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梅澗

《重樓玉鑰》~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手太陽小腸經穴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內眥。斜絡於顴。凡十有九穴。今取三穴。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起始於小指的指端。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在手腕的中間出現在手臂外側。一直向上沿著上臂骨的下緣,在肘關節的內側,兩塊骨頭之間。繼續向上沿著手臂的外後側,在肩部解剖,繞過肩胛骨,交叉到肩部上方,進入缺盆。連接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抵達胃部。屬於小腸。它的分支:從缺盆沿著頸部向上,到面頰,到眼睛的銳利的內眼角。斜著進入耳朵裡面。它的分支:從面頰上部分出來,抵達鼻子,到內眼角。斜著連接於顴骨。總共有十九個穴位。現在取三個穴位。

少澤(一名小吉),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甲乙經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痰涎壅盛。咽喉閉塞。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及此穴。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白話文:

少澤穴(別名小吉),位於小指外側端。距離指甲緣一分、陷於中間的位置。甲乙經記載:在小指端,距離指甲一分、陷於中間的位置。手太陽經從這裡開始,叫做井穴。針刺時,深度為一分,留針二呼,灸法為一壯。主治瘧疾、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頸項疼痛無法轉頭、眼睛生翳。乾坤生意記載:這是十井穴之一。凡是中風初期、痰涎壅盛、咽喉閉塞,急用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和這個穴位,使血氣流通,會起到起死回生、急救的奇效。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腧。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治痎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胸滿。項強等症。捷法云。療頭項強痛。腮頰紅腫。咽喉塞閉。水飲不下。心肺二經熱病。雙蛾喉痛。肺與三焦熱病。

白話文:

後谿穴,位於小指本節後面的外側,橫紋尖上的凹陷中。仰起手握拳,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另一種說法是,後谿穴位於手腕外側前面,拳尖升起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手太陽經的氣血在此交會,所以是它的腧穴。刺入一分,留針兩次呼吸。灸壯一次。主治痎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胸悶。項強等症。捷法:治療頭項強痛、腮頰紅腫、咽喉塞閉、水飲不下、心肺二經熱病、雙蛾喉痛、肺與三焦熱病。

單蛾咽腫。上下牙兩頰疼痛。牙關緊急不開。頸項紅腫。腎虛頭痛。肝厥頭暈。並醉後頭風。

少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所入為合。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咽喉牙齦疼痛。

白話文:

少海穴,位於肘部內側大骨外側,距肘端五分,凹陷處。屈手向上取穴。手太陽小腸經的氣血在此匯合。刺入皮膚二分。留針七呼。艾灸五壯。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疼痛。咽喉、牙齦疼痛。

2. 足少陽膽經穴

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其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從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銳利的眥部。向上抵達頭角,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行走在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部。再向後交出於手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它的分支。從後面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銳利的眥部後面。它的分支。另從銳眥下面,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合,抵達䪼穴。向下經過頰車穴,向下經過頸部,與缺盆穴相合。以下經過胸中,貫穿橫膈,絡屬肝臟和膽臟。沿著肋骨內側,出氣街穴,繞過毛際,橫向進入髀厭穴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凡四十三穴。今取九穴。

白話文:

直行的經脈:從腋窩下緣開始,沿著胸部經過季肋,向下貫通股骨內側的髀厭穴以下,沿大腿外側走到膝蓋外緣,再往下走到腓骨外側之前,一直下到外踝的前緣,然後沿著足背向上進入小指與二指之間。

分支的經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沿著大拇指的岐骨內側走到頂端,再貫穿趾甲長出三根毫毛。

胃經總共有 43 個穴位,經常用到的有 9 個。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𥆨𥆨。淚出多眵。一云兼外澤。能治婦人乳腫。

白話文:

瞳子髎穴(又名太陽穴、前關穴),位於眼睛外側,距離外眼角五分。它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足少陽經三條經脈的交匯穴位。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眼睛發癢、外眼角紅赤疼痛、翳膜青盲、遠視昏花、流淚多、眵目(慢性結膜炎)等。有的人認為,這個穴位還能治療婦女的乳腺腫塊。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在耳前陷中。一云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刺四分。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玉龍賦云治耳聾腮腫。

白話文:

聽會穴(別名聽河穴、後關穴),位於耳前凹陷的地方。也有一種說法是,在耳垂下開口處有一個空隙。患者側臥,張開嘴巴取穴。針刺四分,艾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齒鬆動、脫臼,牙痛、中風、瘛瘲、面部歪斜。據《玉龍賦》記載,此穴還可治療耳聾和腮腺腫脹。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風。耳鳴齒⿰齒舀。牙車急。口眼喎斜喉痹頰腫。癭疾便赤。足痿不收。

白話文:

完骨穴,位於耳朵後面,進入髮際四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刺入皮膚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主治頭痛、風寒、耳鳴、牙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喉嚨痹阻、臉頰腫脹、甲狀腺腫大、小便赤熱、腳痿軟不能收縮。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經曰。足少陽陽維之會。氣府論王氏注曰。足陽明陰維之會。刺二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昏。背寒慄。重衣不得溫。

白話文: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約一寸的部位。

《甲乙經》中記載: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在此會合。

王氏所注《氣府論》中記載:足陽明胃經和陰維脈在此會合。

針灸方法:刺入二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昏、背部寒冷怕冷,穿多件衣服也暖不過來。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禁灸。主治鼻塞目眩生翳。驚癇反視。脅下痛。瘧疾夕發。

白話文:

臨泣穴,在眼睛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凹陷處。正視時取穴。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刺入皮膚三分,留針七呼息。灸三壯。還有一說嚴禁灸法。主治鼻塞、眼睛眩暈、生眼翳。驚風、癇病、反白眼。脅下疼痛。瘧疾傍晚發作。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

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眩。齒⿰齒舀痛唇吻強急。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五壯。一曰禁針。主治腦風頭痛。惡風鼻窒不通。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中,。氣府論王氏注曰。夾枕骨後枕骨上。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五壯。主治勞瘵身熱羸瘦。腦風痛。頸痛不可忍。鼻衄耳聾等症。

白話文:

腦空(又名顳顬)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夾在玉枕骨下陷處。據氣府論王氏注中記載,穴位在夾枕骨,就是後枕骨上部。屬於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四分,灸法為五壯。主治勞疾、肺結核、身體發熱、消瘦、腦風疼痛、頸部疼痛劇烈、鼻出血、耳聾等症狀。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三壯七壯。艾炷不用大。主治中風偏正頭痛。目眩赤痛淚出。牙關緊喉嚨疼痛。湯水不能入。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耳後顳顬和後腦之間的一個凹陷中,在髮際線以下。按壓此穴會引起耳部牽拉感。有人認為風池穴位於耳後凹陷的中心,在後髮際線和大筋的外緣。它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穴。針刺風池穴的深度為四分。艾灸三壯或七壯,艾炷不要太大。風池穴主治中風偏正頭痛,眼睛眩暈疼痛,流淚,牙關緊閉,喉嚨疼痛,無法喝水進食。

肩井(一名膊肩),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手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刺五分。灸三壯。孕婦禁針。一曰此足陽明之會。連五臟氣。若刺深令人悶倒。速補三里。凡針肩井者。皆以三里下其氣。一曰此臟氣所聚之處。不宜補。

白話文:

肩井穴(又稱膊肩穴),位於肩膀上,陷凹的肩胛骨上緣,大骨前一寸半的位置。用三根手指按壓,以中指按壓時有凹陷的地方為穴位。肩井穴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明大腸經、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肩井穴五分深,灸三壯。孕婦禁止針灸肩井穴。有人說肩井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與五臟氣相連。如果針刺太深,會使人悶倒不省人事。這時應立即補灸三里穴。凡針灸肩井穴後,都要針灸三里穴以引下肩井穴的氣。也有人說肩井穴是臟腑氣血聚集的地方,不適宜針灸。

主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頭項頸痛。臂不能舉。或因撲傷腰痛。腳氣上攻。若婦人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針之立愈。若灸更勝。

白話文:

主治中風導致氣血阻塞。流口水而不說話。頭痛、頸痛、肩痛。手臂不能抬起。或因跌撲導致的腰痛。腳氣病上升侵犯頭部。如果婦人難產或墮胎後,手足厥冷。針灸可立即治癒。如果使用艾灸,效果更好。

