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卷 (16)

回本書目錄

獸部第五十卷 (16)

1. 底野迦

(《唐本草》)

白話文:

《唐本草》

上分部

(頭)

  • 巔頂:頭上最高處。
  • 腦後:頭的後方。
  • 囟門:嬰兒頭頂未閉合的部位。
  • 天庭:額頭上方。
  • 印堂:兩眉之間。
  • 眉:眉毛。
  • 目:眼睛。
  • 耳:耳朵。
  • 鬢:兩側鬢角。

  • 面:臉。
  • 口:嘴巴。
  • 鼻:鼻子。
  • 脣:嘴脣。
  • 舌:舌頭。
  • 齒:牙齒。
  • 顎:下巴。
  • 頤:下巴兩側。

  • 身:身體。
  • 軀:軀幹。
  • 肩:肩膀。
  • 臂:手臂。
  • 肘:肘部。
  • 前臂:肘部以下到手腕。
  • 腕:手腕。
  • 手:手掌。
  • 指:手指。

下分部

  • 胸:胸部。
  • 乳:乳房。
  • 心窩:胸部中央。
  • 膻中:胸骨與肋骨相交處。

  • 腹:腹部。
  • 臍:肚臍。
  • 腰:腰部。
  • 腎俞:腎臟旁的部位。
  • 膀胱俞:膀胱旁的部位。

  • 臀:屁股。
  • 股:大腿。
  • 膝:膝蓋。
  • 小腿:膝蓋以下到腳踝。
  • 踝:腳踝。
  • 足:腳掌。
  • 趾:腳趾。

【集解】恭曰:出西戎。彼人云:用諸膽作之。狀似久壞丸藥,赤黑色。胡人時將至此,甚珍重之。試用有效。頌曰:宋時南海亦或有之。

白話文:

【集解】恭說:麝香產自西戎。當地的居民說:麝香是用動物膽汁做成的。麝香的形狀像久放壞掉的藥丸,呈赤黑色。胡人有時會把麝香帶到中原來,十分珍惜它。我曾試用過,效果很好。頌曰:宋朝時,南海也偶爾有麝香。

【氣味】辛,苦,寒,無毒。

【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唐本草》)。

白話文:

性質 辛、苦、寒,無毒

主治

  • 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腸胃不適(中惡)
  • 治療外界邪氣侵入引起的疾病
  • 治療心腹積食(《唐本草》)

2. 諸血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有病在左,取右骨白邊(脈候明之); 有病在右,取左骨白邊(脈候明之)。

凡經隧取血,不必度,但度可取血處(寸口脈候明之); 凡血分取血,不必度,但度可取血處(尺寸脈候明之)。

陽盛陰虛,血必不榮(尺寸脈候明之); 陰盛陽虛,血必不旺(寸口脈候明之)。

血分者,白如膏,取之美(尺寸脈候明之); 經隧者,赤如馬尾,取之次(寸口脈候明之)。

【集解】時珍曰:獸畜有水陸之產,方土之殊,寒熱溫涼之不同,有毒無毒之各異。陳氏概以諸血立條,主病似欠分明,姑存其舊而已。其各血主治,俱見本條。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動物有水生、陸生的差異,不同地域的特色,寒冷、炎熱、溫暖、涼爽的差異,有毒、無毒的差異。陳氏概括地將所有的血作為一個條目,主治的疾病似乎不甚分明,姑且保留舊的說法。關於各種血的主治,都見於本條。

【氣味】甘,平。

白話文:

氣味:甘,平。

【主治】補人身血不足,或患血枯,皮上膚起,面無顏色者,皆不足也,並宜生飲。又解諸藥毒、菌毒,止渴,除丹毒,去煩熱(藏器)。

白話文:

【主治功效】補益人體血氣不足,或患有血枯症的人,症狀是皮膚表面粗糙,臉色蒼白的人,都屬於不足,皆宜服用。另能解各種藥物毒性、真菌毒性,止渴,消除丹毒,去除煩熱(藏器)。

3. 諸朽骨

(《拾遺》)

【集解】時珍曰:朽骨不分何骨,然亦當取所知無毒之骨可也。

白話文:

集解

李時珍說:朽骨不分何種骨頭,但也要取用所知道的無毒骨頭纔好。

【主治】骨蒸。東牆腐骨:磨醋,塗痕令滅。又塗癧瘍風瘡癬白爛者,東牆向陽也(藏器)。治風牙痛,止水痢(時珍)。

白話文:

【主治】骨蒸病。東牆腐蝕的骨頭:用醋磨碎,塗抹痕跡使之消失。還可以塗抹瘡瘍風瘡癬白爛等病,就是東牆朝向陽光的那一面(藏品)。治療牙痛,止瀉痢(李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骨蒸發熱:多取諸朽骨,洗淨土氣,釜煮;入桃柳枝各五斗,煮枯;再入棘針三斗,煮減半;去滓,以酢漿水和之,煮三五沸。令患者正坐散發,以湯從頂淋之,唯熱為佳。若心悶,可少進冷粥,當得大汗,出惡氣。汗乾乃粉身,食豉粥。(《拾遺》)水痢不止:朽骨灰、六月六日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

白話文:

【配方】舊的藥方一帖,新的藥方三帖。

骨蒸發熱:多找一些朽骨,洗淨泥土氣味,用釜煮;放入桃柳枝各五斗,煮至枯乾;再放入棘針三鬥,煮至減少一半;去滓,用酢漿水和之,煮三五沸。讓患者端正地坐下散開頭髮,用藥湯從頭頂淋下去,只要熱就好。若心悶,可以少吃冷粥,應該會出大汗,排出惡氣。汗乾了就吃點粉身藥,吃豉粥。

