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4)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卷 (4)

1. 禹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白餘糧《別錄》。

時珍曰:石中有細粉如面,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一禹餘糧。見太一下。

承曰: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會稽於此,餘糧者,本為此爾。

【集解】《別錄》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白話文:

釋名:白餘糧(《別錄》)

時珍曰:石頭中含有細如麵粉的粉末,因此稱作餘糧,民間俗稱太一(禹餘糧)。詳見太一項。

承曰:會稽山中出產甚多。當地人說:昔日大禹會稽於此,餘糧就是由此而來。

集解:《別錄》記載:禹餘糧生長在東海的池澤、山島或池澤中。

弘景曰: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復磣,《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蕷,謂為禹餘糧,此與生池澤者復有彷彿。或疑今石即是太一也。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大多產 於東陽。形狀像鵝鴨蛋,外有幾層殼重疊著。裡面有黃色的細末,像蒲黃一樣。沒有砂子的較好。近年來,茅山在鑿地時發現了大量的石菖蒲,質地極佳,形狀像牛黃,重重疊疊。其中最好的部位是呈紫色,猶如粉末一般。嚼起來完全沒有顆粒感。按照《仙經》的說法,可以服用它。南方的民眾還將平澤中的一種藤類植物稱為「禹餘糧」。這種藤類植物的葉子像菝葜,根部呈塊狀,有節。外觀上有點像菝葜,但是顏色是紅色的。味道像山藥。有人懷疑現在的石菖蒲就是太一。

頌曰:今惟澤州、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張華《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蒒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名自然谷,亦名禹餘糧,世傳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則蒒草與此異物同名,抑與生池澤者同種乎?

白話文:

讚頌說:現在只有澤州、潞州有。以前說它的形狀像鵝鴨蛋,外面有殼。但現在圖畫上的是完全山石的形狀,都沒有卵狀,與以前的說法差異很小。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張華的《博物志》說:扶海洲上有蒒草,吃它的果實像吃大麥一樣,叫做自然谷,也叫做禹餘糧,世世代代傳說禹治水時把治理水之後剩下的糧食棄置在江中,後來就成了藥材。那麼蒒草和澤漆這種草是不同種類而有相同的名字,還是與生長在池澤中的澤漆是同種植物呢?

時珍曰:禹餘糧乃石中黃粉,生於池澤;其生山谷者,為太一餘糧。本文明白。陶引藤生禹餘糧,蘇引草生禹餘糧,雖名同而實不同,殊為迂遠。詳太一餘糧下。

白話文:

李時珍說:禹餘糧就是石中黃粉,生長在池澤中;生長在山谷中的,叫太一餘糧。本文很清楚。但是陶弘景說藤生禹餘糧,蘇頌說草生禹餘糧,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這就很牽強附會了。詳細情況見太一餘糧這條。

【修治】弘景曰:凡用,細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斆曰:見太一下。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平。權曰:咸。

之才曰:牡丹為之使。伏五金,制三黃。

白話文:

修治:

陶弘景說:凡是用牡丹,要細細研磨,用清水淘洗,取其汁液後澄清,不要有沙土。

梁陶斆說:本草記載見於太一之下。

氣味:

牡丹味甘、性寒,無毒。《別錄》記載:味平。馮權記載:味鹹。

牡丹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發揮作用,壓制金屬藥物和黃色藥物。

【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本經》)。療小腹痛結煩疼(《別錄》)。主崩中(甄權)。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瘻等疾。久服耐寒暑(大明)。催生,固大腸(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效】治療咳嗽、反胃、寒熱交迫、心煩氣滿,下腹部疼痛、赤白痢疾、血閉、癥瘕、大熱。服用後,不飢餓、輕盈的身體、延年益壽(《本經》)。治療小腹疼痛結塊、煩疼(《別錄》)。主治崩中(甄權)。治療邪氣引起的骨節疼痛、四肢麻木不仁、痔瘡、瘻管等疾病。服用時間長可以抵禦寒暑(大明)。催生、固大腸(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發明成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發明》中成無己說:重量可以去除膽怯,就像禹餘糧的重量一樣,可以作為鎮定穩固的藥物。