千金云。凡產難針兩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矣。百證賦云。治乳癰極效。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增治法云。治筋軟筋縮疼。寒熱頭痛。口舌咽喉及頭面腫。胸脅脹滿。心中怵惕。此為筋會。故治筋病。

白話文: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外側一寸處的凹陷處。尖骨前面,筋骨之間。蹲坐時取穴。主治偏頭痛、半身不遂、足膝冰冷麻木、無血色、腳氣筋攣。增治法說,可以治療筋軟筋縮疼痛、寒熱頭痛、口舌咽喉及頭面腫脹、胸脅脹滿、心中驚悸。這是因為陽陵泉穴是筋會穴,因此可以治療筋病。

足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夾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腧。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季脅支滿。乳癰。婦人經水不利。千金云。頸漏腋下馬刀。灸百壯。

白話文:

足臨泣穴,位於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面的凹陷中,距夾溪穴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的腧穴,刺入二分,留針五呼,灸三炷。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季脅支滿、乳癰,以及婦女經水不利等症。根據《千金》記載,還可治療頸漏、腋下馬刀等疾病,灸一百壯。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頭痛。喉痹舌強。耳聾轉筋肘不能舉。

白話文:

竅陰穴,位於足小趾的次趾端,距指甲約一韭葉寬的位置。足少陽膽經的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後出針。可以用艾灸壯三壯的方式治療。主要治療脅痛、咳嗽逆氣、喘息不已,手腳煩熱、汗不出,癰腫瘡毒、口乾、頭痛,喉嚨痹阻、舌頭強硬,耳聾、抽筋和肘關節彎曲不能舉起。

3. 足少陰腎經穴

足少陰腎經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凡二十七穴。今取三穴。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抵達足心的湧泉穴,出然谷穴下,沿著內踝後方,分入足跟中央。從此以上,沿著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椎連接腎臟,並與膀胱相連。其直行的脈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和舌根走行。其支脈從肺臟出來,與心臟相連,並分佈於胸中。足少陰腎經共有27個穴位,現取3個穴位。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所出為井。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喘咳有血。心中結熱。目眩頸痛。身熱喉痹。足脛寒痛。轉筋熱厥。五指盡痛。足不踐地。

白話文:

湧泉穴(別名地衝),位於足心窩陷之中。屈足捲曲腳趾,在腳趾彎曲的中央即是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的井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的時間。艾灸三壯。主治喘咳帶血。心中鬱熱。頭暈目眩,頸部疼痛。發燒喉嚨腫痛。足脛寒冷疼痛。攣急抽筋,身體熱度高。五個手指都疼痛。足部不能著地。

然谷(一名龍澗一名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所溜為榮。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刺不宜見血。主治喘呼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少氣涎出。小腹脹。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初生小兒臍風撮口此穴主瀉腎臟之熱若治傷寒。亦宜出血白證賦云。此穴易醒臍風。

白話文:

然谷穴(又名龍澗穴和然骨穴),位於足內踝前方,從大骨下陷處取穴。足少陰經的脈氣在此匯聚為榮氣。刺入的深度為二分,留針三呼。艾灸三壯。有人說,扎針時不宜見血。然谷穴主治喘促、胸悶、咳嗽出血、喉嚨疼痛、消渴症、舌頭伸長、驚恐不安、呼吸短促、流口水、小腹脹滿、女性陰部突出、月經不調、初生嬰兒臍風和口眼歪斜等症。此穴主治瀉腎臟之熱,如果治療傷寒,也應該出白血。白證賦說:「此穴易醒臍風。」

照海,在足踝內下一寸陷中容爪甲。一云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農經云。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穴。陰蹺所生。刺四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咽乾嘔吐。腹中氣痛。攔江賦云。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席宏賦云。兼百會太衝陰交。治咽喉疾。

白話文:

照海穴,位於足踝內側下一寸的凹陷處,可以容納指甲。另一種說法認為,照海穴位於內踝下四分處,微向前的高骨凹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照海穴位於中間。據《神農經》記載,照海穴位於內踝直下的白肉際。照海穴是陰蹺穴所生的穴位。針灸照海穴時,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七壯。照海穴主治咽乾嘔吐、腹中氣痛。據《攔江賦》記載,照海穴可以治療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刺出血即可痊癒。據《席宏賦》記載,照海穴配合百會穴、太衝穴、陰交穴,可以治療咽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