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西方子明堂灸經》~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神道

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腰脊急強,寒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熱喘目痛,視物無明。

白話文:

在第五節脊椎骨以下間隙部位,俯身向下取穴。灸三壯。主治腰脊僵硬、寒瘧神志恍惚、悲傷愁鬱、健忘、驚悸。主治寒熱頭痛、來回遊走不定、熱喘氣、眼睛疼痛、視物不明。

2. 靈臺

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壯)。主熱病脾熱,溫瘧汗不出(原注:出《素問》)。

3. 至陽

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寒熱解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

4. 筋縮

在第九椎下間。俯而取之。灸三壯。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5. 脊腧

在第十一椎(原注:又名神宗、脊中)。不灸。

6. 懸樞

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灸三壯。主腰脊不得屈伸,強,腹中上下積氣,水穀不化,下痢。

7. 命門

在第十四椎下,俯而取之。灸三壯(原注:又名屬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

白話文:

在第十四塊椎骨下面,俯下身子就可以採到「膏肓」俞穴。灸三壯(又名屬累)。主治頭痛欲裂,身熱如火,汗水不出,寒熱交替,裡急下迫,腰腹互相牽引的疼痛。

8. 陽關

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脛痹不仁。

9. 腰腧

在二十一椎節下陷中(原注:又名背解、髓孔、腰柱、腰戶)。挺身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之。灸七壯。四十九壯止。忌房事。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迴轉,溫瘧,痎瘧。

白話文:

在第二十一塊椎骨下陷的地方(註解:又稱為背解、髓孔、腰柱、腰戶)。挺直身體、舒展腹部、兩手相重託著額頭,放鬆四肢,然後才開始治療。用艾灸的方式,灸七壯。總共灸四十九壯。治療期間禁止房事。主治腰、髖部疼痛,腰椎僵硬無法轉動,溫瘧,痎瘧。

10. 長強

在脊骶端,為窮骨下宛宛中(原注:又名氣之陰郄、龜尾)。其穴趺地取之乃得。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慎房事。此痔根本,忌冷。主心痛氣短,腸風下血,五痔疳蝕,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驚癇,瘛瘲,多吐□,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䁾,頭重,洞泄,腰脊急僵,脊痛寒痙反折。主癲疾。

白話文:

在脊椎骨的盡端,是骨骼最下端的凹陷處(又稱「氣之陰郄穴」或「龜尾穴」)。這個穴位必須趴在地上才能取到。每天艾灸三十到二百次,並注意不要房事。它是痔瘡的根源,忌諱受冷。主治心痛、氣短,腸道中有風下血,各種痔瘡、癌症的侵蝕,小兒脫肛、瀉血,秋後不癒合的瘡,驚癇,瘛瘲,嘔吐不止,受驚恐而精神不佳,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疼痛,頭重,腹瀉,腰脊僵硬,脊痛、寒痙、反折。主治癲癇。

11. 大杼二穴

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不灸(原注:又名本神)。

12. 風門二穴

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五壯。主傷寒項強,目瞑,鼻塞,風勞,嘔逆上氣,胸痛背痛,氣短不安,風眩頭痛,鼻清涕出,時時嚏不已,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白話文:

位於第二塊頸椎下面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距離。灸五次強壯。主治傷寒後項部強直,眼睛合不起來,鼻塞,勞累過度,嘔吐噁心,胸口疼痛背部疼痛,呼吸急促不安,頭暈頭痛,鼻子清鼻涕流個不停,時常不斷的打噴嚏,鼻出血、鼻塞、喘不上氣,咳嗽噁心。

13. 肺腧二穴

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癲癇,癭氣,吐逆上氣,汗不出,支滿,脊強寒熱,不食,內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喘咳少氣,百病胸中痛,胸中氣滿,背僂如龜。

白話文:

在第三椎(肋骨)下兩旁各 1.5 英寸(灸三壯)。主要治療癲癇、甲狀腺腫、嘔吐、逆流氣、呼吸短促、汗水不出、四肢僵硬、脊椎僵直寒熱、食慾不振、內部疼痛、皮膚瘙癢、傳染性骨頭蒸發、肺咳嗽、喘息咳嗽和氣短,胸中所有疼痛、胸中氣滿、背部彎曲如烏龜等症狀。

14. 厥陰腧二穴

在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五壯(原注:出《山脁經》)。主理逆氣嘔逆,心痛留結,胸悶。

15. 心腧二穴

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原注:《銅人》不灸)。

16. 督腧二穴

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一寸半(原注:又名高蓋)。許灸。主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

