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論刀針砭石法

《素問》曰: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靈樞》曰: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

李東垣曰: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石、鑱針,其實一也。今時用鐮者,從《聖濟總錄》丹毒論曰:法用鐮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合扁鵲云:病在血脈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砭石。

白話文:

李東垣說:古代製作砭石的大小是根據疾病需要來定的。而《內經》中所說的針石、砭石、鑱針,其實都是一樣的。當今使用鐮刀的人,出自《聖濟總錄》的丹毒論。裡面寫到:使用鐮刀割出血的方法,顯然是不可延緩的。和扁鵲的說法相符,他說:疾病在血脈中,需要用砭石治療。這是引用《素問》中血實宜決之的說法。另外《氣血形志論》中說:形態喜歡,志意快樂,疾病產生於內部,應以砭石治療。

蓋砭石者,亦東方來,為其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不定,宜急鐮之,先以生油塗赤上,以鐮鐮之,要在決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刺皮無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

白話文:

砭石法是從東方傳來的,因為東方的人多發瘡瘍,適合用砭石治療。砭石法有其適應證,不只限於丹瘤。凡是見到腫起發紅,遊走不定,都適合用砭石治療,治療前先用生油塗抹發紅處,然後用砭石刮拭,以疏散毒氣。然而,這種方法不能輕易使用,忌諱刮拭過深。《內經》上說,針刺皮膚不要傷及肌肉,這是因為九種針各有適宜的用途。

砭鐮之法,雖治瘡疽、不可輕用也。(砭鐮論)

周文採曰:如針砭傷其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宜服內托黃耆圓:生黃耆去蘆焙銼八兩,當歸洗焙三兩,木香沉香肉桂去粗皮,不見火,乳香別研,各一兩。諸香忌見火,共為細末,用綠豆粉四兩,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桐子大。不拘時溫湯送下,四五十丸。(《集驗》)

白話文:

周文採說:如果針灸刺傷了經絡,出現白膿、紅汁不斷流出的情況,應該服用內託黃耆圓:生黃耆去蘆後烘乾並磨成碎末,共八兩;當歸洗淨後烘乾,共三兩;木香、沉香、肉桂去除粗皮,不要經過火,乳香另外研磨,各一兩。所有的香藥都不要經過火,一起磨成細末,加入綠豆粉四兩,用生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不拘時間,用溫熱的水送服,每次四五十丸。(《集驗》)

又曰:古人用砭石、鑱針、刀鐮,乃決瘡毒之器械也。所謂瘡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緩,恐毒勢變走。《內經》云:病在血脈;決之於針石也。岐伯五治論云:砭針,乃磁石鋒芒利快,決毒甚便,乃東方之民,善於此,用於瘡癤、丹瘤,塗生油於赤腫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過之耳。

白話文:

古人使用砭石、銀針、刀子鐮刀等,都是用來治療瘡毒的器具。所謂瘡毒應該出血,可以快速去除毒素,不能拖延,否則毒素可能會擴散蔓延。《內經》說:疾病在血脈中,應該用針石來治療。岐伯在《五治論》中說:砭針是由磁石製成,鋒利尖銳,非常適合治療毒瘡。東方人擅長使用砭針,用於治療瘡癤、丹瘤等疾病。在患處塗上生油,然後用砭針刺破皮膚出血。治療必須適當,不能過度。

薛立齋曰: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刺肉出血,則氣無所依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白話文:

薛立齋說:脾胃虛弱,或是誤用克伐之藥,發生不知疼痛,或是肌肉將要壞死的病證,應當趕快溫補脾胃,或許病患就能活下去。然後在用純補的藥方給予調理,纔有收斂生機的效果。又如果胡亂使用刀針,刺破肌肉,就會使得氣失去了依附之處,氣血的損耗會更加嚴重,元氣也會更加受損,這樣又怎麼能達到生肌收斂的療效呢?

