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濂

《醫門補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外症用刀針法

針灸為醫門一科,須得名師傳授,遇病始能按穴刺灸,立起沉疴。奈其人罕觀,余曾得異傳,用銀絲長五寸,銼尖兩頭,每逢痞塊,癥瘕,腹痛,陰疽,風寒濕痹,周身串疼等症,非針不效。患者肉厚可刺寸許,肉薄者約刺四五分。次以紙疊折寸半厚,中錐一孔,套入針內,又以生薑厚片,亦中錐一孔,套加紙上,安艾絨灸之。雖經時久不覺疼痛,且易愈病。

白話文:

針灸是醫術中的一個分科,必須得到名師傳授,遇到病情才能根據穴位進行針灸,治癒長期積存的疾病。遺憾的是這樣的人才十分罕見,我曾經得到過傳授的祕方,是用五寸長的銀絲,兩頭磨尖,每逢遇到痞塊、癥瘕、腹痛、陰疽、風寒濕痹、全身疼痛等症狀,不針灸就不見效。患者肉厚可以刺入一寸左右,肉薄的人大約刺入四五分。然後用紙疊成半寸厚的紙墊,中間錐一個孔,套在針的內側,再用一塊厚生薑片,中間也錐一個孔,套在紙墊上,把艾絨放在上面灸。即使灸的時間很長也不覺得疼痛,而且容易治癒疾病。

出針後按症貼膏藥,並進湯藥。

陽癰焮腫,有日漸覺抽痛,以右食指遍捺患上,有一點軟陷處,內膿已成。用右食指與大指,掐住披刀(響銅打的披刀)之口,向上輕輕斜刺患上,肉厚者刺深,肉薄者刺淺,捺盡膿水,插藥紙捻於孔內,貼以膏藥。倘癰勢延大,膿孔兜住難出,待數日後,皮肉穿薄,順其下流處,再開一口,泄淨膿毒,方易收功。果膿未熟,門開過早,有翻花腫凸之害。

白話文:

陽癰焮腫,腫脹疼痛一天比一天加劇,用右側食指按壓疼痛位置,發現有一處較柔軟的地方,此處已膿腫化膿。用右側食指和拇指捏住披刀(響銅打的披刀)口,輕輕斜刺患處,肉厚處刺入較深,肉薄處刺入較淺,將膿水完全擠出,在孔內塞入藥紙捻,並貼上膏藥。如果癰腫擴大,膿孔被覆蓋住,膿液難以排出,可等待幾天後,皮肉穿薄,順著膿液往下流,再打開一個出口,以清除膿毒,才能更容易治癒。如果膿液未成熟,就過早打開出口,則可能出現翻花腫凸的危害。

若肌肉太厚,刀不能透,以火針在燈火上燒紅,一烙孔口,插藥捻,外貼膏藥。背與腹用火針,要斜刺方不傷內膜害人,惟手足針可直入。凡頭面,及疔瘡,對口,搭背等症,俱不可用火針,閉毒助火生變。

白話文:

如果肌肉太厚,刀不能刺穿,就用火針在燈火上燒紅,在創口上烙一個小孔,再將藥捻插入,外面貼上膏藥。在背部和腹部使用火針時,要斜著刺入,纔不會傷到內膜而傷害人體,只有在手腳上可以直刺。凡是頭面部,以及疔瘡、對口、搭背等症狀,都不能使用火針,因為火針會閉合毒素,助長火勢,使病情惡化。

陰疽多堅腫,驟難成膿,不易消退。惟烙以細火針,以回其陽。其針數多寡,量病形之大小,外敷溫散藥,過四日一換。如胸背生症,用針斜刺為要。驗膿熟之訣,以右食指,捺有軟處,須粗火針烙之。(陰疽附骨·披刀不能透。)孔內插藥捻,隨貼膏藥。倘膿兜塞,數日後,順下流處再烙,則膿易淨。

白話文:

陰疽大多堅硬腫脹,不易化膿消退。可以用細火針烙,以幫助化膿。針刺的數量要根據病情和腫瘤大小來決定。外敷溫散藥,四天換一次。如果在胸背部出現陰疽,必須用針斜刺。若膿已熟,可以用右手食指按壓,若有柔軟處,就用粗火針烙。如果陰疽附着在骨頭上,刀子都無法切開,可以在孔內插入藥捻,然後貼上膏藥。如果膿液堵塞,幾日後,順着膿液流動的地方再烙,這樣膿液就容易清除了。

若針處肉厚烙口不張,以骨針穿透其口,即插藥捻貼膏藥,過二三日,方能見膿。若患口內膿多壅塞難出,果然皮肉薄者,隨插拔膿管,釣動膿勢,自從管中湧出。管式另詳。背部與胸膺,刺艾針當以左食指與大指,捏起患處厚皮,然後量意針入二三分。因臟腑皆繫於背,而胸前為心之宮城,肌肉澆薄,恐有傷犯。

