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5)

1. 狼牙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石膏 石膏,味辛寒。主溫熱諸病,風熱咳嗽。心下煩熱,消渴不下食,小便不利,身熱自汗,骨節疼痛。

芒硝 芒硝,味苦寒,微鹹。主身熱煩滿,下痢腹痛,鼻塞聲重,口乾舌燥。

寒水石 寒水石,味甘寒,微鹹。主熱病煩渴,溫疫氣虛,小便不利,泄瀉痢疾。

石膽 石膽,味甘寒。主溫瘧,骨節疼熱,結胸煩滿,腹痛脹急,溫毒下痢。

朴硝 朴硝,味鹹寒。主上熱下寒,胸中痞悶,虛熱咳嗽,小便不利。

硝石 硝石,味鹹寒。主身熱煩渴,發熱惡寒,小便不利,口乾舌燥。

膽礬 膽礬,味苦寒。主泄瀉痢疾,下部濕熱。

膽星 膽星,味鹹寒。主下部濕熱,泄瀉痢疾,目痛羞明。

黃丹 黃丹,味辛寒。主身熱煩渴,諸熱毒瘡,發熱惡寒。

赤石脂 赤石脂,味辛寒。主身熱煩渴,口乾舌燥。

【釋名】牙子(《本經》)、狼齒(《別錄》)、狼子(《別錄》)、犬牙(《吳普》)、抱牙(《吳普》)、支蘭(李當之)。

白話文:

牙子(《本經》):出自《本草經》的稱呼。

狼齒(《別錄》):出自《別錄》的稱呼。

狼子(《別錄》):出自《別錄》的稱呼。

犬牙(《吳普》):出自《吳普本草》的稱呼。

抱牙(《吳普》):出自《吳普本草》的稱呼。

支蘭(李當之):出自李當之的稱呼。

弘景曰:其牙似獸之齒牙,故有諸名。

【集解】《別錄》曰:狼牙生淮南川穀及冤句。八月採根,曝乾。中濕腐爛生衣者,殺人。

普曰:葉青,根黃赤,六七月華,八月實黑,正月、八月採根。

白話文:

**弘景說:**它的牙齒形狀類似野獸的牙齒,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集解】

《別錄》記載:狼牙生長在淮南的川穀和冤句。八月採集它的根部,晾乾。如果裡面濕爛長出黴菌,會置人於死地。

**普氏說:**葉子青翠,根部黃紅色,六七月開花,八月結出黑色的果實,正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部。

保升曰: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三月、八月採根,日乾。

白話文:

保升說:很多地區都有這種草藥。它的嫩苗像蛇莓,但是葉子更加厚大,顏色深綠。它的根是黑色的,形狀像野獸的牙齒。在三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然後在太陽下曬乾。

頌曰:今江東、汴東州郡多有之。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出建康及三輔,色白者善。

白話文:

頌曰:如今江東與汴東的府郡中,都有許多這種作物。

時珍曰:《範子計然》一書中記載:產自建康和三輔地區的,顏色白色的白芷品質最好。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酸。普曰:神農、黃帝:苦,有毒。桐君:辛;岐伯、雷公、扁鵲:苦,無毒。

白話文:

「氣味」:此藥物具有苦、寒的性質,有毒。

《別錄》中記載:「酸」;普認為「神農、黃帝所記:苦,有毒。」,桐君認為「辛」;岐伯、雷公、扁鵲所記則為「苦,無毒」。

之才曰: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白話文:

用蒼朮作為引導藥,忌用地榆、棗肌。

【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本經》)。治浮風瘙癢,煎汁洗惡瘡(甄權)。殺腹臟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大明)。

白話文:

【主治用途】去邪氣熱氣,疥瘡瘙癢、惡性瘡瘍痔瘡,去除體內的白色蟲子(《本經》)。治療浮風瘙癢,煎出汁液清洗惡瘡(甄權)。殺死肚子裡面的所有蟲子,止住赤白痢疾,煎服(大明)。

【附方】舊六,新四。

金瘡出血:狼牙草莖葉,熟搗貼之。(《肘後方》)

白話文:

【藥方】成分有六種舊有藥材,四種新加藥材。

金瘡出血:將狼牙草的莖葉煮熟搗爛,敷貼在傷口上。(出自《肘後備急方》)

小便溺血:金粟狼牙草(焙乾,入蚌粉炒)、槐花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泔空心調服。亦治酒病。(《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小便帶血:金粟狼牙草(烘烤乾燥,加入蚌粉炒過)、槐花、百藥煎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在空腹時服用。也可以治療酗酒症。(《衛生易簡方》)

寸白諸蟲:狼牙五兩。搗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即瘥。(《外臺秘要》)

白話文:

寸白蟲:狼牙(一種礦石)五兩。研成細末,用蜂蜜調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服用前一晚不要吃東西,第二天早上以米湯服下一合。服完藥後即可痊癒。(《外臺祕要》)

