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附錄食瀉

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經年累月,此錄食瀉之症。宜快脾丸主之,五味丸亦主之。此症湯藥下咽,即時下泄,與直腸之症相似,但直腸之症,急症暴症,錄食之瀉,久病緩病。故直腸條內,則曰難治,錄食瀉,仍立方治,然皆是改常之症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很久,沒有食慾,吃完東西就腸鳴腹急,把吃進去的東西完全拉出來才舒服,不吃東西就沒事,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這就是所謂的「錄食瀉」的病症。應該用「快脾丸」來治療,也可以用「五味丸」來治療。這種病症,服用湯藥後馬上就會拉肚子,與「直腸病」的病症相似,但「直腸病」是急症和暴症,「錄食瀉」則是久病和緩病。所以在「直腸」條目中,說它難以治療,「錄食瀉」則仍然可以立方治療,但這兩種病都是屬於難以恢復正常的病症。

按:食入即瀉,有寒熱虛實之別。脾胃積熱,火性急速,則食入即瀉。河間云:食入即瀉,腸胃填滿,無容物之地故也,梔連平胃散。酒入即瀉,腸胃熱甚,復得酒性之熱,則尋竅下瀉也,川連枳殼湯,加木通、乾葛,此濕熱之瀉也。快脾丸、五味丸主之。

白話文:

註解:吃下去就拉肚子,有寒熱虛實之分。脾胃積熱,熱火急促,則吃下去就拉肚子。河間的醫生說:吃下去就拉肚子,因為腸胃填滿,沒有容納食物的地方,可以用梔子蓮子平胃散治療。喝了酒就拉肚子,是腸胃熱得厲害,再加上酒的熱性,就會在找到出口後拉肚子,可以用川連枳殼湯,加上木通、乾葛,這是濕熱導致的拉肚子。快脾丸、五味丸可以治療這種拉肚子。

夫脾胃虛寒而泄瀉,人人知之;脾胃實熱而瀉,有不知者,大凡著書立說,不能盡舉,有虛寒一條,即有實熱一條,故著積熱食積之脾實熱瀉,隨著脾虛脾寒之不足瀉,則虛實並著,學者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脾胃虛寒而瀉肚子,人人知道;脾胃實熱而瀉肚子,卻有人不知道。概括那些寫書立論的人,不能把所有的情況都列舉出來,有一條關於虛寒的,就一定有一條關於實熱的。所以寫了積熱食積的脾實熱瀉,同脾虛脾寒的虛寒瀉相比較,虛實並列,學習的人可以類推啊。

2. 附諸賢論

《準繩》云:用收澀以治滑,須分熱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斂,熱滑未宜收也。如瀉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復發者,有積根於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熱積寒積治之。熱積寒下,寒積溫下。真元不足,佐以補元之藥。脾虛不運,大安丸以助脾。趙以德云:泄瀉寒脫而虛,殆似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而愈。

白話文:

《準繩》中說:使用收斂藥物來治療瀉泄,必須分清是熱滑還是寒滑。寒滑可以收斂,熱滑不適宜收斂。如果瀉泄已經治好,但到了第二年這個月這個日期又復發的,是病根積累在體內。痢疾和休息痢從症狀上看相同,但也要分清是熱積還是寒積,再進行治療。熱積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積用溫熱藥物治療。如果真元不足,就用補元的藥物來輔助治療。如果脾虛不能運化,就用大安丸來幫助脾臟。趙以德說:瀉泄因寒氣脫離而虛弱,幾乎要脫離陰神,氣海穴緊急施灸,服用人參膏,就好了。

治腎虛不能司禁閉者,腎氣丸峻補其腎。痰積在肺,肺氣下降,大腸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則肺氣清而大腸之瀉自愈。治思慮傷脾,脾氣鬱結,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泄瀉者,開其鬱結,升舉清陽之氣。東垣云:凡瀉而水穀不化,謂之飧泄,乃清氣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舉胃氣,脾胃清和,則水穀消而濕自化。不比治濕,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

白話文:

如果治療腎虛,無法控制排泄,就用腎氣丸來大幅補益腎氣。痰液積聚在肺部,使肺氣下降,導致大腸失禁,則清除肺部痰液,使肺氣清爽,則大腸的瀉泄自然會好轉。如果思慮過多傷及脾胃,使脾氣鬱結,不能升舉,下陷至下焦而導致泄瀉,則疏通鬱結,升舉清陽之氣。東垣說:凡是腹瀉且水穀不化,稱為飧泄,這是因為清氣不能上升。古人皆用昇浮的藥味,來提升胃氣,脾胃清爽和諧,則水穀消化,濕氣自然會消退。不比治療濕氣,利水小便,從下方引導排出的法則。

