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介部第四十六卷 (8)

回本書目錄

介部第四十六卷 (8)

1.

(醜真切。宋《嘉祐》)

【釋名】

【集解】藏器曰:蟶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

白話文:

釋名

集解

藏器說:蟶魚生活在海泥中。長二到三寸,大如手指,兩頭開口。

時珍曰:蟶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長短大小不一,與江湖中馬刀、𧍧、蜆相似,其類甚多。閩、粵人以田種之,候潮泥壅沃,謂之蟶田。呼其肉為蟶腸。

白話文:

李時珍說:蟶是一種海中的小蚌。牠的外觀長短大小不一,和河湖中的馬刀、𧍧、蜆相似,種類繁多。福建、廣東的人們用田地來種植牠們,等到潮水漲高,泥土肥沃時,就叫它蟶田。把牠們的肉叫作蟶腸。

肉,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天行病後不可食。

【主治】補虛,主冷痢,煮食之。去胸中邪熱煩悶,飯後食之,與服丹石人相宜。治婦人產後虛損(嘉祐)。

白話文:

**氣味:**甘味,溫性,無毒。

服食禁忌:《神農本草經》中說:天行病後不可食用。

主治:

  • 補益虛弱。
  • 治療寒性痢疾,煮熟食用。
  • 消除胸中邪熱煩悶,飯後食用,與服食丹石藥物之人相宜。
  • 治療產後虛損(《嘉祐本草》)。

2. 擔羅

(《拾遺》)

【集解】藏器曰:蛤類也。生新羅國,彼人食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熱氣消食。雜昆布作羹,主結氣(藏器)。

白話文:

集解 藏器(即海蛤蜊)是一種蛤蜊。生長於新羅國,當地人食用。

氣味 海蛤蜊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 用於治療熱氣引起的食積。用海蛤蜊與昆布一起燉煮成湯,可以治療氣滯(藏器)。

3. 車螯

(宋《嘉祐》)

【釋名】蜃(音腎)。

白話文:

釋名:蜃(發音如「腎」)。

時珍曰:車螯俗訛為昌娥。蜃與蛟蜃之蜃,同名異物。《周禮》:鱉人掌互物,春獻鱉蜃,秋獻龜魚。則蜃似為大蛤之通稱,亦不專指車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車螯俗稱為「昌娥」。蜃與蛟蜃的蜃,同名異物。《周禮》記載:掌管龜鱉的人負責管理互物,春天獻上鱉蜃,秋天獻上龜魚。那麼蜃似乎是對大蛤的統稱,也不專指車螯。

【集解】藏器曰:車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能吐氣為樓臺。春夏依約島漵,常有此氣。

白話文:

**集解:**藏器說:車螯生長在海中,是一種大型的蛤蜊,也就是蜃。它能吐出氣息形成樓臺。在春夏之際,海邊島嶼附近,常有這種蜃氣出現。

頌曰:南海、北海皆有之,採無時。其肉,食之似蛤蜊,而堅硬不及。近世癰疽多用其殼,北中者不堪用。背紫色者,海人亦名紫貝,非矣。

白話文:

讚頌說:南海、北海都有海貝,採集沒有特定的時令。它的肉,吃起來像蛤蜊,但沒有蛤蜊的堅硬。近年來,癰疽大多使用它作為藥材,北方和中部地區的海貝不能使用。背部是紫色的海貝,海邊的人也稱它為紫貝,這是不對的。

時珍曰:其殼色紫,璀粲如玉,斑點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殼開,取肉食之。鍾岏云:車螯、蚶、蠣,眉目內缺,獷殼外緘。無香無臭,瓦礫何殊?宜充庖廚,永為口食。羅願云:雀入淮為蛤,雉入海為蜃。比雀所化為大,故稱大蛤也。肉可以食,殼可飾器物,灰可闉塞牆壁。

白話文:

李時珍說:它的外殼顏色紫紅,光彩奪目如同玉石,斑斑點點猶如花朵。海邊的人用火烤它,外殼就會打開,然後取肉來食用。鍾岏說:車渠、泥蚶、牡蠣,這些貝類的眼睛、嘴巴缺損,粗糙的外殼把它們包裹著。沒有香氣也沒有臭味,跟廢棄的瓦礫有什麼區別呢?適合拿來烹調,永遠都當做食物。羅願說:家雀飛入淮水後就變成蛤蜊,雉雞飛入海後就變成蜃。跟家雀相比較,蛤蜊身軀龐大,因此稱之為「大蛤蜊」。肉可以吃,外殼可以裝飾物品,貝殼灰可以塗抹在牆壁上以作防水防漏。

