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離合篇》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白話文:

《陰陽離合篇》中說:東方屬青色,與肝臟通連,五官通於眼睛,精華藏於肝臟。南方屬赤色,與心臟通連,五官通於耳朵,精華藏於心臟。中央屬黃色,與脾臟通連,五官通於嘴巴,精華藏於脾臟。西方屬白色,與肺臟通連,五官通於鼻子,精華藏於肺臟。北方屬黑色,與腎臟通連,五官通於肛門和尿道,精華藏於腎臟。天在上地在下,孕育出世間萬物。在沒有破土而出的時候,被稱為陰處,叫做陰中的陰。(因為處於陰的中心,所以叫做陰處。形體尚未動出,也是為陰。以陰居於陰,所以叫做陰中的陰。)當它破土而出時,被稱為陰中的陽。

(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失其常道,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

白話文:

外現象動的,那麼就是陽,憑着陽氣居住在陰裏,所以說陰中之陽。陽性給予正義,陰性做為主持者。(陽性施展正義,萬物才開始生長,陰性為主持者,羣體的形狀進而立定。)所以生命因春天而誕生,因夏天而成長,因秋天而收穫,因冬天而儲藏,失去正常情況,則天地四面八方閉塞。(失去自然的常道,那麼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沒有運行的地方了。)

2. 陰陽別論篇

《陰陽別論》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深知謂備識其變易。)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凡陽經有五,正以一腑之中,包藏五腑之脈,故五五有二十五陽,由此推之,則一臟之中,包藏五臟之脈,亦五五有二十五陰。)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則必死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中說:脈有陰陽,瞭解陽脈的人就能瞭解陰脈,瞭解陰脈的人就能瞭解陽脈。(深入瞭解是為了完全掌握脈象的變化。)總共有五種陽脈,五乘五等於二十五條陽脈。(總共有五條陽經,正因為臟腑之中包含著五臟六腑的脈絡,所以五乘五等於二十五條陽脈,由此推斷,臟腑之中包含著五臟六腑的脈絡,五乘五等於二十五條陰脈。)所謂陰脈,是指真正的臟脈,如果臟脈顯現出來,就表示身體已經敗壞了,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

(所謂陰者,五臟之真脈也,真臟來現,其臟已敗,敗者必至於死也,故曰:真臟脈見者死。)所謂陽者,胃院之陽也。(胃脘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口應否也。人迎在結喉兩旁,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若吉者,為有胃氣也,若至於凶,則無胃氣者也。

白話文:

所謂的陰脈,是五臟的真脈,真脈出現,說明臟腑已經敗壞,敗壞就會導致死亡,所以說:真脈出現的人會死亡。所謂的陽脈,是指胃脘的陽氣。(胃脘的陽氣,是指人迎的氣,觀察其氣脈的動靜大小,以及與脈口是否相應。人迎位於喉結兩旁,脈搏動應手,脈動通常左側較小,右側較大,左側主要用來觀察臟腑,右側主要用來觀察腑,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雖然有五五二十五陽之分,但實際上都離不開胃脈的表現。如果吉利,則說明有胃氣,如果兇險,則說明沒有胃氣。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云所謂一也。

白話文:

區別陽症,可以知道病症的所在;區別陰症,可以知道生死的期限。(陽氣衛護在外而固護身體,然而外邪所侵襲時,區別出陽症,就可以知道病症的所在。陰氣儲藏神靈而內守,如果考察真氣成敗的關鍵,區別出陰症,就可以知道得病的人是否會死去。)三陽經在頭部,三陰經在手部,這叫做一體。(頭部,是指人迎穴。手部,是指氣口穴。兩者互相呼應,俱往俱來,像拉著繩子一樣的大小齊等,稱之為健康的人,所以說這叫做一體。)

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臟腑之氣。)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言脈體分陰陽,脈有去來,即去至而陰陽分;脈有動靜,即動靜而陰陽分;脈有遲數,即遲數而陰陽分。)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故曰生陽死陰也。

白話文:

氣口在手腕後一寸處,人迎穴在喉結兩旁一寸五分的地方,都可以用來觀察臟腑之氣。陰陽是指:流出去的就叫陰,流進來的就叫陽;安靜的就叫陰,活動的就叫陽;緩慢的就叫陰,快速的叫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脈可以分為陰陽,脈有流出去和流進來,有流出流入就有陰陽;脈有安靜和活動,活動和安靜也可以分陰陽;脈有慢的和快的,慢的和快的也可以分陰陽。)生陽死陰是指:肝的脈就是生陽,(得到陽氣就會生長,失去陽氣就會死亡,所以說叫做生陽死陰。)

自肝傳心,以木生火,得之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心之肺謂之死陰,(心傳肺者,為火剋金,故謂死陰,不過三日死。)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腎水,雖曰子母相傳,而金水俱病,則重陰而陽絕矣。)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是謂闢陰,闢陰者放僻也。

肝臟將氣血傳輸給心臟,這就像木生火一樣,能夠生髮陽氣,因此能夠在四天內治癒疾病。心臟傳遞給肺臟的,叫做「死陰」(因為心火剋肺金,所以叫做「死陰」),不過三天就會死去。肺臟傳遞給腎臟的,叫做「重陰」(肺金生腎水,雖然是母子相傳,但是金水同時生病,那麼就是重陰而陽氣斷絕了)。腎臟傳遞給脾臟的,叫做「闢陰」,這是不治之症。(土原本可以制水,但是水反過來侵犯脾臟,這叫做「闢陰」,「闢陰」就是放肆胡來的意思。)

3. 靈蘭秘典論篇

《靈蘭秘典論》曰: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非君,故官為相傅。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勇而能斷,故曰將軍。

白話文:

《靈蘭祕典論》中提到:十二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誰尊貴誰卑賤?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產生。(心臟控制著一切,所以它是君主之官。心臟清靜安寧,所以說神明由此產生。)肺臟是輔佐君主的官員,治節由此產生。(肺臟的地位沒有君主高,所以它的官位是輔佐君主。肺臟主導著營衛之氣的運行,所以治節由此產生。)肝臟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產生。(肝臟勇猛果斷,所以稱為將軍。肝臟具有謀略,所以謀慮由此產生。)

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剛正果決,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此而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白話文:

潛藏的發病原因尚未出現,所以對策和謀慮也就應運而生。膽,是人體中正的官吏,決斷就從這裡產生。(剛正果決,所以官職是中正。直爽而不疑惑,所以決斷從這裡產生。)膻中,是臣子使喚的官吏,喜樂就從這裡產生。(膻中,在胸中的兩乳之間,是氣的海。心主宰君王,頒佈教令,膻中主導氣,以氣佈施於陰陽,如果氣和志趣相適應,喜樂就由此產生,因為膻中調和陰陽,所以官職是臣子使喚的官吏。)脾胃,是倉庫的官吏,五味就從這裡產生。

(包容五穀,是為倉廩之官。營養四旁,故云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白話文:

包容五穀,是倉庫,提供了我們營養的來源。因此說「五味出焉」。大腸是傳遞道渣的官吏,也是改變物體形狀的官吏。傳遞道渣,是指傳遞不潔的道渣;改變物體形狀,是指改變食物的形狀,因此說「變化出焉」。小腸是裝載事物體積的官吏,也是使食物腐敗的官吏。它承受了胃部的指令,裝載了糟粕,糟粕在小腸已發生腐敗,傳入大腸,因此說「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正曰作強。)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當孤腑,故謂都官。

白話文:

腎臟是強壯的身體器官,它能產生技巧和靈巧。

三焦是引導陰陽,開通閉塞的器官,它能產生水道。

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當氣化時,津液就能排出。

居下而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故曰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白話文:

往下寄藏津液,如果得到氣海(丹田)之氣(真氣)的運化,小便、大便就會通暢排出,所以說有真氣的運化才能排出大小便。)人體的這十二個官,不能互相脫節。(如果脫節,就會有災難降臨,所以不能互相脫節。)所以主神(心神、神志)清明,那麼下面的(臟腑)就安靜,以此來養生,就能長壽;主神不明,那麼十二個官(臟)就會有危險,使經絡閉塞而不通,形體就會受到很大損傷,以此來養生,就會有禍殃。