水痢不止:朽骨灰和六月六日的曲(炒過的)等分為末,喝服一方寸匕。

乃御傳方也。(張文仲方)風牙作痛:東牆下朽骨,削之如疼牙齒許大,煻灰中煨熱,病處咬之,冷即易。(《外臺秘要》)打擊青腫:牆上朽骨,和唾於石上磨,塗之,干即易。(《千金方》)

白話文:

這是皇宮中的祕方。(出自張文仲的醫書)風牙疼痛:用東牆下的腐朽的骨頭,削成跟疼痛的牙齒一樣大小,用火灰把骨頭烘熱,含在疼痛的地方,涼了就換新的骨頭。(出自《外臺祕要》)跌打青腫:用牆上的腐朽的骨頭,和唾液混在一起,放在石頭上磨,塗在患處,幹了就換新的藥。(出自《千金方》)

4. 震肉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蓽酸草,一名酢漿花,一名赤小角。生山石間,春生夏死。三月三月,採之陰乾。

此草酸寒,無毒。主消渴飲水。(脫文)……喉中不飢,咽乾,赤廱,口瘡,齒痛,腮腫,腫痛,目目中赤,喉中腐爛,喉中腫痛,去骨刺,生肌肉,止痢疾,除熱,和肺氣。

其皮,名為酸漿穀皮,治舌本痛,喉中赤腫,喉中生瘡。

其汁,治霍亂中滿,腹痛。

其根,治目赤咽痛,目中赤,咽喉腫痛,治小兒驚癇。

其皮,治赤眼腫痛,咽喉腫痛,小兒驚癇,嬰兒口瘡,咽喉生瘡,亦治小兒喉中腫痛。

【集解】藏器曰:此六畜為天雷所霹靂者,因其事而用之也。時珍曰:按:《雷書》云:雷震六畜肉,不可食,令人成大風疾。

白話文:

【譯文】

【集解】《藏器》說:這些家畜是因為被天雷劈死,所以用來治療雷擊相關疾病。李時珍說:根據《雷書》記載,雷電擊中的六畜肉不能食用,食用後會導致嚴重風疾。

【主治】小兒夜驚,大人因驚失心,作脯食之(藏器)。

白話文:

**主治:**治療小孩子的夜驚,以及大人因為受驚嚇而導致精神失常,作脯(肉乾)服用(藏器)。

5. 敗鼓皮

(《別錄》下品)

【校正】原在草部,宋本移入獸部。

白話文:

【校正】原本在植物部,宋朝以後改到動物部。

【集解】宗奭曰:此是穿敗者,不言是何皮,馬、驢皮皆可為之,當以黃牛皮者為勝。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敗鼓之皮,醫師收畜,待用無遺」者也。今用處絕少,尤好煎膠。

白話文:

【集解】宗奭說:穿山甲被穿出洞而死之後留下來的皮,但不說明是什麼皮的,馬、驢的皮都可以用來製作,但以黃牛皮的為最佳。唐朝的韓退之說「牛的尿、馬勃菌、廢棄的鼓的皮,醫生收起來,毫不浪費地等待使用」。現在使用的地方很少,最適合煎膠。

【氣味】平,無毒。

白話文:

性質平穩,沒有毒性。

【主治】中蠱毒(《別錄》。弘景曰:燒作屑,水和服之。病人即喚蠱主姓名,往呼本主取蠱即瘥,與白蘘荷同功)。治小便淋瀝,涂月蝕耳瘡,並燒灰用(時珍。出《藥對》)。

白話文:

【主治病症】治療蠱毒(《別錄》記載:將其燒成粉末,用冷水和服下。病人服藥後就會立刻喊出蠱毒施放者的姓名,趕緊去叫施放蠱毒者來取回蠱毒。病人就能康復,它與白蘘荷具有相同的功效)。治療小便淋漓,塗抹在月蝕時留下的耳瘡上。並且將其燒成灰後使用(本草綱目記載。出自《藥對》)。

【附方】舊二,新一。中蠱毒:《梅師方》云: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臟即死。欲知是蠱,但令病人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敗鼓皮燒灰,酒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外臺秘要》云:治蠱,取敗鼓皮廣五寸,長一尺,薔薇根五寸,如拇指大,水一升,酒三升,煮二升,服之。當下蠱蟲即愈。

白話文:

[附方]:古代的兩個方劑,新的有一個。

中蠱毒:

《梅師方》說:凡是中了蠱毒,有的會吐血或下血,血的顏色像鵝肝一樣,有的會心腹疼痛,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咬。如果不立刻治療,蠱毒就會吃掉人的五臟,導致人死亡。想要知道是不是中了蠱毒,只要讓病人吐水,沉下去的是蠱毒,浮上來的是不是蠱毒。

  1. 用敗鼓的鼓皮燒成灰,用酒送服一茶匙的量。不久,病人會自己說出蠱主的姓名。

《外臺祕要》說:治療蠱毒,取一塊寬五寸、長一尺的敗鼓鼓皮,再取五寸長的薔薇根,拇指那麼粗,加水一升、酒三升,煮到剩兩升,服用。服用後蠱毒就會馬上痊癒。

月蝕瘡:《集驗》:用救月蝕鼓皮,掌大一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塗之。或燒灰,豬脂調塗。(《外臺》)。

白話文:

月蝕瘡

(《集驗》) 使用救月蝕的鼓皮,一張約手掌大小,用苦酒三升浸泡一夜,塗抹患處。 或將鼓皮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塗抹。(《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