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論分經絡部位氣血多寡

王肯堂曰:人身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賊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況手足十二經絡,有氣血多少之分,如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足太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少血,此其大較也。多血少氣者,易愈,多氣少血者,難療。

白話文:

王肯堂說:人體上有經絡,就像地理上有邊界一樣。如果在治療疾病時不瞭解經絡,就如同抓捕盜賊時不瞭解邊界,這怎麼能避免誅伐過度的罪過呢?況且手足十二經絡,氣血的多少也不相同。例如,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氣多血少;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血多氣少;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氣多血少,這是它們的大致情況。血多氣少的人容易治癒,氣多血少的人難以治療。

氣多之經,可行其氣;血多之經,可破其血,不可執一也。

朱丹溪曰:臀居小腹之後,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曰太陰經多血少氣,多血氣運不到,氣既不到,血亦罕來。中年已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舒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可不慎歟!(《心法》)

白話文:

朱丹溪說:臀部位於小腹之後,而且在小腹之下,這裡是陰中之陰,它的路徑遙遠,位置偏僻,雖然說太陰經多血少氣,但血氣運不到那裡,氣既然不到,血也難以到達。中年以後,這裡不可生癰疽,如果有疼痛腫脹,結合脈象症狀,只見虛弱,就用滋補藥,血氣沒有虧損,就可以保證最終吉利。如果用常見的驅熱拔毒舒氣的藥物,虛虛的災禍,就像指著手掌一樣明顯,豈能不謹慎嗎?(《心法》)

又曰:諸經惟少陽厥陰經瘡瘍,務宜預防,以其氣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難長,少陽更有相火,遽用破毒之劑,以伐陰血,禍不旋踵。

白話文:

又說:諸經只有少陽厥陰經的瘡瘍,應當在事前預防,由於這兩種經絡的氣多血少,自身血液就很少了,肌肉很難長出來。而少陽經還有相火,如果貿然使用破毒的藥物除去其毒性,會耗損陰血,災禍會很快發生。

劉厚宗曰:凡瘡瘍,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只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當自消散,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如此。

白話文:

劉厚宗說:所有的瘡瘍,不涉及藥膏丹藥中毒火熱的改變,只因為虛勞氣鬱所造成,只要適當補充身體元氣,調理經脈,瘡瘍就會自然消失,而不需要發汗、瀉下的治療方法。如果不詳細探查脈象證候,經絡受病的情況,治療時違犯病禁經禁,就會導致失手。

又曰:且夫火熱為病,亦有微甚,所謂君火、相火是也。瘡瘍所發,有癰疽、癤癧輕重淺深不同,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若東垣處方用藥是已。

白話文:

另外說:火熱(指陽熱)引起的病症,輕重也有不同,例如君火、相火。瘡瘍所發作的病症,例如癰疽、癤癧,其輕重、淺深部不同,有的只發作在一個經絡,有的兼發作在兩個經絡,只要針對一、二個經絡進行治療即可,不可波及其他經絡,如果採用東垣的處方用藥就是如此。

申鬥垣曰:夫分經審位用藥,當知氣血多少,多則易愈,少則難痊,外科明此大理,不致有犯禁忌,頹敗壞逆之失也。如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此六經皆多氣少血,凡有瘡瘍,最難收口。如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此四經皆多血少氣,凡有瘡瘍,宜托裡。

白話文:

申鬥垣說:依照經脈、審查部位用藥,應當要知道氣血多少,氣血多就容易治癒,氣血少就難以痊癒。外科醫生明白這個大道理,就不會犯禁忌,而導致病情加重或逆轉的過錯。像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這六條經脈都是氣多血少,凡是出現瘡瘍,最難收口。又像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這四條經脈都是血多氣少,凡是出現瘡瘍,宜託裡調理。

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此二經氣血俱多,初宜內消,收功易得,故特表而明之,不可一概而論治也。(《啟玄》)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這兩條經絡的氣血都很旺盛,一開始宜用內消的方法治療,收效快,所以特此說明,不可一概而論。

決曰:多血多氣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無異。記此則知氣血多少之異矣。

白話文:

決定說:血液和氣血都充足的話,需要牢記,手經是大腸,足經是胃;氣多血少有六種經絡,分別是三焦、膽、腎、心、脾、肺;血多氣少是心包絡、膀胱、小腸,肝臟沒有變化。記住這些,才能明白氣血的不同變化。

頭部

巔:足太陽、厥陰、督脈。頭角直耳上:中是少陽。中行:前直鼻上巔後,直須中上巔,督脈。第二行:足太陽一寸五分,各開二傍為頭。第三行:足少陽。

白話文:

巔:足太陽經脈、厥陰經脈、督脈。頭角直耳上:頭正中間是少陽經脈。中行:前直鼻上端、後直須中間上端,是督脈。第二行:足太陽經脈一寸五分,各開二旁為頭部。第三行:足少陽經脈。

面部

額:足少陽、陽明。鼻:手陽明、太陽、足陽明、督脈。人中:督脈,手足陽明。唇:足陽明、足太陰。唇內足厥陰。承漿:足陽明,任脈。上齒:足陽明。下齒:手陽明。舌:足太陰、少陰。目內眥:手足陽明,手足太陽。目銳眥:手太陽、手足少陽。眉至額:直鼻而上督脈,直目內眥而上足太陽,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直銳眥而上手足少陽。頰:直目內眥而下足陽明,直目瞳子而下足陽明。

白話文:

額頭:足少陽經、陽明經。

鼻子:手陽明經、太陽經、足陽明經、督脈。

人中:督脈,手足陽明經。

嘴脣:足陽明經、足太陰經。

嘴脣內側:足厥陰經。

承漿穴:足陽明經,任脈。

上牙齒:足陽明經。

下牙齒:手陽明經。

舌頭:足太陰經、少陰經。

眼睛內眼角:手足陽明經,手足太陽經。

眼睛外眼角: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

眉至額:沿著鼻樑直上至督脈,沿著眼睛內眼角直上至足太陽經,沿著瞳孔直上至足少陽經,沿著外眼角直上手足少陽經。

臉頰:沿著眼睛內眼角直下至足陽明經,沿著瞳孔直下至足陽明經。

頰車:足少陽、陽明。耳:手足少陽、手太陽。目系:手少陰、足太陽。

頸項部

項中間:督脈。拔項大筋中:足太陽。當完骨下:手少陽,項大筋之前,耳之後也。當耳下:足少陽。當曲頰下:手太陽。曲頰前一寸:手陽明。挾喉兩旁動脈:足太陽、陽明。缺盆中:任脈。咽: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喉嚨:足少陰、陽明。喉嚨後:足厥陰。

白話文:

項中間:督脈。拔項大筋中間:足太陽膀胱經。當完骨下:手少陽三焦經,項大筋之前,耳之後也。當耳下:足少陽膽經。當曲頰下:手太陽小腸經。曲頰前一寸:手陽明治牙經。挾喉兩旁動脈:足太陽膀胱經、手陽明大腸經。缺盆中間:任脈。咽: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喉嚨:足少陰腎經、手陽明治牙經。喉嚨後:足厥陰肝經。

肩部

前廉:手陽明。後廉:手太陽。上廉:手足少陽。

背部

中行:督脈。第二行:足太陽。第三行:足太陽。第四行:足太陰。

膺腧部

中行:任脈。第二行:足少陰。第三行:足陽明。第四行:足太陰。

腹部

中間行:任脈。第二行:足少陰。第三行:足陽明。第四行:足太陰。

腋下

中間:手厥陰。前:手太陽。後:手太陰。

腋直下髀樞:足少陽。

(自肩至肘曰臑。)

前廉:手陽明。後廉:手太陽。外廉:手太陽。內廉:手太陰。內前廉:手太陰。內後廉:手少陰。

上廉:手陽明。下廉:手太陰。外廉:手少陽。內廉:手厥陰。內上廉:手太陰。內下廉:手少陰。

股脛

前廉:足陽明。後廉:足太陽。外廉:足少陽。內廉:足厥陰。內前廉:足太陰。

蔣示吉曰:頭為諸陽之首,面為三陽之交。

腦之正中:督脈。背之居中:督脈。項之居中:督脈。尾閭居中:督脈。腦與背之兩旁:屬足太陽膀胱。頭頂:屬足太陽膀胱。面:屬足陽明胃。頸項:屬足厥陰肝。鬢: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眉:屬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頤髭:屬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

白話文:

  • 腦正中(頂部):屬於督脈。

  • 背正中:屬於督脈。

  • 項正中:屬於督脈。

  • 尾閭正中:屬於督脈。

  • 腦和背兩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頭頂: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臉:屬於足陽明胃經。

  • 頸項:屬於足厥陰肝經。

  • 鬢角: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 眉: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 下巴和鬍鬚: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腮頷:屬手陽明大腸。顴:屬手太陽小腸。耳為腎竅:屬足少陰腎。繞耳之旁:屬足少陽膽。唇為脾竅:屬足太陰脾。舌乃心苗:屬手少陰心。鼻為肺竅:屬手太陰肺。

白話文:

腮頷: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顴骨: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耳朵是腎臟的外竅:屬於足少陰腎經。

繞過耳朵的旁邊:屬於足少陽膽經。

嘴脣是脾臟的外竅:屬於足太陰脾經。

舌頭是心臟的苗:屬於手少陰心經。

鼻孔是肺臟的外竅:屬於手太陰肺經。

目大小眥,屬心,又為火輪。

黑珠屬肝,又為血輪,又為風輪。

上胞下瞼屬脾,又為肉輪。

白珠屬肺,又為氣輪。

瞳人屬腎,又為水輪。

胃通於乳,乳房屬胃。

乳外屬足少陽膽。

乳頭乃足厥陰肝經所主。

乳傍乃手三陰經所起。

喉癰、臍發、穿襠屬任脈。

跨馬、囊癰,屬足厥陰肝。

從手背赤肉至臂走至面,屬手三陽。

從胸走至手心白肉,屬手三陰。

手背為陽。

手心為陰。

足之外跗為陽,足之三陽,從足走至頭。

足之內跗為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

督脈通乎背脊,居中是奇經督脈之道。

脊背分五行:中間是奇經督脈,兩旁四行乃足太陽膀胱經之部分。

腹分七行:從前陰起由臍中,上咽喉至承漿而止,是奇經任脈所主。臍旁左右一行,各一寸,屬足少陰腎。臍旁左右各三寸一行,屬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臍旁左右各二寸一行,屬足陽明胃。

白話文:

腹部共有七條經脈:

  1. 任脈:從陰部開始,經過臍中,向上經過咽喉,到達承漿穴止,隸屬奇經。

  2. 足少陰腎經:臍旁左右各有一條,距離臍中一寸,隸屬足少陰腎經。

  3. 足太陰脾經:臍旁左右各有一條,距離臍中三寸,隸屬足太陰脾經。

  4. 足厥陰肝經:臍旁左右各有一條,距離臍中三寸,隸屬足厥陰肝經。

  5. 足陽明胃經:臍旁左右各有一條,距離臍中二寸,隸屬足陽明胃經。

脅肋,足少陽膽,行身之側。

手足心,內應心經。

背為諸陽。

腹為諸陰。

頭面背脊,陽維經。

頤項胸腹肢股內廉,陰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