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一卷 (10)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三十一卷 (10)

1. 桄榔子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木名姑榔木(《臨海異物志》)、面木(《伽藍記》)、董棕(楊慎《卮言》)、鐵木。

白話文:

【校正】從木部移入此分類。

【釋名】樹木別名:姑榔木(《臨海異物志》)、面木(《伽藍記》)、董棕(楊慎《卮言》)、鐵木。

時珍曰:其木似檳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訛也。面,言其粉也,鐵言其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桄榔樹的木材像檳榔樹,但表面光滑且堅硬,所以得名桄榔。姑榔是桄榔的誤傳。面,是指桄榔的粉;鐵,是指桄榔的堅硬。

【集解】頌曰:桄榔木,嶺南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間。

白話文:

【集解】

頌曰:桄榔木,嶺南的廣州和韶州皆有,人們也把它種植在庭院中。

其木似栟櫚而堅硬,斫其內取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飢。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並蕃茂,與檳榔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採之以織巾子;得鹹水浸,即粗脹而韌,彼人以縛海舶,不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而堅,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

白話文:

這種樹木就像檳榔樹,但是更堅硬。砍開樹幹取出裡面的果肉,大的可以達到幾百斤,吃了它就不會餓肚子。樹皮非常柔軟,結實耐用,可以做成繩子。果實像穗狀花序一樣長在樹頂上,不分時節都可以採摘。

根據劉恂的《嶺表錄異》記載:「桄榔」木枝葉繁茂,和檳榔樹有些相似。但是,樹葉下面有像粗馬尾那樣的鬚,廣東人採摘下來織成頭巾。如果用鹹水浸泡,鬚就會膨脹變粗,更加結實耐用。當地人用它來捆綁船隻,連釘子和繩子都不用。木材的性質像竹子,呈紫黑色,有紋理而且堅硬。工匠們會把木材加工成棋盤。

其樹皮中有屑如面,可作餅食。

白話文:

其樹皮中有屑如麵粉,可用來做餅來食用。

藏器曰:按:《臨海異物志》云:姑榔木生牂牁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櫚而散生。其木剛利如鐵,可作釤鋤,中濕更利,惟中焦則易敗爾,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麥面,可作餅餌食,名桄榔面。彼土少谷,常以牛酪食之。

白話文:

《藏器》中記載:據《臨海異物志》記載,姑榔木生長在牂牁山谷。外表皮的毛髮像棕櫚,而且是散生的。它的木材像鐵一樣堅固鋒利,可以做成鋤頭,用於濕潤的土壤時,更能顯示出它的鋒利。但只有在中焦的位置容易折斷損壞,不同物質之間可以相互剋制,無非就是這個道理。姑榔木的皮中有一種白色的粉末,很像稻米麵粉和麥子麵粉,可以做成餅狀的食物食用,叫做桄榔面。那裡出產的穀物很少,人們常常用牛酪食用桄榔面。

時珍曰:桄榔,二廣、交、蜀皆有之。按:郭義恭《廣志》云:木大者四、五圍,高五、六丈,拱直無旁枝。巔頂生葉數十,破似棕葉,其木肌堅,斫入數寸,得粉赤黃色,可食。又顧玠《海槎錄》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櫚、椰子、檳榔、波斯棗、古散諸樹而稍異,有節似大竹。樹杪挺出數枝,開花成穗,綠色。

白話文:

李時珍說:桄榔樹廣東、廣西、交趾(今越南北部)、四川都有。據郭義恭的《廣志》記載:桄榔樹最大的有四、五圍粗(一圍約二米),高五、六丈,筆直挺立沒有旁枝。樹頂長出幾十片葉子,分裂像棕櫚葉的樣子。桄榔樹木質堅硬,砍進去幾英寸深,可以得到粉紅中帶黃色的粉末,可以食用。又據顧玠的《海槎錄》記載:桄榔樹的樹幹筆直像杉樹,又像棕櫚、椰子、檳榔、波斯棗、古散等樹但稍有不同,有節像大竹子。樹梢挺出幾枝,開花成穗,花是綠色的。