17. 鬲(膈)腧二穴

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肩背塞,痙,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痃癖,氣塊,膈上痛,喉痹,身常濕,不食,切痛,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主吐食。

白話文:

在第七個脊椎骨的下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寸半的距離,在此處灸三壯。

主要的功效是治療胸脅部位的疼痛,而且相互牽引,不能彎腰側身,肩背部塞著東西的感覺,痙攣,心痛,痰液和飲水一起吐出,汗出而寒熱交替,骨骼疼痛,虛脹而肢體滿布,痰飲瘧疾,癖症,氣塊,膈肌上疼痛,喉嚨腫痛阻塞,身體經常潮濕,不想吃東西,切肉疼痛,喉嚨腫痛梗塞,咽喉腫脹消退不了,吃喝不下。主治吐食。

18. 肝腧二穴

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口乾,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疼,寒疝。主熱病差後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兩脅急痛,唾血嘔血,筋急,手相引筋,寒熱,痙。

白話文:

在第九個椎骨下,兩側各距離一寸半的地方。灸三壯。主治口乾,中風,支滿,短氣,不思飲食,飲食不消化,吐血,視力模糊,閉塞,腰痛肩痛,寒疝。主治熱病癒後多吃辛辣食物,患有眼花看不清楚,鼻子酸澀,兩脅急痛,吐血嘔血,筋急,手相牽扯筋,寒熱,痙攣。

19. 膽腧二穴

在第十椎下兩旁各相去一寸半(灸三壯)。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舌乾,食飲不下,目黃,胸脅不能轉側,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

白話文:

在第十二椎骨以下,左右兩側各相隔一寸半(灸三壯)。治療心臟脹滿,嘔吐逆食、呼吸困難,痰液阻塞,食物難以消化和吸收,舌頭乾燥,食物和飲料不能吞嚥,眼睛發黃,胸肋部不能轉動,頭痛、發冷,汗水不出,腋下腫脹。

20. 脾腧二穴

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去一寸半。灸三壯。主腰、身黃,脹滿,腹肚泄利,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痃癖積聚,腹痛,寒熱,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羸瘦,腰脊強急,熱痙,引骨痛,黃疸,善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痰瘧寒熱。

白話文:

在第十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灸三壯。主治腰部、身體發黃,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不靈活,黃疸,邪氣,腹部積聚,腹痛,寒熱,腹中氣脹,導致脊骨疼痛,飲食過多而身體消瘦,腰脊僵硬,熱痙,導致骨頭疼痛,黃疸,經常打嗝,吃不下東西,脅下脹滿,想吐,身體沉重不想動,腹瀉不吃東西,吃東西不能滋養皮膚,痰瘧寒熱。

21. 胃腧二穴

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去一寸半。灸三壯。主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腹滿而鳴,胃中寒脹,食多嘔吐,筋攣急,食不下,胸脅滿,羸瘦,腸鳴腹痛,脊痛。

白話文:

在第十二椎骨之下兩側,各向外一寸半的地方。灸三壯。主治煩悶,吐出食物,腹脹吃不下飯,腹部脹滿並伴有咕嚕聲,胃中寒冷脹滿,吃多食物就會嘔吐,筋攣急痛,吃不下飯,胸脅部位脹滿,身體消瘦,腸鳴腹痛,脊背疼痛。

22. 三焦腧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目眩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腹中痛,欲泄注。主腹積聚如石,肩背拘急,腰脊強。

白話文:

在十三節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地方。灸三壯。主治飲食積滯不消,腹脹,腰痛,嘔吐反酸,頭暈頭痛,食不下嚥,腸鳴腹脹,腹中疼痛,想要拉肚子。主治腹中積聚成塊,像石頭一樣,肩背僵硬,腰脊強壯。

23. 腎腧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與臍對是。灸三壯。主虛勞耳聾,腎虛水臟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身腫如水,小腹痛。主嘔吐,寒中,洞泄不化,小便難、赤、濁,骨寒熱,兩脅引痛目䀮䀮不明,惡風寒,面赤熱,心痛如懸。

白話文:

在第十四節脊椎骨下,左右各一寸半處,與肚臍相對的地方。灸三壯。主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臟脹,攣急,腰痛,小便混濁,陰部疼痛,血精,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喜歡獨臥,身體浮腫如水,小腹疼痛。主治嘔吐,寒中,腹瀉不消化,小便困難、赤、濁,骨骼寒熱,兩脅引痛,眼睛昏花不明,怕風寒,面赤熱,心痛如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