時珍曰: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後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抱朴子》云: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後令人多氣力,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方藥多不錄。

白話文:

李時珍說:禹餘糧是手足陽明經血分的重劑藥物。禹餘糧的性質澀,所以能主治下焦前後部位的各種疾病。李知先的詩中說:下焦有疾病的人難以治療,必須使用禹餘糧、赤石脂這兩種藥物。《抱朴子》中說:禹餘糧丸每天服用兩次,三天後就會讓人感到精力充沛,跋涉遠行,身體輕便極了。它的具體方劑多不記載。

【附方】舊三,新六。

大腸咳嗽,咳則遺矢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同下。(《潔古家珍》)

白話文:

【附方】舊方三個,新方六個。

大腸咳嗽,咳則洩漏大便者:赤石脂和禹餘糧湯主治。方劑與後半同。(《潔古家珍》)

冷勞腸泄不止:神效太一丹:禹餘糧四兩(火煅醋淬),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夜,去皮、臍,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溫水下五丸。(《聖惠方》)

白話文:

治療因受寒勞累引起的長期腹瀉:神效太一丹。

用料:禹餘糧四兩(用火煅燒,醋淬),烏頭一兩(用冷水浸泡一夜,去皮、臍,焙乾)。

做法:將禹餘糧和烏頭研成細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小。

服用方法:每日餐前,用溫水送服五丸。(出自《聖惠方》)

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仲景《傷寒論》)

白話文:

患傷寒,腹瀉不止,心口痛,腹痛在下方,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都搗碎,加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服用。

赤白帶下:禹餘糧(火煅醋淬)、乾薑等分,赤下乾薑減半。為末。空心服二錢匕。(《勝金方》)

白話文:

赤、白色帶下:禹餘糧(用火煅燒後在醋裡淬火)、乾薑等分,紅色帶下者減少乾薑一半。研成細末。空腹服用二錢匕。(《勝金方》)

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禹餘糧(煅研)、赤石脂(煅研)、牡礪(煅研)、烏賊骨、伏龍肝(炒)、桂心等分。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蔥、蒜。(張文仲《備急方》)

白話文:

崩漏,排出帶有青、黃、赤、白色的分泌物,會導致不孕。禹餘糧(炒研)、赤石脂(炒研)、牡礪(炒研)、烏賊骨、伏龍肝(炒)、桂心等分。研成細末。用溫酒送服方寸匕,每天服用兩次。忌食蔥、蒜。(出自張文仲《備急方》)

育腸氣痛,婦人小腹痛: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極效。

將禹餘糧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一天兩次,效果極佳。

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緊築,炭灰一斤煅之。濕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裡面細者研,水淘五、七度,日乾,再研萬遍。用甘草湯服二錢,一服立效。(《經驗方》)

白話文:

產後煩躁:

取禹餘糧一顆,形狀像酸餡。將其埋一半在地下,用炭灰一斤煅燒。用濕土封蓋一個晚上,打破,除去外面的石頭,取出裡面細的研磨。用清水淘洗五、七次,曬乾,再研磨一萬遍。用甘草湯送服二錢,一服即可見效。(《經驗方》)

身面瘢痕:禹餘糧、半夏等分。為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乾,勿見風,日三。十日,十年者亦滅。(《聖濟錄》)

白話文:

臉部和身上有疤痕:禹餘糧、半夏等份。磨成粉末,用雞蛋黃調和成膏狀敷在疤痕處。先用布把疤痕處擦乾淨,不要讓風吹到,每天敷三次。十天後,即使是十年的疤痕也消失殆盡。(《聖濟錄》)

大風癘疾,眉發墮落,遍身頑痹。禹餘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聖惠方》)

白話文:

大規模發生的癘疾,眉毛和頭髮脫落,遍身筋肉麻木不仁。禹餘糧兩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研成粉末。把罐子密封好,放入炭火中煅燒,從早上到傍晚。等冷卻後研成粉末,埋入土中,三天後取出。每服用一兩藥粉,加入炒熟的黑芝麻末三兩。每天服用兩次,用荊芥茶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