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四卷 (4)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四卷 (4)

1. 白豆

(宋《嘉祐》)

【釋名】飯豆。

【集解】詵曰:白豆苗,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亦妙。

穎曰: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北方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

原曰:白豆即飯豆也,粥飯皆可拌食。

白話文:

釋名 大豆。

集解 詵說:白豆的嫩芽,可以當作蔬菜食用,生吃也很美味。

穎說:浙東地區有一種白豆,味道非常鮮美,用來製作醬料和豆腐非常出色。北方常見的水白豆,與浙東白豆相似,但味道不如後者。

原說:白豆就是大豆,可以拌粥拌飯食用。

時珍曰:飯豆,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黃色者。豆大如綠豆而長。四、五月種之。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莢亦似小豆。一種蓘豆,葉如大豆,可作飯、作腐,亦其類也。

白話文:

時珍說:飯豆,就是小豆白色的品種,還有一種土黃色的品種。豆子的大小與綠豆相同,但形狀較長。在四、五月時種植。飯豆的苗和葉子像紅色的赤小豆,但略大一些,可以食用。飯豆的豆莢也像小豆。還有一種蓘豆,葉子像大豆,可以煮飯、做豆腐,也是飯豆的種類之一。

【氣味】甘,平,無毒。原曰:咸,平。

【主治】補五臟,調中,助十二經脈(孟詵)。暖腸胃(《日華》)。殺鬼氣。腎之谷,腎病宜食之(思邈)。

【主治】煮食,利五臟,下氣(《日華》)。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無毒。以前認為:鹹味,溫和。

【主治】滋補五臟,調和中焦,疏通十二經脈(孟詵)。溫暖腸胃(《日華子本草》)。殺除鬼氣。腎臟的要津,腎臟疾病宜食用(孫思邈)。

【主治】煮食,有益五臟,通泄氣體(《日華子本草》)。

2. 穭豆

(《拾遺》,音呂)

【釋名】時珍曰:穭乃自生稻名也。此豆原是野生,故名。今人亦種之於下地矣。

【集解】藏器曰:穭豆生田野,小而黑,堪作醬。《爾雅》戎菽一名驢豆,古名䝁豆,是也。

瑞曰:穭豆,即黑豆中最細者。

白話文:

釋名

李時珍說:穭豆是一種自己生長的稻類,因為它像稻子一樣,故取名穭。這種豆子原本是野生,所以才叫「穭豆」。現在人們也會把它種植在地下。

集解

張藏器說:穭豆生長在田野裡,體積小,顏色黑,可以製成醬料。《爾雅》中記載的「戎菽」,又名「驢豆」,古稱「䝁豆」,就是穭豆。

陶弘景說:穭豆,就是黑豆種類中最細小的。

時珍曰:此即黑小豆也。小科細粒,霜後乃熟。陳氏指為戎菽,誤矣。《爾雅》亦無此文。戎菽乃胡豆。䝁豆乃鹿豆,見菜部。並四月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其實就是黑色的綠豆。小科、細小的綠豆粒,結霜後才能成熟。陳氏把它指認為戎菽,這錯了。《爾雅》一書中也沒有這句話。戎菽就是胡豆,䝁豆就是鹿豆。並於四月成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後冷血,炒令焦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藏器)。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無毒。

主治:

  • 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
  • 女性產後因受寒導致的氣血不暢。
  • 將此物炒至焦黑,然後泡入熱酒中,逐漸飲用。(出自《藏器》)

3. 豌豆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原典:

若有頭重如裹,上盛頭眩,不能耐頭偏側,神不守舍,心煩喜忘,身重睏倦,嗜臥欲眠,懶言少動。

如果出現頭部沉重如裹,頭部上方不適,頭暈目眩,不能忍受頭偏向一側,精神恍惚,心煩喜忘,身體沉重倦怠,喜歡臥牀欲眠,懶於言語少動。

【釋名】胡豆(《拾遺》)、戎菽(《爾雅》)、回鶻豆(《遼志》。《飲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畢豆(《唐史》。崔寔《月令》作𧰆豆)、青小豆(《千金》)、青斑豆(《別錄》)、麻累。

白話文:

【釋名】

胡豆(《拾遺》)

戎菽(《爾雅》)

回鶻豆(《遼志》。《飲膳正要》寫作回回豆。回回,也就是回鶻)

畢豆(《唐史》。崔寔的《月令》中寫作𧰆豆)

青小豆(《千金》)

青斑豆(《別錄》)

麻累

時珍曰: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種出胡戎,嫩時青色,老則斑麻,故有胡、戎、青斑、麻累諸名。陳藏器《拾遺》雖有胡豆,但云苗似豆,生田野間,米中往往有之。然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陳氏所云,蓋豌豆也。豌豆之粒小,故米中有之。《爾雅》:戎菽謂之荏菽。

白話文:

李時珍說:胡豆也叫豌豆,它的苗柔弱細長,所以得到豌這個名字。豌豆起源於胡戎。嫩的時候是綠色,老的時候變成黃褐色,所以有胡、戎、青斑、麻累等名字。陳藏器《拾遺》中也有胡豆,但只說它的苗像豆,生長在田野裏,常常混雜在米中。但是豌豆、蠶豆都有胡豆的名字。陳藏器所說的胡豆,可能是豌豆。豌豆的種子較小,所以米裡有。爾雅中說:戎菽就是荏菽。

