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

1.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皮膚有不同的部位,脈絡有固定的經絡,筋有交錯的連結,骨頭有尺寸的限制。它們生病時症狀各不相同,請分別說明它們的部位、左右上下、陰陽所在,以及疾病的起始和進展。」

岐伯回答:「想要知道皮膚的部位,可以根據經脈來劃分,所有經脈都是這樣。陽明的陽經,叫做害蜚,上下遵循相同的規律。觀察皮膚部位如果有浮出的絡脈,都是陽明的絡脈。它的顏色發青則疼痛,發黑則麻痺,黃赤則發熱,發白則寒冷,五色都出現,則是寒熱同時存在。絡脈發達則會融入經脈,陽經主外,陰經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白話文:

少陽經的陽氣,稱為樞持,上下經脈的運行規律相同。觀察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的部位,如果有浮現的絡脈,都是少陽經的絡脈。絡脈旺盛的話,就會進入主經脈。因此位於陽氣部位的人,氣血主要由內向外運作;位於陰氣部位的人,氣血主要由外向內運作,並滲入內部。所有經脈都是這樣運行的。 太陽經的陽氣,稱為關樞,上下經脈的運行規律相同。觀察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部位,如果有浮現的絡脈,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旺盛的話,就會進入主經脈。 少陰經的陰氣,稱為樞儒,上下經脈的運行規律相同。觀察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部位,如果有浮現的絡脈,都是少陰經的絡脈。絡脈旺盛的話,就會進入主經脈。其中,氣血進入經脈時,從陽氣部位注入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氣血從經脈排出時,從陰氣部位注入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白話文:

心經的陰脈,稱為「害肩」,上下經絡的運行法則相同。觀察身體表面如有浮起的脈絡,都是心經的絡脈。如果絡脈過盛,就會侵犯到經脈裡。

肺經的陰脈,稱為「關蟄」,上下經絡的運行法則也相同。觀察身體表面如有浮起的脈絡,都是肺經的絡脈。如果絡脈過盛,就會侵犯到經脈裡。

所有的十二經絡脈絡,都在皮膚表面。因此,所有的疾病在發生的初期,一定會先出現在皮膚上。邪氣入侵時,皮膚的腠理會開,一旦開了就會被絡脈侵犯。邪氣停留在絡脈中無法散去,就傳入經脈,停留在經脈中無法散去,再傳入腑臟,停留在腸胃中。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白話文:

當邪氣初入皮膚時,會使汗毛豎立,皮膚腠理打開;接著侵入經絡時,會導致經絡脈象旺盛且顏色改變;再進一步侵入經脈,會因感受虛弱而陷落;如果停留於筋骨之間,寒氣過多則會導致筋攣骨痛,熱氣過多則會導致筋弛骨消,肌肉腐爛潰破,毛髮脫落且壞死。

黃帝說:您提到的皮膚十二經部分,它們引發疾病時都有什麼特徵?

岐伯答道:皮膚是經脈所循行的部位,邪氣侵入皮膚時會導致腠理打開,腠理打開後邪氣就會侵入經絡,經絡充盈後會貫注於經脈,經脈充盈後就會進入臟腑。因此,皮膚有分部,若不注意就會引發大病。

黃帝說:說得好。

2.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

白話文:

黃帝問道:「經脈和絡脈所顯現的顏色為什麼不同,有青、黃、赤、白、黑呢?」

岐伯回答道:「經脈有固定顏色,而絡脈沒有固定的顏色,會隨著變化而變。」

黃帝問道:「經脈的固定顏色是什麼呢?」

岐伯回答道:「心屬火,色赤;肺屬金,色白;肝屬木,色青;脾屬土,色黃;腎屬水,色黑,這些顏色都與它們的經脈相應。」

黃帝問道:「絡脈的陰陽是否也與其所屬的經脈相應呢?」

岐伯回答道:「陰絡的顏色與其所屬的經脈相應,而陽絡的顏色沒有固定的變化,會隨著四季而變化。寒氣多時會凝結滯留,凝結滯留則呈青黑色;熱氣多時會流動稀薄,流動稀薄則呈黃赤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表示沒有疾病。」

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白話文:

當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同時明顯地呈現於人體的面色或病變部位時,這表明人體內同時存在寒熱交雜的病狀。黃帝聽了岐伯的解釋後,表示贊同,說:“好。”這裡的對話反映的是中醫診斷學中通過觀察面色變化來判斷疾病性質的一種方法,五色的變化被視為人體內不同病理狀態的外在表現。