陳實功曰:凡瘡十日以後,自當腐潰為膿,如期不作膿腐,仍然堅硬者,此屬陰陽相半之證,瘡根必多深固,若不將針當頭點入寸許,開竅發泄,使毒氣無門而出,必致內攻也。倘內有膿又便易出,此為開戶逐賊之意。如十日外瘡雖不腐潰,形尚紅活,焮熱腫痛,此雖膿遲,後必有出,此又不必針之。

白話文:

陳實功說:凡是瘡十天以後,自當腐爛潰膿,如果到期不化膿腐爛,仍然堅硬的,這是陰陽參半的證據,瘡根一定很深很牢固。如果不把針當頭刺入一寸左右,打開孔竅發泄,使毒氣沒有門路出來,必定會內攻。如果裡面有膿,就很容易出來,這是打開門戶驅逐賊寇的意思。如果十天以後瘡雖然不腐爛潰膿,形狀依然紅活,灼熱腫痛,雖然膿遲遲不出,但以後一定會出,那就不用針刺了。

蓋由元氣不能充足,或失用補托藥,又誤用寒涼,或蓋覆未暖,多致膿遲。有此證者,宜用補中健脾,大托補藥,以得膿為效。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但元氣被毒相拒日久,必致耗散,誠難歸結也。(《正宗》)

白話文:

膿腫延遲癒合的原因是元氣不能充足,或者使用了錯誤的補託藥物,又或者誤用了寒涼藥物,或者蓋覆不暖,導致膿液遲遲不能排出。如果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補中健脾、大託補藥,以排出膿液為目的。膿腫的化膿期一般為十五至二十一天,超過這個時間即使有稀膿,但元氣被毒邪相拒日久,必然會耗散,很難痊癒。

又曰:如瘡半月後,仍不腐潰,不作膿者,毒必內陷,急用鈹針品字樣,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隨瘡之深淺,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之不痛,再深入不妨,隨將藥筒預先煮熱,對孔竅合之。良久,候溫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紅而微紫,膿要黃而帶鮮,此為血氣營運活瘡;如拔出瘀血紫黑,色敗氣穢,稀水無膿者,此為氣血內敗死瘡。

白話文:

作者又說:如果瘡腫半個月後,仍然沒有腐爛潰破,沒有形成膿液的,毒素必定內陷,這時要趕快用鈹針按品字形,在瘡腫的頂部,寸許的地方,點開三個小孔,依據瘡腫的深淺,一寸、二寸都可以,刺入時不痛,再深入一點也沒有關係,隨身攜帶的藥筒預先煮熱,對準小孔套上。相當久之後,感覺溫和了,才把它取下來。比如拔出來的東西,血要紅而微紫,膿要黃而帶鮮,這就表明血氣運行使瘡腫生機勃勃;假如拔出來的是瘀血紫黑,顏色晦暗氣味污穢,稀水樣的沒有膿,這就是氣血內敗的死瘡。

程山齡曰: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深淺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隨手起者,膿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宜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

白話文:

程山齡說:所有患有腫脹疼痛緊急,膿液已經成熟,沒時間等待灼燒艾火照射的人,就應該用刀法切開它。但是,刀法必須用在確定膿液成熟的時候,而且必須要掌握好深淺的程度。用左手順著腫脹處按壓,先看膿液是否成形。如果按壓感覺柔軟且不痛,手一鬆開就回彈起來,表示膿液已經成形了;如果按壓感覺堅硬且疼痛,或者按下去會凹陷下去且無法回彈,表示膿液還沒成形。已經成膿的應該刺開,還沒成膿的則應暫時等待。

若脾虛氣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必淺。若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毒不出而內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內,皮色不變,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氣越爛越深也。其下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

白話文:

如果脾虛氣弱的人,應該先補養身體,再進行治療。另外,還要看膿瘡的深淺,用手指按下軟肉,如果深,膿瘡就深;如果淺,膿瘡就淺。如果膿瘡淺,刀切深了,恐怕會傷到好的肉;膿瘡深,刀切淺了,恐怕毒氣排不出來,在體內潰爛,最要斟酌。還有一種伏骨疽,膿液腐爛在骨頭裡面,皮膚顏色不變,應該用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者用灸法打開大口子放出來。切不可姑息因循,讓毒氣越爛越深。手術時要用鋒利的刀刃,不要讓病人看見,以免嚇到他。

砭法施於頭面及耳之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磁鋒,用竹箸夾定緊扎,放出鋒約半分許,對患處,另以箸敲之,偏刺腫處,俾紫血多出者為善。刺畢以精肉貼片時,再用雞蛋清調乳香末潤之。蓋此地不宜成膿,因頭內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恆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白話文:

砭法用於頭面和耳朵的前後,因為腫大沒有頭,因此趕緊使用這種方法,來排除毒素。取上好的細磁鋒,用竹箸夾緊紮牢,露出鋒利的部分約一分,對準患處,另用箸敲打,偏刺腫處,使紫血大量流出,效果較好。刺完後,立即貼上一片精肉,再用雞蛋清調乳香末潤濕患處。因為這個部位不宜化膿,因為頭部內部是空心的,耳朵前後還有更多的彎曲,提膿拔毒,通常很不方便,所以砭法應該儘早實施。

(《十法》)

薛立齋曰:若患於背髀之間,凡人背近脊處,並髀皮里有筋一層,患此處者,外皮雖破,其筋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證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引之,兼以托裡,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堅物,待其自潰,不反甚乎!此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如果患有背部和大腿之間的膿瘡,一般人的背部靠近脊椎處,以及大腿皮膚裡都有一層筋膜。患有此處膿瘡的人,儘管外皮破了,但筋膜卻很難潰破,導致膿液無法排出,令人脹痛難忍,氣血虛弱,各種併發症接踵而來。如果等到膿瘡自行潰破,往往延誤治療,危及生命。必須用手術刀或剪刀將膿瘡切開,並輔以內服藥物進行治療。如果膿瘡堅硬,無法切開,那麼更應該及早治療,豈能指望它自行潰破呢?沒有正氣充沛的人,是不能指望膿瘡自行潰破的。

又曰:瘡瘍膿成,而及時針之,不數日即愈矣。常見患者,皆畏針痛而不肯用,又有恐傷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所,若其膿成,必腫高寸余,瘡皮又厚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必腫高二三寸,入針止寸許,況患處肉既已壞,何痛之有,何傷之慮?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膿自通,以致大潰不能收斂,氣血瀝盡而已者,多矣。

白話文:

又說:瘡腫膿液形成,及時用針刺,數日即可痊癒。我經常看到患者,都害怕針刺的疼痛而不肯用,還有擔心傷到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然發生在肉薄的地方,但膿液形成後,必定腫脹一寸多,瘡皮又厚達幾分,用針刺入的深度不過二分。如果發生在背部,必定腫脹二三寸,針刺的深度只有一寸多,況且患處的肉已經壞死,哪裡會有疼痛,哪裡會有受傷的顧慮?凡是怯懦軟弱的人,或者患有附骨等疽,等待膿液自行通暢,以至於大潰爛而不能收斂,氣血枯竭而死的人,太多了。

又曰:凡瘡既成膿,皮膚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而充實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或兼攻伐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則腐潰深大,亦難收斂。毒結頰、項、胸、腹緊要之處,不問壯弱,急宜針刺,否則難治。

白話文:

另外也提到:所有膿瘡形成後,皮膚沒有適當的宣洩管道,無知的人等待它自己潰破,殊不知只有年輕、體格強壯的人,纔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化膿,若是老年或體弱的人,氣血枯竭,或加上攻邪過度,如果不進行針灸,膿毒就會乘虛內攻,穿腸腐蝕筋膜,很少不誤事的。如果毒氣聚集在四肢,針刺少做或做太慢,就會腐爛潰爛深大,也難以收斂。毒氣聚集在臉頰、頸項、胸部、腹部等重要部位,不論強壯或虛弱,都應立即針刺,否則難以治療。

大抵瘡瘍之證,感有輕重,發有深淺。淺者腫高而軟,發於血脈;深者腫下而堅,發於筋骨。然又有發於骨髓者,則皮肉不變,故古人制法,淺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若膿成之時,氣血壯實者自出,怯弱者,不行針刺,鮮有不誤。凡瘡瘍透膜,十無一生,雖以大補藥治之,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瘡瘍的症狀有輕重之分,發作部位也有深淺之別。淺表的瘡瘍腫脹高凸而柔軟,多由血脈引起的;深部的瘡瘍腫脹低平而堅硬,多由筋骨引起的。此外,還有一些瘡瘍是由骨髓引起的,這種瘡瘍皮肉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古人根據瘡瘍的深淺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法。淺表的瘡瘍宜用砭刺治療,深部的瘡瘍宜用鍼刺治療,以便將瘀血排出,消除毒邪,使其容易消散。如果瘡瘍已經化膿,膿液尚未排出,患者氣血壯實者,膿液可以自行排出。若患者氣血虛弱,不適合針刺治療,則很難不誤診。凡是瘡瘍已經穿透肌肉膜的,十個有九個會死亡,即使用大補藥治療,也難以挽回,因此要記住等待膿液自行排出的道理。

