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外科理例》~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瘡疽分三治十六

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其源在裡。發於表也。受如持虛。言內結而發諸外。皆是從虛而出也。假如太陽經虛。從鬢而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其源在外。盛則內行也。若脈沉實。

白話文:

瘡瘍屬於火性病。必須分清內外,才能治本。經書上說:因膏粱厚味而生出的大瘡。根源在於內臟,發作於體表。受如持虛,是指內部出現了膿瘡,然後發作於體表。都是由於虛弱而引起的。假設太陽經氣虛弱,瘡瘍就會從鬢邊發出。陽明經氣虛弱,瘡瘍就會從鬍髭處發出。督脈氣虛弱,瘡瘍就會從頭部發出。經書上說: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損傷皮肉筋脈。根源在於體外,發展壯大就會侵入體內。如果脈搏沉實有力。

當先疏內以絕其源。若脈浮大。當先托裡以防邪氣侵內。又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此因失托裡失疏通。及失和榮衛而然也。治瘡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也。疏通者。治其內之外也。

白話文:

首先要疏通內部,以斷絕病源。如果脈搏浮大,應當先固護內臟,以防止邪氣侵犯內部。還有一些內外因素交織的,邪氣極盛,阻斷經絡,所以發癰腫。經書上說:「營氣運行不暢,逆於肉理,於是生出癰腫。」這是因為沒有固護內臟,疏通經絡,調和榮衛所致。治療瘡癤的大原則,必須弄清固護內臟、疏通經絡、調和榮衛這三個方法。固護內臟,就是治療外在的內部;疏通經絡,就是治療內在的外部。

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邪氣沉於裡也。故先疏通以絕其源。如內疏。黃連湯是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則內行。或汗或先托裡。以防入內。如荊防敗毒散內托復煎散是也。內外之中者。

白話文:

和榮衛的是治病的關鍵。外感病的,脈沉實,發熱煩躁,肌表不紅不腫,疼痛深在內部。因為邪氣沉積於裡,所以先疏通來堵絕它的根源。如通內用黃連湯。外感病的,脈浮數,腫脹在體表。形證在外明顯,恐怕邪氣到極點就內行,或者發汗,或者先託裡,以防止入內。如荊防敗毒散、內託復煎散。內外半表半裡的,脈沉浮相兼。寒熱往來,肌肉痠痛,天雨時加劇。病因在於衛表被寒邪浸襲,身體內已經有熱邪。

外無焮惡之氣。內則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如當歸黃耆湯。東垣白芷升麻湯是也。用此三法。雖未痊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也。其汗下和之間。又有外治之次第。詳見天容穴疔瘡條。

白話文:

外部沒有熱毒之氣。內在臟腑宣通。知道疾病在哪個經絡,就應當和諧榮衛之氣。比如當歸黃耆湯,東垣白芷升麻湯。運用這三種方法,即使沒有完全痊癒,也一定不會有變證。也可以使邪氣劇烈減少而容易痊癒。在發汗、瀉下、和解之間,還有外治的順序。詳見天容穴疔瘡條。

2. 瘡腫分淺深十七

瘡疽有三種。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色不辨者發於骨髓。又曰。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初生瘡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瘡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有深意。酌其深淺。浮則表之。深則疏之。

白話文:

瘡疽有三個類型。高而且軟的生長於血脈。腫下而堅硬的生長於筋骨皮肉。顏色不分明的生長於骨髓之中。又說,用手按著瘡腫輕輕搖動。根部牢固而大的很深;根部又小而且浮淺的淺。還有一種鑒別方法。瘡疽剛生出來的時候,人便感到發高燒、怕冷、肌肉拘急、頭痛、精神不安、煩躁口渴想喝涼的,那麼瘡疽一定很深。如果起居正常,飲食照舊,說明瘡浮淺。惡瘡剛生出來時,它的頭像粟米一樣小,有點癢也有點痛。如果不小心將它弄破,就會火速蔓延並深深地往裡鑽。酌情判斷瘡疽的淺深。淺了就表治。深了就要疏通排膿。

3. 辨癰與疽治法十八

精要云。始患高腫五七日勿平陷者。是攻內之候。以托裡散內補湯填補臟腑令實。最怕透膜。透膜者。十無一生。

白話文:

經典說:患上高腫五、七天,腫脹不消退,表示病情已攻入臟腑,必須以託裡散內補湯來填補臟腑,使之充實,最怕的是腫脹透出皮膜,腫脹一旦透出皮膜,十個人中難免有九死一生。

丹溪曰。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濁」在經脈之中。而專於外。故初發時。身表便熱。患處便如枕如盆。高腫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損也。癰疽之邪。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或無熱。

白話文:

丹溪說:癰疽的病邪侵犯的部位較淺,其阻滯壅塞,「濁邪」在經脈之中,而主要集中在體表,所以一開始發病時,身體表面就發熱,患處就像枕頭或盆子一樣,高腫疼痛得很厲害;即使病邪想向深處發展,但由於正氣在內部堅固,不肯接受,所以有時會便祕,有時會發渴、發逆來抵禦它。因此,骨髓最終不會枯竭,五臟最終不會受到損傷。癰疽的病邪,其阻滯壅塞,內部連繫五臟,而不專攻於體表,所以身體有時沒有發熱。