白話文:

如果針刺部位肉多而穴口較閉,用骨針穿刺其穴口,再將藥捻插入並貼上膏藥,過了兩三天,膿才能流出。如果患處膿多阻塞難以流出,皮膚和肌肉較薄,隨即插拔膿管,激動膿液,膿液便會從管中湧出。膿管的詳細操作方法另行詳述。背部和胸前,用艾灸針刺入時,應使用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起患處的厚皮,然後根據病情將針刺入二到三分。由於臟腑都連接著背部,而胸前是心的宮城,肌肉嬌嫩,恐怕會傷及臟腑。

惟腹肚內空,可刺寸許。其餘之處臨針時,均宜用大指掐緊穴道,讓過大筋再刺,遂不知疼,亦無所礙。

凡用刀針時,令患者口內先含桂元肉八枚,以接補元氣,方不暈脫。若老人幼孩,及病久虛體者,皆難忍痛,不可草率動手,猝有昏脫之變。

白話文:

在使用刀針之前,讓患者口裡先含八顆龍眼肉,以補充元氣,以免暈厥。如果遇到老人、小孩或久病體虛的人,他們通常難以忍受疼痛,不要輕率地動手,以免突然昏厥。

喉內舌下兩邊,生起累累疙瘩,吞吐不快,名曰甸氣。或舌根當中,生肉球如櫻桃,此為梅核,皆肝氣所致。用烙鐵,在燈火上燒紅,以左手執,捺舌,捺開口,右手持烙鐵,輕輕烙之,以烙平為度。內進逍遙散,外吹冰硼散,半月平復。

白話文:

在喉嚨內舌頭下方兩側,生出許多疙瘩,吞嚥不順暢,這種情況叫做「甸氣」。或者在舌頭根部正中間,長出如櫻桃一般大小的肉球,這種情況叫做「梅核」,都是由肝氣引起的。用烙鐵放在火上燒紅,用左手壓住舌頭,按開口,右手拿著烙鐵,輕輕地烙一下,直到烙平為止。內服逍遙散,外吹冰硼散,半個月就能康復。

烙鐵,用鐵打成,烙頭如半粒小蠶豆大,烙柄以棉線繞緊,燒紅時,方不燙手。若以銅烙燒紅多熔化入喉,傷入性命,決不可用。

白話文:

烙鐵是用鐵製成的,烙頭像半粒小蠶豆那麼大,烙柄用棉線緊緊纏繞,燒紅時纔不會燙手。如果用銅烙燒紅,很容易熔化進入喉嚨,傷及生命,絕對不能用。

大火針陰疽放膿,所用先以筆桿竹長二寸為柄,次用粗鐵絲三寸,插入竹內,外餘一寸,銼尖竹杆兩頭,用細鐵絲塞牢,方不脫落。若發散陰疽,用細火針,但以細鐵絲,仿上做法,亦在燈火燒紅,看疽勢大小。(量意用針幾下。切不可用銅火,針見火,易熔化,誤人不淺。

白話文:

當需要用大火針將化膿的陰疽放出膿液時,先要用長二寸的筆桿或竹桿作為針柄,再用粗鐵絲三寸,插入竹內,但剩下末端一寸在外,將竹桿兩頭磨尖,並用細鐵絲牢固地塞住,才能避免脫落。如果是要散發陰疽,就得使用細火針,仍然按照上述方法製作,在燈火上燒紅後使用,要根據陰疽的嚴重程度決定針刺的次數。切記不能使用銅火,因為火針遇火容易熔化,可能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

艾針,用細銀絲寸許,或二寸長者,一頭銼尖,一頭繞銅絲作柄。每遇寒濕,侵入經絡肢體,走串痠痛,安艾炷灸之。

白話文:

艾針是用細銀絲做的,長一寸左右,或二寸長的,一頭磨尖,一頭繞上銅絲做把手。每當寒濕侵入經絡肢體,引起痠痛,就用艾炷灸它。

喉內諸症,不可輕漫用刀刺,恐日後易於復發。果腫處膿熟,必起軟小點,或生小白頭,方可用刀,刺出膿血,立時能見鬆快。

白話文:

喉嚨內部的各類疾病,不可以輕易、隨意的用刀刺割,恐怕日後更容易復發。果真腫處膿瘡已經成熟,必定會形成柔軟的小點,或是長出白色膿頭,這時纔可以動刀,刺出膿血,立刻就能感受到鬆快舒暢的感覺。

2. 火針不可輕用

火針(又名燔針)為外症所必用,能決膿癰,消散陰疽,惟紅腫焮痛,火毒旺者。誤用,更腫痛深潰。頭面為諸陽總會,一用火針,引火閉邪,使輕病轉危矣。

白話文:

火針(又名燔針)在治療外症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切開膿瘡,消散陰疽,但是隻適用於紅腫疼痛,火毒旺盛的情況。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腫痛加劇,潰爛加深。頭面是諸陽經絡的總會,如果使用火針,可能會引火入體,閉塞正氣,使輕病轉為危重病症。

3. 治筋縮法

隱曲處,生癰疽,膿水日久潰多。夫膿為血液,與肌肉所化而成。血脈已枯,束骨之筋,失其滋養,故筋縮,不得屈伸。待完口時,外以青蔥新艾,煎湯,先熏後洗,內進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膿腫是膿液聚集在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引起的腫脹。它通常是由感染引起的,例如細菌或真菌。膿腫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它們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皮膚、腋下、腹股溝和臀部。膿腫通常會引起疼痛、發紅、腫脹和壓痛。如果膿腫破裂,膿液可能會流出。膿腫可以通過抗生素、引流或手術治療。

俾氣旺血充,筋得舒潤,再加時常以手揉抹患上或扯之左,或拽之右,或伸之前,或屈之後,不拘手足身體,如此行之無間,約月餘則骨節可活,氣血可通,筋脈可舒,自必復原歸舊。若肌肉爛深,大筋已斷,雖然肌生口斂,必有曲無直,或直不得曲,終成廢疾。

白話文:

使氣血旺盛充沛,筋脈得到滋潤,再經常用手揉搓患處,或向左拉,或向右拽,或向前伸,或向後屈,不拘泥於手、足、身體的部位,這樣做的話,大約一個月後,骨節可以靈活,氣血可以流通,筋脈可以舒展,自然會恢復原狀。如果肌肉爛得深,大筋已經斷了,雖然肌肉生長,傷口癒合,但也一定會彎曲不能伸直,或伸直不能彎曲,最終成為殘疾。

4. 治足筋縮法

腿足生癰疽,膿水去多,筋無榮養,故易短縮。乘完口時,用二尺長酒杯粗竹子一段,帶於身旁,時常放地上,將患足蹋其上,推轉來去,活動筋脈,約月餘,即和活如舊矣。

白話文:

腿腳長了毒瘡,膿水流出很多,筋脈失去滋養,所以容易縮短。趁著毒瘡癒合時,用長約二尺的酒瓶,以及粗約酒瓶大小的竹子一段,放在身邊,隨時放在地上,用患足踩踏其上,前後推轉走動,活動筋脈,大約一個月後,就能恢復和以前一樣靈活了。

5. 浮皮兜膿須剪開

癰疽潰膿,日久內肉爛空,外皮浮軟,上下有孔流膿,中間薄皮,搭住如橋,使毒護塞,不能儘性摻藥,難以完功。用剪刀將浮皮剪開,自可任意上藥,易於收口。

白話文:

如果腫瘤已經潰爛化膿一段時間,裡面的肉都已經腐爛空了,外面的皮膚浮腫柔軟,上下都有孔洞流出膿液,中間只有一層薄皮,像橋樑一樣連接著,導致毒素阻塞,無法完全敷上藥物,很難讓腫瘤完全癒合。可以用剪刀把浮皮剪開,這樣就可以隨意敷藥,容易讓傷口癒合。

6. 升藥所忌

手背乃三陽經脈之部,生瘡忌用升藥,助火蝕肌,宜清火燥濕藥摻之。膝蓋下至足背生瘡,皆濕熱下注居多,尤忌用升藥,閉濕生火,須以利水清火藥外摻。

白話文:

手背屬於三陽經脈所在部位,如果生了瘡,忌用升發藥物,因為這會助長熱氣,腐蝕肌肉,應該選擇清火燥濕的藥物來敷。從膝蓋以下到腳背生瘡,大多是濕熱下注引起的,尤其忌用升發藥物,因為這會閉住濕氣而生熱,應該用利水清火的藥物外敷。

7. 背部濕痰塊

背為陽部,又督脈循行之道,人身氣為陽,而血為陰。若陽衰而陰偏盛,脈絡因之不暢,每入飲食,所化精微,不歸正化,而變為痰,留滯經絡,走注於背,致漫腫隱痛,最難消散。體壯者,潰膿雖遲,猶可收功。體弱者,十中難保二三。

白話文:

背部屬於陽性的部位,又是督脈循行的路線。人體的氣屬於陽,而血屬於陰。如果陽氣衰弱而陰氣過於旺盛,脈絡因此不通暢,每次進食,所轉化而來的精微物質不能正常化生,而變為痰液,滯留在經絡中,在背部漫遊注聚,導致背部慢慢腫脹,隱隱作痛,最難消散。體壯的人,即使潰膿時間長,仍然可以治癒。體弱的人,十個中難保二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