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卷 (14)

回本書目錄

獸部第五十卷 (14)

1. 牛黃

(《本經》上品)

【釋名】醜寶。時珍曰:牛屬醜,故隱其名。《金光明經》謂之瞿盧折娜。

白話文:

**【釋名】**醜寶。李時珍說:牛屬醜,所以隱藏它的名字。《金光明經》稱之為瞿盧折娜。

【集解】《別錄》曰:牛黃生隴西及晉地,特牛膽中得之,即陰乾百日使燥,無令見日月光。普曰:牛死則黃入膽中,如雞子黃也。弘景曰:舊云神牛出入鳴吼者有之,夜視有光走入牛角中,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墮落水中。今人多就膽中得之。一子大如雞子黃,相重疊。藥中之貴,莫復過此。

白話文:

集解

  • 《別錄》說:牛黃產於隴西和晉地,特別是牛膽裡產生的,然後陰乾一百天使其乾燥,不要讓它見日光月光。
  • 陶弘景說:從前說有神牛出入哞叫的,夜裡走路有光進入牛角中,用盆水承接而吐出來,它就掉進水中。現在的人大多數在牛膽中得到它。一個黃色結晶體大如雞蛋黃,互相重疊。藥品中最珍貴的,沒有超過這個的。

一子及三二分,好者值五六千至一萬也。多出梁州、益州。恭曰:牛黃今出萊州、密州、淄州、青州、嶲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喚,喝迫而得者,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漫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間;圓黃為塊,形有大小,並在肝膽中。多生於𤚩特牛,其𤙬牛未聞有黃也。

白話文:

一顆黃牛膽結石和三分之一的份量,好的價值五六千到一萬元。多出產於梁州、益州。恭曰:牛黃現在出產於萊州、密州、淄州、青州、嶲州、戎州。牛有黃色的,必定多吼叫,用喝迫的方式取得的,叫做生黃,品質最好。牛黃有三種:散黃的顆粒像麻、豆;漫黃像雞蛋中黃色模糊的部分,在肝膽之間;圓黃是塊狀的,形狀有大有小,都存在肝膽中。多產於閹割過的牛,沒閹割過的公牛沒聽說過有黃牛膽結石。

頌曰:今出登、萊州。他處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黃者,身上夜有光,眼如血色,時復鳴吼,恐懼人。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下水中,取得陰乾百日。一子如雞子黃大,重疊可揭折,輕虛而氣香者佳。然人多偽之,試法但揩摩手甲上,透甲黃者為真。

白話文:

頌曰:現在出產於登州、萊州的牛黃。其他地方可能也有,但質量都不怎麼好。凡是黃牛,身上在夜裡會發光,眼睛像血一樣紅,時常發出吼叫聲,讓人害怕。另外,牛還喜歡照水,人們用盆裝著水放在它面前,等到牛吐出牛黃後,就大聲嚇唬它,牛就會跳下水中,人們可以將牛黃取出來,陰乾一百天。一塊牛黃像雞蛋黃那麼大,可以捲起來或拉伸,重量很輕,氣味芬芳的纔是好的。但是很多人會偽造牛黃,辨別真偽的方法是用手甲摩擦牛黃,如果手甲上沾染上黃色,那就是真的。

雷曰:此有四種:喝迫而得者,名生神黃;殺死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牛病死後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中如黃漿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及豆與帝珠子者是也;肝膽中得者,名肝黃,大抵皆不及生黃為勝。宗奭曰:牛黃輕鬆,自然微香。西戎有犛牛黃,堅而不香。

白話文:

雷斅說:牛黃有四種:一、牛因受驚喝迫而得的,叫做生神黃;二、在牛角中殺死牛後取得的,叫做角中黃;三、牛病死後心臟中剝取的,叫做心黃,剛開始在心臟時,像黃色汁水,取得後就投入水中,沾到水後就會變硬,像碎蒺藜、豆子或帝珠子一樣;四、在肝膽中取得的,叫做肝黃,但總的來說都比不上生神黃。宗奭說:牛黃質地輕鬆,自然帶有微香。西域有犛牛黃,質地堅硬,但是沒有香味。

