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4)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4)

1. 鮑蒔春部曹尊堂血枯久傷奇經

產育多胎,衝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揣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故歸地養陰,參耆益氣,均無靈效。衝脈起於氣街,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內經》血枯,治以四烏鰂骨慮茹丸。

白話文:

多生小孩會傷及衝脈和任脈,加上哺乳會耗損陰血。多年來症狀未癒,腰部和脊椎疼痛,翻身困難,小便帶血,疼痛延伸到腹部。推測原因,不僅是氣血受損,奇經八脈也受損。因此歸地黃補血,參耆補氣都無效。衝脈起源於氣街穴,任脈起源於中極穴。淋痛等症狀,一定是「關脈」受損。即便症狀只有寒熱,也是陽維脈出了問題。病因是血海空虛,傷及奇經八脈,一般的藥物很難奏效。根據《內經》,血枯應該用烏鰂骨慮茹丸來治療。

安波按:古言病久入八脈。

2. 周司馬痱風病後足膝軟弱

前患痱風,調治小愈。案牘勞形,元虛未復,腰膂雖能轉側,足膝尚覺軟弱,肝腎真元下虧,八脈不司約束。參耆歸地,僅可益其氣血,未能通及八脈。古人治奇經精髓之傷,僉用血肉有情,豈諸草木根荄,可同日而語。推之腰為腎府,膝為筋府,轉搖不能,行則振掉,不求自強功夫,恐難彌縫其闕。恬澹虛無,御神持滿。庶幾松柏之姿,老而益勁也。

白話文:

先前患有熱痱,經過調治後略有好轉。但由於工作勞累,元氣虛弱尚未恢復,雖然腰部可以轉動,但腳和膝蓋仍感虛弱,說明肝腎的真元精氣不足,八條經脈無法約束。人參、黃耆、當歸、地黃等藥物只能補氣血,無法通達八條經脈。古人治療奇經精髓受傷時,都用有血有肉的藥材,難道草木根莖能與它們相提並論?推而廣之,腰是腎臟的房舍,膝是筋脈的房舍,如果轉動不能有力,走路搖搖晃晃,如果不做自我強健的功夫,恐怕難以彌補不足。保持清靜寡慾,心靈充實。這樣才能像松柏那樣,年老依然強健。

擬河車、鹿茸、虎脛骨、虎膝骨、牛骨髓、豬骨髓、羊骨髓、阿膠海參之屬。

白話文:

人參、鹿茸、虎骨、虎膝骨、牛骨髓、豬骨髓、羊骨髓、阿膠、海參等

3. 王明府夫人積聚久痛

脈弱質虧,操持多勞,昔年產後少腹起有痞塊,不時作痛,邇來痛於早晨,日日如是。經云: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任之為病,其內若結,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再考古人論積聚,分癥瘕兩端。癥者徵也,有塊可徵,其病在血。瘕者假也。聚則有形,散則無跡,其病在氣。

白話文:

脈象虛弱,身體氣血虧損,勞累過度。過去產後下腹部出現痞塊,時常疼痛。最近疼痛在早晨發作,每天如此。古籍中記載: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沿著腹部內側運行。任脈發生病變,內部若有結塊,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會出現瘕聚。進一步參照古人對積聚的論述,可以將其分為癥瘕兩類。癥是指有塊狀物可見證,它的病理在於血。瘕是指聚結時有形狀,散開後無跡可尋,它的病理在於氣。

良由新產之後,或因寒侵,或因氣滯,以致循經之血,凝結成形,膠黏牢固,長大則易,鏟削則難。須待本身元氣充旺,始能消磨。倘務急攻,非但積不可消,反傷正氣。內經有大積大聚,其可犯也之戒。旨可見矣。現在痛勢攻衝較甚,滋膩之補,似非所宜。思久痛在絡,沖為血海,先商煎劑,調和衝任,使其脈絡流通,氣機條暢,痛勢稍緩,再議丸藥,圖刈病根。

白話文:

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生完孩子後,由於寒氣侵襲或氣血運行不暢,循經脈流動的血液凝結後逐漸形成堅硬的塊狀物,很容易增大,但很難消除。必須等到身體元氣充沛後,才能逐漸化解。如果操之過急,不僅無法消散結塊,反而會損傷正氣。傳統醫書《內經》中提到:「大塊積聚,不可輕易動手」,由此可見其中的道理。目前,痛勢比較嚴重,滋補類的藥物似乎不適合。考慮到疼痛持續時間長且位於血脈中,沖脈是血脈之海,可以先煎服中藥,調和沖脈和任脈,讓氣血運行通暢,痛勢有所緩解後,再考慮服用丸藥來徹底消除病竈。

安波按:煎劑議通瘀煎法丸,以回生丹攻補兼用。

白話文:

安波注:煎煮湯藥時,可以加入「通瘀煎法」和「丸藥」,再配合「回生丹」進行治療,既能攻邪又能補虛。

4. 沈虹橋廣文疫證

時疫十朝,正虛挾邪,證見神卷耳聾,熱發不退,脈息沉細無力。憑脈用藥,理應壯中溫托,閱方曾服理陰煎三劑,病樣日增,前法似難再進。夫陽證陰脈,原屬不宜,方書有時疫,邪伏於裡,脈多沉細,不同傷寒邪自外來,脈多浮大,語屬可參。仿趙氏六味湯柴胡一法。

白話文:

得病十天了,正氣虛弱挾帶邪氣,症狀有耳鳴耳聾、發燒不退、脈搏沉細無力。根據脈象用藥,應該以補氣溫陽、託扶正氣為主。之前曾服用理陰煎三劑,但病情卻日益加重,前面的治療方法似乎難以再繼續。陽證而見陰脈,本屬不妥。方書中提到,有時疫,邪氣潛伏於裡,脈象多沉細,這與傷寒邪氣自外而來的浮大脈象不同。這句話值得參考。仿照趙氏六味湯,加上柴胡一味。

復診脈仍虛細,神形倦怠,唇齒乾枯,舌苔黃燥變黑。夫邪熱最為真陰之賊,高年腎陰本虧,熱甚津液更耗。《己任編》所謂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第一義,蓋陽明燥土,全賴少陰腎水以滋養之。如旱田側有井泉,猶可供其灌溉之資,倘並井泉乾涸,燥土炎蒸,則苗槁矣,宗甘露飲

白話文:

再次診脈,脈象依然虛弱細微,精神形態疲倦,嘴脣和牙齒乾枯,舌苔由黃轉黑。邪熱是最為損傷身體真陰的因素,老年人腎陰原本就不足,熱邪嚴重會消耗更多津液。《己任編》中說,在治療疾病時,首要任務是保護津液。因為陽明經屬於燥土,完全依賴少陰經的腎水滋潤滋養。就像乾旱的田地旁有口井泉,還可以供應灌溉用水,如果連井泉也乾涸了,燥土被太陽暴曬,那農作物就會枯死了。因此,應服用宗甘露飲。

5. 洪廣文少君損過脾胃

書云: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證見日晡寒熱往來,已經數月,洵為營衛二氣之虛,斷非客邪外感也。病既屬虛,虛則當補,昨服補劑,胸鬲反增滯悶,此中消息,頗難窺測。蓋非藥不能應病,乃胃氣不行藥力耳。夫上損過胃,下損過脾,越人且畏,姑遵經旨,虛癆不足,當與甘藥。

白話文:

古籍記載:衛氣虛弱就會怕冷,營氣虛弱就會發熱。症狀表現是從早到晚寒熱交替,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這顯然是營衛之氣虛弱造成的,而不是外來的病邪侵襲所致。既然疾病屬於虛證,那麼就應該補虛。昨天服用了補藥,卻反而感覺胸中發悶,這其中的原因,很難琢磨。大概不是藥物不對症,而是胃氣不暢影響了藥效。上焦損傷是胃的問題,下焦損傷是脾的問題,即使是越人也會害怕這種情況。姑且遵循經典的說法,虛癆不足的患者,應該用溫和滋補的藥物。

兩進甘藥,寒熱依然,惟粥食稍增,咳嗽略緩藥病尚覺相符。稽古補虛方法,千蹊萬徑,而其關鍵,總以脾胃為之主腦。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皮肉經脈,何一非藉穀氣長養之功。苟土母傾頹,既難輸化飲食之精微,焉能傳送藥力,宜乎虛不納補也。難經發明五損,勿過脾胃,仲景治虛癆諸不足,出活人手眼,其所立建中方法,亦皆稼穡作甘。此古聖賢明訓,內傷大病,可不以脾胃為首重耶?然病真藥假,終難圖功。

白話文:

服用了兩劑甘藥,但寒熱症狀依舊,只覺得粥食能稍微多吃一些,咳嗽也稍微緩解,藥物的效果似乎符合你的狀況。

考察補足虛損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關鍵的是以脾胃為核心。我們的身體,內有五臟六腑,外有皮肉經脈,哪一樣不是靠五穀精氣滋養的。如果脾胃虛弱,不僅難以將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也難以傳遞藥力,所以說虛不受補也是合情合理的。

《難經》指出,五種虛損中,脾胃最重要,不能過度損傷。仲景治療虛癆等各種虛證,妙手回春,他所建立的建中法,也是以五穀為基礎。這都是古聖賢的明訓,對於內傷的大病,難道不能把脾胃放在首位嗎?不過,如果病情是真的,而用藥卻不對症,最終也難以奏效。

