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用針脈法

靈樞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脈法繁多。用針者以六字概括。曰緩急大小滑澀(一)。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而少氣。微有寒。六脈主五臟諸病。詳見經文。不繁贅。惟小脈不可針。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白話文:

《靈樞經》中說:凡是用針,一定要先診斷脈象。脈法繁多,但針灸者可以用六個字概括:緩、急、大、小、滑、澀。脈搏急促者,多屬寒症;脈搏緩慢者,多屬熱症;脈搏大者,多氣血不足;脈搏小者,氣血都少;脈搏滑利者,陽氣旺盛,微有熱氣;脈搏澀滯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氣。六種脈象對應著五臟的各種疾病,具體詳情請參閱經書,不再繁雜列舉。唯獨小脈不能針灸。因為脈搏細小的人,陰陽和形氣(臟腑功能)都很不足。不要用針灸的治療方法,而應該用甘味藥調養。

蓋陰陽虛實互有盛衰者。則補之瀉之。人迎主三陽。寸口主三陰。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陽氣盛。當瀉三陽而補三陰。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陰氣盛。當瀉三陰而補三陽。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此補瀉寒熱之正法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陰陽虛實盛衰交替變化,有時需要補充、有時要減少。人迎穴主三陽經,寸口穴主三陰經。如果人迎穴比寸口穴大一倍、二倍、三倍,那麼三陽之氣旺盛,應該減少三陽之氣,增加三陰之氣。如果寸口穴比人迎穴大一倍、二倍、三倍,那麼三陰之氣旺盛,應該減少三陰之氣,增加三陽之氣。旺盛的時候就減少,虛弱的時候就補充。熱的時候就迅速處理,寒的時候就慢慢調理。這就是補充減少寒熱的正確方法。如果既不旺盛也不虛弱,那就按照經絡的規律來處理。

此調和營衛之常法也。如久病陰陽血氣皆不足。人迎寸口脈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藥以調之。則慎用針。再者。藏氣有絕於內外之分。絕於外者。則脈去而不來。金匱云。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或來而無去。尺中無脈。此藏氣將絕之脈形。如不診其脈而妄針之。下針即死。其死者有躁靜之分。

白話文:

這是調和營衛之氣的常規方法。如果久病陰陽血氣皆不足。人迎寸口脈皆小。只能用甘淡之藥來調理。那麼要謹慎使用針灸。再者。藏氣分為內絕和外絕。外絕則脈去而不來。《金匱要略》說。不來或彎如蛇行的人會死。或來而不去。尺中無脈。這是藏氣將絕的脈象。如果沒有診斷脈搏而妄刺。一針下去就會死。死者有躁動和安靜之分。

躁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外。其脈去而不來。醫者以手按尺脈。則寸關之脈全無。手足厥逆。四末本輸諸井已無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轉註之道已絕。藏真之氣。不得天氣穀氣入而合之。則藏之氣暴露於外。以致其脈去而不來。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其死也躁動不安。

白話文:

情緒煩躁的人,五臟之氣已經在前一天晚上流失掉,他們的脈搏離開而不回來,醫生用手按尺脈,那寸關脈全都沒有,手腳冰涼,四肢末端本輸往各經脈的血氣都已經沒有地方湧出,而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轉註之道已斷絕。儲存著真氣的經脈,由於得不到天氣和穀氣的進入與合作,那麼已經儲存的真氣就會暴露於外,以致於脈搏離開而不回來,不用針灸也可以判斷他將要死亡。針灸了反而會加速他的死亡。這種人的死亡是煩躁不安的。

蓋因藏真之氣盡量泄於外也。是謂逆厥。

靜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內。其脈來而不去。醫者以手按寸。則尺關之脈全無。張口短氣。吸而難入。蓋藏真之氣將絕。雖有天氣穀氣欲補充之。亦無能為力。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蓋藏真之氣先竭而妄針之。重竭其外來之氣。其死也靜。是謂重竭。

白話文:

靜者指的是五臟之氣已經先在內部絕斷了。脈象是先來後不走,脈象不勻。醫生用手按寸口脈,發現尺關二脈全部都沒有了。張口呼吸急促,吸氣困難。蓋藏真之氣將要絕斷。即使天氣穀氣想要補充它,也沒有辦法做到。不用針灸,也是將要死去的徵兆。針灸就會立即死亡。蓋藏真之氣先已經竭絕,再妄行針灸,便重竭其外來之氣,其死也靜。這叫做重竭。

取五脈者死。其義有二。

(一)五里脈。尺動脈在五里。為五腧之禁。蓋五臟之真氣。嘗賴六腑水穀之氣以養之。五里乃手陽明之要穴。如藏氣已損而妄針之。則六腑水穀之氣補充五臟之要道隔絕。得谷者昌。絕谷者亡。即此義也。

