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1)

1. 燥脈案

徐,老年上盛下虛,嗆咳上氣,聲啞嗌乾,咳則起坐,臥不安枕,溺黃便硬。此由溫邪化燥、漸傳入腑,脈虛澀,兩寸俱大。治仍清上。用生地、麥冬、竹葉沙參、貝母、玉竹、山梔、甘草枇杷膏,數服遂平。

白話文:

徐老先生,年級大,上實下虛,咳嗽氣短,聲音嘶啞、喉嚨乾燥,咳嗽時就會坐起來,躺著也無法安睡,小便黃、大便硬。這是由於溫邪化燥,漸漸傳入臟腑,脈搏虛弱澀滯,兩寸脈皆大。治療時仍以清上為主。用生地、玉竹、沙參、麥冬、竹葉、貝母、山梔、甘草、枇杷膏,服用數次後即痊癒。

朱邑尊,瘧瘳復感秋燥,虛陽上冒,則為頭眩耳鳴,津不上供,則為舌乾咽燥。加以公事勞心,渴飲脘悶不飢,左寸關脈大於右,是秋令亢陽致病。後液涸,最忌燥藥劫津。用釵斛、丹皮、沙參、麥冬、鮮生地、栝蔞霜、洋參、茯神,二劑霍然。

白話文:

朱邑尊,瘧疾痊癒後又感秋燥,虛陽上浮,則出現頭暈耳鳴,津液不足,則出現舌乾咽燥。再加上公事勞心,口渴飲水,胃脘悶脹,不思飲食,左寸關脈大於右寸關脈,這是秋令亢陽致病。後液涸,最忌燥藥劫津。用釵斛、丹皮、沙參、麥冬、鮮生地、栝蔞霜、洋參、茯神,兩劑痊癒。

王女,秋感風燥,頭暈熱煩,咳連胸脅震痛,吸氣有音。治宜清肅上焦,勿令氣痹。豆豉、杏仁、貝母、橘紅、蔞皮、桑皮蜜炙、桔梗、嫩桑葉枇杷膏和服。三劑而平。

白話文:

王小姐,在秋天因為風燥而感到頭暈、胸脅震痛、咳嗽不止,吸氣時伴隨著聲音。治療應以清肅上焦為宜,防止氣體阻塞。豆豉、杏仁、貝母、橘紅、蔞皮、桑皮蜜炙、桔梗、嫩桑葉、枇杷膏混合服用,三劑後病情平復。

董氏,經閉忽通,下損佳兆。近逢秋燥,寒熱渴煩,脈數唇乾,嗽多寐少,症由陰液不足,肺脾感燥而成,治在滋養營液。用局方甘露飲:生熟地黃、麥冬、石斛、甘草、茯神、枇杷葉,加五味、杞子、甜杏仁、梨肉。四服症退,數脈頓改。但著左臥則咳而脅痛,去五味、梨肉,加桑皮(蜜炙)、白芍。四服更適,飲食亦加,調理漸愈。

白話文:

董氏,她的經閉忽然通暢,下身損傷的症狀也顯著改善。最近她遇到了秋燥,出現了寒熱、口渴、煩躁、脈數、嘴脣乾燥、咳嗽多、睡眠少的症狀。這些症狀是陰液不足,肺脾被燥邪所傷造成的,治療的關鍵在於滋養營液。使用局方的甘露飲: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石斛、甘草、茯神、枇杷葉,並加入五味子、枸杞子、甜杏仁、梨肉。服用了四劑藥後,症狀減退,脈象變化明顯。但左側臥位時會咳嗽,並且脅部疼痛,將五味子、梨肉去除,加入桑皮(蜜炙)、白芍。服用了四劑藥後,症狀更加緩解,飲食也增加了,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正常。

岳,老年因怒失血,渴煩羸瘦,延秋燥氣加臨,舌紫黑,干薄無津,溺澀痛,右尺偏旺。肺腎液涸,心胃火燔,恐延痙厥。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石斛、鮮藕。再服舌潤苔浮,但呃逆頷動,肉瞤筋惕,乃風火成痙。急宜滋液熄風,復脈湯去薑、桂、麻仁,加竹茹、鉤藤乃定。

白話文:

嶽老先生,年老因生氣而導致血虛,口渴、煩躁、消瘦,秋天燥氣又加臨,舌頭紫黑、乾枯且無津液,小便困難而疼痛,右尺脈偏旺。肺腎液液枯竭,心胃火氣旺盛,恐怕會導致抽搐和昏厥。因此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加上麥冬、石斛、鮮藕。服用後,舌頭滋潤、苔浮起,但出現了呃逆、下巴抽動、肌肉痙攣及筋脈抽動的症狀,這是風火導致的抽搐。應該趕緊滋潤體液、熄滅風氣,使用復脈湯去除薑、桂、麻仁,加入竹茹、鉤藤,症狀即可穩定下來。

湯氏,衰年食少病羸,胃陰虛弱,冬感風燥,瘡疥搔癢,時或寒熱譫煩,口渴舌焦,額汗冰指,脈左虛大,右疾數。此陰陽交損,兼風燥劫津,治先甘潤除煩。鮮地黃、玉竹、沙參、石斛(各二錢)、麥冬、當歸(各錢半)、黃耆(八分)、霜桑葉(二錢)、蔗汁(半杯)沖服。熱退舌潤。

白話文:

湯氏,老年後食量減少,身體虛弱,胃陰虛弱。冬天感受風燥,產生瘡疥瘙癢症狀,有時有寒熱神志恍惚、口渴、舌頭焦黑的症狀,額頭上有汗、手指冰冷。脈搏左側虛弱而有力,右側急促而快。這是陰陽兩虛的損傷,加上風燥劫津的症狀。治療上先用甘潤除煩的藥物。鮮地黃、玉竹、沙參、石斛(各兩錢)、麥冬、當歸(各錢半)、黃耆(八分)、霜桑葉(兩錢),用甘蔗汁(半杯)沖服。熱退舌潤。

隨用潞參、黃耆、茯神、棗仁、當歸、白芍、玉竹、蓮、棗。平補陰陽,症愈。

白話文:

隨用潞參、黃耆、茯苓、棗仁、當歸、白芍、玉竹、蓮藕、棗子等藥材。平補陰陽,症狀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