4. 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六六之節,謂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周於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白話文:

《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道以六六之節,來形成一年,人以九九制會,計算人也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地之久遠。(六六之節,是指六個甲日為一週,六週為一年之節限。九九制會,是指九遍於九野之數,以制約人形之會通。意指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那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數矣。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矣。何者?以其積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阯於陰陽,人神之運為,始終於九氣,然九之為用,豈不大哉!《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也。

白話文:

六十六天的週期,是天體運行的規律。九九八十一天的週期,是天體運行的規律。所謂氣數,是指自然界生成萬物的能量。週天的角度,總共三百六十五度加四分之一度,用十二個節氣來平均分配,則氣數有三百六十天就結束了,加上小月的時間,天數又不足這個數了。因此,六十四氣就會經常置閏。為什麼呢?因為它積累的差數分所造成的。天地萬物的生成,本源於陰陽,人類精神活動的運行,開始和結束於九氣,然而九的用處,豈不大嗎?《律書》說:黃鐘的律調,管長九寸,冬至那天,氣應當像灰一樣飛揚,由此可知,萬物的生成,都因於九氣。古代的九寸,就是今天的七寸三分,大小不同,是因為它的先秦黍的制度不同而造成的。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謂準度。紀,謂綱紀。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紀化生之為用者,所以彰氣至而斯應也。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異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

白話文:

天體的運行,用來規定日月運行週期的。氣數,用來紀載生物變化規律的。所謂「制訂」是指準確的度量,所謂「紀」是指綱紀。根據太陽、月亮運行週期來制定標準,用來確定日月運行的遲速;根據生物化生的規律來記載,用來彰顯氣候到了而應運而生的現象。

氣候的應運而生沒有差錯,萬物誕生的規律就不會改變,在測量中知道遲速,所以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才會有大小月不同。所以白天時間長短不同,月亮運行會使天氣寒暑變化,生物收藏和生長,沒有失去適當的時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晝夜行天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

白話文:

天上是陽,地面是陰;太陽是陽,月亮是陰;它們的運行各有規律,循環不息,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多,因此,一共有三百六十五天的大月和小月就組成一年,多餘的積累起來就成了閏年。(太陽運行緩慢,所以晝夜運行天空中的一度,三百六十五天一周天,但還有一度多些。月亮運行迅速,所以晝夜運行天空中十三度多,二十九天一周天。

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義》及漢《律曆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今太史說云:並循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

白話文:

奇數的說法是:星宿在黃道十二宮中行進,每一度為三十六分度,十三度外再行十九分度之七,所以說星宿運行十三度,並有餘數。

《禮記》和漢代的《律曆志》中記載:二十八宿和其它星辰,都從東方沿著天體向西方運行,太陽、月亮和五顆行星,都從西方沿著天體向東方運行,現在太史官的說法是:全部沿著天體向東方運行,從東方向西方轉動。

諸歷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余,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余,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余,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今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日前疾,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有十五日後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固無常准矣。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

白話文:

各個歷書家說:農曆每月初一至初四,月亮運行速度最快,日夜運行十四度多;初五至初八,運行速度次快,日夜運行十三度多;初九至十九,運行速度較慢,日夜運行十二度多;二十至二十三,運行速度又稍快,日夜運行十三度多;二十四至月底,運行速度又很快,日夜運行十四度多。而現在的歷書家說:月亮的運行速度並非如此,農曆每月十五日前快,十五日後慢的,有十五日前慢,十五日後快的,大概一個月分為四個部分,並且都有快慢,快慢的程度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儘管如此,終究是二十七天,月亮運行一周天,共運行三百六十一度。

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二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復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此大盡之月也。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半者,亦大盡法也。其計率至十三分之五之六而及日,小盡之月也。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以奇不成者,故舉六以言之。

白話文:

一個月有二十九天,月亮會移動287度,比太陽少7度,因此未能趕上,到了三十日,太陽又開始移動,計算下來,大約到13又8/13分之時,月亮才能趕上太陽,這就是大盡之月。一般來說,計算13又8/13分之半的時候,也是大盡法。如果計算到13又8/13分的5/6之時能趕上太陽,那就是小盡之月。所以說大小月加上三百六十五天,才能組成一年。精確地說,三百六十五天四分日之一等於一年,按照法則,奇數不能構成,所以舉六來說明。

若通以六小為法,則一歲止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余矣。取月所少之辰,加歲外余之日,故從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尚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以成歲,則其義也。積余盈閏者,盡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故也。)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白話文:

如果用六小做為計算閏月的標準,那麼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比實際少十一天多。把一個月所缺少的時辰,加上一年多餘的日子,因此從閏月過後三十二天就盈滿一個閏月。

《尚書》說: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以閏月來確定四時並構成一個完整的年。這就是計算閏月的方法。集累而盈滿的閏月,都是因為月份的大小不一致,不是盡如天數的緣故。制定端正的曆法於開始,訂正曆法於中間,推測盈餘於結束,由此天數就完備了。

(立端於始,言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以冬至之日為歲首也。表正於中,舉中氣以正月。推余於終,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之閏月,故能令天度畢焉。)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白話文:

從一開始就確立標準,說明先王改正曆法。月遍歷所有的節氣,以冬至日作歲首。依照中氣作為正月份的標準。月份多出一天,就將它歸於年末,累積而成閏月,因此,才能令天體運行完全。天以六個六為一個節氣,地以九個九為一個會合期。天有十日,每一個週期長六日,十二個週期完成一個甲子,再過六個甲子回到終點,總共三百六十日,這就是曆法的法則。(十日,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日。)

十者,天地之至數也。《易·繫辭》曰:天九地十,則其義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周而復始,則終一歲之日,是三百六十五日之歲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元氣,即天真也。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氣,通繫於天,稟於陰陽,而為根本也。

白話文:

十這個數字是天地間最大的數目。《易經·繫辭傳》上說:「天是九,地是十,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六十天為一個甲子,六個甲子為一個輪迴,所以一年的日期就是三百六十五天。而自古以來那些與天地相通的人,他們的生命來源於陰陽,因此他們的身體部位和竅穴都與天地之氣相通。這種元氣就是天生的真氣。人的身體依賴於大地生長,生命則賦予於天,所以奉獻生命之氣,與天地相通,稟受於陰陽,這纔是生命之根本。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地列九州,人施九竅,精神往復,氣與參同。)故其生五,其氣三,(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用,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氣三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

白話文:

因此說人生於大地,生死則由天決定,天與地的精氣合而為一,稱之為人。大地劃分為九州,人體具有九竅,精神往返流動,與天地精氣相融。所以人生五種臟腑,有天地三種精氣,(人體的形體存在,借用五行來運作,追究其根本,從三種精氣生成,所以說人有五種臟腑,天地有三種精氣。)三氣合而生成天,三氣合而生成地,三氣合而生成人,(不只人是由三種精氣而生,天地之道也是如此。

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九野者,應九臟而為邑也。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坰,坰外為野,此之謂九野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

白話文:

因此在《易經》中,乾卦和坤卦都有三個爻。三個爻重疊在一起,總和為九,九個部分分為九個區域,九個區域對應九臟器官。(九野是指與九臟相應的區域。區域外圍是郊區,郊區外圍是甸,甸外圍是牧場,牧場外圍是森林,森林外圍是荒地,這就是九野。)因此,有四個形體臟腑,五個精神臟腑,總共有九臟腑互相呼應。(四個形體臟腑是:頭部和角、耳朵和眼睛、嘴巴和牙齒、胸腔。)

形合於外,故以名焉。神臟五者:肝、心、脾、肺、腎也。神藏於內,故以名焉。所謂神臟者,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食人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

白話文:

外在的形體與內在的臟腑相互協調,所以以「形神相合」來命名。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因為它們藏於體內,所以以「神藏」來命名。所謂的神藏,是指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