《心法》曰:上古有砭石之制。《內經》有九針之別,制雖不同,而去病之意則一也。其瘡瘍一科,用針為貴。用針之際,雖雲量其潰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厚薄,若皮薄針深,則反傷良肉,益增其潰,肉厚針淺,則膿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針者可不慎哉!至於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經久不消,內潰不痛者,宜燔針開之;若治咽喉之患,當用三稜針;若丹瘤及癰毒,四畔焮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則重者減,輕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癰,膿脹悶瞀,以臥針刺出膿即蘇。

白話文:

《心法》中說:上古時期有砭石的應用。《內經》則有九針的區別,儘管應用方法不同,但都是出於解除疾病的目的。其中,瘡瘍一科,以針灸治療為主。在使用針灸時,雖然要考慮潰瘍的深淺,但更應該根據病人的肉厚薄來決定。如果皮薄而針刺過深,反而會損傷健康的肌肉,加重潰瘍的程度;如果肌肉厚而針刺過淺,膿毒就會無法排出,反而會加重疼痛。因此,使用針灸時一定要慎重。至於附骨疽、毒氣流注以及經久不消、內部潰瘍但不疼痛的,宜用燒灼法治療;治療咽喉疾病時,應使用三稜針;如果是丹瘤和癰腫,四週紅腫疼痛如火灼,宜用砭石放血,以洩毒,這樣重的可以減輕,輕的可以消除。例如,洪氏的母親患有腹癰,膿腫脹痛,昏迷不醒,用臥針刺出膿後,病情立即好轉。

一人患囊癰,膿熟腫脹,小便不利,幾殆。急針之,膿水大泄,氣通而愈。大抵用針之法,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針而不用,醫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針,遂至膿已成而不得潰,或得潰而所傷已深矣。卒之夭亡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

白話文:

某人患有囊腫膿瘍,膿液成熟腫脹,小便不利,差點危及性命。緊急針灸治療,膿水大量排出,氣機通暢而康復。總體來說,針灸的方法是:針刺迎擊病邪,奪取其勢,順著經絡走向取穴,這就是所謂的「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是這個意思。現在的患者,有的害怕針灸而不用,醫生又順著患者的意願而不針灸,於是膿液已經形成而不能潰破,或者勉強潰破但所傷已經很深了。最終死亡的,十個中常有八九個,實在可悲。

張景岳曰:經云: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而調血脈也。故凡遇天寒水冰,或陰氣凝滯之時,欲行針刺,則先當溫衣覆蓋,或以艾葉炒熱,或熱鹽、熱衣類先熨其處,務令血脈溫和而後刺之,則血瀉氣行,其病立已。若血寒脈澀,遽爾用針,則邪毒不瀉,徒傷良肉,反以益其病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經典上說:天氣溫暖、陽光明媚,則人的血液變稀變多,衛氣浮散,所以血液容易流瀉,氣血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天,則人的血液變稠變澀,衛氣沉降,所以要根據天氣時令來調節血脈。因此,每當遇到天氣寒冷、水結冰,或陰氣凝滯的時候,想要進行針灸,就先要溫暖衣物覆蓋,或用艾葉炒熱,或用熱鹽、熱衣物等先熨熨該部位,務必使血脈溫熱後再進行針刺,這樣血氣纔能夠運行,疾病才能立刻痊癒。如果血寒脈澀,就倉促地使用針灸,那麼邪毒無法瀉出,反而會損傷正常的肌肉,反而會加重病情。

薛立齋曰:凡元氣虛弱者,必當補助脾胃,禁用刀針,若妄用之,而去肉去血,使陽隨陰散,是速其危也。

孫真人曰:針灸血出不止,用人屎燒灰,敷上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