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傷寒脈證

漢張仲景先師,通內經精義,抉其奧旨,著《傷寒論》,脈證詳明,立法制方,條分縷悉。如太陽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噁心拘急,體痛骨節疼,則知是太陽經表症,標病也。若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知是太陽腑病,經傳裡症,本病熱結膀胱也。若或有汗,惡風,不惡寒,則知是傷風而非傷寒也。

白話文:

漢朝的張仲景先師,通曉《內經》的精義,並且挖掘出它的奧祕,寫作了《傷寒論》,書中對脈象、證狀闡釋得非常詳盡,對治療方法和藥方的制定也條理分明,鉅細靡遺。例如太陽病發高燒、畏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肢體拘急,全身骨節疼痛,那麼就知道這是太陽經的問題,這屬於表症,是標病。如果再加上高燒、口渴、小便不利,那麼就知道這是太陽腑的問題,是經傳裡的症狀,是膀胱熱結導致的。如果有些汗,怕風,不畏寒,那麼就知道這是傷風而不是傷寒。

其脈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其要在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也。傷風脈當浮緩而反緊盛者,其證熱盛而煩,手足皆溫,則知是傷風而得傷寒,脈躁盛為傳也。傷寒脈當浮緊而反浮緩者,其證不煩少熱,四肢厥冷,則知是傷寒元氣虛而得傷風脈也。若或身熱惡寒,頭疼而脈反沉,則知是太陽得少陰脈也。

白話文:

脈搏浮起、緊湊有力,是傷寒的症狀;脈搏浮起、和緩無力,是傷風的症狀。判斷傳不傳染的關鍵在於脈搏是否平靜,脈搏躁動強烈則表示即將傳染。如果傷風的脈搏應該浮緩,卻反而是緊繃強烈,症狀是高熱煩躁,手足皆溫,則可得知是傷風併發傷寒,脈搏躁動強烈是傳染的徵兆。如果傷寒的脈搏應該浮緊,卻反而是浮緩,症狀是不煩躁、少發熱,四肢冰冷,則可得知是傷寒元氣虛弱併發傷風脈。如果身體發熱畏寒、頭痛,脈搏卻反而是沉穩,則可得知是太陽經受到少陰經脈的影響。

若無頭痛,但有身熱惡寒而脈沉,則知病還在少陰經也。如陽明病身熱微惡寒,頭額目痛,鼻乾不眠,則是陽明經表症,標病也。若皆身熱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知是陽明傳裡證,本病也。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癍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足乍溫乍冷,腹滿,硬痛,喘急,則知是正陽明胃腑傳裡本實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

白話文:

  1. 沒有頭痛,但有發熱惡寒的症狀,脈搏沉細,這表示病還在少陰經。

  2. 陽明病症狀表現為發熱、輕微惡寒、頭部、額頭和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入睡,這是陽明經表證,是標證。

  3. 如果發熱難耐、口渴、想喝水、盜汗、怕熱,這就是陽明經傳裡證,是本證。

  4. 如果潮熱自汗、神志不清、口渴、不怕冷,反而怕熱、掀掉衣被、手舞足蹈,或出現昏迷、狂亂、大便乾硬不通,或手腳忽冷忽熱、腹脹、疼痛、呼吸急促,則知道是正陽明胃腑傳裡本實病。

  5. 脈搏微弱洪大的是標證,洪數的是本證,沉數的是實證。

如少陽病頭角痛,目眩,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心下滿悶,則知是少陽經病也。其脈乃弦數焉。如太陰病身體壯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或自利不渴,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太陰經標病也。若加燥渴,腹滿,身目黃,小水赤,大便燥實不通,則知是太陰經傳本病也。

白話文:

1.少陽病:

症狀:頭痛、眼睛眩暈、胸脅疼痛、耳聾、嘔吐伴有口苦、心下悶。

脈象:弦數。

2.太陰病:

症狀:身體發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暖、可能腹瀉或不口渴等徵象。

脈象:浮緊。

3.陽經熱邪傳太陰經標病:

症狀:身體發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暖、腹瀉或不口渴等徵象,胸滿,大便乾硬,小便黃赤等徵象。

脈象:浮緊。

4.太陰經傳本病:

症狀:身體發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暖、腹瀉或不口渴等徵象,胸滿,大便乾硬,小便黃赤等徵象。