6. 鮑覺生宮詹精氣內虧,詳敘證治次第

恙經半載,脈證合參,究屬質虧煩勞,以致坎離不交,水火失濟,五液內涸,虛陽不藏。誤服苦寒,重伐胃氣,諸證蜂生,糾纏不已。揆之古訓,以虛能受補者可治,虛火可補,參耆之類,實火可瀉,芩連之類。勞傷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趙氏謂陰虛之火,如盞中油干,燈焰自熾,須以膏油養之,專主補陰。

白話文:

病了半年,根據脈象和症狀綜合分析,認為是身體虛弱過度勞累,導致陰陽失衡,水火不平衡,體液內耗,虛陽無法收斂。錯誤服用苦寒藥物,反而損傷胃氣,導致各種症狀接連出現,糾纏不休。根據古訓,虛弱的體質可以接受補藥治療,虛火可以用參耆等藥物補益,實火可以用芩連等藥物瀉火。勞傷之火,到底是虛火還是實火,瀉火是否適宜。趙氏認為陰虛之火,就像燈盞裡的油耗盡,燈焰自然會旺盛,必須用膏油滋養,專門補陰。

其說是已。然陰生於陽,血生於氣,顧此食少欲嘔,脘悶不快,又難強投滋膩。反復推詳,計惟培養脾胃,默運坤元,以為先著,脾為土母,安穀則昌。《金匱》治虛勞,首用建中。越人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脾元日健,飲食日增,變化精微,滋榮臟腑,不治火而火自熄,不潤燥而燥自濡,充膚熱肉之功,可漸見矣。然內傷之病,宜內觀靜養,所謂大病須服大藥。

白話文:

他說的也對。但是陰是由陽生出來的,血是由氣生出來的,所以這種情況下食量減少想嘔吐、胃部不適,又不能勉強服用滋補的東西。反覆思考推敲,認為還是應該調理脾胃,默默運行地氣,作為首要之務。脾臟是土母,喜歡穀物類食物而生長。《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勞,首選使用「建中」湯方。越南人說過傷了脾臟的人,應調節飲食。脾氣一天天強壯,飲食一天天增加,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滋養臟腑,不用治療虛火,虛火自然會熄滅,不用滋潤乾燥,乾燥自然會得到改善,逐漸就能恢復皮膚和肌肉的健康。但是內傷的疾病,應該靜養內觀,所謂「大病需要用大藥」。

大藥者,天時春夏,吾心寂然秋冬也。參透此關,以佐草木之不逮,為妙。服藥旬余,脈象稍轉,寢食略安,惟足膝痠軟,項脊時疼,形神疲倦。考治五臟之虛,難經言之甚悉,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闡發精微,了無遺蘊。再考《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白話文:

好的藥物,就像春夏時節的天氣,而我們的心靈要像秋冬時節一樣寂靜。透徹這個道理,再輔助草藥的不足,纔是妙法。

服藥十幾天後,脈象稍微好轉,飲食睡眠也稍微安穩,只是腳膝還是痠軟,脖子和脊椎偶爾疼痛,身體和精神都感到疲倦。

檢查五臟虛弱的情況,難經中說的非常詳細,說肺氣損傷就要補氣,心氣損傷就要調整營衛,脾氣損傷就要調整飲食,適應寒熱,肝氣損傷就要舒緩肝氣,腎氣損傷就要補精。這些闡述非常精妙,沒有遺漏。

再看《金匱要略》中說:男子的脈搏大,可能是勞累所致,極度虛弱也可能是勞累所致。

夫脈大為真氣泄越,心脾耗傷,此歸脾、建中、養營、四君等湯之所宜。極虛亦為勞,乃精血內奪,肝腎下衰,此六味、八味、天真、大造等丸之所宜也。但病證多端,治須次第。首先稼穡作甘,培補中宮,專崇其土,次當榮養心脾。蓋心為離陽,補心陽以生胃土,虛則補母之義。

白話文:

脈搏大而有力,表示真氣外洩、心脾受損,適合使用歸脾湯、建中湯、養營湯、四君子湯等方劑。

脈搏極其虛弱也屬於勞損,是精血內耗、肝腎虛弱所致,適合服用六味丸、八味丸、天真丸、大造丸等方劑。

但病症的表現很多樣,治療需要分步驟進行。首先要調理脾胃,培補中氣,注重補益「土」的運化功能。其次是滋養心脾。因為心屬離陽,補益心陽可以生養胃土,虛弱時要補益它的「母親」脾。

