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白話文:

在古代,有一位智慧與仁慈並重的黃帝,名為黃帝。他天生聰穎,擁有超凡的才智,甚至誕生時就已經能夠言語。黃帝自幼就展現出非凡的天賦,長大後更因其厚道與誠實而聞名,最終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黃帝之所以被稱為“黃帝”,是因為他具備土德的穩重與豐沛。

有一天,黃帝詢問他的天官,歧伯,關於一個問題:他聽說古代的人民能夠活到百歲之久,且身體健康,動作靈活,不衰老。但是,當今的人們一旦超過五十歲,就會開始體能下降,動作變慢。黃帝好奇這是否是由於時代的變遷所導致,或者是人們自己的過錯。

對此,歧伯回答說,古代的人們了解“天地之道”,他們遵循陰陽的交替與變化,生活作風與天文、曆法相符,從不違背自然之規。他們在飲食上有所節制,生活有序,不過度勞累身心。正因如此,他們不僅外表健康,精神也充沛,因而能夠健康長壽,享受百歲之壽。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白話文:

當代人士生活作風,與古人迥異,常將酒賦予水果汁之名,放縱飲用;總是胡思亂想,不著邊際。沉醉之際,以滿足欲望而耗費精力,無視於保持精神與體力之充沛的重要性,只為心頭之欲而沉溺無度,生活毫無規律可言。因此,一旦年過半百,便迅速衰老。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白話文:

上古的聖人教導人民,都是說要避免風邪,在適當的時候避開它們。保持心境平靜,空無一物,這樣真氣才能跟隨,精神得以內守,自然就不會生病。因此,懷著平靜的志向和少有的慾望,心中感到安寧而不感恐懼,即使身體勞累也不會感到疲憊,氣息順暢而自然,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若能欣賞食物的本質而不分高低貴賤,穿衣追求舒適而非品牌,享受簡樸生活並不視為苦楚,不因官位的高低而心生嫉妒。如此樸素的心態使人不被物質欲望所迷惑,不被不良之風所動搖。無論是愚昧或智慧、賢與不肖,都不會因外物而感到恐懼,因此與道合一。所以他們能夠活到百歲而精力不衰,是因為他們的德性完整無損。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白話文:

黃帝提問,為何人在年老時無法生育,是因為精力耗盡,還是天命所致?在女性身上,七歲時腎氣開始旺盛,換牙和頭髮生長,到了十四歲,月經首次來潮,表示任脈通暢,肝臟的太沖脈血流充沛,月經變得規律,從而具備生育能力。二十一歲時,成熟的牙齒完全長出,二十八歲時,筋骨達到最強且不再生長,這一時期身體處於最佳狀態。到了三十五歲,胃氣開始衰弱,皮膚出現皺紋,頭髮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脈血開始衰退,面部出現黃干現象,頭髮逐漸變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白話文:

四十九歲,任脈和肝血開始衰弱,月經停止,標誌著進入更年期,生育能力衰退。

對於男性而言,八歲時腎氣充足,牙齒和頭髮更新;十六歲腎氣更旺盛,開始有精液排出,能生育。二十四歲時,腎氣調和,筋骨達到巔峰。三十二歲,筋骨增粗,肌肉豐滿。到了四十歲,腎氣開始衰弱,頭髮脫落,牙齒鬆動。四十八歲,面部出現皺紋,鬢髮變白。五十六歲,肝氣衰弱,影響筋骨,精力不再旺盛,腎氣不足,身體開始衰老。六十四歲時,牙齒脫落,頭髮稀疏。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白話文:

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主管水分的重要角色,它吸收五臓六腑中的精華,具有儲存精氣和排除水分、廢物的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筋骨也變得鬆弛,生產精氣的能力下降。因此,頭髮變白,身體變得沉重,行走姿態也不再輕盈直挺,最終導致生育能力的喪失。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白話文:

黃帝提出疑問:我們也看到有些老人仍能生育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歧伯解釋說:這是因為有些人天生具有超乎常人的體質,即使年紀增長,他們的經脈流通和腎氣的活力仍然保持得像年輕人一樣旺盛。然而,即便如此,男性超過六十四歲,女性超過四十九歲後,基本上是無法生育的。這是因為超過這個年齡,男女都會失去精力的源泉——腎氣。

黃帝又問:那些了解並實踐養生之道,且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如果年齡超過一百歲,他們還有可能生育孩子嗎?