脈象:沉遲。

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怯寒,手冷,中脘腹滿痛,吐瀉,小便清白,或嘔噦,則知是太陰經直中本病也。若初病起無熱不渴,止有胸膈䐜脹滿,面唇皆無光澤,或嘔胸急痛,手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則知是太陰經飲食生冷傷於脾胃而為內傷寒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為本,沉細直中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病發的時候,頭不痛、口不渴、身體不發熱、害怕寒冷、手腳冰涼、中腹部疼痛、嘔吐、腹瀉、小便清白,或有想吐的感覺,那麼就知道是太陰經的主病。如果一開始病發的時候沒有發熱、不口渴,只有胸悶、腹脹、臉色脣色都黯淡無光,或嘔吐、胸痛、手腳發涼,自己感覺不舒服,情緒低落,那麼就知道是太陰經飲食生冷,損傷脾胃所致的內傷寒。脈象沉緩的是標,沉實的是本,沉細的是直中。

其內傷寒亦沉細焉。如少陰病引衣蜷臥而惡寒,或舌乾口燥,譫語發渴,大便不通,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少陰標病也。若或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則知是腎經自受夾陰傷寒,標與本俱病也。若加煩躁,欲坐臥泥水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脈沉,足冷,則知是陰極發躁本病也。

白話文:

這種內傷的寒邪也會深入細微的地方。像少陰病蜷曲穿衣而臥,而且非常怕冷,或出現舌頭乾燥、口乾、說胡話,想喝水、大便不通的情況,就知道是陽經的熱邪傳到少陰經,屬於標證。如果身體很熱、臉發紅、腳很冷、脈搏沉細,就知道是腎經自己受了挾陰寒邪的侵襲,就是標本都會生病。如果再加上煩躁不安,想坐在泥巴水裡,雖然想喝水但喝不下去,臉發紅、脈搏沉細、腳很冷,就知道是陰極發躁,屬於本病。

若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欲飲,揭去衣被,脈數大無力,則知是虛陽伏陰,標與病也。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就便怕寒,厥冷蜷臥,或臍腹痛而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則知是腎經直中本病也。若無熱惡寒,面色青,小腹絞痛,足冷,脈沉,蜷臥,不渴,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不受,則知是腎經夾陰中寒本病也。若身面赤,足冷,脈沉,身疼痛,下利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臉色發紅,腳冷,煩躁不安,想喝水,掀開衣服被子,脈搏數很快但沒有力氣,那麼就知道是虛陽藏陰,是表症和裏症。如果剛開始生病時頭部不痛,口不渴,身體不熱,反而怕冷,手腳冰涼,蜷縮著身體躺著,或者臍腹部疼痛並嘔吐腹瀉,或者發抖,臉色像被刀刮過一樣,那麼就知道是腎經直中本病。如果沒有發熱但是怕冷,臉色發青,小腹絞痛,腳冷,脈搏沉緩,蜷縮著身體躺著,不渴,或者嘔吐腹瀉嚴重時舌頭捲起、嘴脣乾裂,昏迷不醒,手腳指甲都發青發冷超過肘膝,心下脹滿,吃不下藥,那麼就知道是腎經夾陰中寒本病。如果身體和臉部發紅,腳冷,脈搏沉緩,身體疼痛,腹瀉

2. 兩感

張介賓曰病有兩感於寒者,一日則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凡頭痛發熱惡寒者,邪在表;口乾而渴者,邪在裡。二日則陽明與太陰表裡俱病。凡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者,邪在表;腹滿不欲食者,邪在裡。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幾耳聾脅痛寒熱而嘔者,邪在表;煩滿囊縮而厥,水漿不入,邪在裡。

白話文:

張介賓說,疾病有兩感於寒的,一種是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凡是頭痛、發熱、惡寒的,邪氣在表;口乾而渴的,邪氣在裡。

第二種是陽明與太陰表裡俱病。凡是身熱、目痛、鼻乾、不眠的,邪氣在表;腹滿、不思飲食的,邪氣在裡。

第三種是少陽與厥陰俱病。凡是耳聾、脅痛、寒熱而嘔吐的,邪氣在表;煩滿、小便不利而厥,水漿不下的,邪氣在裡。

凡兩感者,或三日,或六日,營衛不行,臟腑不通,昏不知人,胃氣乃盡,故當死也。拯救之計,但當辨其緩急,或解其外,或和其中,或因虛固本,使元陽不敗。孰先孰後,臨症酌宜,不可鑑言方治也。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今見有少陰先潰於內而太陽繼之於外,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

白話文:

凡是兩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的,或者三天,或者六天,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臟腑不通,精神昏迷不知人,胃氣完全耗盡,所以理應死亡。搶救的方法,只要辨別清楚病情發展的緩急情況,或者解除外邪,或者調和內部,或者根據虛弱情況鞏固根本,使人體的陽氣不敗。在治療時,哪種方法當先,哪種方法後用,應該根據病情酌情考慮,不能死板地套用某一種配方治療。兩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的,本是表裡同病。現在看到有的少陰病先在內部潰破,而太陽病繼而在外部發作,這就是縱情肆欲導致的兩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的。