《管子》: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並注云:即胡豆也。《唐史》:畢豆出自西戎回鶻地面。

白話文:

《管子》:山戎地區出產荏菽,並傳播到天下。注:即胡豆。

《唐史》:畢豆原產於西戎回鶻之地。

張揖《廣雅》:畢豆、豌豆,留豆也。《別錄》序例云:丸藥如胡豆大者,即青斑豆也。孫思邈《千金方》云:青小豆一名胡豆,一名麻累。《鄴中記》云:石虎諱胡,改胡豆為國豆。此數說,皆指豌豆也。蓋古昔呼豌豆為胡豆,今則蜀人專呼蠶豆為胡豆,而豌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鄉人亦呼豌豆大者為淮豆,蓋回鶻音相近也。

白話文:

張揖的《廣雅》中說:「畢豆、豌豆,都是留豆。」《別錄》序例中說:「像胡豆那麼大的丸藥,就是青斑豆。」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說:「青小豆又名胡豆,也叫麻累。」《鄴中記》中記載:「石虎忌諱『胡』字,將胡豆改名為國豆。」這些說法,都是指豌豆。古代把豌豆叫做胡豆,而現在四川人專門把蠶豆叫做胡豆,而豌豆的名字,人們都不知道了。另外,鄉下人也會把豌豆中,個頭大的稱為淮豆,可能是因為回鶻語中的讀音相近的緣故吧。

【集解】時珍曰:豌豆種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對生,嫩時可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藥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細膩。百穀之中,最為先登。又有野豌豆,粒小不堪,惟苗可茹,名翹搖,見菜部。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豌豆的種子原產於西域,現在在北方的土地方面種植很多。八、九月間播種。豌豆苗生長柔弱如蔓,有細根。葉子像蒺藜的葉子,成雙成對地生長,嫩的時候可以吃。三、四月開著散發出淡淡紫色,形狀像蛾子的小花。結的豆莢長約一寸,豌豆圓如藥丸,也像甘草的種子。從胡地產出的豌豆像杏仁那麼大。煮、炒都很美味,磨成粉非常白而細膩。在所有的穀物中,豌豆是最先成熟上市的。還有一種野豌豆,豌豆很小,不能吃,只有嫩芽可以吃,叫做翹搖,在蔬菜部分可以找到。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甘、咸,溫、平,澀。

瑞曰:多食發氣病。

白話文:

氣味:甘甜、平淡,無毒。

思邈說:甘甜、鹹味,溫和、平淡,澀味。

孫思邈說:多吃會引起氣病。

【主治】消渴,淡煮食之,良(藏器)。治寒熱熱中,除吐逆,止泄痢澼下,利小便、腹脹滿(思邈)。調營衛,益中平氣。煮食,下乳汁。可作醬用(瑞)。煮飲,殺鬼毒心病,解乳石毒發。研末,塗癰腫痘瘡。作澡豆,去䵟𪒟,令人面光澤(時珍)。

白話文:

【主治】糖尿病,淡煮後食用,效果很好(藏器)。治療寒熱交替症、中暑熱病,消除嘔吐、腹瀉、痢疾、下痢,促進排尿、腹脹(思邈)。調節營衛,增強中氣。煮食,促進乳汁分泌。可用來做醬(瑞)。煮飲,殺死鬼毒心病,解除乳石中毒。研末,塗於癰腫痘瘡。作為澡豆,去除污垢,使人面部光澤(時珍)。

【發明】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時飲膳,每用此豆搗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補中益氣。今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見遺,可謂缺典矣。《千金》、《外臺》洗面澡豆方,盛用畢豆麵,亦取其白膩耳。

白話文:

李時珍說:豌豆屬於土的五行,因此豌豆所治療的疾病多涉及脾胃。元朝的時候,人們經常食用豌豆,將豌豆去皮搗碎,與羊肉一起燉來治病,說可以補中益氣。如今豌豆已成為日常食物,但唐朝和宋朝的本草書中卻沒有記載,可謂是遺漏了。在《千金方》和《外臺祕要》中,洗面澡豆的方劑中經常使用豌豆粉,這是取其潔白細膩的緣故。

【附方】新三。

白話文:

【附方】新三

四聖丹:治小兒痘中有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壞而臭,或中有黑線,此症十死八九,惟牛都御史得秘傳此方點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燒存性),頭髮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炒研為末,以油燕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疔破,咂去惡血,以少許點之,即時變紅活色。

白話文:

四聖丹:用來治療兒童的水痘中伴有膿瘡,或紫黑且大,或黑壞而發出惡臭,或其中有黑線,患有此症的人十死八九,只有牛都御史獲得了這個祕方,並將其點在患處,是最妙的方法。用四十九粒豌豆(燒成存有藥性的灰燼),頭髮灰三分,十四粒炒過的珍珠研磨成粉末,用油燕脂一起搗成膏狀。先用簪子挑破膿瘡,吸出惡血,用少量的藥膏點在患處,立馬就會變成紅潤鮮豔的顏色。

服石毒發:胡豆半升搗研,以水八合絞汁飲之,即愈。(《外臺》)。

霍亂吐利:豌豆三合,香葇三兩,為末,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聖惠》)

白話文:

服石中毒:取半升胡豆搗碎成泥,用八碗水絞出汁液服用,即可痊癒。(出自《外臺》)

霍亂吐利:取三合豌豆、三兩香薷,碾成細末,用三碗水煎煮成一碗湯,分兩次服用。(出自《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