歧伯回答:對於那些真正達到修養境界的高人來說,由於他們能夠維持身心的年輕,防止衰老,因此無論活得多久,都保有生育的能力。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白話文:

黃帝談及,他聽聞古代的真人通曉宇宙天地的奧秘,掌握陰陽的變化法則,吸取日月的精華,獨居深處,專心修煉,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因而長壽匹天地,其壽命之長無法測知,這是因為他們領悟了天地自然的法則,從而達到長生不老。

到了中古時代,出現了稱為至人耆的修行者,他們因德性深厚且與天道契合,順應陰陽變化,調節隨四季變化的生活作息,遠離塵世,獨自在深山中修行,保持體內精氣,心志完整無欲。他們能夠遊走於天地之間,洞察世間萬象,不依賴世俗飲食,以無欲無求的修為成就非凡實力,達到真人的境界。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白話文:

我聽說,在遠古時代,有被稱作「真人」的存在,他們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他們超然獨處,精神專注內守,通過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完美的協調。因此,他們的壽命與天地一樣長,無終止之時,這是他們修煉道法和養生之果。到了中古時期,出現了稱為「致人」的人物,他們擁有豐厚的道德,全面掌握養生之術,和諧地調節陰陽四季的變化,遠離世俗生活的干擾。

他們積累精氣,集中精神,讓自己的心靈在廣袤的天地自然中遨遊,視聽守護於四面八方之外,這是他們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方式,這些人也屬於「真人」之列。再來是被稱為「聖人」的人,他們能夠自在地處於天地自然的環境中,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他們的慾望與世俗社會相融,沒有怒恨之情,行為遵循世俗的基本準則,衣著平常,行為不張揚。在外不讓身體因事勞累,在內無思慮之重,以寧靜、愉悅為目標,以自得自足為滿足,因此身體不衰老,精神不消耗,壽命可達百歲左右。最後,有被稱為「賢人」的人,他們根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順應陰陽的消長,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古代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延壽,但終有盡時。

2.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白話文:

農曆的正月、二月、三月標誌著春季的到來,從“立春”開始至“夏至”前的這段時間,稱為春季的三個月。這是大地回春,萬物從地底冒出新芽,逐漸生長的季節,也被稱為“發陳”時期。在這時,氣溫逐漸升高,地氣上揚,促使萬物茁壯生長。人們在這個季節應該遵循的養生原則包括晚睡早起,減少睡眠時間,可以在庭院中慢步,放鬆全身,進行深呼吸,保持內心無欲,以養精神。在這一時期,要培養慷慨施予的心態,不貪圖他人之物,不懷恨意,這是順應季節變化,培養身心健康的方式。如果做法相反,將會首先影響肝脏,因為春季屬木,與肝相關,這時肝氣旺盛,不當的情緒會傷害身體。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文:

從夏至後到立秋前的三個月是夏季,這段時期稱為“蕃秀”,天地氣息交融,萬物生長迅速,結果豐盛。在夏季,人們同樣應該晚睡早起,盡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憤怒或煩躁。夏日雖熱,但應以平和的心態接受汗水,不因盛夏而心生不悅,這樣才能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如果行為與此相反,則會損傷心臟,因夏季屬火,關聯於心脏。若夏季心臟受損,到了秋天可能會出現咳嗽及寒熱往來的症狀,使得秋季無法儲存足夠營養,免疫系統變弱,冬天更易患病,抵抗力下降,難以應對突然的氣候變化。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白話文:

從立秋至冬至的這段三個月,被稱為秋季,亦名“容平”。隨著天氣變得涼爽,大地開始凝聚收藏,人們應該調整作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與雞相似,保持內心的寧靜以抵抗秋天的涼爽乾燥氣候。應減少言語,降低慾望,讓自己的心靈與秋季的清涼相適應,避免無謂的奔波,以保持肺部的淸潔和諧,避免秋季的乾燥侵害肺部,這是秋季養生的關鍵。如果做法相反,可能會對肺部造成傷害,因為秋季與肺相關,屬於“金”。一旦肺氣受損,即使當時未見病症,到了冬季也可能引起嚴重的消化系統問題,如腹瀉,飲食無法正常吸收。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文:

從冬至到立春的這三個月,是冬季,也被稱作“閉藏”。在這寒冷凍結的季節裡,陽氣隱藏在地面之下,不易感受到陽光的暖意,因此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到陽光出現後再開始活動,精神狀態也應該像地下的陽氣一樣,保持低調與收藏,不宜有過多的私欲。居住環境應選擇避風向陽之處,避免過度運動導致汗出過多,損害身體,這是冬季養生的正確方法。如果行為與此相反,則可能傷及腎臟,春天一到,可能會出現肢體無力、骨骼問題或四肢冰冷,影響新陳代謝。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白話文:

當天地間的節氣運行正常,大氣清澈,神明明朗,萬物得以豐養而無災害。若節氣一旦失序,便會導致天陽不下降,地氣不上升,造成氣流不暢,連日月的光輝也隱匿不見,疾病因此無所顧忌地橫行,趁虛而入。天的陽氣受阻,地氣混濁,不合時節的雲霧降落,使得萬物無法承受這異常的氣候,無法吸收自然界的精華,導致大量枯死。當混濁的氣息無法散發,無風自風,無雨自雨,霧氣凝聚無露,使得枯木難以復生終至死亡,接連不斷的暴風雨,使得四季無法正常運行,這是違背了自然之道,導致生命未能展開便提前終結。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白話文:

惟有聖賢能明白這一原理,因而身體健康,順應自然,不會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遭受損失,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逆反自然界的春季養生之道,則體內的營養輸送與廢物排泄系統會出現障礙,肝臟累積的廢物無法排出,導致疾病。違逆夏季的養生原則,會導致汗液排泄不暢,心臟無法散熱,傷及心臟。秋季養生之道若不遵循,則無法提供足夠的潤澤給肺部,造成肺部不适。冬季若不按養生法則行事,腎精無法儲存,腎陽不升反降,導致體力與骨骼強度下降。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白話文:

四季的變化及天地陰陽的法則是宇宙萬物生長的根本。聖人依此春夏養陽,秋冬藏陰,從而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反之則導致生命早衰。這不僅是萬物生長與消亡的循環,也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道理。遵循自然法則,則疾病遠離;違反則災難臨頭。聖人懂得順應自然,而愚人則違背自然規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白話文:

遵循自然之道能帶來治理與秩序,逆行則造成混亂。因此,古代的聖人不僅治療已出現的疾病,更重視預防未發生的疾病,並在混亂未發生前就加以管理,正如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去挖井,戰爭爆發時才去鑄造武器,那為時已晚。

所以,違背自然的規律就是逆行,而順從自然規律則是正道。聖人不是只治療已經出現的疾病,他們預防未發生的疾病;不是只整頓已經陷入混亂的情況,而是預先避免混亂的發生。這就是他們的智慧。等到疾病已經發生了才去治療,等到混亂已經發生了才去整頓,就像口渴時才想到挖井,戰爭來臨時才想到鑄造武器,這豈不是太晚了嗎!

3.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白話文:

黃帝闡述,自古以來明白宇宙自然法則的人,便能洞悉生命的根源。生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天的陽氣與地的陰氣相結合,遍布在宇宙的四方及上下之中。人體內的生命之氣,正如天地間的氣息,遍布全身,穿透五臟六腑及各個關節,外通九竅,與宇宙間的氣息相連,是推動全身運動的根本動力。內部的各臟腑通過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互相作用,雖然各具特色,功能不同,但都是相互補充,整合成一個整體,與自然界的運作無異。

如果人不遵循宇宙的自然法則,生活無規律,情緒不穩,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這是影響生命壽命的關鍵。人的生氣若清澈如同宇宙間的氣,萬物自然茁壯,人也將擁有平和的心志。明白並遵循自然的節奏,能夠保護生命之氣,即使外在環境突然變化,也不會對人造成傷害。這一切都是通過適應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而實現的。因此,聖人教導人們調節心靈,遵循自然的規律而生活,從而擁有清晰的思維,身體健康且長壽。如果做法相反,就會導致身體機能紊亂,濁氣堵塞,無法排出體外,進而削弱身體的自我保護能力,這都是因為不懂得調養和保養,導致自身受到傷害。