結子如青珠,每條不下百顆,一樹近百餘條,團團懸掛若傘,極可愛。其木最重,色類花梨而多紋,番舶用代鐵槍,鋒鋩甚利。古散亦木名,可為杖,又名虎散。

白話文:

它的果實像青色的珠子,每條果實不下百顆,一棵樹有近百餘條,團團懸掛像傘一樣,非常可愛。它的木材非常堅硬,顏色像花梨木,但有更多的紋路,外國船舶用它來代替鐵槍,鋒利無比。古散也是一種木材的名稱,可以做成柺杖,又名虎散。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破宿血(《開寶》)。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飢,補益虛羸損乏,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穀(李珣)。

白話文:

【氣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化解陳舊血塊(《開寶本草》)。

__

【氣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用來做成餅乾烤著吃,味道鮮美,令人不覺得飢餓,有滋養虛弱瘦弱身體、補虛強腰腿的作用。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闢穀(李珣)。

2. 䔋木面

(䔋音梭,《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欀木(音襄)。

白話文:

【更正】從木部移到此。

【註解】音音襄,「欀木」的別稱。

時珍曰:䔋字韻書不載,惟孫愐《唐韻》莎字注云:樹似桄榔。則䔋字當作莎衣之莎。其葉離披如莎衣之狀,故謂之莎也。張勃《吳錄·地理志》言,交趾欀木,皮中有白粉如米屑,干之搗末,以水淋過似面,可作餅食者,即此木也。後人訛欀為莎,音相近爾。楊慎《卮言》乃謂欀木即桄榔,誤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䔋』字在韻書中沒有收錄,只有孫愐的《唐韻》在『莎』字的注釋中說:『一種很像桄榔的樹木。』那麼『䔋』字應當和『莎衣』的『莎』字一樣。莎葉離散披垂的樣子如同莎衣一樣,所以稱之為『莎』。張勃的《吳錄·地理志》中說,交趾的欀木樹皮中有白色的粉末像米屑,曬乾搗碎後過濾加水使其成為麵粉狀,可以做餅食用。這種樹就是欀木。後來的人把『欀』字訛誤為『莎』字,讀音接近罷了。楊慎的《卮言》說欀木就是桄榔,這就錯了。

按左思《吳都賦》云:面有桄榔。又曰:文、欀、楨、橿,既是一物,不應兩用矣。

【集解】珣曰:按:《蜀記》

白話文:

左思《吳都賦》中說:「(男子)面容魁梧。又有說法認為:文、檋、楨、橿這些都是同一種事物,不應該在兩個地方都使用這些字。

集解:

珣說:根據《蜀記》,

云:䔋木生南中八郡。樹高十許丈,闊四、五圍。峰頭生葉,兩邊行列如飛鳥翼。皮中有白麵石許,搗篩作餅,或磨屑作飯食之,彼人呼為䔋面,輕滑美好,勝於桄榔面也。

白話文:

這種樹在南部八郡都有生長。樹高約十丈,樹粗約四到五圍。頂端生長葉片,兩邊排列整齊如飛鳥的翅膀。樹皮中有一種白色的粉末,可以搗碎篩過做成餅,或磨成粉末煮飯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番薯粉」,吃起來口感輕盈滑順,比桄榔粉還要好。

藏器曰:䔋木生嶺南山谷。大者木皮內出面數斛,色黃白。

時珍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都勾樹似棕櫚,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餅餌。恐此即欀木也。

䔋面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補益虛冷,消食(李珣)。

溫補。久食不飢,長生(藏器)。

白話文:

原文:

藏器曰:欀木生嶺南山谷。大者木皮內出面數斛,色黃白。

時珍曰:按:劉欣期《交州記》雲:都勾樹似棕櫚,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餅餌。恐此即欀木也。

欀面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

  • 補益虛冷。

  • 消食(李珣)。

  • 溫補。

  • 長期食用不會飢餓,有助於長生(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