太陰受傷於裡而陽明重感於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不調之兩感也。厥陰氣逆於藏,少陽復病於府者,即七情不慎,疲筋敗血之兩感也。

白話文:

太陰脾胃受傷於內,而陽明胃腸寒熱交加於外,同時出現勞倦過度、飲食不調等症狀。厥陰肝氣逆於內臟,而少陽膽腑復發舊疾,同時出現七情不慎,筋骨疲憊、氣血衰敗等症狀。

3. 合病

張介賓云:合病者乃二陽三陽同病,病之相合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症,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若發熱不眠嘔惡者,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陽合病。其病同,故必辨其脈證,犯何逆,然後得以法而治其逆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合病是指太陽陽明兩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這種病症是相互結合的。比如起初發燒、惡寒、頭痛,這是太陽經的症狀,而另外還伴有不眠,那就是太陽陽明合病。如果還伴有嘔吐、噁心,那就是太陽少陽合病。如果發燒、不眠、嘔吐、噁心,那就是陽明少陽合病。如果三者都存在,那就是三陽合病。這種病症是相同的,所以必須分辨脈象和證候,犯了哪種邪氣的侵襲,然後纔能夠根據法則來治療侵襲的邪氣。

4. 過經不解

傷寒證以七日為一候,仲景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即內經「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之旨也。喻昌云:「過經不解者,由七八日以後,至十三日以後,病過一候二候,猶不痊解也。」然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於三陽,太陽為多,陽明次之,及至三陰則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持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傷寒證治病的時間是七天一個週期,仲景說:「太陽病頭痛到七天以上而自愈的,是行經的氣結束了。」也就是《內經》說的「七天太陽病減弱,頭痛也會逐漸好一點」的意思。喻昌說:「超過一週期還不見效的,是到了七、八、九天到十三天以後,體內病邪經過了一週期、二週期,還是沒有完全消失。」但邪氣在人體內,時間久了必定會聚集到三陽經,主要在太陽經,陽明經次之,等到三陰經,病情就會危急,不像現在(太陽經)這麼容易好轉了。

5. 傷寒忌灸

太陽病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云云。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人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云云。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圍血,名為火邪。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

6. 傷寒宜灸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常器之云足太陽鬲關二穴專灸背惡寒其背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灸少陰七壯

常器之云當灸少陰太谿二穴經曰腎之原出於太谿其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陰幽門交信二處

郭雍曰可灸考幽門二穴在鳩尾下一寸巨關兩旁各五分陷者中治瀉利膿血刺五分灸五壯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治瀉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白話文:

郭雍說:可以灸考幽門穴位,在鳩尾下的一寸巨關兩旁各五分,陷進去的地方,治療腹瀉痢疾帶膿血,針刺五分,灸五壯。交信穴位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在前,太陰在後,廉筋骨之間,治療腹瀉痢疾,針刺四分,留針五次呼吸,灸三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常器之云灸太衝郭雍云灸太谿此穴皆不治嘔而汗出裡急下利惟幽門主治乾噦嘔吐裡急下利亦當灸幽門為是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而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常器之云可灸太衝以太衝二穴為足厥陰之所注凡病診太衝脈可決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跗間陷者中動脈應手是其穴也灸三壯

白話文:

傷寒六七天,脈搏虛弱,手腳冰涼且煩躁不安定的,以灸法治療厥陰穴,但如果厥證不退,就意味著死亡。

《常器之雲》記載:灸太衝穴,可緩解足厥陰症狀。

無論何種疾病,診斷太衝脈就可以推斷人的生死。

太衝穴位置在腳的大拇指關節後方二寸的跗骨間陷處,以手指按壓時,會感覺到動脈跳動,該處即為太衝穴。

灸三柱即可奏效。

傷寒脈促厥逆者可灸之

常器之云太衝穴前條手足厥逆灸太衝此條亦手足厥逆亦當灸太衝

傷寒頭痛身熱灸

二間 合谷 神道 風池 期門 間使 足三里

傷寒汗不出目紅耳聾胸痛頷腫口禁灸

俠谿 復溜

傷寒發熱煩躁口乾灸

曲澤 陰竅

嘔吐氣逆

曲澤

手足逆冷

大都

遍身發熱

百勞

發狂

百會 間使 復溜 陰谷 足三里

陰症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聾啞

天突 期門

間使 耳聾

腎俞 偏歷 聽會

小便閉

陰谷 關元 陰陵泉

舌卷囊縮

天突 廉泉 腎俞 合谷 復溜 然谷 血海

腹脹

大白 復溜 足三里

餘熱

曲池 間使 後谿

婦人熱入血室

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