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傷風脈案

某,風傷衛陽,咳,頻嚏多涕,怯風,頭目重眩,宜辛以散之。用防風、蘇葉、杏仁川芎桔梗甘菊、姜,微汗而愈。

白話文:

某人,因風邪侵襲衛陽而生病,症狀包括咳嗽、頻繁打噴嚏、流鼻涕、怕風寒、頭部沉重、眼睛昏花。治療應採用辛溫解表法,以驅散風邪。使用的藥物包括防風、蘇葉、杏仁、川芎、桔梗、甘菊和生薑。服藥後,病人微微出汗,病情就好轉了。

某,冬春喜浴,腠疏感風。以玉屏風散固之。

白話文:

體質較虛弱,冬、春季節喜歡沐浴,肌膚腠理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可以用玉屏風散來固護身體。

某,風溫傷肺,咳而眩。用輕涼肅上,丹皮、杏仁、桑葉、山梔、貝母,枇杷葉。再服效。

白話文:

某人,因風熱侵襲肺部,導致咳嗽並眩暈。使用輕涼肅上藥方,丹皮、杏仁、桑葉、山梔、貝母、枇杷葉。再次服用後症狀減輕。

2. 傷寒治要

自霜降後,天冷冱寒,感之即病者,傷寒也。脈浮緊為傷寒,脈浮緩為傷風,感寒不即病者,春為溫,夏為熱。一日太陽受之,尺寸俱浮,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尺寸俱長,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尺寸俱弦,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脅痛而耳聾。

白話文:

從霜降開始後,天氣寒冷異常,受到寒氣感染而生病的,就是傷寒。脈搏浮緊的是傷寒,脈搏浮緩的是傷風。受到寒氣感染卻沒有立即發病的,在春天表現為溫病,在夏天表現為熱病。

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寸口和尺口的脈搏都浮起,因為太陽經的脈絡上面連接著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的症狀。

第二天,陽明經受到寒邪侵襲,寸口和尺口的脈搏都變得長大,因為陽明經的脈絡夾著鼻子連接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熱目痛,鼻乾,不能入睡的症狀。

第三天,少陽經受到寒邪侵襲,寸口和尺口的脈搏都變得弦緊,因為少陽經的脈絡循著脅部,連接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脅痛而耳聾的症狀。

此三陽受病,未入腑,可汗而已。若不解,四日太陰受之,尺寸俱沉細,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尺寸俱沉,以其脈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尺寸俱微緩,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陰受病,已入腑,可下而已。

白話文:

這三陽經受病,還未進入腑臟,只要發汗即可痊癒。但如果不解,四天後太陰經會受到影響,寸口脈和尺脈都會沉細,因為太陰經的脈絡分佈在胃中,與咽喉相連,所以會肚子脹滿,咽喉乾澀。五天後少陰經會受到影響,寸口脈和尺脈都會沉細,因為少陰經的脈絡與肺和舌根相連,所以會口乾舌燥,並且口渴。六天後厥陰經會受到影響,寸口脈和尺脈都很微弱而緩慢,因為厥陰經的脈絡循行於陰器,與肝臟相連,所以會煩躁、脹滿,並且睪丸收縮。這三陰經受病,已經進入腑臟,所以只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三陰經有汗下溫三法,不但可下而已也。腑謂胃腑。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有頭痛項強,而又口乾煩渴也。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有身熱譫語,而又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有脅痛耳聾,而又囊縮厥逆也。此陰陽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症,欲下之則有表症,故《內經》、仲景皆云必死。

白話文:

三陰經有汗、下、溫三種治療方法,不僅是隻使用下法而已。腑是指胃和腑。其中有兩種是感受寒邪所引起的,第一種是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發病,會有頭痛、脖子僵硬,同時有口乾舌燥的情形。第二種是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發病,會有發燒、胡言亂語,同時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的情形。第三種是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發病,會有肋骨疼痛、耳鳴,同時陰囊收縮、肢體逆冷的情形。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同時發病,想要用汗法治療就會有裡證(內臟病症),想要用下法治療就會有表證(外感病症),所以《內經》、仲景都說這種情況必死無疑。

潔古大羌活湯主之。傷寒有傳經,有直中。傳經者,由太陽傳陽明,由陽明傳少陽,由少陽傳太陰,由太陰傳少陰,由少陰傳厥陰,此為循經傳。太陽傳少陽,為越經傳。太陽傳太陰,為誤下傳。太陽傳少陰,為表裡傳。太陽傳厥陰,為首尾傳。太陽傳本腑膀胱,為傳本。陽明有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胃腑。

白話文:

潔古大羌活湯主治汗、吐、下、喘,或煩躁,或驚悸,或不省人事之症。

傷寒病有循經傳經和直中傳經之分。循經傳經是指:由太陽傳陽明、陽明傳少陽、少陽傳太陰、太陰傳少陰、少陰傳厥陰,此為按照經絡循序傳變。太陽傳少陽,為越經傳變。太陽傳太陰,為誤下傳變。太陽傳少陰,為表裡傳變。太陽傳厥陰,為首尾傳變。太陽傳本腑膀胱,為傳本。陽明有不傳少陽而徑入胃腑,此為陽明腑傳。

少陽有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始終止在一經者,當隨症施治,不必拘日數。其直中者,則不出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夫傳經之邪,在表為寒,入里則化熱,不比直中之邪,但寒無熱,為急宜溫也。先明傳經直中,庶寒熱之劑,不致混投。而表裡寒熱,尤所宜辨。

白話文:

少陽病中,有直接傳入胃腑,而不傳佈到三陰經的。有傳佈到一、二條經絡就停止的,也有始終停留在一條經絡的。應當根據症狀施以治療,不必拘泥於日數。所謂直接傳入三陰的邪氣,是指不經過陽經而直接傳入三陰的。傳經的邪氣,在體表表現為寒邪,入裡後化熱,與直接傳入三陰的邪氣不同,後者只有寒而沒有熱,應當急於溫熱治療。首先要弄清楚是傳經還是直接傳入,這樣才能正確使用寒熱藥物,避免混淆投藥。而表裡寒熱,更是應該辨別清楚的。

太陽為表之表,陽明為表之裡,少陽居表裡之間,為半表半裡,太陰、少陰、厥陰俱為里。凡傷寒自陽經傳入陰經者,為熱邪,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者,謂之中寒,則為寒邪。鍾齡程氏條而析之,附錄於此。

白話文:

太陽是表證中最表面的,陽明是表證的裡證,少陽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是半表半裡證,太陰、少陰和厥陰都是裡證。凡是由陽經傳入陰經的傷寒,都是熱邪,而沒有經過陽經直接進入陰經的,就是中寒,是寒邪。這是由鍾齡程氏條分縷析而得出來的,附錄於此。

傷寒症,有表寒,有裡寒,有表熱,有裡熱,有表裡皆熱,有表裡皆寒,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何謂表寒,傷寒初客太陽,頭痛發熱而惡寒者,名曰外感,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陽明解肌,少陽和解,其理一也,何謂裡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者,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穀,名曰中寒,仲景所謂急溫之,宜四逆湯是也。

白話文:

傷寒症,有表寒(外寒)、有裡寒(內寒)、有表熱(外熱)、有裡熱(內熱)、有表裡皆熱、有表裡皆寒、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什麼是表寒?傷寒剛開始侵犯太陽經脈,頭痛發熱而畏寒的,叫做外感,經書上所說的「身體像燒炭一樣,流汗而散去」就是這個意思。陽明經解肌,少陽經和解,其道理都是一樣的。什麼是裡寒?凡是傷寒不通過陽經傳入,而直接進入陰經的,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細微,下痢清穀,叫做中寒,仲景所說的「急溫之,宜四逆湯」就是這個意思。

何謂表熱,凡傷於寒,則為病熱,表邪壅遏,不得外泄,或榮弱衛強,自汗不解,宜桂芍和榮,柴葛解肌是也。何謂裡熱,凡傷寒漸次傳裡,與春溫夏熱症,熱邪內發,皆為裡熱。其在太陰則津液少,少陰則咽乾口燥,厥陰則消渴。仲景所謂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氣者是也。

白話文:

什麼是表熱?凡是因寒邪而導致疾病,是因為表邪阻隔,無法向外發散,或榮氣虛弱,衛氣強盛,自汗不解,這種情況下宜用桂枝芍藥湯和榮,柴葛解肌湯來治療。什麼是裡熱?凡是傷寒逐漸傳入裡面的,以及春溫夏熱症,熱邪從內部發作的,都屬於裡熱。其在太陰則津液少,少陰則咽乾口燥,厥陰則消渴。仲景所說的趕快用大柴胡湯、三承氣湯來治療的就是這種情況。

何謂表裡皆熱,如傷寒陽明症,傳於本腑,外而肌肉,內而胃腑,熱氣熏蒸,口渴譫語,此散漫之熱邪未結聚,治用白虎湯,外透肌膚,內清腑臟,俾表裡兩解,不比邪熱結實,專在腸胃,可下而愈也。正傷寒有此,溫熱症更多有此。何謂表裡皆寒,凡傷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於里,此為兩感寒症,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

白話文:

什麼叫做表裡皆熱?例如傷寒陽明症,傳入本腑,外部是肌肉,內部是胃腑,熱氣燻蒸,口渴譫語,這是散漫的熱邪還沒有聚集,治療可以使用白虎湯,外透肌膚,內清腑臟,使表裡兩解,這不同於邪熱結實,專在腸胃,可以用下法治癒。正傷寒有這種情況,溫熱症更多有這種情況。什麼叫做表裡皆寒?凡是傷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於裏,這就是兩感寒症,仲景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

何謂表寒裡熱,如兩感熱症,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三陽為寒,三陰已成熱症,豈非表寒而裡熱乎。亦有火鬱在內,更加外感於寒,亦為表寒裡熱之候,又有火亢已極,反兼水化,內熱閉結而外有惡寒之狀者,表似寒而裡實熱,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

白話文:

什麼叫表寒裡熱呢?就像同時得了兩種熱症一樣,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一起發病,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一起發病,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一起發病,三陽經為寒,三陰經已經成了熱症,這難道不是表寒裡熱嗎?也有火氣積存在體內,再加上外感於寒氣,這也是表寒裡熱的徵兆。還有火氣亢盛到極點,反而兼併了水濕,內熱閉結而外有惡寒的表現,表像似寒而裡實熱,誤用熱藥,一吃下去就完了。

何謂表熱裡寒,如人本體虛寒,而外感溫熱之邪,此為標熱本寒,清劑不宜太過,更有陰寒在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肌膚大熱,欲坐臥泥水中,表似熱而裡實寒,誤投寒劑,入胃即危矣。傷寒變症不一,總不外表裡寒熱,其表裡寒熱之變,總不外此八言,以為綱領。

白話文:

什麼是外熱內寒?就像人的體質本來就虛寒,而外部感受了溫熱的邪氣,這就是標熱本寒,服用清熱藥劑不宜過度,而且體內還有陰寒,逼得原本就無根無依的火氣發揚到身體上部,導致肌膚大熱,想要坐在泥水中,表面上看起來很熱,但實際上體內卻很寒,如果誤服用寒性藥劑,進入胃中就會有危險。傷寒的變症不只一種,總不外乎表裡寒熱,表裡寒熱的變化,都離不開這八個字,可以作為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