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

1. 骨空論篇第六十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挾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百病的源頭,用針灸治療該如何進行?

岐伯回答說:風從外界入侵,會讓人寒顫、出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應針對風府穴,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不足的要補充,過盛的要減瀉。

大風導致頸項疼痛,應針刺風府穴。風府穴位於上椎穴的上方。

大風導致出汗,應灸譩譆穴。譩譆穴位於背部下端,脊椎旁三寸處。讓患者呼喚「譩譆」,當針灸到譩譆穴時,患者會應聲而指。

如果害怕風而又患有風症,應針刺眉頭穴。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白話文:

失枕的治療位置在肩部上方的橫骨之間,讓患者伸展手臂與肘部保持水平,然後在脊椎中央進行灸療。

若出現季肋部的經絡引發小腹疼痛或脹滿,可以刺譩譆穴來治療。

對於腰痛到無法扭轉或搖動,且伴有陰部或睾丸牵引痛的情況,應刺八髎穴及痛處。八髎穴位於腰臀分界處。

治療鼠瘻(可能指某種因寒熱引起的腿痛)時,应回刺寒府穴,寒府穴位於膝蓋外側的肌肉凹陷處,可以緩解寒氣和營氣的鬱結。

為了治療膝蓋以上的問題,可以讓患者做拜跪的動作以活動膝蓋;治療足底的問題,則可讓患者跪著以利於治療。

任脈,起始於下腹部的中極穴之下,沿著腹部中線上行經過恥骨毛際,經過腹部中央的關元穴,一路上行至咽喉,再沿著下巴到達面部,最終進入眼睛。任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之一,與婦女的生育機能尤其相關,也被稱為“陰脈之海”。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白話文:

衝脈:起於會陰部,與少陰經並行,沿著肚臍上行,直到胸中後散開。任脈發生病症,男性會導致內部七種疝氣,女性會導致帶下、子宮腫塊積聚。衝脈發生病症,會出現逆行氣流、腹痛。督脈發生病症,會導致脊柱強直、反折。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白話文:

督脈,起始於小腹之下,脊柱骨的中央位置。對於女性而言,督脈進入並連接子宮(廷孔,即子宮頸口),這個孔也是尿道的前端。督脈的絡脈沿着會陰部分散開,匯合在肛門與生殖器之間的區域(篡間),然後繞過肛門後面,分別繞過臀部,與足少陰腎經和膀胱經(巨陽經)的中部絡脈相合。之後,督脈繼續上行,進入大腿內側的後緣,穿過脊柱並隸屬於腎臟。督脈與膀胱經均起始於眼睛的內眼角,向上經過額頭,交匯於頭頂的最高點(巔頂),然後進入顱內絡於腦,再從腦後分出,向下經過頸部,沿着肩胛內側,緊貼脊柱到達腰部,進入並貫穿脊背部肌肉,與腎臟相連。男性督脈的走向則沿着陰莖下部至會陰部,這部分與女性相同。督脈從小腹直接向上穿過臍中央,再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上行至下頜,環繞口脣,最後連繫於雙眼下部的中央。

督脈若發生病變,可能會出現從小腹向上衝至心臟的疼痛,且排便或小便時感到不適,這種情況被稱爲“衝疝”。

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挾髖為機,膝解為骸關,挾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白話文:

連骸好像被折斷一樣,治療陽明經的中俞髎穴。如果分開,治療巨陽(陽明)經和少陰經的滎穴。腳脛虛弱痠痛,無法久站,治療少陽經的經脈,在外上五寸的地方。輔骨往上、橫骨往下,中間是楗穴,對應髖部的穴位是機穴,膝蓋彎曲的穴位是骸關穴,膝蓋對應的骨頭是連骸,連骸下方是輔穴,輔穴上方是膕穴,膕穴上方是關穴,橫骨的上面是枕穴。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挾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

白話文:

水俞穴共有 57 穴,位置如下:

  • 尻部上方五行,共 5 穴。
  • 伏兔穴上方兩行,共 5 穴。
  • 左右兩側各一行,共 5 穴。
  • 足踝上方各一行,共 6 穴。

髓空穴共 5 個:

  • 一位於頭後三分,在顱骨銳利突起的骨頭下方。
  • 一位於齦基下方。
  • 一位於頸後正中,復骨下方。
  • 一位於脊椎骨上方,空於風府穴上方。
  • 一位於脊椎骨下方,空於尾骨下方。

此外,還有以下穴位:

  • 髓空穴,位於面部夾著鼻子的位置。
  • 骨空穴,位於口部下方,正對著兩肩。
  • 兩髆骨空穴,位於髆骨中的陽穴位置。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白話文:

  • **肘骨空穴:**位於手肘外側,距離踝骨四寸,在兩塊骨頭之間。
  • **股骨上空穴:**位於大腿外側,往上距離膝蓋四寸。
  • **輔骨空穴:**位於輔骨上端。
  • **股際骨空穴:**位於毛中動穴下方。
  • **尻骨空穴:**位於大腿骨後方,距離大腿骨四寸。
  • **扁骨:**具有滲透性,沒有骨髓孔,容易吸收骨髓,但沒有空穴。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白話文:

治療寒熱的方法,首先灸頸後的大椎穴,艾灸次數與年齡相符。然後灸橛骨,艾灸次數也與年齡相符。觀察背部俞穴中的凹陷處,進行艾灸。手臂抬起時,肩部上方凹陷處艾灸。兩季脅骨之間艾灸。外踝上方絕骨的頂端艾灸。足小指和次指之間艾灸。小腿肌肉下方凹陷的脈絡艾灸。外踝後面艾灸。缺盆骨上部切跡處,如果疼痛堅硬像筋,則艾灸。胸中央凹陷的骨頭之間艾灸。手掌關節骨下方艾灸。臍下關元穴下方三寸艾灸。肚臍邊緣附近動脈艾灸。膝蓋下方三寸的凹陷處艾灸。足陽明經跗骨上方動脈艾灸。頭頂艾灸一壯。被狗咬傷處艾灸三壯,並按治療狗傷病症的方法艾灸。總共需要艾灸二十九個部位。

如果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疾病,用艾灸治療效果不佳,必須找出對應的經絡,在俞穴處多針刺放血,再用藥物治療。

2.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少陰經主治腎?腎臟為什麼主導水液?」

岐伯回答:「腎臟是極陰,極陰藏水。肺是太陰,少陰是冬季的脈絡,所以少陰經的原頭在腎臟,終點在肺臟,它們都儲藏水液。」

黃帝說:「為什麼腎臟會聚積水分而生病?」

岐伯回答:「腎臟是胃氣的關卡。關門關閉不利,所以聚積水分,水液歸類於水液。水分從上下泛濫到皮膚上,所以形成水腫。水腫就是水液聚積而生病的。」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白話文:

黃帝問:「所有水液都是源於腎臟嗎?」

岐伯答:「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上的氣上升後會歸於腎臟,然後產生水液,因此腎臟被稱為至陰。如果過度勇猛勞累過度,就會導致腎臟出汗。腎臟的汗液遇見風,不能進入內臟,也不能透出皮膚,便會停留在空洞中,在皮膚下行進,最後形成水腫,這是源於腎臟的問題,稱為『風水』。這裡所說的『空洞』是指汗液聚積的地方。」

黃帝問:「水腫有五十七個部位,分別代表什麼?」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白話文:

岐伯說:腎俞穴有五十七個,是陰氣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臀部上從上到下的五行穴位,就是腎俞穴。所以水液出了問題,就會導致下半身腫脹、大腹便便;上半身會喘氣、呼吸困難,躺不下去;這是標本俱病,肺司呼吸,腎司水液,肺氣逆亂導致躺不下去,二穴相連,都受水氣滯留影響。伏兔穴上方各兩行,每行五穴,這裡是腎經的通路。三陰經在足部交匯於此。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白話文:

在腳踝上方有一行穴位,每行有六個,這是腎經向下延伸的脈絡,稱為太衝穴。所有這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絡,是水氣停留的地方。黃帝問:春天取絡脈和分肉之間的穴位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春天是木氣開始主令的時候,肝氣開始生發,肝氣急促,風疾較快,經脈常處於較深的位置,其氣較少,不能深入,因此取絡脈分肉之間的穴位。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夏天取盛經穴位來疏通腠理呢?

岐伯答:夏天是火氣開始旺盛的季節,心氣也開始增長,脈絡細瘦氣血虛弱,陽氣外溢,熱氣蒸燻腠理,深入經脈,所以要取盛經穴位來疏通腠理,讓邪氣從皮膚排出,因為邪氣在淺表。所謂的盛經,就是陽脈。

黃帝問:為什麼秋天取經俞穴位呢?

岐伯答:秋天是金氣開始旺盛的季節,肺臟將開始收斂殺伐,金氣將要勝過火氣,陽氣閉藏於合穴,陰氣初盛,但尚未深入,濕氣侵襲身體,陰氣還不夠強盛,還不能深入體內,所以取俞穴來瀉掉陰邪,取合穴來虛耗陽邪,陽氣開始衰退,所以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白話文:

黃帝說:為什麼冬天取井榮穴來治療呢?

岐伯答:冬天是水氣逐漸旺盛的季節,腎脈開始封閉,陽氣衰弱,陰氣強盛,大陽經氣潛藏下降,陽經脈也離開了體表,所以要取井穴來引發陰經的反應,取榮穴來補充陽氣。因此,冬取井榮穴,春天就不會流鼻血。這就是原因。

黃帝說:您提到治療熱病的59個腧穴,其他地方有討論其意義,但我還沒有很好地理解它們的具體位置,希望您能告訴我它們的位置,並說明它們的意義。

岐伯答:頭部的五行行五穴,用於疏導全部陽經的熱逆。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白話文: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用來疏瀉胸中的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 ,這八個穴位,用來疏瀉胃中的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 ,這八個穴位,用來疏瀉四肢的熱氣。

五臟俞旁五 ,這十個穴位,用來疏瀉五臟的熱氣。

以上這 59 個穴位,都是疏瀉熱氣的常用穴位。

黃帝問道:人受寒後為什麼會變成熱症?

岐伯回答:寒氣盛了就會產生熱氣。

骨空論:髆(音博)楗(音健)齧(若結切)

水熱穴論:閟(音秘)菟(音兔)溜(力救切)鼷(音奚)致(馳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