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

1.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的生活起居、活動狀態、勇敢或怯懦,是否會影響脈象的變化?岐伯回答說:凡是人的驚恐、憤怒、疲勞、運動或休息,都會引起脈象的變化。因此,夜間行走會氣喘吁吁,是因為腎臟受影響,邪氣侵入肺部。遭遇驚嚇或恐懼時,會氣喘吁吁,是因為肝臟受影響,邪氣損害脾臟。遭遇驚嚇或恐懼時,會氣喘吁吁,是因為肺臟受影響,邪氣損害心臟。渡水或跌倒時,會氣喘吁吁,是因為腎臟和骨骼受影響,此時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能恢復正常,而怯懦的人則會氣血滯留,導致疾病。因此,診斷疾病的方法,是觀察人的勇敢或怯懦,骨肉和皮膚的狀況,就能瞭解患者的情形,作為診斷的依據。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白話文:

因此,飲食過飽,汗液就會從胃部排出。受到驚嚇而消耗精氣,汗液就會從心臟排出。提著重物或長途跋涉,汗液就會從腎臟排出。急速奔跑或心生恐懼,汗液就會從肝臟排出。搖晃身體或勞累過度,汗液就會從脾臟排出。所以,在春秋冬夏這四個季節,陰陽失衡,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過度使用人體某個臟腑所致,這是規律。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營養分佈到肝臟,過剩的營養濕潤筋骨。食物進入胃中,濁氣上升到心臟,過剩的營養流入脈絡。

脈絡中的氣血運行,經絡之氣匯聚於肺部,肺部支配全身脈絡,將營養輸送到皮膚和毛髮。皮毛脈絡匯集營養,使氣血運行於內臟。

內臟氣血充足,精神煥發,氣血停留在四臟,氣血匯聚於心臟。心臟平和,脈搏跳動規律,能預示生死。

飲水進入胃中,散發精氣,上達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上達肺部,調節水液代謝,下達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白話文:

水的精華四處分佈,五條經絡並行,與四時五臟陰陽一致,這是正常的狀態。

太陽臟氣獨盛,喘息虛弱、氣逆,這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該表裡同時瀉火,取穴在膀胱經的下俞穴。

陽明臟氣獨盛,這是陽氣過度旺盛。應該瀉陽補陰,取穴在胃經的下俞穴。

少陽臟氣獨盛,這是厥氣(寒氣逆於陽道)。小腿前側卒然膨大,取穴在膽經的下俞穴。少陽獨盛,是陽氣過剩。

太陰臟氣鬱結,應該用心體悟真相,五脈氣血虛少,胃氣失調,這是三陰證。應該治療其下俞穴,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白話文:

當中一味陽氣獨盛而發出過度的脈動,這是少陽經發生厥逆的症狀。陽氣偏盛而匯集於上部,使得四肢的脈搏強烈搏動,氣機最終積聚於腎。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疏通其相關的經絡,泄減過盛的陽氣,同時滋補不足的陰氣。而當單純的陰氣到達,所呈現的狀況屬於厥陰經的治理範疇,真元虛弱影響到心臟,厥逆之氣停留而變得薄弱,表現為出冷汗等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調整飲食和使用藥物來治療,治療的重點在於下肢的穴位(下俞)。

黃帝問:太陽臟的特徵是什麼?岐伯回答:太陽臟的脈象如同三陽齊出,浮動明顯。黃帝再問:少陽臟的特徵呢?岐伯回答:少陽臟的脈象就如同單一的陽氣表現,特點是脈搏滑順但不夠堅實。黃帝接著問:陽明臟的特徵又是如何?岐伯回答:陽明臟的脈象特點是大而浮動,而太陰臟的脈搏特點則是在於深沉而有力,彷彿隱藏的鼓聲一般。當兩股陰氣交織而至時,反映在腎的脈象上會是沉穩而不浮動的。

2. 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白話文:

黃帝問:

根據四時五行來治療人體,什麼時候順應?什麼時候違逆?它們決定生死的意義,請詳細說明。

岐伯答: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們有尊貴和卑賤之分,可以據此判斷生死,決定成敗,確定五臟的氣機。在五行生剋制化時,就是生死之期。

黃帝:

請繼續說明。

岐伯:

春季屬肝,足厥陰經和少陽經主治。它的日子是甲日和乙日。肝屬苦性,易急躁,宜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它。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白話文:

夏季以心臟為主,手少陰太陽經為其治療區域,其對應的五行屬性為丙丁之火。心臟喜苦味,緩和其過激的特性;出現急症時宜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其功能。

長夏季以脾臟為主,足太陰陽明經為其治療區域,其對應的五行屬性為戊己之土。脾臟不耐濕邪,出現急症時宜食用苦味食物來祛濕。

秋季以肺臟為主,手太陰陽明經為其治療區域,其對應的五行屬性為庚辛之金。肺臟不喜氣逆,出現急症時宜食用苦味食物來瀉散其不適。

冬季以腎臟為主,足少陰太陽經為其治療區域,其對應的五行屬性為壬癸之水。腎臟不耐乾燥,出現急症時宜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其體內,疏通腠理,引導入津液,促進氣血流通。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白話文:

肝臟的疾病,在夏季會好轉,如果夏季沒有好轉,秋季會加重,秋季再不好轉,就會持續到冬季,到了春季就會發作,並要注意避風。肝臟疾病的治療,在丙丁日(即甲午、乙未日)會好轉,如果丙丁日沒有好轉,在庚辛日(即戊申、己酉日)會加重,如果庚辛日再不好轉,就會持續到壬癸日(即壬子、癸丑日),到了甲乙日(即甲寅、乙卯日)就會發作。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白話文:

肝病患者,早晨較清醒,下午病情加重,半夜較平靜。肝臟性質喜散發,應急用辛味食物疏散肝氣,用酸味食物瀉肝火。

心臟疾病的患者,在夏季會病情加重。如果夏季不康復,到了冬天病情會更嚴重。如果冬天不死亡,將會延續到春天,並在夏天發作。應避免溫熱食物和保暖衣物。

心臟疾病的患者,中午症狀較輕,半夜病情加重,早晨症狀較平靜。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白話文:

心臟功能若要變得柔軟調和,應立即食用鹹味食物以達此效果,這裡的「補」是指通過鹹味來調節心臟機能,使之恢復正常狀態;而過多的甜味可以幫助減緩或排除(瀉)心臟問題。如果病在脾臟,最易在秋季康復,如果秋季未見好轉,病情可能會在春季加重,但春季過後即便不致危及生命,也會持續到夏季,然後在長夏時開始有所起色。

在此期間,應避免食用性質溫熱的食物、過飽飲食及處在潮濕環境中,不要穿著潮濕的衣物。對於脾臟有病的人來說,病情往往在庚辛日(金日,對應五行中的金,與肺相應,肺能助脾)有所好轉,若庚辛日未見好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甲乙日(木日,對應肝,與脾相剋)加劇,但到了甲乙日還不致致命,會持續到丙丁日(火日,對應心),最終在戊己日(土日,與脾相合)開始有起色。脾臟有問題的人,通常在下午稍晚時(日昳,大約下午三至五時)精神較佳,早晨時病情會較嚴重,而傍晚時刻(下晡,大約下午五至七時)則趨於平靜。為了使脾臟機能和緩,應該食用甜味食物來調節,並可用苦味食物來幫助排除多餘的濕氣或痰濕,甜味食物同樣能起到滋養脾臟的作用。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淬㗜熱食溫炙衣。

白話文:

肺病

  • 肺病在冬天痊癒的機率較高。
  • 如果冬天沒有痊癒,夏季的病情會更嚴重。
  • 如果夏季沒有致死,會延續到長夏,秋季發作。
  • 治療肺病時,應避免寒涼飲食和衣物。
  • 肺病在「壬癸」日痊癒的機率較高。
  • 如果「壬癸」日沒有痊癒,在「丙丁」日繼續治療。
  • 如果「丙丁」日沒有治癒,會延續到「戊己」日,秋季發作。
  • 肺病患者的病情在下午會比較好,中午最嚴重,半夜會平靜。
  • 肺氣需要收斂,因此宜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並使用辛味藥物來瀉散。

腎病

  • 腎病在春天痊癒的機率較高。
  • 如果春天沒有痊癒,長夏的病情會更嚴重。
  • 如果長夏沒有致死,會延續到秋季,冬季發作。
  • 治療腎病時,應避免接觸冷水、熱食和溫暖衣物。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白話文:

患有腎病的人,病情會在甲乙日惡化。如果甲乙日病情沒有改善,就會在戊己日加重。如果戊己日沒有死亡,病情將會在庚辛日穩定下來,在壬癸日發作。患有腎病的人,在夜半時會感到頭腦清醒,四季都會加重,而在下午時病情會平靜。腎臟需要堅固,可以用苦味的食物來增強它的堅固性,使用苦味的食物進行補益,用鹹味的食物進行瀉除。邪氣侵犯人體後,會逐漸增強,到達其生長的地方後會加重,到達其不能剋制的地方後會惡化,達到其生長的地方後會穩定下來,到達其自身的位置後就會發作。必須先確定五臟的脈象,才能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時間和生死存亡的期限。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白話文:

肝病:

  • 兩側肋骨下疼痛,延伸至小腹,常伴隨暴躁易怒。
  • 虛弱時,眼睛昏花看不清,耳朵聽不見。
  • 疑神疑鬼,彷彿有人要抓他。
  • 取血部位:厥陰經和少陽經,氣逆則會頭痛、耳聾、頬部腫脹。
  • 心病:
  • 胸口疼痛,兩側肋骨下脹滿,兩側肋骨下疼痛。
  • 前胸、後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
  • 虛弱時,胸腹脹大,兩側肋骨下疼痛,並延伸至腰部。
  • 取血部位:少陰經和太陽經,舌下出血。
  • 病情發生變化時,取血部位:刺郄中穴位。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白話文:

脾病

症狀: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腳步不穩、腳底疼痛、腹脹、腸鳴、大便不消化。 治療原則:針對太陰、陽明、少陰經絡,補充氣血。

肺病

症狀: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屁股、大腿、小腿、腳底疼痛。 虛弱時:呼吸急促、不能說話、耳朵失聰、喉嚨乾燥。 治療原則:針對太陰、足太陽經絡,補充氣血。

腎病

症狀:腹部腫脹、小腿浮腫、喘咳、身體沉重、夜間出汗、怕風。 虛弱時:胸痛、腹痛、意興闌珊。 治療原則:針對少陰、太陽經絡,補充氣血。

肝病

面色青綠,宜食用甘味食物,如白米、牛肉、棗子、葵花籽等。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白話文:

心臟的顏色發紅時,適合食用酸味食物,例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

肺臟的顏色呈白色時,適合食用苦味食物,例如小麥、羊肉、杏仁、薤白等。

脾臟的顏色為黃色時,適合食用鹹味食物,例如大豆、豬肉、栗子、藿香等。

腎臟的顏色發黑時,適合食用辛味食物,例如黃米、雞肉、桃子、蔥等。

辛味能發散,酸味能收斂,甘味能緩和,苦味能堅固,鹹味能滋潤。

毒藥能驅除病邪,五穀能滋養身體,五果能輔助養生,五畜能補充營養,五菜能充實體力。把這些食物的氣味搭配服用,可以補益精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這五種味道——辛、酸、甘、苦、咸,各自有不同的功效,有的能夠促進發散,有的能夠幫助收斂,有的可以使身體機能緩和,有的則能加速作用,有的能夠固表強身,有的則能柔軟疏通。四季變換中,針對不同的臟器和疾病,都有各自適合的五味調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