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以風勝之,人但知脾病惡濕,利濕則瀉自止,不知久瀉傳虛,脾胃之清氣下陷者,反用升舉清陽之氣,鼓舞脾胃之妙也。《內經》云: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因此說胃中的濕氣過多就會導致腹瀉,應該幫助膽囊,用風來勝過濕氣,人們只知道脾臟的疾病害怕濕氣,利於祛除濕氣腹瀉就會停止,不知道長期的腹瀉會導致虛弱,脾胃的清氣下陷,反而會用升舉清陽之氣,鼓舞脾胃的方法。在《內經》中說:小便不利,無論是表症還是本症,先要利小便。又說:各種腹瀉利便,小便不利,先要分開利之。又說:治療濕氣不利小便,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濕氣侵入,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則降而又降,脾胃失陽和之令,而陰陽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瀉水腹不痛者,濕也,若瀉勢緩慢,瀉次勻下,完穀不化,脾虛也。瀉水腹痛,瀉次不均,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多或少,腸鳴漉漉者,痰也。

白話文:

這些正是引而竭之的方法。但只能治療濕氣侵入、初期發病、病情來勢兇猛的患者,如果隨意亂用,就會不斷往下瀉,脾胃失去陽和的秩序,而陰陽就更加不能分別排出。戴氏說:瀉水腹不痛的是濕證,如果瀉勢緩慢,瀉次均勻向下,完穀不化,是脾虛。瀉水腹痛,瀉次不均勻,痛一陣,瀉一陣,是火證。有時多有時少,腸鳴漉漉的是痰證。

腹皮成條扛起,痛而欲利,利後稍減者,食積也。又按之張三錫曰:泄瀉之症,濕火痰虛暑積風冷,八者之殊,必以滲濕燥脾為主,而隨症加減。濕則利之,火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暑則祛之,瀉則消之,風則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虛宜講。三虛者,脾虛、腎虛、肝虛也。

白話文:

肚子局部一整條疼痛,並且想要大便,大便後疼痛會稍微減緩的,是食物積滯。引用張三錫的說法:腹瀉的症狀,源自濕熱、痰虛、暑積、風冷等八種不同病因,治療上必須先以滲濕、健脾為主,再根據症狀加減用藥。濕邪引起的洩瀉,就要利水以瀉除濕邪;火熱引起的洩瀉,就要清熱瀉火;寒證引起的洩瀉,就要溫陽散寒;虛證引起的洩瀉,就要補益氣血;痰證引起的洩瀉,就要化痰祛痰;暑證引起的洩瀉,就要清暑化濕;瀉證引起的洩瀉,就要消食導滯;風證引起的洩瀉,就要祛風散寒。這是治療腹瀉的大致原則。八種證型既已瞭解,就來談談三虛。三虛,是指脾虛、腎虛和肝虛。

脾主制水,飲食傷脾,則不能運化水穀而成泄瀉。腎主閉藏,色欲傷腎,則失封閉之權而成瀉。肝主施泄,惱怒傷肝,則木能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瀉,然肝腎二經不恆見,惟脾家泄瀉者為多。夫人飲食偶傷,便令泄瀉,又嘗論泄瀉瘧痢,同乎一源,皆由暑月傷脾,初傷便作泄瀉為輕,停滯既久,而作瘧作痢者重。而瘧與痢,又有分別。

白話文:

脾臟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如果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臟,那麼脾臟就不能夠正常運化水穀,從而導致泄瀉。腎臟具有封藏精氣的功能,如果縱慾傷腎,那麼腎臟就會失去封閉精氣的作用,從而導致泄瀉。肝臟具有疏泄功能,如果惱怒傷肝,那麼肝木就會剋制脾土,從而增強了泄瀉的情況。這三者都會導致泄瀉,但是肝腎兩經引起的泄瀉比較少見,而由脾臟引起的泄瀉比較常見。一般人飲食稍有差錯,就容易導致泄瀉,另外,泄瀉、瘧疾和痢疾都屬於同一病因,都是由暑天損傷脾臟引起的。如果剛開始損傷脾臟,就會出現輕微的泄瀉;如果損傷的時間較長,就會出現較重的瘧疾或痢疾。而瘧疾和痢疾之間還存在區別。

