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馬益卿先生癰疽論第十二

論曰:夫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又常數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凝而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暢,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愚按:,此論可謂善言人身之造化、瘡瘍之情狀者矣,治法當參詳前論。

2. 癰疽敘論第十三

論曰:癰疽之症,若七情虧損,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而為癰者,屬外因。若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面、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也。又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為陽,沉緩遲澀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宜排膿止痛,故用遠志大黃甘草,此三因之法也。

治當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潰堅,各遵成法,以平為期。

愚按:,前證脈沉實,大便秘結者,屬內因也,宜疎利之;脈浮大,便調和者,屬外因也,宜托裡之;脈不浮不沉者,屬不內外因也,宜調和榮衛。此亦治三因法也。若焮腫大痛,煩熱飲冷,大便秘結,脈洪數實者,為純陽,宜苦寒之劑清熱拔毒。若不腫不痛,瀉利不食,嘔吐足冷,是為純陰,宜辛熱之劑大補陽氣。不拘嚴寒盛暑,當舍時從症。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宜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症法也。治驗詳見首論。

3. 《素問》良用要論第十四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多發於脾,起如慄,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裡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出膿,尋時失喑。凡有此症,可用淨土,水調,量大小作餅,厚分許,以艾炷灸之。

內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醋調蚌殼灰塗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

愚按:,前症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裡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不一也。

4. 《千金》良用備要方論第十五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即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貼寒藥,其效甚速。

愚按:,前症若因元氣虧損,或因氣相滯而患者,更當調補其內。

5. 別脈辨證論第十六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症,熛發,痼發,石發,岩發,蜂窠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有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頜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愚按:,前症其名雖殊,處治之法,詳具各論,其肺癰、胃脘癰,別載《外科樞要》。

6. 癰疽脈症第十七

陳無擇云:癰疽脈數,身無熱,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乃發為癰。以手掩上,若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若脈不數不熱而痛者,發於陰也,尤為惡症。凡熱甚,脈數,用漏蘆散,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投五香連翹湯。仍依四節八事次序三因以藥之,無有不濟者也。

愚按:,前症灑淅惡寒,有屬瘡之表邪者,有屬脾肺之氣虛者。若潰後焮腫作痛,惡寒發熱,煩渴,脈數,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仍參詳首論主之。

7.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云:余之所著方論,靡不周備,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無有不效。今略書用藥要領節次於後:

一、初患癰疽,便服內托散,以免後來口舌生瘡,仍用騎竹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連翹湯,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虛實。

一、癰疽潰後,宜服排膿內補散,若嘔逆,用木香湯下。

一、癰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麥飯石膏塗四圍,中留口出毒。如瘡小,通敷之,既潰,用神異膏貼之。

一、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

一、癰疽將斂,宜用神異膏,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之劑。

一、癰疽將安,宜用加味十全湯補其氣血,庶肌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愚按:,前症及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論,當審用之。

一、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發不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因脾氣不正。若因伏熱在心者,心煩身熱,焮腫作痛,宜用內托散三兩服。若因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或聞穢氣作嘔,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熱,用不換金正氣散,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

愚按:,前症治法,當與第十一論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