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8)

1.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郄。本於僕參。

與足少陽會於居髎。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髎。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凡二十穴。

申脈(外踝下。屬足太陽經。),附陽(外踝上),僕參(跟骨上),居髎(章門下),肩髃(肩端),巨骨(肩端),臑俞(肩髎後。胛骨上廉。),地倉(口吻旁),巨髎(鼻兩旁),承泣(目下七分)

以上諸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2. 陰蹺脈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陰。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郄在交信。陰蹺病者取此。

照海(足內踝下),交信(內踝上)

陰蹺脈病。取之二穴刺之。

3.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而裡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

針經所載。沖、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幽門(巨闕旁),通谷(上脘兩旁),陰都(通谷下),石關(陰都下),商曲(石關下),肓俞(商曲下),中注(肓俞下),四滿(中注下),氣穴(四滿下),大赫(氣穴下),橫骨(大赫下)

逆氣裡急者。取諸此。

4.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

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穴。

金門(足外踝下),陽交(外踝上七寸),臑俞(肩後胛上廉),天髎(缺盆上),肩井(肩頭上),陽白(眉上),本神(眉上),臨泣(眉上),正營(目窗後),腦空(缺盆上),風池(顳顬後),風府(髮際),啞門(風府後)

以上穴。苦寒熱者刺之。

5. 陰維脈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難經云。陰維為病。苦心痛。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橫(腹哀下),府舍(腹結下),期門(乳下),天突(結喉下),廉泉(結喉上)

以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6.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此帶脈所發。凡四穴。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維道

以上穴。病如上證者刺之。

7. 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㰦。小便遺數。補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

實則支滿。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隔。補之。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實則厥。瀉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

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

其病氣逆則睪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瘙。補之。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補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又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而不繫於補瀉之列。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里以下其氣。而宗氣之盈者消。調之三里以補其所。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特以非別走他經。故不在諸絡之例。此所以舉豐隆而不屬虛里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