人體受到天地的滋養,天以五氣影響人體,地以五味滋養人體。天食人以五氣,是指臊氣影響到肝臟,焦氣影響到心臟,香氣影響到脾臟,腥氣影響到肺臟,腐氣影響到腎臟。地食人以五味,是指酸味滋養肝臟,苦味滋養心臟,甘味滋養脾臟,辛味滋養肺臟,鹹味滋養腎臟。

清陽化氣而上為天,濁陰成味而下為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

白話文:

清陽之氣向上成為天,濁陰之氣向下成為地,所以天以氣息滋養人體,地以味道滋養人體。五種氣息通過鼻子進入人體,貯藏在心肺之間,用以上使五彩更為鮮明,聲音更為響亮。五味通過嘴巴進入人體,貯藏在腸胃之間,味道被貯存在腸胃之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五臟之氣和暢,津液相輔相成,人的精神自然而然地產生。心使面色紅潤,肺主導聲音,因此氣貯藏在心肺之間,用以上使五彩更為鮮明,聲音更為響亮。

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合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臟象何如?(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萬物系之以興亡。

白話文:

水母為氣體的本體,所以口味存庫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合成,津液才開始產生,津液與氣互相配合形成,神氣才能產生並且流通變化。)心臟象徵什麼?(象徵是指所見於外,可以觀察到的。)心臟是生機的來源,也是精神變化的根源。它的華彩表現在臉上,它的飽滿體現在血脈中,它是陽氣中的太陽,與夏天的氣候相通。(心臟是君主之官,精神思維由此產生。萬物仰賴它而興衰。

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火氣炎上,故華在面,心養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心主於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白話文:

所以說,心臟是生命的根本,神魂的變化。心臟之火氣往上燃燒,所以華光在臉上。心臟滋養血液,主管脈搏,所以充實在血脈之中。心臟主宰夏季,與太陽之氣相合。太陽居於夏季的炎熱中,所以稱之為陽中之太陽,與夏季之氣相通。

肺臟是氣的根本,魂魄的居所。肺臟之華光在毛髮上,其充實在皮膚上,是陽中之太陰,與秋季之氣相通。

(肺藏氣,其神魄,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肺臟為太陰之氣,上主於秋,晝日為陽氣所行,位非陰處,以太陰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白話文:

肺臟儲藏著氣,它的神識為魄,負責滋養皮毛,所以說肺臟是氣的根源,魄的居所,精華表現在毛髮上,充盛在皮膚上。肺臟屬於太陰之氣,在秋季主令,白天是陽氣運行,它的位置不屬於陰處,但因為太陰之氣居於陽分,所以叫做陽中之太陰,與秋季之氣相通。腎臟,主導閉藏的根本,是精氣的居所。它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充盛在骨骼中,是陰中之少陰,與冬季之氣相通。

(地戶封閉,蟄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以盛陰居冬陰之分,故曰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白話文:

地戶封閉,蟄蟲深藏,腎臟具有水屬性,調節五臟六腑精華的儲存,所以腎臟是儲藏精華的根本,精華的住所。大腦是髓海,腎臟掌管骨髓。頭髮是大腦所滋養,所以頭髮的精華華美,骨頭充實堅固。冬季陰氣極盛,所以稱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季的氣候。肝臟是疲極的根本,是魂魄的住所。它的精華體現在指甲,充養在筋,以產生血氣,是陽中之少陽,通於春季的氣候。

(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以少陽居於陽位,而王於春,故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皆可受盛而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活動,都是筋力作用的結果。肝主筋,主宰魂魄,所以說肝是疲倦極點的根本、魂魄的居住之處。指甲是筋的延伸,肝養筋,所以華色在指甲上,活力在筋上。東方是萬物生發開始的地方,所以東方能生血氣。少陽位於陽位,春屬陽,所以少陽是陽中的少陽,能與春天之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貯藏食物的根本,是營衛之氣的居所,叫它「器」,能消化糟粕,轉化食物滋味,排出廢物。

營起於中焦,中焦為脾胃之位,故云營之居也。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脾胃糟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口為脾官,脾主肌肉,故曰華在唇四白,充在肌也。四白,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脾藏土氣,上合至陰,故曰至陰之類也,通於土氣。

