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黃帝問說,如果把十二臓腑之功能,用官廷內之官位來比喻,可以如何解說呢?

歧伯回答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容我慢慢為黃帝解釋。心臓,可比作國家之君王,它負責維繫人的精神活動和生命力。肺臓則如同宰相,主管調節所有的呼吸循環,確保各地區之間的和諧運作。肝臓則相當於軍中的將軍,是對抗外來邪氣的最後防線,人的策略和規劃能力都依賴於肝的旺盛。膽囊如同直言敢諫的中正官,具有辨別是非,驅逐邪穢之物的功能。

膻中,也就是心包,其作用像是皇宮中的宦官和寵妾,是帶來喜悅的源泉。脾與胃則像是宮中負責農作物與糧食管理的官員,它們分解和轉化五味之精華,供養身體各部。大腸負責清理和運輸,像是負責清潔的官員,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並將廢物排出體外。小腸則如同掌管國庫,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精華。腎臓是能源製造的官員,相當於發電廠,確保人體精力充沛,進而生出智慧和技能。三焦則負責管理身體內的水路,調節營養的運輸和廢物的排除。膀胱如同地方的首長,位於身體底部,負責收集代謝後的廢水,一旦被腎陽所蒸化,則以熱氣的形式離開體內。”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白話文:

這十二官,無論在宮中還是在人體內,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平衡,不可失調。因此,若君王明智,則臣民安居;若依此法則養生,則能延年益壽,不會因疾病而致命危險。如此行之,天下定將興旺發達。反之,若君王昏庸,則這十二官也將面臨風險,使得身體的氣血循環受阻,由此體弱多病,遵循這種方式養生,將招致重大災難。若以此治理國家,則其宗親也將遭受損害,須要十分謹慎。

人間的真理隱藏在細微之處,其變化繁多,普通人難以洞察其變化的根源,然而它卻隨時存在於日常細節之中。那些不懂的人,終日苦於追求名利和欲望,不了解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將無法領略其中的奧妙,終將自食其果。

恍惚之數,生於毫犛,毫犛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白話文:

在人間,任何龐大的數字都是由微小的數字累積而成。這些微小的數字之所以能夠精確地累加至千萬而不出錯,是因為它們基於精確的度量衡而產生。因此,任何一門學問,如果其起點是準確無誤的,則隨著知識的累積與擴展,最終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白話文:

黃帝讚歎道:“我聽到了這一精妙且明確的大道理,這至聖的醫術,希望能夠宣揚這一偉大的道理。今天不是齋戒之日,我不敢輕易接受。我將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和時辰,在沐浴齋戒之後,將這份知識收藏於靈蘭秘室之中,以此作為傳給後世的珍寶。”

2.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白話文:

黃帝詢問:“我聽說天以六六之數為節令,構成一年,而地則以九九之數制會而成。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此對應於天地,這個道理由來已久。不知應如何解釋呢?”

歧伯回答:“這是個涉及大智慧的問題,請您慢慢聽我解釋。所謂的‘六六之節’與‘九九制會’,是指用於調節天上日月運行的加減法則,以及人間二十四節氣計算的方法。天的運行法則是根據日月的運行來定的,而氣數則對應著萬物的生長和收藏的周期變化。天即陽,地即陰。太陽代表陽,月亮代表陰。日月的運行有其特定的度數分配,並遵循一個循環再循環的軌跡。太陽每日運行一度,而月亮則運行超過十三度,不是一個整數,必有餘數。以太陽為例,每日運行一度,則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但由於月份有大小之分,每月的餘數累積後便形成了閏月。古人測量天度的方法是在正南方立一石柱,在冬至日這一年之始陽氣生發之時,於中午太陽正處正南方時測量其影長,並以此作為記錄標準,每四年校正一次,將累積的誤差以閏月來調整,由於該月不含中氣,這就是所謂的天度。”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天度已知了,那氣數又如何能瞭解呢?