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先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溼,首如裏。溼然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爲拘,弛長爲痿。因於氣,爲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白話文:

人體內的陽氣,可比作是大自然中的天和太陽;就如天空覆蓋萬物,太陽普照大地,這是自然界的陽氣,與人體內的陽氣性質相似。如果自然界的陽氣運行出現失調,就如同人體內的陽氣不能正常流動,將導致健康受損,外觀失去生機。陽氣守護著人體的外部,像太陽那樣,防止疾病侵入內部。當遭遇外界寒冷過重時,陽氣會加速流動以抵抗寒氣。如果生活不規律,無法妥善調養自己,陽氣則會失去平衡,寒邪便會趁虛而入。

面對過熱的外環境,體內的陽氣過度流散,導致汗液過多流失,體內水分減少,引起燥熱及口渴。若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將導致意識混亂,體溫持續升高而無寒感,只有當汗水排出後,熱氣才會散去。若外界潮濕,頭部感覺像被帽子緊箍,陽氣無法正常運作,與濕氣相結,導致體內濕熱積聚於主要筋骨,使肌肉和筋骨感到緊縮無力。陽氣如果停滯不前,人體會顯得浮腫,營養無法均衡分布至全身,代謝出現異常,最終導致陽氣耗盡,危及生命。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爲皺,鬱乃痤。

白話文:

陽氣的本性如此,當人過度勞心勞力,會使陽氣過分活躍而失去與陰氣的平衡,進而導致精力快速下降。在炎炎夏日辛苦勞作時,陽氣理應隨著汗液排出體外,若是被困在體內無法釋放,可能導致人暈倒、高燒不退,甚至失去視聽功能,陷入昏迷。這種狀況仿佛國家的解體或是堤防的潰敗,一旦發生便難以挽回。

陽氣還有一個特點,在人極度憤怒時,全身緊張,眼睛瞪大,血液會隨著陽氣上衝至頭部,極易引發昏迷甚至中風。這會使筋骨失去正常的控制力,變得鬆弛,喪失活動能力。若是這時半邊身體出汗,可能導致身體一側的功能衰退。若在流汗時遇到濕氣,皮膚就可能出現疣、疹等問題。那些平時偏愛油膩食物的人,更容易在腳部生出膿瘍。勞累後出汗,如果此時遭遇風吹,特別是陽氣虛弱的人,風邪就會侵入體內,寒風可引起皮膚水泡,如果汗液被阻塞在皮膚毛孔內不得排出,就會形成膿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白話文:

陽氣的本質,在其最精純的狀態下,能夠滋養人的元神和生命力;當它溫柔細膩時,則能滋養全身的筋骨。如果人體的毛孔開合失常,寒氣侵入體內,則可能引起佝僂病。當寒氣侵犯經脈,可能會導致腫塊或淋巴結腫脹,並造成膿腫在肌肉中滯留擴散。如果寒邪通過背部的俞穴進入體內,會使臟腑的氣血不足,引發易驚、膽怯等神經過敏症狀。邪氣若侵入血液系統,會引起血管中的炎症和膿腫。人若汗液不能正常排出,留在體內,會導致外貌消瘦且易怒。背部俞穴如果阻塞,陽氣無法通行,則可能引起間歇性的瘧疾,表現為交替的寒熱。風是許多疾病的開端。如果人能保持清澈的心神,陽氣自然和諧,人的防禦力便強大,即使遭遇惡劣氣候也不至於受害,這是因為順應了自然的時序和規律。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白話文:

若邪氣在體內停留過久,會引起病症的變化和轉移,導致內外不調和,陰陽失衡,即使是良醫也難以施救。一旦人體內的陽氣受阻,不僅會引發危機,而且當陽氣受阻需要迅速進行瀉法治療以解除災難。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正確,遇到不稱職的醫生,則會因時機的錯失而導致治療失敗。