又有駱駝黃,極易得,亦能相亂,不可不審之。

白話文:

駱駝黃極易取得,但與其他藥材極易混淆,必須慎重分辨。

【修治】斅曰:凡用,單搗細研如塵,絹裹定,以黃嫩牛皮裹,懸井中一宿,去水三四尺,明早取之。

白話文:

【製備方法】《本經》說:凡是使用時,將藥物單獨搗碎成粉末,用絹布包好,再用黃色的生牛皮包裹,懸掛在井中一夜,井水應離藥物三四尺遠,第二天早上取出來。

【氣味】苦,平,有小毒。《日華》曰:甘,涼。普曰:無毒。之才曰:人參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時珍曰:《別錄》言牛黃惡龍膽,而錢乙治小兒急驚疳病,涼驚丸麝香丸皆兩用之,何哉?龍膽治驚癇解熱殺蟲,與牛黃主治相近,亦肝經藥也,不應相惡如此。

白話文:

**氣味:**味道苦、性情溫和,帶有輕微的毒性。《日華子》中記載:味道甘,性情涼。《本草綱目》中記載:無毒。之才說:人參可以做它的引藥。配伍牡丹、菖蒲,可以使耳目聰明。與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同用則不好,與牛膝、乾漆配伍則不相容。李時珍說:《別錄》中記載牛黃與龍膽相惡,但錢乙在治療小兒急驚疳病時,在涼驚丸、麝香丸中都會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為什麼呢?龍膽可以治療驚癇,清熱殺蟲,與牛黃的主治功效相似,都是肝經藥物,不應該如此相惡。

【主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本經》)。療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又墮胎。久服,輕身增年,令人不忘(《別錄》)。主中風失音口噤,婦人血噤驚悸,天行時疾,健忘虛乏(《日華》)。安魂定魄,辟邪魅,猝中惡,小兒夜啼(甄權)。益肝膽,定精神,除熱,止驚痢,辟惡氣,除百病(思邈)。

白話文:

【主治項目】驚癇寒熱,發熱發狂發作癲癇,祛除邪氣驅除鬼怪(《本經》)。治療兒童的各種疾病,各種驚厥發熱,口不能言語,成年人的狂癲,又用於墮胎。長期服用,能減輕體重,增強年壽,使人記憶力不減退(《別錄》)。主治中風失聲口不能說話,婦人的血氣停止並驚悸,流行性疾病,記憶力減退,體虛乏力(《日華》)。安撫魂魄,驅除邪氣,治療突然的外感疾病,兒童夜啼(甄權)。滋養肝膽,安定精神,消除發熱,止驚痢,祛除邪惡之氣,消除各種疾病(思邈)。

清心化熱,利痰涼驚(寧源)。痘瘡紫色,發狂譫語者可用(時珍。出王氏方)。

白話文:

清心化熱,利痰涼驚(寧神)。痘瘡色紫,發狂胡言亂語的人可以使用(時珍。出自王氏方)。

【發明】李杲曰:牛黃入肝,治筋病。凡中風入臟者,必用牛、雄、腦、麝之劑,入骨髓,透肌膚,以引風出。若風中腑及血脈者用之,恐引風邪流入於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時珍曰:牛之黃,牛之病也。故有黃之牛,多病而易死。諸獸皆有黃,人之病黃者亦然。因其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還能治心及肝膽之病。

白話文:

【解釋】李杲說:牛黃入肝,可以治療筋病。凡是中風侵犯臟腑的,必定要用牛黃、雄黃、腦髓、麝香等藥物,深入骨髓,透達肌膚,以便把風引出來。如果風中腑及血脈而用這些藥物,恐怕會引動風邪流入骨髓,就像油進了麵粉,沒辦法再把它取出來。李時珍說:牛黃是牛的病變產生的。因此有黃色的牛,多病而容易死亡。各種動物都有黃,人患黃疸病也是一樣。因為黃疸病的病變在心和肝膽之間,凝結成黃色,所以牛黃還能治療心和肝膽的疾病。

正如人之淋石,復能治淋也。按《宋史》云:宗澤知萊州,使者取牛黃。澤云:方春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流行,牛無黃矣。觀此,則黃為牛病,尤可徵矣。

白話文:

正如人有尿淋之病,吃石頭就能治癒淋病一樣。根據《宋史》記載:宗澤任萊州知州時,有個使者來取牛黃。宗澤說:現在是春天,疫病流行,牛吃了有毒的草,所以牛的膽結成了黃色。現在春暖花開,牛沒有黃色膽結石了。由此可見,牛黃是牛的病變,這一點可以特別注意。

【附方】舊四,新四。初生三日去驚邪,辟惡氣:以牛黃一豆許,以赤蜜如酸棗許,研勻,綿蘸令兒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方)

白話文:

【附方】四樣舊方,四樣新方。嬰兒出生三天後,為了去除驚嚇和邪氣,可以用一點牛黃和一顆酸棗大小的蜂蜜,研磨均勻,用棉花蘸取給嬰兒吮吸,一天之內用完。(姚和眾方)

七日口噤:牛黃為末,以淡竹瀝化一字,灌之。更以豬乳滴之。(《聖惠方》)初生胎熱或身體黃者: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小兒方》)小兒熱驚: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葛汁各一合,和勻與服。(《總微論》)驚癇嚼舌,迷悶仰目:牛黃一豆許研,和蜜水灌之。

白話文:

  • 七天不能說話:牛黃研成粉末,用淡竹瀝加水化開,灌服。再用豬奶滴入口中。(《聖惠方》)

  • 初生嬰兒體熱或身體黃色:取一顆真正的牛黃,像一粒豆子大小,用蜂蜜調成膏狀,用乳汁化開,時不時滴入嬰兒口中。面色不正常,不要多用。(《錢氏小兒方》)

  • 小孩熱性驚風:牛黃研成像杏仁大小,竹瀝、葛汁各一合,混合均勻後服。(《總微論》)

  • 驚風抽搐咬舌頭,昏迷仰望:牛黃研磨成粉,像一粒豆子大小,用蜂蜜水調和灌服。(《總微論》)

(《廣利方》)小兒驚候:小兒積熱毛焦,睡中狂語,欲發驚者。牛黃六分,硃砂五錢,同研。以犀角磨汁,調服一錢。(《總微論》)腹痛夜啼:牛黃一小豆許,乳汁化服。仍書田字於臍下。(《聖惠方》)痘瘡黑陷:牛黃二粒,硃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調搽,一日一上。

白話文:

(《廣利方》)小兒驚嚇的症狀:小兒由於積熱而煩躁不安,睡眠中胡言亂語,即將發驚嚇。牛黃六分,硃砂五錢,一起研磨成粉。用犀角磨成汁,調服一錢。

(《總微論》)腹痛夜啼:牛黃一小豆許,用乳汁化開服用。仍在臍下寫一個田字。

(《聖惠方》)痘瘡黑陷:牛黃二粒,硃砂一分,研磨成末。將胭脂浸泡在蜂蜜中,取汁調和後塗抹,每天塗抹一次。

(王氏《痘疹方》)

白話文:

王氏《痘疹方》

原古文字:

上元痘。初起 微熱 額黑麪 蒼。六脈緊。微惡寒。此肺氣鬱不得醒。須開腠理 發其汗。

繁體中文譯文:

上元痘。初起時微熱,額頭發黑,面色蒼白。脈搏緊實,略有惡寒。這是因為肺氣鬱結不通暢。需要打開腠理,發出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