蟲瘡瘙癢:六月以前採狼牙葉,以後用根,生㕮咀,以木葉裹之,煻火炮熱,於瘡上熨之,冷即止。(楊炎《南行方》)

白話文:

蟲瘡瘙癢:6月以前採摘狼牙葉,之後就用根,將藥材弄碎,用木葉包裹起來,再用烈火燒烤灼熱,然後將它熨在患處,感覺到涼了就停止。(楊炎《南行方》)

小兒陰瘡:狼牙草,濃煮汁洗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狼牙二兩,蛇床子三兩,煎水熱洗。(《外臺秘要》)

婦人陰蝕瘡爛者:狼牙湯:用狼牙三兩,水四升,煎取半升,以箸纏綿浸湯瀝洗,日四、五遍。(張仲景《金匱玉函》)

白話文:

婦人陰部潰爛的瘡癤:狼牙湯:用狼牙三兩,清水四升,煮沸後煎取半升,用筷子纏上棉花浸泡在藥湯中,瀝乾後塗抹患處,每天四至五次。(張仲景《金匱玉函》)

聤耳出汁:狼牙研末,綿裹,日塞之。(《聖惠方》)

毒蛇傷螫:獨莖狼牙根或葉,搗爛,臘豬脂和塗,立瘥。(崔氏方)

射工中人有瘡:狼牙,冬取根,夏取葉,搗汁飲四五合,並敷之。(《千金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聤耳出汁:狼牙研末,綿裹,日塞之。

耳朵流膿:將狼牙磨成粉末,用棉花包裹,每天塞入耳中。

古代文字: 毒蛇傷螫:獨莖狼牙根或葉,搗爛,臘豬脂和塗,立瘥。

毒蛇咬傷:使用獨莖狼牙的根或葉,搗爛,與臘豬脂混合塗抹,即可痊癒。

古代文字: 射工中人有瘡:狼牙,冬取根,夏取葉,搗汁飲四五合,並敷之。

弓箭手射傷有傷口:使用狼牙,冬天採根,夏天採葉,搗汁飲用四五合,同時敷在傷口上。

2. 䕡茹

(《本經》下品)

【釋名】離婁(《別錄》)、掘據(音結居),白者名草䕡茹。

時珍曰:䕡茹本作藘蕠,其根牽引之貌。掘據,當作拮据,《詩》云:予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狀也。

白話文:

【釋名】離婁(《別錄》)、掘據(音結居),白色的稱為草䕡茹。

時珍說:䕡茹本寫作藘蕠,形容其根鬚牽引的樣子。掘據應寫作拮据,《詩經》上說:「我的手用力拉扯東西」,形容手和嘴同時用力。

【集解】《別錄》曰:䕡茹生代郡川穀。五月採根陰乾。黑頭者,良。普曰:草高四五尺,葉圓黃,四四相當。四月華黃,五月實黑。根黃,有汁亦黃色。三月採葉,四月、五月採根。

白話文:

【集解】《別錄》上說:䕡茹生長在代郡的山谷中。在五月時採摘它的根部,陰乾。根部是黑色的,質量纔好。普說:䕡茹的草高四五尺,葉子圓形且呈黃色,葉子相對生長。四月時開花黃色,五月時結果黑。根是黃色的,有汁液也是黃色的。在三月時採摘葉子,四月和五月採摘根部。

弘景曰:今第一齣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頭。次出近道,名草䕡茹,色白,皆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市面上見到的第一等的當歸,顏色是黃色的。剛切斷時汁液流出凝固了,是黑色的像漆一樣,所以叫做「漆頭」。接著出現的接近道地品種的,叫做「草䕡茹」,顏色是白色的,都是用燒紅的鐵器燙它的頭部使其變黑,來當做漆頭,這是假的,不是真正的。

頌曰:今河陽、淄、齊州亦有之。二月生苗,葉似大戟而花黃色。根如蘿蔔,皮赤黃,肉白。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三月開淺紅花,亦淡黃色,不著子。陶隱居謂出高麗者,此近之。又有一種草䕡茹,色白。古方兩用之。故姚僧坦治癰疽生惡肉,有白䕡茹散,敷之看肉盡便停止,但敷諸膏藥。

白話文:

讚頌說:現在河南、淄博、山東也有三種艾絨。二月生苗,葉子像大戟,花是黃色的。根像蘿蔔,皮是紅黃色的,肉是白色的。剛掐斷艾絨時,流出的汁液凝固後,顏色很黑,像漆。三月開淺紅色的花,或者淺黃色的花,不結籽。陶隱居說這種艾絨產於高麗,這種說法很接近事實。另外還有一種艾絨,顏色是白色的。古代藥方兩種艾絨都用。所以姚僧坦治療癰疽生長壞肉,有白色的艾絨散,敷上以後一看,壞肉就沒有了,可以停止敷用,但要敷上別的藥膏。

若不生肉,又敷黃耆散。惡肉仍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為散半錢,和白閭茹散三錢合敷之。觀此,則赤白皆可用也。

白話文:

如果不長出新的肉,再敷上黃耆散。惡肉仍然沒有去除乾淨的話,可以用漆頭赤皮䕡茹做成半錢的藥粉,和三錢的白閭茹散混合敷上。由此可見,赤白二者都可以使用。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藘茹出武都,黃色者善。草䕡茹出建康,白色。今亦處處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長大如蘿蔔、蔓荊狀,或有歧出者,皮黃赤,肉白色,破之有黃漿汁。莖葉如大戟,而葉長微闊,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莖有短葉相對,團而出尖。

白話文:

李時珍說:《範子計然》中說:藘茹產於武都,黃色的好。草䕡茹產於建康,是白色的。現在各地都有,生長在山原中。春天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部像蘿蔔一樣長大,蔓莖像荊條,有的分叉。皮黃赤色,肉白色,剖開有黃色的汁液。莖葉像大戟,葉子較長略闊,不大尖,折斷有白色的汁液。莖上生有短葉相對,團團簇出,葉尖。

葉中出莖,莖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開細紫花,結實如豆大,一顆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續隨子之狀。今人往往皆呼其根為狼毒,誤矣。狼毒葉似商陸大黃輩,根無漿汁。

白話文:

葉子中間長出莖,莖上分出兩三支小枝條。在二、三月間開細小的紫花,結的果實像豆子那麼大,三個一組長在一起,從青色成熟後變成黑色,裡面有白色的果仁,形狀像續隨子。現在的人往往都把它的根部叫做狼毒,這是不對的。狼毒的葉子像商陸、大黃這類植物,根部沒有漿汁。

【氣味】辛,寒,有小毒。《別錄》曰:酸。普曰:神農:辛;岐伯:酸、咸,有毒;李當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白話文:

氣味辛辣,寒涼,有小毒。《別錄》記載:酸味。普曰:神農氏記載:辛味;岐伯記載:酸味、鹹味,有毒;李當之記載:大寒。

之才曰:以甘草為輔藥,不適合與麥門冬同用。

【主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本經》)。去熱痹,破癥瘕,除息肉(《別錄》)。

白話文:

【主治】腐蝕惡性肉、潰敗的瘡口、壞疽、殺死疥蟲,排出膿液和血液,消除大風熱症,治療健忘、心情不愉快(《本經》)。去除熱痹,治療癥結,去除息肉(《別錄》)。

【發明】宗奭曰:治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白話文:

發明:宗奭說:治療馬疥瘡尤為擅長,用藥量極少。

時珍曰:《素問》:治婦人血枯痛,用烏鰂骨、藘茹二物丸服,方見烏鰂魚下。王冰言:藘茹取其散惡血。又《齊書》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體過充。徐嗣伯合藘茹丸服之自消。則藘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爾。《孟詵必效方》:治甲疽生於腳趾邊腫爛。用䕡茹三兩,黃耆二兩,苦酒浸一宿,以豬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

白話文:

李時珍說:《素問》中說:治療婦女血枯痛,可以用烏鰂魚骨和藘茹兩種藥物做成丸劑服用,方可看到烏鰂魚從體內排出。王冰說:藘茹的作用是散去瘀血。又有《齊書》中記載:郡王子隆年紀二十歲,身體過度壯實。徐嗣伯把藘茹做成丸劑給他服用,身體自己就消瘦了。所以藘茹也可以服用,但要注意適當的劑量。《孟詵必效方》中說:治療生在腳趾邊緣腫爛的甲疽。可以用藘茹三兩,黃耆二兩,用苦酒浸泡一晚上,然後和豬脂五合一起煎,取三合膏。

日三塗之,即消。又《聖惠方》:治頭風旋眩,鴟頭丸中亦用之。

【附方】舊二,新二。

緩疽腫痛:䕡茹一兩,為散。溫水服二錢匕。(《聖惠方》)

傷寒咽痛,毒攻作腫:真䕡茹爪甲大,納口中,嚼汁咽之,當微覺為佳。(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每日塗抹三次,即可消散。又《聖惠方》:治療頭暈,[鴟頭丸]中也有使用。

【附方】舊二錢,新二錢。

緩解疽腫疼痛:紫草一兩,研成粉末。用溫水服下二錢匙。(《聖惠方》)

傷寒咽痛,毒氣發作導致腫脹:取指甲大小的紫草,放入口中,嚼碎後吞下汁液,稍感不適即可。(張文仲《備急方》)

中焦熱痞,善忘不禁:䕡茹三分,甘草(炙)二兩,硝石。為末。每服一錢,雞鳴時溫酒下,以知為度。(《聖惠方》)

白話文:

中焦有熱邪蘊結,引起胸悶腹脹,不能記憶,並且控制不住:䕡茹三分,甘草(炙)二兩,硝石。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重,在黎明時以溫酒送服,以自己覺得病情有所好轉為止。(《聖惠方》)

疥瘡瘙癢:䕡茹末,入輕粉,香油調敷之。(《多能鄙事》)

白話文:

細研磨芥菜末,加入滑石粉,用香油調和後敷於患處。(出自《多能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