歧伯解釋道:“天的法則以六六為治節,地則以九九為會數。天有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以子時為起點,因此六十日為一個甲子週期,六個甲子循環完成一年,這就是三百六十日法制的根源。自古以來,明白天道的人便知道生命的本源出於陰陽之理。地的氣,以中央和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共九宮來劃分,與人體的九竅相對應,人因此與天地氣息相通,這是人與天地間至理的體現。生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剋構成,氣的流動分為三個層次:表、半表半裡、裡,各負責不同的氣流運行。擁有這三種氣的存在,方能構成天、地,人也因此三氣而生,將天、地、人視為一體,每個部分都有其三重的數理。這九數又細分為九部,因此人體亦可分為九大臓腑。人體外形分為頭、身、手、足四部,所有的臓腑經脈都分布在這四部之中。人的精神層面則分為神、魂、魄、思、精五神,並各自歸屬於五臓:肝、心、脾、肺、腎。因此,九大臓腑與天、地、人的九數相匹配。”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

白話文:

黃帝說,我已聽聞六六九九天地治節的解說了,其中老師所謂的積餘數合成閏月,此閏月無中氣,希望能更深入瞭解何謂氣。請老師消解我的矇蔽不解,再詳言之。

岐伯回答道,這是天地間宇宙的奧祕,本不易解,上古至今,列爲不傅之祕,吾師僦貸季曾傅予我。黃帝說,請告訴我吧。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五天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為一氣,六氣九十日為一時季,四時季則組成一年,其中每個階段都有其主導的氣運與治節作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在節氣中相互依循,但都遵循著各自的平衡點與規則。當一個循環完成後,便會重新開始。四季春、夏、秋、冬依序循環,永無止盡。五日一候的規律也遵循相同的原則,因此雨期不超過五日,晴朗亦是五日為常態的節候。若醫師不了解一年中各節氣的增減、節氣的盛衰變化,以及五行氣運的虛實情況,則不能稱為良醫。”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白話文:

黃帝說,木、火、土、金、水此五運,每年週而復始,如發生過與不及情形,則又如何呢?

歧伯說,五行之氣是並存的,各司其職。如有盛虛之現象發生,道是必然的。

黃帝問,什麼叫做“平氣”?歧伯回答道,就是正常運作,沒有過與不及之狀況。

黃帝問,請說明太過與不及如何處理呢?歧伯回答道,關於五行氣運在經書中巳有記載,臣不再說明了。

黃帝問道,那請說明五行中所勝是何意?歧伯回答說:“在自然界中,春天能夠克服長夏,長夏則克冬,冬天克夏,夏天克秋,而秋天則克春。所謂人體受五行之盛,春季屬於肝,因此春天是肝氣最旺盛的時期,這是當時最盛的氣。夏季對應心臟,所以夏天心臟的氣最為旺盛。長夏對應脾,因此在長夏期間,脾氣最為盛旺。秋季對應肺,所以秋天是肺氣最旺盛的季節。冬季對應腎,因此冬天是腎氣最盛的時期。這表示五行在不同季節中的盛衰亦不相同,人體應依據這五種氣的變化來調養五臟。”

黃帝問道,如何才能知曉運用此勝氣?歧伯回答說:“只需留心氣至的時刻即可。簡而言之,就是要知道春季從何時開始。春氣的到來,我們以雨水節氣為基準,從該日凌晨零時起,少陽氣便開始生發。若在雨水節氣前,陽氣提前到來,天氣變溫和,則是氣至過早,這便是過度現象。例如春季是木氣旺盛的時期,若木氣提前在冬季到來,按理金應克制木以防其過旺,但若木氣過盛,則會反制金氣,使其受限。又因木克土,若木氣過旺,土則受到更大壓力,這種由氣過盛引起的現象,稱為‘氣淫’。

若醫師不能正確分辨,則病邪內生,患者恐不自知,終將難以控制。相反,若到了雨水節氣後,天氣未如預期變溫,仍是冬日的寒冷,這就是‘不及’。此時,木應克土,但因木氣不旺,土得以無節制地盛起,結果導致木應生火,但因土過旺,火受制。金應克木,若木氣不旺,肺金之氣因所克之物不足而散亂,這叫做‘氣迫’。因此,正確知道氣至的關鍵在於謹慎觀察天氣變化。若能細致觀察並等待時氣的到來,便可預測疾病的變化。一旦忽視了時氣的觀察,不明白五運的異常,終將導致病邪內生,難以挽回。”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白話文:

黃帝說,天地五運之氣,有不依循此治節循環的嗎?歧伯回答道,天氣之運行必須順常,如生不順,則爲失常,天氣失常則必生變矣。

黃帝問,那此非常之變化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說:“一旦天氣失常,將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木克土,而土又正被木所克制,則土相關的疾病可能會較輕微。但如果是金克木,而木不能克制金,那麼與金相關的疾病則可能極為嚴重。在這種不吉的時刻,如果再患上其他疾病,情況將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如果在氣候最旺盛的季節患病,疾病相對會較輕,這是因為氣候的異常會引起人體的病變,此時的病變通常較為輕微。然而,如果疾病恰好發生在某個臟腑氣旺的時期,那麼該疾病就會格外嚴重。”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白話文:

黃帝說:“這番話頗有道理。我曾聽聞無形的氣聚合在一起,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外形,由於各種外形的不同,因此被人賦予了‘名’。對於天地的運行,陰陽變化之機,對萬物的影響究竟哪些居多,哪些居少?可否告知?”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問得深刻。天之廣闊,是無邊無際、無法測度的;地亦浩瀚無邊,同樣無法測量。對於黃帝的高深問題,臣子只能以簡化的方式回答。植物世界展現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這五色的變化繁多,難以一一辨識。植物亦有五種味道:酸、苦、甜、辣、鹹,這五味的組合變化無窮,難以全部品嚐。因此,人們對於所見所嗜各有差異,但也存在共通之處。一般而言,天用木、火、土、金、水五節氣來養育人類,地則生產五味以滋養眾生。天的五種氣息一旦吸入鼻中,就被接納在心胸及胸陽的位置,使眼睛能分辨五色的不同,喉嚨能夠發聲。地的五味進入口中,被胃腸吸收,味道的精華被藏於五臟之中,從而產生體內的五種氣,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人因五氣的和諧而得以生存,津液流通,各部分協同工作,由此產生精神與意識。”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之形及功能爲何呢?

歧伯回答說:“心臟是生命的本源,精神的匯聚之處。其盛衰可從面色的光澤看出,心氣的充實反映在血脈中,是陽中的太陽,與夏季相通。肺臟是生氣的所在,人的魄所藏之處。從皮毛的狀態可見其盛衰,屬於陽中的太陰,與秋季相通。腎臟,作為儲藏能源的根本,是精力的來源。其功能的正常與否,從頭髮的狀態中可見,骨的生長依賴腎氣的充實,屬於陰中的少陰,與冬季相通。肝臟是人體血液的終結之地,人的魂所居之處。指甲的盛衰取決於肝氣的正常與否,筋的力量源於肝氣的充足,是血氣中精華的主宰,味道為酸,顏色為青色,屬於陽中的少陽,與春季相通。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人體內的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都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中心,血液的養成之處,這一消化系統又稱為‘器’,其功能在於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成分,將廢物排出體外。其正常與否反映在嘴唇四周,肌肉的生長依賴其提供的營養。味道是甘甜的,顏色為黃色,這些都屬於至陰,與土氣相通,即長夏時期。人體臟腑間的平衡,膽至為關鍵,共計十一臟腑。其診斷原則為人迎脈若膨脹一倍,病在少陽經。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白話文:

若膨脹超過正常兩倍,則病在太陽;若膨脹超過正常三倍,則病在陽明;若超過四倍,則稱為‘格陽’,這是陰陽相格而極端危險的狀態。同樣,寸口脈膨脹超過正常一倍,病在厥陰;若膨脹兩倍,則病在少陰;若膨脹超過正常三倍,則病在太陰;若超過四倍,則稱為‘關陰’,這是陽亢陰關閉的極危險狀態。若人迎與寸口脈都膨脹超過正常四倍以上,則稱之為‘關格’。‘關格’的脈象顯得極度膨脹且盈滿,這是一種無法吸收天地精氣的徵兆,極度危險,死亡將至。”