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色脫。眼黑青小。十指腫黑如墨。多死也。治癰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已成者速潰。治疽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填補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延蔓。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而不亂攻。

白話文:

患處可能沒有腫痛。嚴重的話聲音沙啞,臉色黯淡,眼球發黑變小,十指腫脹發黑如墨,大多會死亡。在癰瘡初起時應該以清潔古法為主。表證用散藥治療;裡證用瀉藥治療;用火灸,用藥覆蓋在患處。膿液沒有形成的,一定會消散,已經形成的,會迅速潰爛。在疽初起時,應該以涓子法為主,填補臟腑使其充實,不讓下陷之邪蔓延。外表以火灸,把邪引出,使它有穴歸而不亂攻。

可轉死為生。變凶為吉。今世不分癰疽。一概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白話文:

可以使死人變活,使凶兆變吉兆。當今世人不分癰疽,一概宣熱拔毒。在外用五香耗盡其元氣,在內用大黃耗盡其血液,始終不覺悟自己藥物的錯誤。可惜啊。

4. 瘡名有三曰癤曰癰曰疽十九

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如不破。用簪針丸。○癰者。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惡寒。煩渴。或不熱。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證毒氣浮淺。春夏宜防風敗毒散

白話文:

癰癤:

癰:起初是紅腫,突起寬四到六公分,發熱、畏寒、口渴,有時不發熱。抽搐疼痛,四五天後按壓時微軟。這種症狀是毒氣浮淺引起的,在春天和夏天應預防風寒敗毒散。

癤:起初突然突起,表面是浮腫的紅色,沒有根腳,腫脹見於皮膚,只不過寬一到二公分,有點疼痛。幾天後微軟,薄皮剝落,開始流出黃色膿水。後自己破裂流膿。如果不破裂,用簪子針丸。

加蔥薑棗煎。秋冬去蔥薑棗。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蔞。身半以下。加射干。又有皮色不變。但肌肉內微痛。甚發熱惡寒。煩渴。此證熱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軟。膿成。用火烙烙開。以決大膿。宜服托裡之藥。○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發之兆。

白話文:

加蔥薑棗煎服。秋冬季節去掉蔥薑棗。加木香。長在身體上半身的。加栝蔞。長在身體下半身的。加射干。又有皮膚顏色不變的。但是肌肉內部微微疼痛。發熱惡寒加劇。煩渴。這種情況是熱毒深沉。時間久了按壓它。中心變得很軟。膿液形成了。用火烙開。以導出大量膿液。應該服用託裡面的藥物。○疽:一開始長出白色的顆粒,像粟米,隨即感覺到刺痛。摸到它疼痛的感覺直達心臟。這是疽開始發作的徵兆。

或誤觸者。便覺微赤腫痛。三四日後。根腳赤暈展開。渾身壯熱微渴。瘡上亦熱。此疽也。疽上或漸生白粒如黍米。逐個用銀篦挑去。勿令見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見血尤妙。卻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瘡頭無數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夏用黃連羌活散。夏初用防風敗毒散

白話文:

可能誤觸毒物的人,會感覺到輕微的發紅腫痛。三、四天後,根部發紅暈。全身發熱,微渴,瘡口也發熱。這就是疽。疽上可能會逐漸長出像小米一樣的白色小粒,逐個用銀篦挑去。不要讓血流出來,即使有少量出血也無妨。不出血更好。但敷上老皮散。五到七天,瘡口上會出現無數像蜂窩一樣的孔洞,膿液不能排出。冬天服用五香連翹湯,夏天服用黃連羌活散。初夏服用防風敗毒散。

加蔥棗。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氣實。脈洪滑有力。痛腫焮開。壯熱便閉。宜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選用通利。又有初生白粒。誤觸後。便覺情思不暢。背重如石。身體煩疼。胸膈痞悶。怕聞食氣。此謂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惡。內連腑臟。疽頂白粒如椒者數十。間有大如連子蜂房者。

白話文:

加入蔥和棗子。秋天的時候去除。加入木香。如果身體強健,脈象洪滑有力,疼痛腫脹,熱度高,大便不通暢,宜用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再根據情況選擇使用瀉藥。還有一種情況是,剛開始長出白色的小顆粒,誤觸後,便覺得情緒不暢,背部沉重如石頭,身體疼痛煩躁,胸膈痞悶,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害怕。這種情況叫做「外如麻,裏如瓜」。疽毒已經很嚴重,已經深入到內臟。疽頂上的白色小顆粒像花椒一樣,數量很多。有時候也有像蓮子、蜂窩一樣大的。

指⿰扌柰有膿不流。時有清水微腫不突。根腳紅暈。漸漸展開。或癢痛。或不痛。疽不甚熱。瘡反陷下。如領之皮。漸變黑色。恍惚沉重。脈若虛弱。便用大料參耆歸術。濃煎調理。

白話文:

  1. 指尖有膿液卻不流出。

  2. 有的時候會看到些微腫脹,但卻不突出,只有根部一圈紅暈。

  3. 腫脹逐漸擴大,有時候會發癢或疼痛,但疼痛感也不強烈。

  4. 腫塊摸起來不會很熱,但瘡口反而有陷下去的狀況,就像硬幣的邊緣一樣。

  5. 皮膚顏色逐漸變黑,讓人感覺沉重。

  6. 脈搏虛弱。

中醫建議用大劑量的參耆歸術(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一起熬製濃湯來調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