陽氣在日間保護人體外層,清晨日出時從內部向外移動,到了中午時分達到最旺盛的狀態;當日落時,陽氣則逐漸衰退,回歸內部,毛孔閉合,保存陽氣於內部以防外泄。這是陽氣的自然運行規律,夜間不應過度活動,以免強行逼出陽氣和汗液,接觸外界的寒氣。這是養護陽氣的正確方式,若違背這一原則,陽氣會受損,人的健康和體魄將日漸衰弱,疾病纏身。

歧伯曰,陰者藏經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爲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白話文:

歧伯說:人的陰氣,具有隨時吸納和儲存營養精華的能力,能夠即時滿足人體的需求。而人的陽氣,則主要負責增強體表的防護力,防止環境變化突然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陰陽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需要保持平衡。如果陽氣過盛,而陰氣來不及提供足夠的營養,就會導致陰氣不足,陽氣過強,人可能會出現亢奮和血脈加速的狀態。反之,如果陽氣不足,不能充分吸收陰氣的精華,導致陰氣過剩,五臟將會爭奪過剩的陰精,但由於吸收過量,可能會造成九竅阻塞不通。

因此,只有聖人真正理解陰陽平衡的原則,能使筋脈柔韌,骨髓堅實而有力,氣血流動暢通無阻,身體內外協調一致,從而避免疾病的發生。耳朵聽力敏銳,眼睛視力清晰,即便是意志不堅,也能維持身體功能的正常運作。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白話文:

多數人不了解維持陰陽平衡的重要性,容易因環境的急遽變化而生病。例如過度接觸風寒,可能傷害陽氣,影響身體對營養精華的吸收,進而使肝功能受損。暴飲暴食會過度負擔消化系統,導致筋脈鬆弛,未消化的食物在體內變質,引發腹瀉或痔瘡。過量飲酒則會傷害胃部,造成胃氣逆流。過度舉重則會損傷腎氣,影響腰部健康。

保持陰陽平衡的關鍵,在於避免過度飲食、勞累,以及過分暴露於不良環境中。一切應適度,生活有序,心情保持平和,如此陽氣得以穩固體表,陰氣在內部安穩。一旦陰陽失衡,就像自然界中出現只有春季而無秋季,或只有冬季而無夏季的異常現象。若能調和陰陽,便是遵循聖人的生活法則。陽氣過盛而外泄,陰氣隨之消耗殆盡;只有讓陰氣在體內平和增長,陽氣穩固守護體外,才能防止邪氣侵入,避免百病生成,生命充滿活力。陰陽分離,將使營養無法進入體內,終致生命終止。

陽氣不足時,外界環境變化就容易引發疾病,寒熱交戰不休。因此,春季若因汗出受風而病,夏天易因汗流不止或腹瀉;夏季若受過度炎熱影響,秋天容易因肺津不足而引發咳嗽;秋季若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容易因脾濕內阻而咳嗽,肌肉營養不良而無力;冬季不應隨意發汗,不當勞累導致過度出汗,寒邪便會乘虛而入,春天則可能因津液不足而出現熱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白話文:

四季轉換之際,若人不懂得順應自然節氣,便可能對內臟造成損傷。人體的陰性之氣,源於飲食中的酸、苦、甘、辛、鹹五種基本味道的營養,同時,過度攝取這些味道也會傷害人體陰氣。舉例來說,過多食用酸味食物會使肝臟中的津液過剩,進而損害脾臟。食用過量鹹味食物會增強腎氣,從而導致骨骼粗大,易怒,肌肉短縮,皮膚變得粗糙,壓迫心臟。過分食用甜味食物則會引起胸部悶脹,皮膚變黑,腎氣受制,功能紊亂。過多攝入苦味則會讓脾臟無法正常運化營養,肌肉衰弱,胃口卻異常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白話文:

食用過量辛辣食物會使筋脈失去張力,變得鬆弛,精神狀態也會下降。因此,飲食中的五味應該相互調和,避免過度。如此,骨骼才能保持健康,筋骼柔韌,氣血流通無阻,肌肉與皮膚緊密,從而使人精神舒泰,身體健康,遵循這一原則,可以達到長壽與健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