又可為粉飾面,俗呼蛤粉,亦或生珠,其為用多矣。又《臨海水土記》云:似車螯而角移不正者曰移角。似車螯而殼薄者曰姑勞。似車螯而小者曰羊蹄,出羅江。昔人皆謂雉化者,乃蛟蜃之蜃,而陳氏、羅氏以為蛤蜃之蜃,似誤。詳鱗部蛟龍下。

白話文:

它還可以用來作為化妝品,俗稱蛤粉,或者叫做生珠,它的用途很多。又《臨海水土記》上說:像車螯但角歪斜不整的叫做移角。像車螯但殼薄的叫做姑勞。像車螯但很小的叫做羊蹄,產於羅江。以前的人們都說雉是蛟蜃之蜃變化的,而陳氏和羅氏認為是蛤蜃之蜃,這好像有誤。詳見鱗部蛟龍的下文。

肉,

【氣味】甘、咸,冷,無毒。詵曰:不可多食。

【主治】解酒毒消渴,並癰腫(藏器)。

殼,

【氣味】同肉。

白話文:

【氣味】甘、鹹,寒,無毒。

備註:不可多吃。

【主治】解酒毒、消渴症,以及瘡腫(內臟)。

【氣味】與肉相同。

【主治】瘡癤腫毒。燒赤,醋淬二度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並以醋調敷之(《日華》)。消積塊,解酒毒,治癰疽發背焮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瘡癤腫毒。將大黃燒紅,用醋淬(浸)兩次研成粉末,與甘草等分成量用酒送服。同時用醋調大黃粉塗敷患處(《日華子本草》)。消積塊,解酒毒,治療癰疽發背、焮痛等症(李時珍)。

【發明】時珍曰:車螯味鹹,氣寒而降,陰中之陰也。入血分,故宋人用治癰疽,取惡物下,云有奇功。亦須審其氣血虛實老少如何可也。今外科鮮知用者。

白話文:

【解釋】李時珍說:車螯味道鹹,性情寒冷而下降,是陰中之陰。它能進入血中,所以古代宋人用它來治療癰疽,用它來排出毒物,據說有奇效。但也要考慮病人的氣血虛實、老少等情況。現在的外科醫生很少知道用它。

【附方】新二。

白話文:

【附方】新生髮二

車螯轉毒散: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病根,則免傳變。用車螯(即昌娥,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出火毒)一兩,生甘草(末)一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每服四錢,用栝蔞一個,酒一碗,煎一盞,調服。五更轉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過二服。(《外科精要》)。

白話文:

車螯轉毒散:用於治療發背癰疽,不論發病程度和大小,能夠徹底清除病因,防止病情變化。使用車螯(即昌娥,紫背光亮的品種,用鹽泥固濟,煅燒至紅色,去火毒)一兩,生甘草(研磨成粉)一錢半,輕粉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個栝蔞,一碗酒,煎成一盞,調和服用。服用到五更時分,排出毒物為止,如果毒物沒有排出,繼續服用。病情嚴重的患者,服用兩次即可見效。(出自《外科精要》)

六味車螯散:治症同上。用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煅赤出毒,研末)。燈心三十莖,栝蔞一個(取仁炒香),甘草節(炒)二錢,通作一服。將三味入酒二碗,煎半碗,去滓,入蜂蜜一匙,調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空心溫服。下惡涎毒為度。(《本事》)。

白話文:

六味車螯散:

適應症同前。

配方:

  • 車螯四隻(用黃泥封固,煅燒至紅色,取出毒汁,研成粉末)。
  • 燈心三十根。
  • 栝蔞一個(取仁,炒香)。
  • 甘草節(炒)二錢。

製法:

  • 將三味藥材放入二碗酒中煎煮,取半碗藥液,去渣。
  • 加入一匙蜂蜜,調入二錢車螯末,少許膩粉。
  • 空腹時溫服,下惡涎毒為度。(出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