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澗

《重樓玉鑰》~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督脈穴

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

白話文:

向上經過心,進入喉嚨和上顎。環繞著嘴脣,連著兩眼下方。督脈源自長強穴。沿著背部向上行。經過脊柱到風府穴。進入大腦。終於齦交穴。督脈共有二十八個穴位,現在取其中十三個穴位。

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下中央。按督脈始於長強。循行背中。上脊至風府。入屬於腦。終於齦交。凡二十八穴。今取十三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骨骶),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督脈之絡。別走任脈足少陰所結。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腰脊強急。不可俯仰。腸風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蝕。小兒囟陷。驚癇瘛瘲。脫肛瀉血。此穴為五痔之本。玉龍賦云。兼承山灸痔最妙。一經驗。治少年注夏嬴瘦灸此最妙。

白話文:

長強(別名氣之陰郄,又名橛骨,靈樞稱之為窮骨,也叫骨骶),在脊椎骨的末端。趴在地上取穴。督脈的絡脈。另外通向任脈,足少陰經交會的地方。刺入皮膚二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直疼痛。不能俯仰。腸中氣痛,大便出血。五種痔瘡,五種淋病。下部的肌肉潰爛。小兒囟門凹陷。驚風癇病,癲狂瘛呆。脫肛,瀉血。這個穴位是五種痔瘡的根本。玉龍賦說:兼承山穴一起灸治痔瘡效果最好。有一種經驗。治療少年夏天消瘦,用灸此穴效果最好。

瘂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刺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啞。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百證賦云。兼關衝。治舌緩不語為緊要。

白話文:

瘂門(別名喑門、舌厭、舌橫),在項後,進入髮際五分的位置,只有一條細線的痕跡。仰起頭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督脈和陽維經的經氣都匯聚在這裡,連接到舌根。針刺深度為二分。不可刺得過深。忌灸。灸之則令人啞。主治頸項強直不語。諸陽經熱盛。衄血不止。百證賦說:兼取關衝穴,治療舌緩不語,效果尤佳。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休言。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則令人喑。主治中風舌緩。咽喉腫痛。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狂走悲恐。驚悸欲自殺。一云主瀉胸中之熱。

白話文:

風府穴(又稱舌本穴),位於後頸部,髮際線往上約一寸處,在大筋內側凹陷的地方,用手指按壓時會感覺到肌肉隆起。

督脈和陽維脈在此相交。

《熱論》中說,巨陽穴是所有陽經的屬穴,它的經脈與風府穴相連。

針刺風府穴時,進針三分,留針三呼的時間,禁止艾灸。因為艾灸風府穴會使人失聲。

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麻木、咽喉腫痛、傷風頭痛、脖子僵硬無法回頭、狂跑悲傷恐懼、驚恐欲自殺。也有人認為風府穴還可以瀉出胸中的熱氣。

與大杼缺盆中府同。席宏賦云。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通元賦云。風傷項急求風府。一傳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

白話文:

與大杼、缺盆、中府同屬督脈。席宏的《賦》雲:「風府、風池容易找到,傷寒百病一次消除。」又云:「自古以來風府穴最難找,須用心衡量深淺。倘若膀胱氣未散,更應在三里穴中尋找。」《通元賦》雲:「風邪傷項,急求風府。刺通此穴,可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

腦戶(一名迎風一名會額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一曰在髮際上二寸。督脈足太陽之會。禁刺灸。刺中腦戶令立死。亦不可灸。灸之令人喑。(此不在十三穴之數)

白話文:

腦戶穴(別名迎風穴、會額穴、合顱穴),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五分處。也有一說在髮際上二寸處。屬於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位。禁止刺灸。刺中腦戶穴會導致立即死亡。灸之亦會讓人失聲。(此穴不在十三穴的數目之內)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禁灸。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百證賦云。兼豐隆。治頭痛難禁。

白話文:

強間穴(又稱大羽穴),位於後腦勺正中,沿脊柱向下量取一寸五分的部位。刺入皮下二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認為不可艾灸此穴。主要治療頭痛、脖子僵硬。頭暈目眩,腦子發昏。煩躁噁心,並伴有唾液泡沫。根據《百證賦》記載,配合豐隆穴,可以治療難以控制的頭痛。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壯。主治頸項強急。咽喉疼痛。惡風目眩。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頭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間上對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刺二分。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項不得過七七壯。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口噤不開。或多悲哭。

白話文:

百會穴(別名三陽五會、巔上、天滿穴),位於頭頂前一寸五分處,在頭頂正中央的旋毛處,大小約為一顆豆子的面積。直接在兩耳連線的正上方即是百會穴。它屬於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同時也是手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五壯。根據《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艾灸頭頸部不能超過七七壯。百會穴主治頭痛、頭風、耳聾、鼻塞、鼻出血、中風導致口不能張開、或悲傷哭泣不止等症狀。

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氣即瀉。席宏賦云。兼太衝照海陰交。治咽喉疾。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會前一寸。刺二分。灸五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鼻多清涕。頸項腫痛。咽喉諸症。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白話文: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骨頭凹陷處。另一說在百會穴前一寸。針刺二分。灸五壯。主治頭痛、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鼻多清涕、頸項腫痛、咽喉諸症。神農經說,可灸三壯,艾柱如小麥。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壯。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主治腦虛冷痛。頭風腫痛項痛飲酒過多。頭皮腫。風癇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可灸二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

白話文:

囟會穴位於頭頂的百會穴上後一寸的凹陷處。針灸深度二分,灸五壯。八歲以下的小兒禁止針灸,因為他們的囟門尚未閉合,刺針可能會導致他們早夭。囟會穴主治腦虛導致的冷痛、頭風導致的腫痛、頸部疼痛、飲酒過多導致的不適、頭皮腫脹、風癇、清涕。有人說囟會穴還可以治療頭暈、面部腫脹、鼻塞聞不到氣味。囟會穴可以灸二七壯,剛開始灸的時候不痛,病去之後就會疼痛。如果疼痛的話就停止施灸。如果是鼻塞,灸四天之後症狀會逐漸減輕,七天之後痊癒。

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凡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即頭風永除。

白話文:

針刺的深度應為二分。保留病人三聲呼吸的時間。如果已有針感,就應該立即出針。凡是頭風型疾患,多有產生白色皮屑、嗜睡症狀的現象,針刺治療對此症狀特別有效。針刺治療結束後,用精鹽和生麻油調和在一起,塗抹於髮根部位。這樣就能永久根除頭風的症狀。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之熱氣。主治頭風頭痛。鼻血鼻涕鼻塞。目眩不能還視晴痛。以三稜針刺。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玉龍賦云。治鼻淵頭風。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鼻子正上方,在發際線內一寸的凹陷中。穴位大小可以容納一顆豆子。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艾灸五壯。有人說宜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以瀉除諸陽的熱氣。主治頭風頭痛、鼻出血、流鼻涕、鼻子阻塞、視力模糊,無法轉動眼晴,眼晴疼痛。以三稜針刺入,可以宣瀉諸陽的熱氣,不使其上衝頭部和眼睛。玉龍賦說,用此穴位治療鼻淵和頭風。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面腫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主治頭風目淚諸症。凡喉風切禁針灸。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直直鼻樑上面,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頭髮長的人,髮際就是神庭穴。頭髮短的人,就往上加二三分。神庭穴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這三條經絡交會的穴位。可以灸三壯,但禁止針刺。因為針刺神庭穴會導致癲狂、臉腫、眼睛失明。又有一種說法是,神庭穴可以灸七壯,甚至灸到三七壯。可以治療頭痛、眼睛流淚等症狀。如果喉嚨發炎的話,絕對禁止針灸神庭穴。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端準頭。刺一分。禁灸。主治鼻中瘜肉不消。多涕。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效。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邪惡鬼擊。不省人事。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白話文: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位於鼻子下方,人中溝的中央位置。此穴屬督脈、手足陽明經的交匯點。刺入深度為三分,並維持六次呼吸。若出現痠麻脹痛感(得氣)時,立即停止針灸。灸法取三壯。艾炷應如小麥般大。但灸法緩慢,應不及針法。此穴可治療中風、口噤、牙關緊閉、鬼氣邪擊、神志昏迷。神農經記載,此穴可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灸法取三壯,艾炷應如小麥般大。

齦交(齒根肉),在唇肉上齒縫中。任督二經之會。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壯。主治面赤心煩痛。鼻生瘜肉不消。目淚多眵赤痛。牙疳腫痛。小兒面瘡久癬不除點烙亦佳。百證賦云。專治鼻痔。

白話文:

齦交穴位於嘴脣上的牙齒縫隙中。任脈和督脈在此交會。針灸時刺激穴位深度為三分。用逆刺法。灸時灸三壯。主治面部發紅發熱疼痛。鼻腔長息肉不消散。眼睛流淚多、眼眵、眼痛。牙齒發炎腫痛。小兒面部瘡癤久治不愈,點穴或烙灸也很好。有《百證賦》說,齦交穴專門治療鼻痔。

2. 手陽明大腸經穴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拄骨之上會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終於迎香。凡二十穴。今取七穴。

白話文:

商陽穴(又名絕陽穴),位於手食指內側。沿著手指甲往內側移動,找到手掌和手指交界處的皺紋,在皺紋上方約0.1寸處,就是商陽穴。它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刺入穴位深度為一分(約0.1寸),停留一呼的時間,並灸三壯。

商陽(一名絕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主治胸中氣滿喘咳。口乾頤腫。齒痛目盲。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沉昏。牙關緊閉。咽喉腫痛。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中衝少衝。使血氣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訣。

商陽穴主治胸中氣滿、喘咳、口乾舌燥、腮腺腫脹、牙痛、目盲等疾病。乾坤生意雲:商陽穴是十井穴之一。凡是中風、跌倒、突然昏迷、牙關緊閉、咽喉腫痛、藥水無法下嚥等急症,可以用三稜針刺商陽穴,以及少商穴、中衝穴、少衝穴,使血氣流通,達到急救回生的效果。

合谷(一名虎口),在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頭痛脊強。面腫目翳。發熱惡寒。口噤不開。喉閉乳蛾等症。一云能下死胎。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千金云產後脈絕不還。刺合谷。入三分急補之。百證賦云。兼天府。治鼻衄。

白話文:

合谷穴(也叫做虎口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它是手陽明經的原穴。針灸時,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主治頭痛、脊背僵硬、面部腫脹、眼睛有翳障、發熱惡寒、口不能張開、喉嚨閉塞、乳蛾等症狀。還有人說,合谷穴可以墮死胎。婦女懷孕時,針灸合谷穴可以墮胎。根據《千金方》記載:產後脈搏微弱至無,可以用針刺合谷穴,針刺深度三分,並迅速補針。在《百證賦》中記載:合谷穴配合天府穴,可以治療鼻出血。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療頭痛並面腫。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能令病自安。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喉閉。耳鳴齒痛。目赤爛翳。寒熱痰瘧。席宏賦云。兼二間。治牙痛喉痹。

白話文:

陽谿(又名中魁),位於手腕中上側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手陽明經循行於此。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躁、心煩、喉嚨閉塞。耳鳴、牙痛。眼睛發紅、生翳障。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席宏賦說:兼刺二間穴,可以治療牙痛、喉痹。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兌肉之端。按之肉起。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齒痛煩腫。瘰癧手痹不仁。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所入為合。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百壯。主治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皮膚乾燥痂疥。婦人經脈不通。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舉臂莫梳頭。喉痹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席宏賦云。兼合谷。治手不如意。

白話文:

曲池穴,位於肘部外側,當屈肘時曲骨的中間。用手環抱胸部,取穴。手陽明穴與曲池穴相合。針刺曲池穴,深度七分。留針七呼。用灸法,灸三壯。一說用灸法,灸一百壯。主治手臂紅腫、肘中疼痛、半身不遂、皮膚疥癬。婦女經脈不暢通。馬丹陽的《天星十二穴》說,曲池穴擅長治療肘中疼痛、半身不遂、不能挽弓、舉臂不能梳頭、喉嚨腫痛、發熱不止、全身風癬等病症。針刺曲池穴立竿見影,效果極佳。席宏賦說,曲池穴與合谷穴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手臂不聽使喚的病症。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禁刺。灸三壯。一曰十壯。主治肘臂疼痛難動寒熱瘰癧。

白話文:

五里穴,在肘上三寸,沿著臂內側中央的脈絡找到。另一種說法是,五里穴位於天府穴下方五寸。不可刺,可以灸三壯或十壯。五里穴主治胳膊肘和臂部的疼痛、活動困難、發寒發熱和頸部淋巴結結核。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乂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刺六分。灸三壯五壯。一曰禁刺。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伸屈。

白話文:

巨骨穴,在肩尖上行兩塊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手陽明經和陽蹺脈交匯的穴位。刺入深度六分。灸三壯或五壯。又稱禁刺穴。主治驚厥抽搐、吐血、胸中有瘀血、手臂疼痛、無法伸展彎曲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