飲食傷脾成痰,充塞胸膈則為瘧;飲食成積,膠乎腸胃則為痢。故曰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夫泄瀉瘧痢之由,不一而足,此只論飲食傷脾而成泄瀉瘧痢耳。節齋曰:瀉本屬濕,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寒熱燥濕,患病新久虛實而治。大法滲濕、補脾、消導、分利。

白話文:

飲食損傷脾臟產生痰,痰積聚在胸膈就會成為瘧疾;飲食形成積滯,積滯黏附在腸胃就會成為痢疾。因此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腹瀉、瘧疾、痢疾的成因並非單一,這裡只討論飲食損傷脾臟而導致腹瀉、瘧疾、痢疾的情形。節齋博士說:瀉洩的根本原因是濕氣,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而導致,須視當時的寒熱燥濕、患病時間長短、虛實狀態來治療。總的治療方法是祛除濕氣、補益脾臟、消導積滯、分利水濕。

若久病脾虛下陷,宜以風藥升提,腸胃虛滑,又當補澀。

3. 霍亂論

秦子曰:霍亂之症,心腹絞痛,上吐下瀉,躁亂煩悶,甚者轉筋。以經絡而論,主於陽明腸胃,若但吐利而無腹痛煩亂之類,乃吐利,非霍亂也。今列外感者六,內傷者四。(其有外感內傷兼見者,則於治法中詳之。)

白話文:

秦子說:霍亂的病症,是心腹絞痛,上吐下瀉,煩躁煩悶,嚴重的還會轉筋。從經絡來說,主要是陽明腸胃。如果只是嘔吐和腹瀉,而沒有腹痛和煩躁等問題,那就是嘔吐和腹瀉,而不是霍亂。現在把霍亂分成六種外感和四種內傷。(如果有外感和內傷同時出現的,在治療方法中詳細說明。)

4. 濕氣霍亂

【濕氣霍亂之症】既非飲食所傷,無七情惱怒,但因時令濕淫之氣,一旦揮霍撩亂,吐瀉水飲,此外感歲土濕鬱之症。《內經》云:太陰所至,土鬱之發,民病霍亂、嘔吐注下,即此症也。

白話文:

【濕氣霍亂的症狀】既不是飲食所傷,也不是七情惱怒所致,而是由於時令濕淫之氣,一旦大幅度地揮霍撩亂,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這便是感受了歲土濕鬱之症。《內經》上說:太陰所至,土鬱之氣發作,人們就會得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這就是這種疾病。

【濕氣霍亂之因】濕土司政,從氣太過,脾胃主土,惡濕喜燥,今以濕土之氣太過,中州受傷,遂成此症。

【濕氣霍亂之脈】或見沉伏,或見促止,或見代結,或見濡軟。

【濕氣霍亂之治】仲景用五苓散,今推廣平胃散正氣散,加青藿香。若應汗者,防風勝濕湯

白話文:

濕氣引起的霍亂,仲景用五苓散治療。現在推廣使用平胃散、正氣散,再加上青藿香。如果需要發汗的,可以用防風勝濕湯。

五苓散,治不吐下瀉。

白話文:

  • 白朮:也稱「朮」,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腹瀉、嘔吐等症狀。

  • 豬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瘡癤腫痛等症狀。

  • 澤瀉: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健脾除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脾虛濕盛等症狀。

  • 肉桂: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補陽氣、活血通脈、散寒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陽虛、畏寒、腹痛、痛經等症狀。

  • 白茯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補心安神、寧心止汗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心悸、失眠、多汗等症狀。

平胃散,見濕瀉門。治胃家作嘔。

不換金正氣散,治表邪發熱。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木香,鮮藿香

白話文:

蒼朮:蒼朮具有健脾祛濕、燥濕止瀉、益氣化濕的功效。

厚朴:厚朴具有溫胃散寒、燥濕化痰、消積止瀉的功效。

陳皮: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化痰的功效。

甘草:甘草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

木香:木香具有理氣止痛、行氣止瀉、化濕止癢的功效。

鮮藿香:鮮藿香具有芳香化濁、理氣止痛、化濕醒脾的功效。

防風,荊芥,蒼朮,白芷羌活川芎

白話文:

防風:可以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牙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荊芥:可以發汗,解表,透疹,止癢。 常用於治療感冒、麻疹、蕁麻疹等症狀。

蒼朮:可以燥濕,健脾,化痰,止瀉。 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脹,腹瀉,水腫等症狀。

白芷:可以宣肺,通竅,止痛,化膿。 常用於治療鼻塞,頭痛,牙痛,瘡癤等症狀。

羌活:可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等症狀。

川芎: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常用於治療頭痛,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