白話文:

(一)五里脈。尺動脈位在五里穴。是五臟六腑禁針的穴位。因為五臟的真氣,經常靠六腑的水穀之氣來滋養。五里穴是手陽明經的重要穴位。如果臟氣已經受損,而草率地針刺了五里穴。那麼,六腑的水穀之氣補充五臟的要道就會隔絕。得到穀物的人就可以繁衍興盛,失去穀物的人就會滅亡。就是這個道理。

(二)五臟之氣絕而各有脈形。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脈代(二)。但弦無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鉤無胃曰死。前曲後居。如操帶鉤。但毛無胃曰死。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石無胃曰死。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代無胃曰死。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以上五脈。不可用針。仲景云。

白話文:

五臟的氣絕而各有脈形。春天脈搏如琴絃,夏天脈搏如魚鉤,秋天脈搏如風毛,冬天脈搏如石頭,四季的脈搏相代而行。但弦脈沒有胃氣就表示人死亡了。弦脈按起來像按琴瑟一樣。但鉤脈沒有胃氣就表示人死亡了。鉤脈的前段彎曲,後段平直。像拿著帶鉤一樣。但毛脈沒有胃氣就表示人死亡了。按起來鬆散蕭索。像風吹毛一樣。但石脈沒有胃氣就表示人死亡了。脈搏來時像解開繩索,去時像彈開石頭一樣。但代脈沒有胃氣就表示人死亡了。脈搏動一動就停止了,不能自然而然地回還。以上的五種脈象,不能用針灸治療。仲景說:

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本調以甘藥之正義。然次條釋脈末語云。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經定為死脈。賢如仲師。對此脈之斷語。難治之上。加一必字。與不可治之死證。相去幾希。惡可用針乎。

白話文:

脈搏結代,心臟悸動。炙甘草湯是治療的主方。這個方劑以甘草作為君藥,君藥味甘,性平,藥性平和,具有補益心脾、調和營衛的作用。但下一條解釋脈象的語句中說:「這就是所謂的『代陰』脈。如果脈搏出現這種情況,一定很難治療。」《脈經》將這種脈象定為死脈。即使是像仲景那樣高明的醫生,在面對這種脈象時,也會做出「難以治癒」的判斷,而且還在「難以治癒」前面加了一個「一定」的字。這種脈象與不可治癒的死證相差無幾。那麼,還能用針灸治療嗎?

2. 針效

用針大要。診脈後先辨其表裡虛實寒熱。久病暴病。陽盛陰虛。陰盛陽虛。或病六腑。或病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諸原穴(本名俞穴)。針以出病。藉用穀氣托邪外出。故靈樞法天篇稱九針十二原也。五臟痼疾。有外來者。有內生者。有相傳者。有阻礙部分者。

白話文:

針灸的重點。診脈之後先要辨別病人的表裡虛實寒熱,是久病還是暴病,是陽盛陰虛還是陰盛陽虛,或者患有六腑或五臟的疾病。五臟有疾病,應取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等原穴(本名俞穴)針刺,以將病邪排出體外。利用穀氣將邪氣托出體外。因此,在《靈樞·法天篇》中稱九針十二原。五臟的痼疾,有外因引起的,有內因產生的,有相互傳染的,有部分阻礙的。

用針手法。各有不同。經云。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閇也。刺雖久。猶可拔。邪自外來者。瀉之而已。汙雖久。猶可雪。邪自內生。縱橫傳播。或補母。或瀉子。或取其勝者而瀉之之謂。結雖久。猶可解。閇雖久。猶可決。此即刺法論中上升下降。升之者。

白話文:

用針的方法各有不同。經典上說,五臟有疾病就像有刺、有汙、有結、有閉塞一樣。刺雖然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拔掉,來自外在的邪氣,瀉掉就好了。汙雖然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洗乾淨,來自內在的邪氣,縱橫傳播,有時補母,有時瀉子,有時取其勝者瀉之之謂。結雖然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解開,閉塞雖然存在很久了,仍然可以打通。這就如同刺法論中的上升下降。升之者。

均須待時。解結之謂。降之者。折其所勝。勿須待時。決閇之謂。詳見升降手法篇。不再贅。

六腑有疾。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蓋腹為陰部。有陽明胃腸之病者。正往勿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蓋陽明多氣多血。大瀉之盡除其邪。日二刺之。亦無損於正也。

白話文:

  1. 六腑有疾病。六腑屬陽,五臟屬陰。背部屬陽,腹部屬陰。

  2. 陰部有陽性疾病的,取穴在下陵三里穴。因為腹部是陰部,有陽明胃腸疾病的,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度。