3.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但不知道它們所在何處,希望你能告訴我。」

岐伯行禮拜見後回答:「您的問題實在高深!要不是聖明的天子,又有誰能徹底瞭解這些道理呢?不過,我願意盡力為您解答。」

黃帝雙手合抱,謙虛地退後一步說:「先生教導我的知識,我以前從未見過或聽說過,但現在我的眼睛變得明亮,耳朵變得靈敏。」

岐伯說:「這正是所謂的『聖人輕易就能說出關鍵的話語,良馬容易駕馭』啊!」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並非聖人,不會隨便說話,但世間有人說真數可以開啟人心。現在我所詢問的真數,目的是解開迷惑,目前的理解還不夠。但我希望您能暢所欲言,發表您的看法,讓我理解其真意。我會把這些內容收藏在金匱中,不再對外公開。」

岐伯再拜而起,說:「我可以告訴您,背部和心臟相連,疼痛時,可以治療天突穴、十椎穴和上紀穴。上紀穴是胃脘部,下紀穴是關元穴。」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臟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喑門一穴,臍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蹺四穴,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白話文:

背胸部的經脈系統分屬於陰陽兩側,左右對應。因此,這種病症會導致前後疼痛難受,胸脅疼痛而無法休息或躺下。患者會感覺氣短氣促,一側疼痛,脈搏洪大而斜出去臀部脈道。經絡連接胸脅,貫穿心臟,穿過膈膜,上達肩膀,經過天突穴,斜向下經過肩交穴,再到第十椎下。

臟腑的俞穴有五十個,熱俞穴有五十九個,水俞穴有五十七個,頭上有五行,每行有五個穴位,共二十五個。中府穴兩旁各五個,共十個穴位。大椎穴兩旁各一個,共兩個穴位。瞳孔上浮白穴兩個,兩腿厭分中兩個穴位,犢鼻穴兩個,耳中所聽兩個穴位,眉毛根部兩個穴位,完骨穴兩個,頸部中央一個穴位,枕骨兩個穴位,上關穴兩個,大迎穴兩個,下關穴兩個,天柱穴兩個,巨虛上下廉四個穴位,曲牙穴兩個,天突穴一個,天府穴兩個,天牖穴兩個,扶突穴兩個,天窗穴兩個,肩解穴兩個,關元穴一個,委陽穴兩個,肩貞穴兩個,啞門穴一個,臍中穴一個,胸俞穴十二個,背俞穴兩個,膺俞穴十二個,分肉穴兩個,踝上橫穴兩個,陰陽蹺穴四個,水俞穴在各部分,熱俞穴在氣穴上,寒熱俞穴在兩骸厭中二個穴位上。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針灸取穴的依據。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氣穴的位置和針刺的部位,請問太陽穴溪和谷兩個穴位還有什麼相應之處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白話文:

岐伯說: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五個穴道,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可以疏通多餘的邪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如果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導致氣血外散,氣力衰竭,血液凝滯。外在表現為發燒,內在表現為氣虛。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積極瀉下,疏通氣血。發現這種狀況就瀉下,不用管它和哪個穴道相應。黃帝說:很好。我想知道溪谷穴的相應關係。岐伯說:肌肉的大穴稱之為谷,肌肉的小穴稱之為溪,肌肉的分界處就是溪谷穴。溪谷穴可以運行氣血,匯聚體內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白話文:

邪氣旺盛,氣血淤積,脈絡發熱,肌肉腐敗,氣血運行不暢,必定化膿,內侵骨髓,外破大腿,停留在關節處,必定會惡化。寒邪積聚停留,氣血不流通,肌肉萎縮,筋脈痙攣,肋骨和肘部無法伸展,內部形成骨節疾病,外部出現麻木不仁,稱為「不足」,這是大寒積聚在身體的低窪部位造成的。身體低窪部位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會聚,也與一歲時間相應。那些小塊淤血腫脹溢出,沿著經脈流動,輕微針灸就可以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黃帝便揮退左右起身,再拜謝道:今天蒙您指點解惑,我將這些知識收藏在金匱玉函中,不敢輕易示人。

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白話文:

於是,這些重要的醫學知識被珍藏在一個象徵尊貴與保存的“金蘭之室”中,并標註為“氣穴所在”。岐伯繼續說明:在孫絡之中,有些脈道雖然是分支於主要經脈之外,但當這些孫絡中的血液過盛,需要疏泄時,也同樣有三百六十五個这样的脈道,它們都匯注於更細小的络脉之中。這些络脉不僅僅是連接十二正經的十二絡脉,實際上还包括了更多微細的分支。除了我們常說的十四條大的絡脉之外,還有十條內在的脈道,能夠在體內起到調節和疏泄的作用。

4.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挾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共有 78 個:

  • 眉毛兩端各 1 個,沿著頭髮進入頸部 3.5 寸,旁邊 5 個,間隔 3 寸。淺表氣血分佈在皮中,共有五條經絡行徑,每條經絡有五個穴位,合計 25 個穴位。

  • 頸部大筋兩側各 1 個

  • 風府兩側各 1 個

  • 沿著脊椎兩側往下,到臀部尾骨之間,有 21 個節段,中間 15 個間隙中各 1 個穴位

  • 五臟的俞穴各 5 個

  • 六腑的俞穴各 6 個

  • 委中穴下方到小腳趾旁邊,各 6 個俞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的穴位有六十二個:

  1. 兩側頭角上方各2穴
  2. 眉頭上髮際內側各5穴
  3. 耳前角上方各1穴
  4. 耳前角下方各1穴
  5. 耳尖下方各1穴
  6. 太陽穴各1穴
  7. 耳後凹陷處各1穴
  8. 下頜角各1穴
  9. 耳下牙齒咬合處後方各1穴
  10. 缺盆(鎖骨上窩)各1穴
  11. 腋下三寸位置各1穴
  12. 肋骨下方至腹部各1穴
  13. 八間(肚臍以下兩側各4穴)各1穴
  14. 大腿根部中央各1穴,其左右兩側各1穴
  15. 膝蓋以下至足小趾、次趾之間的六俞穴,各6個穴位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白話文:

足陽明經循行所經過的穴位共有68個:

額頭髮際旁左右各3個 顴骨凹陷處左右各1個 大迎穴旁左右各1個 人迎穴左右各1個 缺盆穴外左右各1個 胸骨中央左右各1個 心窩旁腋下外側,乳頭下3寸處左右各5個 胃脘旁左右各5個 臍旁左右各3個(距離臍3寸) 臍下2寸處左右各3個 胃街動脈處左右各1個 伏兔穴上左右各1個 三里穴以下到足中指之間,每8釐米左右有1個穴位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循行經過的穴位有 36 個:

  • 眼內眥各 1 個
  • 眼外眥各 1 個
  • 下頜骨下各 1 個
  • 耳殼上各 1 個
  • 耳道內各 1 個
  • 肩胛骨各 1 個
  • 肱骨上端凹陷處各 1 個
  • 上天窓穴(鎖骨上窩)上 4 寸各 1 個
  • 肩關節處各 1 個
  • 肩關節下 3 寸各 1 個
  • 肘關節以下到小指根部,雙側各 6 個俞穴(經穴)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循行路線上,共有22個穴位:

  • 鼻孔外側邊線兩側,各2個
  • 上頜骨空洞處,各1個
  • 顴骨下緣,各1個
  • 太陽穴後,各1個
  • 尺骨遠端關節,各1個
  • 手肘以下到拇指和大拇指旁邊的食指,兩側各有6個俞穴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經過的穴位有 32 個:

  1. 鼽骨(眉骨下緣)下方各一個
  2. 眉毛後方各一個
  3. 髮際線上方各一個
  4. 下頜骨後方各一個
  5. 脖子正中,足太陽膀胱經前面各一個
  6. 扶突穴(眉毛尾端外側)旁邊各一個
  7. 肩貞穴(肩部後方,肩胛骨上緣)各一個
  8. 肩貞穴下方三寸的部位,左右各一個
  9. 肘部以下到小手指和無名指根部之間,每條經脈各六個腧穴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白話文:

督脈的氣息散佈的28個穴位:頭頂正中2穴,髮際後中線8穴,面部正中3穴,大椎穴以下到尾椎骨以及兩側15穴,到骶骨以下共有21個椎節,這是脊椎的規律。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

白話文:

任脈流出的氣會通到二十八個穴位:

  1. 喉嚨中央(廉泉穴):2 個
  2. 胸骨凹陷處(天突穴):1 個
  3. 鳩尾穴下方 3 寸(膻中穴):1 個
  4. 胃脘穴:1 個
  5. 胃脘穴下方到橫隔膜(肚臍)之間:1 個(神闕穴)

以上是肚腹部的循經路線。

  1. 下陰部位:1 個(曲骨穴)
  2. 眼窩下方:1 個(承泣穴)
  3. 下嘴脣:1 個(承漿穴)
  4. 牙齦相交處:1 個(地倉穴)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皮部論:蜚(扶沸切)䐃(渠殞切)

氣穴論:蔽(必寐切)擿(音摘)臑(奴到切)

氣府論:囟(音信)譩譆(上音衣,下音喜)顳顬(上如輒切,下汝車切)毖(音秘)㼌(音仇)

白話文:

在人體的經絡系統中,足少陰腎經有穴位位於舌下,足厥陰肝經在陰毛部位有緊張的“急脈”各一處,手少陰心經也各有其特定穴位,還有陰跷脉和陽跷脉各自也有其重要的穴位。此外,在手掌和腳掌的“魚際”部位,也就是拇指根部那塊略隆起像魚形的地方,有許多經脈气血匯聚發出的穴位。總計全身,這樣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與一年的天數相契合,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人與自然界的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