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十二經補瀉歌

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前,胃瀉厲兌解谿補,脾在商邱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谿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包絡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谿,肝瀉行間補曲泉。(上穴俱瀉針,下穴俱補針。)

白話文:

肺氣虛瀉,以尺澤穴補太淵穴;大腸氣虛瀉,以二間穴補曲池穴;胃氣虛瀉,以厲兌穴補解谿穴;脾氣虛瀉,以商邱穴補大都穴;心氣虛瀉,以先神門穴補少衝穴;小腸氣虛瀉,以小海穴補後谿穴;膀胱氣虛瀉,以束骨穴補至陰穴;腎氣虛瀉,以湧泉穴補復溜穴;包絡氣虛瀉,以大陵穴補中衝穴;三焦氣虛瀉,以天井穴補中渚穴;膽氣虛瀉,以陽輔穴補俠谿穴;肝氣虛瀉,以行間穴補曲泉穴。(上面所列穴位均為瀉針,下面所列穴位均為補針。)

2. 十二經分陰陽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鄉,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當,少陰手心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上皆是手,下皆是足。)

白話文:

太陽經的經脈循行於小腸,足膀胱;

陽明經的經脈循行於大腸,足胃;

少陽經的經脈循行於三焦,足膽;

太陰經的經脈循行於手肺,足脾;

少陰經的經脈循行於手心臟,足腎;

厥陰經的經脈循行於包絡,足肝。(上文提到的皆屬手經,以下提到的皆屬足經。)

3. 十五絡脈

(橫行為絡)

小腸支正穴,膀胱飛揚中,大腸偏歷是,胃絡在豐隆,三焦在外關,膽經絡光明,肺絡列缺內,心絡通里同,脾絡是公孫,腎絡即大鐘,包絡尋內關,肝在蠡溝窮,督脈在長強,任脈屏翳通,脾又有大絡,大包乃厥終。

白話文:

小腸的支正穴,膀胱的飛揚穴,大腸的偏歷穴,胃的絡穴在豐隆穴,三焦的絡穴在外關穴,膽經的絡穴在光明穴,肺的絡穴在列缺穴,心的絡穴在通裏穴,脾的絡穴在公孫穴,腎的絡穴在太鐘穴,包絡的絡穴在內關穴,肝的絡穴在蠡溝穴,督脈的絡穴在長強穴,任脈的絡穴在屏翳穴,脾還有大絡,大包乃厥陰經的終點。

十五絡穴,實則必現,虛則必下,求之不得,取之上下。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臟腑者也。任絡屏翳,督絡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白話文: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的別絡,彼此相通連接。脾經的絡脈是總管陰陽諸絡,灌溉臟腑的。任脈連接著屏翳穴,督脈連接著長強穴,這真是符合《十四經發揮》正確的原理的。另外,脾經的絡脈還叫做大包,這樣十五絡脈就齊全了。

4. 灸法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谿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千金方》云:宦遊吳蜀,體上常帶三兩處灸瘡,則瘴癘瘟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語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有風者尤宜。

白話文:

孟子說:生了七年的病,就需要三年生長的艾草來治療。丹谿說:艾草性情非常溫熱,放進火裡灸就往身體上方發展,放進藥物裡服用就往身體下方發展。《千金方》上說:在吳蜀一帶遊歷的人,往往在身上保留兩三處艾灸留下來的瘡口,這樣瘴氣、瘟疫、瘧疾的毒氣就不會侵害人體,所以吳蜀地區的人大多採用艾灸的療法。俗話說:如果想要健康,就要經常刺激三里穴,尤其是有風疾的人更應該這麼做。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良,入臼搗細,去塵屑,再焙,大燥用之,如潤無功。田野生者可用,蘄艾更妙。

白話文:

《本草》記載:艾草的味道是苦的,性微溫,是陰中偏陽的,沒有毒性,主要功用是灸治各種疾病。每年的五月五日,採摘艾草,把它曬乾保存,陳放的時間越久越好。然後將它放入臼中搗碎,除去粉塵,再烘焙一下,直到非常乾燥才能使用。如果艾茸太潤濕就沒有效果了。田野裡生長的艾草也可以使用,蘄艾的效果更好。

5. 灸補瀉法

氣盛瀉之,氣虛補之。針之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針雖捷不如艾穩,艾雖穩不如針捷。如氣血兩虛,年高少小之人,並人腹背咽喉胸上,針不如灸穩也。補勿吹其火,須待自滅。瀉速吹其火,以開其穴孔。又,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白話文:

身體氣血太盛,就要用瀉法來治療;身體虛弱就要用補法來治療。針灸治不了的疾病,就可以用艾灸來治療。針灸雖然快,但是不如艾灸的穩定;艾灸雖然穩定,但是不如針灸的快捷。像氣血兩虛,年紀太大或太小的人,以及人體腹背、咽喉、胸前,針灸不如艾灸穩定。補法不要吹熄它的火,要等它自己熄滅。瀉法要趕快吹熄它的火,以便打開穴位孔竅。另外,艾灸的傷口一定會發作,去病就像用手抓一樣。

