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黃帝問曰:穀氣有五味,其入臟分別奈何?岐伯對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故穀味酸,先走肝。《九卷》又曰:酸入胃,其氣澀(一作澀以收),不能出入。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於膀胱之胞,膀胱之胞薄以軟,得酸則縮綣,約而不能,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聚也,故酸入胃而走於筋。

白話文:

黃帝問道:穀物有五種味道,它們分別進入哪個臟器?岐伯回答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食物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受於胃,五味各自運行到它們喜歡的地方。因此,味道酸的食物,首先進入肝臟。《九卷》上又說:酸味進入胃後,其氣滯澀(一種說法是「澀以收」),不能出入。不出去就停留在胃中,胃中溫和,則下注於膀胱,膀胱薄而柔軟,得酸則收縮屈曲,收縮而不能伸展,水道不通,所以會小便不通。陰部是筋脈積聚的終點,所以酸味進入胃後,運行到筋。

《素問》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其義相順。又曰:肝欲辛,多食酸,由肉胝䐢而唇揭。謂木勝土也。(木辛與《九卷》義錯。《素問》肝欲辛作欲酸。)

白話文:

《素問》說酸味能夠補養筋骨,筋病的人不能多吃酸味的食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相符合的。又說肝臟喜歡辛辣的味道,如果多吃了酸味的食物,就會出現肉胝䐢(手指和腳趾縫裡的凍瘡)和脣揭(嘴脣乾燥裂開)的現象,這叫做“木勝土”(木屬辛味,土屬酸味,木太旺就會剋制土)。(但是辛辣屬於木,《九卷》的說法與此相反。《素問》中“肝欲辛”應該是“肝欲酸”。)

苦先走心。《九卷》又曰:苦入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路,皆閉而不通,故氣變嘔也。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復出,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水火相既,骨氣通於心也。《素問》曰: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其義相順。又曰:心欲酸,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謂火勝金也。(火酸與《九卷》義錯)

白話文:

苦味先走於心臟。《九卷》中又說:苦味進入胃部,五穀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進入下脘。下脘是三焦的通路,全部閉塞不通,所以氣就會變為嘔吐。牙齒是骨的終結處,所以苦味進入胃部,就走於骨,進入而反復出來,一定會讓皮膚黑暗、疏鬆,這就是知道它走於骨的原因。水火已經交合,骨氣通於心臟。《素問》中說:苦味走於骨,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食物。這個道理是相符的。又說:心臟喜歡酸味,吃苦味就會讓皮膚乾枯、毛髮脫落,這是因為火勝金。(火酸與《九卷》中的道理錯了)

甘先走脾。《九卷》又曰:甘入脾,其氣弱少,不能上至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甘者,令人柔潤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悶。其氣通於皮,故曰甘走皮。皮者,肉之餘。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並皮也。《素問》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其義相順。又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謂土勝水也。(與《九卷》不錯。)

白話文:

甘甜的滋味先通過脾臟。有古書中提到:甘味進入脾臟,而脾臟的氣比較虛弱和不足,它無法到達上焦,於是就和穀物一起停留在胃中。甘味也能讓人的性格變得柔和、潤澤。胃部柔潤就會變為緩慢,緩慢就會導致腸胃蠕動,腸胃蠕動就會讓人感到有東西堵在心裡。甘味也能通到皮膚,所以說甘味能通過皮膚。皮膚是肌肉的附屬物,即使皮膚屬於肺臟,但它與肌肉連為整體,所以甘味可以潤澤肌肉和皮膚。「《素問》」說:甘味通過肌肉。肉病不能多吃甘味。它的意思與「《九卷》」一致。還提到:多吃甘味,就會導致骨骼疼痛和脫髮。這可以解釋成是土能勝水的道理(與「《九卷》」相符合)。

辛先走肺。《九卷》又曰:辛入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諸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至營衛,營衛不時受之,久留於心下,故洞(一作熅)心。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胃,則與汗俱出矣,(《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素問》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白話文:

辛味走上通肺。《九卷》又說:辛味入胃,其氣運行於上焦。上焦接受諸氣並且分佈到諸陽。薑韭之氣,燻蒸至營衛,營衛不能及時接受,就會長時間停留在心下,所以灼燒心。辛味之物,與氣一起運行,所以辛味之物入胃,就會隨汗排出體外(《千金》雲:辛味入胃而運行氣,隨氣一起排出體外,所以氣盛)。《素問》說:辛味運行氣,患有氣病的人不能多吃辛味之物。

其義相順。又曰:肺欲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謂金勝木也。(肺欲苦與《九卷》義錯)

咸先走腎。《九卷》又曰:鹹入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血與咸相得則血涘(一作凝,下同),血涘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路,故鹹入而走血矣。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素問》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白話文:

鹹味先走腎臟。《九卷》上又說:鹹味進入胃後,它的氣往上走,到達中焦,注入於各條經脈。經脈是血流經的地方。血液和鹹味相得益彰,那麼血液就會凝固,凝結的血液會令胃中枯竭,枯竭情況延續就會導致咽喉乾燥,進而舌乾且容易感到口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後,就會沿著血脈行走。腎臟與三焦相合,血脈雖然屬於肝和心,但是是屬於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就會走血脈。《素問》說:鹹味走血脈,有血病的人不能多吃鹹味的食物。

其義相順。又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謂水勝火也。(雖俱言血脈,其義不同)。穀氣營衛俱行,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糟粕以次傳下。曰:營衛俱行奈何?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焦,行於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出於肺,循於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中,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協調、相互順承的。同時還說:如果過多地食用鹹的食物,那麼脈搏就會凝結不動,並變色,這是水佔勝了火(雖然都說的是血脈,但二者的意思不同)。穀物的精氣和營衛之氣共同運行,津液也執行運行,營衛之氣暢通無阻,糟粕才能依次傳送到下面。有人問道:營衛之氣共同運行是怎麼回事呢?回答說:食物最先進入胃中,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先從胃部輸送到兩焦,以滋養五臟,並從兩焦分別輸出,在營衛之氣的通道中運行。食物中大量的沒有運行的氣積聚在胸中,稱之為氣海,從肺臟輸出,沿著喉嚨循環,所以呼氣時氣體會排出,吸氣時氣體會吸入。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曰:五穀:粳米甘,麻(《素問》作小豆)酸,大豆咸,小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咸,羊肉苦,雞肉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白話文:

天地間精氣的運轉,其盛衰變化大致遵守三進一出的規律,所以食穀不進,半日則精氣衰竭,一日則精氣極少。

問:穀物的五味可否告知?

答:五穀:粳米甘甜,麻子(《素問》作小豆)酸味,大豆鹹味,小麥苦味,黃黍辛味。五果:棗甘甜,李子酸味,栗子鹹味,杏子苦味,桃子辛味。五畜:牛肉甘甜,狗肉酸味,豬肉鹹味,羊肉苦味,雞肉辛味。五菜:葵菜甘甜,韭菜酸味,藿菜鹹味,薤菜苦味,蔥菜辛味。

五色:黃宜甘,青宜酸,黑宜咸,赤宜苦,白宜辛。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棗、葵,甘者入脾用之。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苦者,入心用之。腎病者,宜食大豆、豕肉、慄、藿。咸者,入腎用之。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辛者,入肺用之。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者,入肝用之。

白話文:

五色五行:黃色食物宜甘味,青色食物宜酸味,黑色食物宜鹹味,紅色食物宜苦味,白色食物宜辛味。

脾臟有病的人,宜食粳米、牛肉、棗、葵,甘味食物入脾臟,以滋養脾臟。

心臟有病的人,宜食麥、羊肉、杏、薤,苦味食物入心臟,以滋養心臟。

腎臟有病的人,宜食大豆、豬肉、慄、藿,鹹味食物入腎臟,以滋養腎臟。

肺臟有病的人,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辛味食物入肺臟,以滋養肺臟。

肝臟有病的人,宜食麻、狗肉、李、韭,酸味食物入肝臟,以滋養肝臟。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肝,足厥陰、少陽主治。肝苦急,食甘以緩之。心,手少陰、太陽主治。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脾,足太陰、陽明主治。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手太陰、陽明主治。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足少陰、太陽主治。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隧也。

