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1)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

1. 五臟五腧六腑六腧釋義

腧是穴位。能轉註他穴。凡節之交(一)三百六十五會。五臟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二)。乃水穀之氣。化為氣血。自內而外。由外而內。迴環相通。蓋天之六元(三)之氣。補益人體五臟。則為本輸(四)。地之五味(五)補益人體六腑。則為府腧(六)。臟之氣合於腑。

白話文:

腧是指穴位,它有轉移治療其他穴位的作用。人體全身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節氣,五臟會吸收這三百六十五個節氣的氣味,而這些氣味會轉化成氣血,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不斷循環流動。天上的六元之氣可以補益人體的五臟,因此被稱為「本輸」;地上的五味可以補益人體的六腑,因此被稱為「府腧」。五臟之氣與六腑之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體的生理功能。

自內相合。府之精。輸於臟。由手足之原穴而轉註。故五臟之俞即原穴。六腑水穀之精華貫入五臟俞穴之起原處。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乃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左右計十原。增鳩尾脖胦。曰膏曰肓。概括六腑所出之要穴。共稱十二原。

白話文:

內部的臟腑相互協調,臟腑的精華通過手足的原穴而輸布。因此,五臟的俞穴就是原穴。六腑的水穀精華貫入五臟俞穴的起始部位,在《靈樞》第一篇的《九針十二原》中被稱為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溪,左右一共十個原穴。再增加鳩尾、胦,稱為膏,稱為肓,概括了六腑的出要穴,總稱為十二原。

五臟五腧所出為井木。六腑六腧所出為井金。天一生水(七)。木上之水乃金之所生。積陽為天。天生萬物。故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為陰。水能生木。故陰井為木。以四時證之。冬月水旺。春月木旺。木上之露。其色青。自根而達於枝葉。木根於地。地下有水。則木繁榮。

白話文:

五個臟腑所連接的經絡起始於穴位,稱為井木。六個腑臟所連接的經絡起始於穴位,稱為井金。天生地水(七)。木上的露水是金的來源。積陽為天。天生成萬物。所以陽井為金。積陰為地。水是陰。水能生木。所以陰井為木。用四季來證明。冬月水旺盛。春月木旺盛。木上的露水。顏色青。從根部到枝葉。木根在泥土中,泥土中有水。那木頭就會繁盛。

故曰水生木。故陰井為木。秋月金旺。木上之露其色白。自葉溜根。秋後枝葉雖枯槁。而蒂固根深。金生水。故陽井為金。蓋秋金之氣。抑制其木之枝葉。增益其地下之水分。此五運(八)相推行之次序。井金井木既定。則依五運流注之。陰井為木。陰滎為火。陰俞為土。陰經為金。

白話文:

水生長了木。所以陰井屬木。秋天月亮照耀,金旺。樹葉上的露水是白色的。從葉子流到樹根。秋天過後,樹枝和樹葉枯萎凋落。但樹樁、樹根還是牢固的。金生水。所以陽井屬金。秋天金的氣勢,抑制住木的枝葉,增加它地下的水分。這是五運(八)相互推行的次序。陰井、陰木的位置確定之後,就可以根據五運的流注。陰井屬木,陰滎屬火,陰俞屬土,陰經屬金。

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腧。六腑六腧。各行其道。故曰五腧之所留。五臟無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之俞。故以俞為原。此六腑之所與合。

白話文:

陰合為水。陽井為金。陽滎為水。陽俞為木。陽原陽經為火。陽合為土。出為井。溜為滎。注為俞。過為原。行為經。入為合。五臟五腧。六腑六腧。各行其道。所以說五腧的出口是井。中間有水流的是滎。水流注入的是俞。經過的是原。可以行走的為經。進入的是合。五臟有五腧。六腑有六腧。各自有規律運行。所以說五腧所停留的地方。五臟缺少原。六腑精華注入五臟的俞。所以俞是原。這是六腑與五臟相合的地方。

至於人體有病。依經穴旺時取之。甲丙戊庚壬開府之井穴。乙丁己辛癸開藏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均間時一取之。陽日流注到陰日。仍開陽穴。陰日流注到陽日。仍開陰穴。各依相生之次序。每日十一時共開六穴。陽日氣納三焦(九)。六腑皆備。陰日血歸包絡(九)。五臟悉通。此所謂五臟之所溜處。

白話文:

至於人體有病,應根據經穴的旺盛時段來取用。甲、丙、戊、庚、壬日(陽日)取手、足三陰經的井穴。乙、丁、己、辛、癸日(陰日)取手、足三陽經的井穴。陽日陽時取陽經的穴位,陰日陰時取陰經的穴位,均勻間隔地各取一穴。陽日流注到陰日,仍取陽經穴位;陰日流注到陽日,仍取陰經穴位。各依相生順序,每日共取六穴。陽日,氣進入三焦(包括心包、肝膽、胃腸等臟腑),六腑功能俱備;陰日,血歸入包絡(包括心包、肺臟、脾胃等臟腑),五臟悉數通暢。這就是所謂的五臟的流注所在。

邪氣之來。實則瀉之。多瀉其子。試舉四時以為例。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木旺於春。滎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乃瀉其子。病甚者深取之。病間者淺取之。下云如春法。亦即此義。夏取諸俞。俞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乃瀉其子。秋取諸合。余如春法。蓋取其子仍有甚間之分。

白話文:

邪氣入侵人體時,應該以瀉法來治療。多瀉其子穴,舉例說明如下:

春天,取絡脈諸滎穴,也就是在大筋分肉之間的部位。木旺於春,滎穴為火穴,木能生火,取諸滎穴就是瀉其子穴。如果病情嚴重,就深刺滎穴;如果病情較輕,就淺刺滎穴。下面所說的「如春法」,也是這個意思。

夏天,取諸俞穴。俞穴為土穴,夏日火旺,取諸俞穴就是瀉其子穴。

秋天,取諸合穴。其餘的治療方法和春天相同。這都是取其子穴,但仍然有病情嚴重和輕微之分。

詳見於前。冬取諸井。水生木。冬日水旺。取諸井亦瀉其子。此四時之常例。詳推其變。邪氣病人。尤多克我。如土氣旺則水受其克。當瀉其土穴。針深而留之。故冬取諸井。兼取諸俞。蓋井穴過淺。只適宜於間(十)者淺刺速入速出。如冬病之甚者。須深針而留之。指間井穴不足取。

白話文:

如上所述。冬季取井穴。水生木。冬季水旺盛。取井穴也瀉其子。這是四季的常例。詳細推究其變化。邪氣病人。尤其剋制我。比如土氣旺盛則水受其剋制。應瀉其土穴。針刺深度並保留針。所以冬季取井穴。兼取俞穴。蓋井穴過淺。只適合於較為輕淺的疾病,淺刺速入速出。像冬季病情嚴重者。必須深針並保留針。指間井穴不足以取用。

當取諸俞之分(十一)。

五臟各有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各有六腧。六六三十六腧。共六十一穴。扁鵲子午經便於流注干支之推算。增心本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陽日陰日。依各臟各腑相生之次序取之。間時一穴。木火土金水。與金水木火士五腧得五時。中間四時。共為九時。陽日增三焦一穴。

白話文:

五臟各有五個腧穴,一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有六個腧穴,一共三十六個腧穴。總共是六十一個穴位。扁鵲的子午經便於推算干支的流注。在心臟本臟增加了五個穴位,共為六十六個穴位。陽日和陰日,根據各臟各腑相生的順序來取穴。每個時辰一個穴位,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和金、水、木、火、土五個腧穴來獲得五個時辰,中間四個時辰,一共九個時辰。陽日增加三焦一個穴位。

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於癸日亥時。終於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白話文:

取與我息息相關的十二個穴位。陰天每天增加一個穴位。取與我相關的十二個穴位。一天六個穴位。一共六次。間隔五次。一共十一次。十天一共一百一十次。從癸日亥時開始。終於癸日子時(經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這期間缺癸日十次。這是流注中自然存在的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

白話文:

天上的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與地上的五運相合:木、火、土、金、水。

地上的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與天上的六元相應: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陽為奇,陰為偶。

六腑為陽: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臟為陰:肝、心、脾、肺、腎。

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

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

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

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

壬膀胱為陽水,癸腎為陰水。

癸腎為陰水。依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依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

白話文:

癸水屬陰。它與臟腑相組合,依據從甲到癸的十天循環,其中還有陰陽交錯的道理。五運的開始是土,土是四象之母,依次生出金、水、木、火。一日一字,甲與己結合,同宗化土。乙與庚化金,丙與辛化水,丁與壬化木,戊與癸化火。奇偶不同,但這五天中,六十個時辰都是一樣的。

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於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於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

白話文:

一個週期的干支正好是一輪。我國製造甲子曆法開始運算。六十年纔是一個大周。五年中有六十個月而到了一個月周而復始。五天之內有六十個小時而到了一個時辰周而復始。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都不相同。日日時時也都各有不同。但是甲和己同宗。那麼陰陽奇偶相互錯落。所以甲日挖掘洞穴。在己日下面重新挖掘。己日挖掘洞穴。又在甲日下面再次挖掘。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天。

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2. 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人。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於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於臟腑。

白話文:

凡是使用針灸的人,必須通曉十二經脈的起止部位。營氣和衛氣沿著二十八條經脈同時運行,這是正常的狀況。如果病人受到外邪侵襲,奇邪就會離開經脈,陰經和陽經分別受到侵犯,那麼就會各有根源和終始。陰經和陽經不同,手經和足經也不相同。使用針灸的人應該重視足部而輕視手部。這是因為陰經主宰臟腑,而陽經主宰腑臟。足三陰和足三陽經脈靠近臟腑,而手三陰和手三陽經脈的走向並不靠近臟腑。

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餘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白話文:

但滋補之法與瀉下之法要根據病情隨機應變。和解之法,一定要溝通陰陽臟腑。所以根本的癥結偏重於足,然而脈會合於大淵穴,陰陽的盈虛又應當從手部診脈。蓋人迎穴主三陽經,脈口穴主三陰經。人迎穴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少陽經、太陽經、陽明經。脈口穴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經、少陰經、太陰經。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證也。

白話文:

人迎脈部位,與正常人相比,顯著膨脹,超過三倍以上。稱之為陰陽俱溢。應該立即採用開十宣之法進行瀉血治療。如果不進行瀉血治療,血液運行就會受阻。氣血沒有流通的地方,就會氾濫成災,而損傷五臟。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徵兆。

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一)。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證也。

其人迎一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白話文:

如果發現人的迎香穴脈象特別盛大,那麼病邪在足少陽經。如果脈象不僅盛大還伴有煩躁,那麼病邪在手少陽經。治療這兩種病症,都要採用針刺的方法,刺瀉足少陽經,補足厥陰經。刺瀉兩次,補益一次,每天治療一次。

其人迎二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白話文:

如果人迎脈出現兩條盛脈,表示腿部陽明經有病。如果兩條脈都很盛而且脈搏躁動,表示手部陽明經有病。治療時應該用針灸,瀉手足陽明經,補益手足少陰經。瀉兩經,補一經,每隔兩天治療一次。

其人迎三盛於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浮取脈口處的「人迎穴」,發現三盛之脈症狀明顯,代表病症出現在足陽明經。如果三盛之脈的症狀加上脈搏跳動得很快,代表病症出現在手陽明經。這時,用針灸治療,都要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瀉兩個穴位,補一個穴位,每天治療兩次。

其脈口一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白話文:

他的脈博是單邊盛於人的迎面部位,則病在足厥陰經。脈博是單邊盛而且較浮躁,則病在手厥陰經。用針灸治療,都要瀉足厥陰經,而補少陽經。補兩次、瀉一次,一天取穴治療一次。

其脈口二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白話文:

如果脈搏在「人迎穴」位置出現兩條脈搏都旺盛的情況,則說明疾病在足少陰經。如果兩條脈搏都旺盛且急躁,則說明疾病在手少陰經。使用針灸治療時,都需要先瀉除足少陰經的病邪,再補益太陽經的正氣。瀉除兩條經脈的病邪,補益一條經脈的正氣。每隔兩天針灸一次。

其脈口三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白話文:

脈沉穩有力,在人迎穴觸摸時三部脈搏都旺盛,病情在足太陰經。脈沉穩有力,而且脈搏急促,病情在手太陰經。使用針灸治療,都應瀉足太陰經,而補足陽明經。二補一瀉,每天治療兩次。

刺道畢於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於左手太陰肺。終於督任兩陽蹺。女子始於右手太陰肺。終於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

白話文:

經脈的變化有終點和起點,終點和起點的變化,有常態也有變化。十二正經,起點是手太陰肺經,終點是足厥陰肝經。而二十八脈,男的起點是左手太陰肺經,終點是督任兩陽蹺脈;女的起點是右手太陰肺經,終點是任督兩陰蹺脈。這是經脈終點和起點的常態,除此之外,還有經筋、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六合脈,不在其中。這些都是人體生理的常態。如果出現病變,三陰三陽各有終點和起點。

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於絡別而倒行。會於項中。始於任而終於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白話文:

每條絡脈都有起發和結束,更進一步說,有很多根發而沒有結止。這些脈絡分散於左右脈絡和,相反方向運行。會聚於頸後部。起於任脈,終於督脈。共有七次、八穴、十四條脈絡。這還沒有完全窮盡。這是根發而沒有結止的變化規律。

(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睛明穴)

(二)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頭維穴)

(三)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聽宮穴)

(四)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中腕穴)

(五)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舌本穴)

(六)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六次脈飛陽也。

(二)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虛。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四次脈光明也。

(三)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一次脈豐隆也。

(四)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三次脈支正也。

(五)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五次脈外關也。

(六)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二次脈偏歷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陽之別絡也。根而無結。重陽不重陰。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不上於頭。故不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