至於皮枯肉瘠,肢懈形羸,精髓內竭,筋骨廢弛,明屬本實先撥,舍填納固攝,則解㑊何由而振?枯槁何由而回?特草木無情,須假物類之脂膏,益人身之血液,煎丸並服,脾腎分施。煉石補天,而收桑榆之效矣。調治兩旬,雖未大效,然處境煩劇,猶能支撐,未始非賴藥餌扶持之力。

白話文:

對於皮膚乾燥消瘦、四肢無力、體型瘦弱、精血內虛、筋骨鬆弛的情況,很明顯是屬於身體虛弱,應該先溫補身體,而不是使用填補、固攝的藥物,這樣做怎麼能恢復元氣,怎麼能使枯槁的身體得到改善?而草木無情,需要借用其他物種的脂肪和精華來滋養人體的血液,煎製成藥丸服用,讓脾臟和腎臟同時獲益,就好比煉製石頭修補天空,而收穫了朝陽落日的功效。經過兩週的調理,雖然沒有顯著的療效,但在繁忙的情況下,仍然能支撐身體,這難道不是藥物的扶助作用嗎?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原無速功。春三月此謂發陳,恪服煎丸,春氣得生,夏可得長。一陰來復,自可霍然。病機前案已詳,其中奧義難測者,尚有數端,請再陳之。凡人病若勞動,反覺精神強健者,此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覺其元氣之衰,若靜養調適,反覺神疲氣弱者,此陰火退,本相露故也。病情有類乎此者一也。

白話文:

治療長達七年的疾病,用艾灸治療三年,本來就不會有快速的效果。春天這三個月,人體內部陽氣開始生長,按照養生之道調養身體,堅持服用補藥丸,讓春天生長的陽氣得以延續,到了夏天就能得到一個較好的狀態。陰氣再次恢復,自然就能夠突然痊癒。之前已經詳細分析過疾病發生的機理,其中一些深奧的原理還沒有說清楚,現在就再說明一下。如果一個人患病之後勞動,反而覺得精神特別好,這是因為體內的陰虛發作,虛陽上浮,讓人感覺不到元氣的衰弱。但是如果靜養調養,反而覺得精神疲憊,體力虛弱,這是因為陰虛退去,身體的真實狀況顯露出來。病情類似此類的,就是其中的一種。

解㑊一證,由於肝腎二經之虛。肝虛則筋軟無力以束周身,肌肉皆渙散而若解,腎虛則骨痿不能自強,遍體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故懨懨悒悒。若不知所以為人,病情有類乎此者,二也。男子精未滿而早搖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病。病情有類乎此者,三也。衛氣晝行於陽主寤,夜行於陰主寐。

白話文:

一般人在夜間入睡時,體內的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交合,逐漸進入睡眠狀態。如果身體虛弱,防禦能力強,水火不調和,精神世界就會混亂不安,各種雜念紛至沓來,揮之不去。防禦之氣剛進入陰氣之中,沒有深度結合就很快分開,上升之氣繼續上升,下降之氣繼續下降,因此在想要入睡的時候,突然驚醒。病情類似這種情況的,有四種。至於飲食雖然能勉強進食,但腹部總是感覺不舒服的,這是由於胃部接受食物的機能正常,而脾臟運化食物的機能失常所致。

平人夜臥,則陽升陰降,陰陽交合,然後漸入睡鄉。若營弱衛強,坎離失媾,神明之地,擾亂不安,萬慮紛云,卻之不去,衛氣剛入於陰,契合淺而脫離快,升者復升,降者復降,是以欲寐之時,忽驚而寤矣。病情有類乎此者,四也。至若飲食雖能強餐,腹中常覺不暢者,胃得受納之司,脾失健運之職也。

大便燥結,數日始一更衣者,腸脂枯澀,傳導艱難也。脘中時痛者,木失水涵,肝吐怒張而迫鬲也。心乍怔忡,營虛之故。臂多青脈,血脫之徵。更有皮肉之間,時如冰水滴溜,證狀之奇,方書未載。曾治一婦患此疾,數年投補藥百劑而愈。豈非血氣空虛,失其溫分肉、實腠理之司耶。

白話文:

大便乾結,好幾天都難以排便:這是因為腸道缺乏潤滑,排便難受。胃脘經常疼痛:這是因為肝氣太盛,壓迫到胃部所致。心臟偶爾跳動得很快:這是因為氣血不足所致。手臂上有許多青色的血管:這是氣血虛弱的徵兆。此外,皮膚和肌肉之間,有時會像冰水滴落一樣寒冷:這種奇怪的症狀,醫書上沒有記載。我曾經治療過一位患有這種疾病的婦女,服用了很多補藥,幾年後才慢慢康復。這難道不是因為氣血虛弱,喪失了溫暖身體、充盈肌肉和滋養組織的功能嗎?

安波按:先生闡發經義,善發古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