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

1.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過夫子談論的九種針法,種類繁多,難以盡數。我希望能聽到其中最主要的要點,以便傳授給子孫後代,謹記於心,深藏於身,以此為誓言,絕不輕易洩露。希望這些針法能符合天道的規律,有始有終,上與天光星辰曆法相應,下與四季五行相合,貴賤相立,冬陰夏陽,用於人體調理,不知該如何進行?請指教。」岐伯回答道:「這真是個妙不可言的問題!這正是天地間最精妙的法則。」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知道天地間的極致數理,是如何與人體血氣相應,通曉生死,請問該如何做?」

岐伯回答:「天地間的極致數理,始於一,終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依此逐次相乘,三三為九,以對應九野。因此,人體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有三個徵候,通過這些徵候可以決斷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祛除邪疾。」

黃帝問:「什麼是三個部位?」

岐伯答道:「有下部、中部、上部。每個部位各有三個徵候,這些徵候包括天、地、人三方面。必須準確地指出並引導它們,纔算正確。上部的『天』指兩額動脈;上部的『地』指兩頰動脈;上部的『人』指耳前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白話文:

中部的天,是指手太陰經;中部的地,是指手陽明經;中部的人,是指手少陰經。下部的的天,是指足厥陰經;下部的的地,是指足少陰經;下部的人,是指足太陰經。因此,下部的天區用來觀察肝氣,下部的的地區用來觀察腎氣,下部的人區用來觀察脾胃之氣。黃帝說:中部又有什麼觀察部位呢?岐伯回答:中部也有天、地、人。其中的天用來觀察肺氣,地用來觀察胸中之氣,人用來觀察心氣。黃帝又問:上部用什麼部位來觀察呢?岐伯回答:上部也有天、地、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白話文:

天以頭頂的天門穴來感應氣息,地以口齒來感應氣息,人以耳目來感應氣息。這三部分,都有自己的天部、地部和人部。三個整合起來形成天,三個整合起來形成地,三個整合起來形成人。三個再乘以三個,集合起來就是九,九再分成九個區域,這九個區域就是九個臟腑的藏所。所以神藏有五個,形藏有四個,合起來就是九個藏所。五臟如果已經敗壞,其面色一定會發黃,發黃就一定會死亡。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白話文:

黃帝問:「根據什麼來預測病情呢?」

岐伯答:「首先要觀察病人的體形是肥是瘦,以此來衡量氣血的虛實。氣血實則使其瀉出,氣血虛則予以補益。必須先處理好病人的經絡氣血,然後再進行調養,不論是什麼病,都以恢復平衡為目標。

黃帝又問:「如何判斷生死呢?」

岐伯答:「體態豐腴而脈搏細,呼吸虛弱的人處於危險之中。體態消瘦而脈搏粗大,胸中氣血旺盛的人會死亡。體形和氣血相符的人能夠存活。氣血調和不勻的人會生病。身體的三個部位(上焦、中焦、下焦)和九種脈象都出現異常的人會死亡。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白話文:

如果上、下、左、右脈搏相對應,像搗米一樣,病情危重。上、下、左、右脈搏失調難以計數,病人會死亡。中央脈搏雖獨自調和,但與其他臟腑失調,病人也會死亡。中央脈搏相減,病人也會死亡。眼睛內陷,病人會死亡。

黃帝問:如何知道疾病所在?

岐伯回答:觀察九候中,只有某一候單獨較小、較大、較快、較慢、較熱、較冷或較虛弱,表示該臟腑有病。

用左手按住上肢,距踝關節五寸處,然後用右手在踝關節處彈擊,如果反應超過五寸以上,且有蠕動感,表示沒有疾病;如果反應快,按住手部有腫脹感,表示有病;如果反應慢,按住手部有沉重感,表示有病;如果反應上達不到五寸,彈擊沒有反應,病人會死亡。因此,肌肉脫落後,身體不隨之消瘦的病人會死亡。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白話文:

脈搏時疏時數,表示死亡。脈搏代而鉤曲,代表疾病在絡脈。九候相應,上下脈象一致,不能相差太多。一候之後,病情發作;二候之後,病情加重;三候之後,病情危重。所謂「後」,是指脈象不齊全。觀察腑臟,可以預測生死。必須先了解經絡,才能認識病脈。真正的臟脈出現,預示死亡。足太陽氣絕,足部不能屈伸,死時必會睜著眼睛。

黃帝問:冬天屬陰,夏天屬陽,怎麼會這樣?岐伯答:九候脈象中,凡是沉細懸絕的都屬於陰脈,主冬,所以半夜死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白話文:

  • **陽證:**發熱、喘促、脈搏快,主於夏季,通常在中午死亡。
  • **寒熱病:**在清晨死亡。
  • **熱中病和熱病:**在中午死亡。
  • **風證:**在傍晚死亡。
  • **水證:**在半夜死亡。
  • **脈象時而疏鬆、時而急促、時而遲緩、時而快速:**在四季的交替時期死亡。
  • 形體消瘦,九候雖然恢復正常,但仍然會死亡。
  • **七診雖然都表現出來,九候都符合,但不會死亡。**所說的不會死亡,是指風氣之病和經月之病,它們雖然類似七診之病,但實際並非如此,所以不會死亡。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七種診斷症狀中的病症,其脈象也敗壞的人會死亡,一定會出現嘔吐現象。必須仔細詢問其發病原因,以及現在的具體症狀,然後分別切脈檢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從上下順逆兩個方向檢查。脈搏跳動快的部位不會有病,脈搏跳動慢的部位有病,脈搏不通暢的人會死亡,皮膚晦暗的人會死亡。黃帝說:那麼可以治好的病症怎麼辦?岐伯說:經絡有病,治療其經絡;經絡與孫絡間有病,治療其孫絡;有疼痛,治療其經絡。奇邪導致的病症,用繆刺的方法治療。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白話文:

保留瘦削、不要移動 對纖細的人用針刺,不要刺得太深。

上實下虛 如果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寒,就要切入並沿著經絡刺入。

尋找並刺穿阻塞的脈絡 用針刺出阻塞脈絡中的血液,以確保脈絡暢通。

瞳孔異常 瞳孔往上看是太陽經氣血不足;戴眼罩遮蓋瞳孔是太陽經氣血已完全斷絕。這些都是決定生死的重要徵象,不可不仔細觀察。

針灸取穴 手指和手外踝上方五寸處留針。

玉機真臟論:溉(古代切)窳(音愈)䐃(渠殞切)瞀(莫候切)

三部九候論:歃(所甲切,飲血也)坰(古營切)蠕(而勻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