  3. 氣下降了,疾病就停止了。如果不下降,就重複開始治療。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大瀉之可以完全去除邪氣。

  4. 每天針刺兩次,也不會損傷正氣。

六淫之邪。病在三陰三陽。人迎脈大於寸口。寸口脈大於人迎。此即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之鑑別。再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詳前用針脈法。

白話文:

六種外邪之氣,在人體三陰三陽經中發病。人迎脈比寸口脈強壯,寸口脈比人迎脈強壯。這是陽盛陰虛、陰盛陽虛的鑑別方法。此外,還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詳見前面所述的針脈方法。

久病暴病。如中風歷節之痼疾。須用子午搗臼(一)最繁難之手法。急痧卒然倒僕。當刺指井見血。急則急之。緩則緩之。此迥然有別也。

白話文:

長期患病突然發病。例如中風、歷節等頑固的疾病。必須使用最繁雜的「子午搗臼」治療手法。緊急的痧症,突然倒地昏厥。應該刺手指井穴,看到血。病情緊急就要緊急處理,病情緩慢就要緩慢處理。這兩種情況截然不同。

新病在表者。當淺刺之。陽經取陷。針陷脈(二)則外邪立除。針中脈(二)則濁氣除。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濁氣(二)在中。清氣(二)在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淺病近於衛。用針不必損其營。不可不辨。如病入里。則當深針之。停針候氣。辨其寒熱虛實。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新發疾病,病邪仍在表層,應採用淺刺的針灸方法。在陽經上取穴位,針刺到陷脈時,外邪立即消除。針刺到中脈時,濁氣消除。如果針刺得太深,邪氣反而會沉降。人體氣的運行,邪氣在最上面,濁氣在中間,清氣在最下面。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淺病接近衛氣,用針不必損傷營氣。這一點不可不分清。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體內,就應採用深刺的針灸方法。針刺後停留一段時間,觀察氣的變化,辨別寒熱虛實。

詳補瀉寒熱各篇。排邪得宜。病可立愈。經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白話文:

詳細地補充關於寒症和熱症的穴位。合理地驅邪,病痛就可以立即痊癒。經書上說:針灸的要點是氣血到穴以後纔有效。有效的方法就如同風吹散雲,明顯得就像看到藍天一樣。這就說明針灸的方法到此結束了。

3. 針害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辨其虛實。五臟之氣已絕內外者。針之即死。邪正俱虛。其脈小。不可用針而應調以甘藥。均詳於上。其有邪正俱實。當用純瀉法、如邪實正虛。當先瀉而後補之。補瀉反。則病益篤。男內女外。男外女內。亦詳於前。其補瀉有太過不及者。亦能為害。

白話文:

凡是將要使用針灸,必須先診斷脈象,辨別其虛實。五臟之氣已絕與內外隔絕的人,針之即死。邪正俱虛,其脈搏極細弱,不能用針灸,而應調以甘藥。均詳於上。其有邪正俱實,則當用純瀉法。如邪實正虛,則當先瀉而後補之。補瀉顛倒,則病益篤。男內女外,男外女內,亦詳於前。其補瀉有太過不及者,亦能為害。

例如邪氣實而正氣虛。邪氣至針下。緊而急。穀氣至針下。徐而和。如醫者針下不善分析。穀氣已至而仍用瀉針。則耗損精專之營(一)。營者水穀之精氣。此所謂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恇也。反言之。邪正俱實。邪氣未盡。穀氣未至而針下緊急。當續用瀉法。

白話文:

如果邪氣盛實、正氣虛弱,邪氣到達針灸部位時,就會感到緊促而急迫。如果正氣到達針灸部位時,就會感到舒緩而和緩。如果醫生在針灸時不能很好地辨別,當正氣已經到達而仍然使用瀉法,就會耗損精氣充盈的營衛之氣。營衛之氣是水穀之精氣,如果精氣泄漏,病情就會加重,甚至出現昏厥。反過來說,如果邪氣和正氣都盛實,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退,正氣還沒有到達,而針灸時卻使用緊急的瀉法,就應該繼續使用瀉法。

盡除其邪氣。如指下針下不明。驟然出針。則餘邪蘊於中。或生癰瘍。此所謂害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癰瘍。用針者。不可不慎也。此針害之概要。

白話文:

完全清除體內的邪氣。如果針灸時,手指下無法明確感覺到針的刺入部位,就應該立刻拔出針。否則,殘餘的邪氣就會積聚在身體裡,可能會化膿成瘡。這就是常說的,如果沒有將邪氣清除乾淨而導致身體出現新的病症。使用針灸的人,一定要小心謹慎。以上是關於針灸危害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