用泥錢五個,俱內空三分,周流換之,上著艾如楝子大,灸疼急方去,肉有汗起泡為妙,或棋子中取眼亦可。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言泥錢內周圓三分之大,以便達氣。若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可也。《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大炷。王節齋云: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白話文:

  1. 使用五個火絨製成的泥錢,每個泥錢內部要空出三分之一,互相輪流交替使用。在泥錢上面豎立艾柱,大小如同楝樹的種子。灸灼時疼痛劇烈,應立即停止,皮膚上起汗和水泡是最佳效果。也可以用棋子中間的孔眼來代替。

  2. 黃帝說:灸灼時泥錢內部的空隙不到三分之一,這叫做徒勞無功。意思是泥錢內部的空間必須足夠大,才能使氣血流通順暢。

  3. 對於七天到一歲的小兒,艾柱的大小應該像麻雀的糞便。

  4. 《小品》一書中說:腹背部的燒灼傷口不要太大,四肢的燒灼傷口只要去除風寒就可以,不需要太大的艾柱。

  5. 王節齋說:面部的灸灼應使用小的艾柱,手足部位的艾柱可以稍微粗一點。

6. 取火法

火珠映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次鑌鐵擊階石亦可,不如麻油點燈更佳。

7. 灸症

傷寒結胸: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個,不去油。共和一處,水調,納於臍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為度。翻胃:上穴在乳下一寸,下穴在內踝下用三指,稍針向前排之是穴。瘰癧:用獨蒜片先灸,候發後灸母核,多灸自效。灸痞塊根:在十二椎下,旁開三寸半,灸之。疝氣、冷氣、臍腹疼:灸大敦二穴。

白話文:

傷寒結胸:黃連七寸,研磨成粉末。巴豆七粒,不去除油脂。將兩者混合均勻,用水調和,敷在肚臍上,用艾條灸臍腹部,以通暢為度。

翻胃:上穴在乳房下約一寸,下穴在內踝下三指處,循著內踝向前按壓找到的穴位。

瘰癧:先用獨蒜片灸患處,待發作時再灸母核,多灸自愈。

灸痞塊根: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旁開三寸半,施灸。

疝氣、冷氣、肚臍腹痛:施灸大敦穴兩穴。

,男女遺精: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名精穴。又方:以桐油,男抹陽物,女抹陰物,邪不復來,善治遺精。

8. 以言治病法

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聖人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諸病皆生於氣,分而為九,如喜、怒、悲、恐、寒、熱、驚、思、勞也。蓋怒則氣上,為嘔血,為飧泄。喜則氣緩,為笑不休。悲則氣消,為酸鼻。恐則氣下,為暴下清水。寒則氣收,為冷。熱則氣泄,暴下為汗。

白話文:

天地之氣,正常則安寧,變化則生病,聖人像持有珍貴的寶物,庸人妄自作為而傷害太和之氣,各種疾病都產生於氣,分為九種,比如喜、怒、悲、恐、寒、熱、驚、思、勞。發怒則氣往上,會嘔血、腹瀉。歡喜則氣緩慢,會笑個不停。悲傷則氣消失,會酸鼻子。恐懼則氣往下,會突然腹瀉清水。寒冷則氣收斂,會發冷。炎熱則氣發散,會突然出汗。

驚則氣亂,神無所歸,為癡為癇。勞則氣耗,男少精,女不月,喘息汗出。思則氣結,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悲可以治怒,治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治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治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治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治以思彼忘此之言奪之。

白話文:

當情緒受到驚駭時,氣就會混亂,使心神沒有歸處,從而導致癡病與癇病。當人勞累時,氣就會耗損,使男性精液減少,女性月經不調,並出現喘息和出汗的現象。當人思慮時,氣就會停滯,使心神被某件事所牽制,沒有餘力去思考其他事情。

悲傷的情緒可以治療憤怒,方法是使用悲傷的言語來觸動對方,使其感到悲傷。喜悅的情緒可以治療悲傷,方法是使用戲謔、輕浮、隨意的言語來使對方愉悅。恐懼的情緒可以治療喜悅,方法是使用死亡或其他迫在眉睫的危險來使對方恐懼。憤怒的情緒可以治療思慮,方法是使用污辱羞辱的言語來觸動對方。思慮的情緒可以治療恐懼,方法是使用一些令對方想起其他事情的言語來讓他忘記恐懼。

五者必詭詐百出,無所不至,方可動人耳目,若無才之人,不能用此法也。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勞可以治逸,習可以治驚。經曰:驚者卒然臨之,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白話文:

這五種方法必須詭異多變,無所不用其極,才能感動人心,如果沒有才華的人,不能使用這種方法。熱可以用來治療寒,寒可以用來治療熱,放鬆可以治療勞累,勞累可以用來治療放鬆,習慣可以治療驚嚇。經書上說:驚嚇是突然出現的,如果讓驚嚇的人經常看到或聽到,就不會驚嚇了。

9. 習醫須知

(橫看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