3. 五臟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白話文:

心氣聚集之處為血脈,外在表現為面部的氣色,而能夠制約心臟的是腎臟。肺氣集中於皮膚,體毛則是其外在的表徵,這一切都受到心臟的控制。肝氣彙聚在筋上,指甲是其外在表徵,而肺臟對其有所牽制。脾氣集中於肌肉,其外在表現在嘴唇上,受到肝臟的控制。腎氣聚集於骨骼,而頭髮則是其在外表上的顯示,這一切都受到脾臟的制約。

因此,當人們食用過多鹹味食物時,會導致血液變得黏稠,脈搏運行不暢,面色失去光澤。如果攝入過多苦味食物,皮膚將變得枯燥,體毛容易脫落。攝取過多辛辣食物會使筋脈繃緊,指甲變得枯萎。食用過多酸味食物會導致肌肉收縮,嘴唇翹起。而過多甜味食物的攝入,則會引起骨骼疼痛和脫髮現象。這些都是因為飲食無節制,從而導致人體產生疾病的結果。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白話文:

因此,心偏好苦味,肺偏好辛味,肝偏好酸味,脾偏好甘味,腎偏好鹹味,這是因為五味與五臟相對應,五味的精氣是五臟生氣的來源。若看到病人面色如青草,這是因為肝臟無法吸收酸味的精氣,失去了功能,原本應該進入肝臟的酸味上升到面部,展現出木的本色,這是致命的預兆。依此推斷,若病人面色黃如枳實,呈現深黃且無光澤,亦為致命之兆。若面色如煤般黑而無光,同樣是致命的徵兆。面色呈現赤紅色如壞血般的黯淡,也預示著死亡。若面色如枯骨般的灰白且無光澤,亦是致命的徵兆。這些是病人面部出現的五種致命色彩。但如果面色呈青色且光澤鮮豔,這預示著生命力;赤色如雞冠般鮮紅,亦是生命之色;黃色如蟹黃般潤澤,預示生命;白色如豬油般油亮,也是生命之色;黑色若光亮如羽毛,則預示著生命。這些是從病人呈現的五種色彩中,判斷其生命力的標誌。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白話文:

凡是由心氣所產生的紅色,外觀就像是白絹裹著紅色一般。由肺氣產生時,則像是白絹包裹著淺紅色。當由脾氣所生時,就如同白絹包裹著括樓實,呈現白中帶潤黃之色。而由腎的精氣所產生的則會有如白絹包裹著紫色的氣色。這些是五臟所生成的精氣,在體外表現出來的明顯特徵。

色彩與味道與五臟的關聯如下:白色與辛味對應肺臟;紅色與苦味對應心臟;青色與酸味對應肝臟;黃色與甘味對應脾臟;黑色與鹹味對應腎臟。因此,皮膚呈白色,血脈為赤色,筋呈青色,肌肉為黃色,骨骼為黑色。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白話文:

所有經脈最終彙集於眼目,所有骨髓都進入大腦,所有筋都附著在關節上,所有血液都受心臟的調節,所有氣息的盛衰都隨著肺臟的盛衰。這是全身系統相互聯繫、互相依存的關係,是恆久不變的規律。

通常情況下,人在睡眠時,大部分血液會流向肝臟,因為魂魄在肝臟駐守,所以能夠安眠。肝臟能夠吸收血液並將濁血轉化為清血,因此眼睛清澈能見;腳因為受到血液的滋潤而有力,能夠行走;手掌因血液流入而能夠握物,血液充足且力量貫穿指尖,因此手指能夠有力地抓取物品。因此,全身上下都因為血液的流通,而能夠隨心所欲地活動。人在睡眠時,血液會大量集中於肝臟,表面的氣會退入體內,此時如果被褥沒有適當覆蓋而受到風寒的侵襲,風寒一旦進入皮膚,則之後血液無法流達到皮膚表面,這時會出現麻痹的症狀;如果風寒侵入血脈,使血管的伸縮失去自如,則血液流通會受阻,若因此導致腳部血液流通不暢,則會出現腳冷如冰的現象。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血液無法順暢通過全身血脈所導致的麻痹和腳冷。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白話文:

人體上有大經脈的背俞穴共十二處,是五臟六腑氣血與經絡交會的重要穴位,分別對應肺、心包、心、肝、膽、脾、胃、三焦、腎、大腸、小腸、膀胱等十二個俞穴;此外,全身上下還有三百五十四個小穴,總計三百六十六個穴位。這些穴位是固表衛氣出入的關鍵部位,是防衛身體的重要部位,即免疫系統的分佈處所,同時也是外邪侵入身體的途徑。因此,一旦外邪進入身體並停留於某個穴位上,可以透過針灸等方法促進衛氣(免疫系統)的運行,從而使病邪離開身體。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白話文:

診斷病情的起點,必須採用“五決”作為方法和規範。了解疾病的所在之前,先要徹底明白什麼是正常狀態。所謂的“五決”,即是“五脈”,也就是指五臟的氣脈。

  1. 人出現頭痛癲癇的症狀,是因為下焦虛弱而上焦充實,其病因位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病情嚴重時會侵犯到腎臟。
  2. 眼睛視力減退,身體不停搖晃,出現暈眩且耳朵發聾,是因為下焦實而上焦虛弱,疾病位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嚴重時病邪會侵入肝臟。
  3. 小腹脹滿和胃部脹氣,脅肋部位感到苦滿,是因為血液不能下行至足部,導致下體冰冷的症狀反而上升至腹部,病位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4. 病人出現咳嗽且逆氣不下降,是因為寒邪侵擾胸中,胸部是各陽氣聚集之地,現因寒邪停留所致,疾病位於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
  5. 心情煩躁且頭痛,這種病發生在胸膈的橫膈之上,是由於津液不足造成的燥氣,疾病位於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白話文:

人的脈象包括滑、澀、浮、沉等不同特徵,這些可以透過手指的觸診來區分。五臟所產生的現象,可以通過理論分析來推導。五臟發出的聲音,則可以通過聆聽來清楚地了解。五色的細微變化,則需透過細心觀察來辨識。只要一個人的脈搏正常,面色也正常,且脈象與面色相符,那麼這個人就可以被視為是健康的。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白話文:

心脈如洪水般洪大,按之力強而堅,面色紅赤,病人將出現嚴重的喘息現象,診斷時可認為是由於多餘的積氣滯留於胸中未能排出所致,有時是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心痹”,有時也因病人過度操勞心神,導致心氣受損而虛弱,病邪乘虛而入所造成的。

面色蒼白,脈浮而無力,持續喘息不止,這是下實上虛的症狀,上焦氣虛,病人容易驚慌,且虛弱喘息,稱為“肺痹”,是因血液無法充分灌入胸腔所引起,表現為體溫忽冷忽熱,病因可能是大量飲酒後過度活動所致。

面色呈青色,脈如琴絃般緊張急促,按壓時脈象左右跳動不已,這是氣血不暢,積滯於手臂及胸肋部位的“肝痹”,多因長時間居住於寒濕環境,下焦受寒受濕所致,與疝痛相似,病人會有腰痛、足冷、頭痛等症狀。

面色黃,脈大而中空虛,這是氣血阻滯在少腹內,寒氣滯留所引起的“厥疝”,女性亦同,可能導致婦科疾病,病後四肢沉重疲倦,多因過度勞累後曝露於風邪中所致。

面色黑,脈勢盛大而粗猛,這是氣血滯留於小腹與會陰處的“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後立即躺下睡覺所引起。

觀察五色脈象,若面色黃而眼呈青色或紅色,面色黃眼白或黑,這些氣色狀態下,病人不至於死亡,因黃色屬土,象徵胃氣尚存。但若面色青眼袋赤,面紅眼袋白,面青眼袋黑,面黑眼袋白,或面紅眼周圍青,這些都是胃氣絕盡的跡象,見不到黃色,這些都是必死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