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頭痛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頭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針。脈浮刺腕骨、京骨。脈長合骨、衝陽。脈弦陽池、風府、風池。

2. 腰痛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氣、滯。

血滯於下。委中出血。灸腎俞、崑崙。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開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白話文:

血在身體下部瘀滯。委中穴位出血。灸腎俞、崑崙穴。同時使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製成蜜丸。用薑汁化成膏狀。敷在手上。烘熱並按摩。

3. 脅痛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

針丘墟、中瀆。

4. 心痛

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

針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5. 牙疼

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

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6. 眼目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宣泄。痛者。風池、合谷。張子和治眼目。神庭、上星、前頂。

灸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間、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7. 瀉痢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白痢。大腸俞。赤。小腸俞。

白話文:

如果出現陷下症狀,則使用灸法治療以下穴位:

  • 脾俞
  • 關元
  • 腎俞
  • 復溜
  • 腹哀
  • 長強
  • 太谿
  • 大腸俞
  • 三里
  • 氣舍
  • 中脘

其他特定症狀的灸法:

  • 白痢:大腸俞
  • 赤痢:小腸俞

8.

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臟瘧、五腑瘧。

針合谷、曲池、公孫。

灸不拘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9. 咳嗽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10. 吐衄血

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

針隱白、脾俞、上脘、肝俞。

11. 下血

腸風多在胃與大腸。

針隱白。

灸三里。

12. 諸氣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

針以導氣。

13.

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痹為寒。老人氣虛。

灸三陰交。

14. 小水不禁

灸陰陵泉、陽陵泉。

15. 喉痹

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灸初起傍灸之。蓋亦鑿竅使外泄也。頭腫針曲池穴。

16. 諸瘡

瘰癧瘡。灸肩井、曲池、大迎。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

17.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

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針太衝、大敦、絕骨。

18. 腳氣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

針公孫、衝陽。

灸三里。

19.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

灸三里、肺俞。

20.

有痰、氣虛、陰虛。

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21. 噁心

因痰、熱、虛。

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鬲俞、陽關。

22. 膈噎

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

針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

23. 水腫

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

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復溜、曲泉、四滿。

24. 鼓脹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

針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

25. 頭眩

痰挾氣。虛火動其痰。

針上星、風池、天柱。

26. 痛風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針百會、環跳。

27. 肩臂痛

痰濕為主。

灸肩髃、曲池。

28. 夢遺

專主濕熱相火。

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29.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

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蹺、(晝發)陰蹺。(夜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