白話文:

肝臟,屬於足厥陰、少陽經的運行。肝臟的性質是苦而急促,可以通過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解。

心臟,屬於手少陰、太陽經的運行。心臟的性質是苦而緩慢,可以通過食用鹹味的食物來收斂。

脾臟,屬於足太陰、陽明經的運行。脾臟的性質是苦而濕潤,可以通過食用苦味的食物來乾燥。

肺臟,屬於手太陰、陽明經的運行。肺臟的性質是苦而氣逆,可以通過食用苦味的食物來宣發。

腎臟,屬於足少陰、太陽經的運行。腎臟的性質是苦而乾燥,可以通過食用辛辣的食物來滋潤,並促進皮膚腠理的開合,吸引津液,疏通經絡氣血。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者,各有所利,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白話文:

有毒的藥物可以攻克疾病,五穀可以滋養身體,五果可以輔助治療,五畜可以增益健康,五菜可以充實營養。將這些具有不同氣味的食物搭配食用,可以補充精氣,增強體質。這五種味道各有所利,辛味可以散發,酸味可以收斂,甘味可以緩和,苦味可以堅固,鹹味可以柔軟。

肺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血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又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白話文:

肺病患者,兩脅下疼痛還會引向少腹,令人容易發怒。肺虛的話,眼睛會昏花看不清東西,耳朵也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就像有人要來抓他一樣。治療時,要取肺經和膽經的血,氣逆的話,就會頭痛、耳聾、臉頰腫脹,表示要取血來治療。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經常招惹是非,導致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那是因為下實上虛,問題出在膽經和肝經,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肝臟。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兩胠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素問》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又曰:胸中痛,支滿腰脊相引而痛,過在手少陰、太陽。(《素問》云: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白話文:


心病者,胸部疼痛,脅肋脹滿,兩腋下疼痛,前胸背部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如果虛症,則胸腹脹大,脅肋下與腰部相引而痛。治療時,取少陰經和太陽經的穴位放血(《素問》說:舌下出血)。其變化病,刺郄中出血。又說:胸中疼痛,脅肋脹滿腰脊相引而痛,病在手少陰經和太陽經。(《素問》說:心煩頭痛,病在膈中,病在手巨陽經和少陰經。)

脾病者,身重善飢,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瘲,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曰:腹滿䐜脹,支滿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患有脾臟疾病的症狀是身體沉重、很容易飢餓,肌肉萎縮,腳收不回來,走路時經常躓絆,腳底下疼痛。脾臟虛弱則腹脹,腸鳴、腹瀉,食物無法消化。治療時,應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放血以治療。此外,若感覺腹部飽脹、腹脹,脇腹腫滿,上下竄冒,病因在於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肝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喉嚨干。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外厥陰內少陰血者,又曰:咳嗽上氣,病(《素問》作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白話文:

肝病患者喘咳呼吸不順、肩膀後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膝蓋都疼痛。元氣虛弱則呼吸淺快、無法深長呼吸,耳朵聽不清楚,喉嚨乾燥。治療時要取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外厥陰經、內少陰經的血。又說:咳嗽氣逆上衝,病在胸中,病邪經過手陽明經、太陰經。

腎病者,腹大脛腫痛,咳喘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腸小腸(《素問》作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又曰:頭痛癲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陰、太陽,甚則入腎。

白話文:

患有腎病的人,肚子大、小腿腫脹疼痛,咳嗽喘氣、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吹風。虛證則胸中疼痛,大腸小腸疼痛(《素問》寫作大腹小腹),手腳冰涼,心情不愉快。治療時,應以滋補少陰、太陽經血的藥物為主。

又說:頭痛癲疾,下實上虛,病變在足少陰、太陽經,嚴重時會影響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