就是這種情況。你的病情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身體瘦弱,陰氣虧損,肝火旺盛,導致經血逆流,暈厥。現在又過了兩個月經期,別擔心血不來,反而要擔心崩漏再次發作。建議滋養腎陰以補益心陽,同時調養衝脈和任脈,希望你的身體能自我調養,血氣平衡,不再錯亂,恢復正常的經期。這樣不僅疾病會痊癒,身體也會康復,甚至可以不用服藥而痊癒。

有謂崩決者,崩如山塚崒崩,決如波濤橫決,蓋血屬陰,靜則循經營內,動則錯經妄行。經言。陰虛陽搏謂之崩,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者,此也。病經日久,形瘦陰虧,木火鬱勃,舊春經阻崩暈,現又愆期兩月,勿愁血之不行,切恐崩患復發。議養腎陰以濟心陽,兼培衝任,冀其生生有自,血氣調勻,無錯妄之虞,復經常之度,不徒病去人安,更可勿藥有喜。

安波按:擬自制補煉丸養腎陰以濟心陽,培衝任以贊其職。

4. 江氏子足痹誤治成廢

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風氣勝者為行痹。據述證由右足膝蓋,痛引腿胛,漸移於左,狀類行痹。行痹屬風,治以驅逐,理不為謬。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況童質稟薄,腎元未充,驅逐過猛,血氣受虧。肝主筋,筋無血養則攣急,脾主肉,肉無氣煦則枯瘦,以致腓日乾,髀日腫,足不任地,釀成廢疾矣。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襲來,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痹症。其中風氣較強的稱為行痹。根據你所陳述的症狀,從右膝蓋開始疼痛,蔓延到小腿,逐漸轉移到左邊,這種情況符合「行痹」的表現。行痹屬於風證,治療方法是用驅風藥驅逐邪氣,這個思路沒錯。

但要注意的是,邪氣侵犯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況且是一位身體虛弱的孩子,腎氣不足。如果驅風太過猛烈,就會損傷氣血。肝主筋,筋脈沒有血液滋養就會抽筋疼痛;脾主肉,肌肉沒有氣血溫煦就會乾枯消瘦。這樣下去,小腿會越來越乾,大腿會越來越腫,腳會失去行走能力,最終形成無法治癒的殘疾。

古人說:「治療風證,首先要補益氣血,氣血充盈,風邪自然就會消失。」

聞所服諸方,非全無治血之品也。無如桂麻羌獨,藥性太狠,難以監製,故只見其害,不見其益。在病初血氣未衰,猶可輔驅並行,今則疲憊如斯,尚有何風可逐,何絡可通?倘再求速功,見病醫病,非但病不能醫。而命亦難保矣。要知疾即成廢,欲圖轉澤回枯,誠非易事,惟有培補肝腎一法。

白話文:

聽說你服用的各種方劑,也並非全部沒有治療血證的藥物。但像桂枝、麻黃、羌活這類藥性太過霸道,難以掌握用量,所以只看到它們的危害,沒看到它們的好處。在病情初期,血氣未衰竭,還可以輔助驅邪與行氣並行。如今你的身體已經如此虛弱,哪還有什麼邪風可驅,什麼經絡可通呢?如果你再急於求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僅病無法醫治,而且性命也難保。要知道,病症已經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想要扭轉乾坤、恢復健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只能用滋補肝腎的方法了。

膝為筋府,肝腎之脈,麗於足,足得血而能步。復有調養脾胃一法。四肢皆稟氣於胃,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強胃健,四肢得稟穀氣,脈道流行,自能充膚。熱肉二法,雖不言治病,然治病之旨,在其中矣。

白話文:

膝蓋是筋脈匯集的地方,也是肝、腎經絡分佈的部位,連接到足部。足部得到血氣滋養,才能行走自如。此外,還有一種調養脾胃的方法。四肢都依賴脾胃提供氣血,如果脾臟有病,無法為胃輸送津液,經絡不通暢,筋骨肌肉就會缺乏氣血滋養,因此無法活動。脾臟強健,胃功能良好,四肢就能獲得穀氣滋養,經絡通暢,自然能填充肌肉和皮膚。這兩種「熱肉」的方法,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治療疾病,但是治療疾病的原則,已經隱含在其中了。

安波按:此症雖經治痊如語,而童質先稟薄弱,已見一斑,大約不壽之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