白話文:

營血生於中焦。中焦是脾胃所在的位置,所以說它是營血的居所。水穀滋味進入脾胃,脾胃將其糟粕轉化為精微的營養物質,然後再通過三焦和膀胱排出體外,所以說營血是轉化水穀滋味的物質,並出入於體內。營血的華表在嘴脣的四個白色角處,營血的充盛體現在肌肉上,這是至陰的類別,與土氣相通。(嘴巴是脾的官竅,脾主肌肉,所以說營血的華表在嘴脣的四個白色角處,充盛體現在肌肉上。四個白色角是指嘴脣四週白色的肉。脾藏土氣,與上焦的至陰之氣相通,所以說營血是至陰的類別,與土氣相通。)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膽者,中正剛斷無偏,此明十一臟象,總取決於膽也。夫臟在內而形之於外者可閱,斯之謂臟象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白話文:

總共有十一臟,都取決於膽。(從心臟開始,一直到膽,一共十一個。膽這個臟器,中正剛斷,無偏無倚,這說明十一臟的象徵,總的來說取決於膽。臟在體內,而它的形狀表現在體外,這就是所謂的「臟象」。天賦予我的,是德。地賦予我的,是氣。德和氣交融,於是產生了生命。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陽脈法也。

白話文:

所以生下來的叫做精,兩精結合叫做神,隨神出沒的就是魂,一起跟精出入的叫做魄,能任物而行的叫做心,心中所記憶的叫做意,意所保存在的是志向,因志而變化產生的是思,因思而深遠的嚮往叫做慮,因慮而處理事物的就是智慧。)所以人迎脈強盛的,病在少陽,兩者強盛的,病在太陽,三者以上的強盛,是感格於陽。

少陽,膽脈也。太陽,膀胱脈也。陽明,胃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手少陽,三焦脈;手太陽,小腸脈;手陽明,大腸脈;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拒而食不得入也。

白話文:

少陽屬於膽經,太陽屬於膀胱經,陽明屬於胃經。《靈樞經》說:第一盛而煩躁在手少陽經,第二盛而煩躁在手太陽經,第三盛而煩躁在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是三焦經的脈絡,手太陽經是小腸經的脈絡,手陽明經是大腸經的脈絡。第一盛(脈脹大)是指人迎的脈搏比寸口的脈搏大一倍,其他盛脈的診斷方法也相同。脈搏大於四倍以上,是陽氣最盛的極點,因此拒絕飲食,而無法入口。

《正理論》曰:格則吐也。)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陰脈法也。厥陰,肝脈也。少陰,腎脈也。太陰,脾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陰,心脈也。

白話文:

《正理論》說:飲食阻隔就會嘔吐。寸口脈搏一次盛滿是厥陰病,兩次盛滿是少陰病,三次盛滿是太陰病,四次盛滿以上是關陰病。(這是陰脈的診脈方法。厥陰,肝脈。少陰,腎脈。太陰,脾脈。《靈樞經》說:一次盛滿而煩躁在手厥陰,兩次盛滿而煩躁在手少陰,三次盛滿而煩躁在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陰,心脈。

手太陰,肺脈也。盛法同陽。四倍已上,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論》曰:閉則不得溺溲小便也。)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羸當作盈。)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盛,謂俱大於平常四倍之脈也。物不可以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是肺的經脈。其病證盛法與手陽明大腸經相同。脈象呈現四倍於常脈以上,是陰氣盛極的表現,因此關閉小便不通。根據《正理論》的說法,閉就是禁止小便不通暢的意思。人迎穴和寸口穴的脈搏都呈現四倍於常脈以上的盛大狀況,便是關格的脈象。關格的脈搏呈現出羸弱的狀態,意思是脈氣不能充分吸收天地精氣,這時就會死亡。(俱盛,是指人迎穴和寸口穴的脈搏都比平常大四倍。事物不可能長久地盛大,盛極必衰,因此關格的脈象不能充分吸收天地精氣,這時就會死亡。)

《靈樞經》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