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3)

1. 脫疽門主方

陰陽二氣丹,治脫疽久服丹石補藥,致虧腎水,多成口燥嗌乾,至飲冰雪不知其冷,此孤陽獨旺,急宜服此。

白話文:

陰陽二氣丹:治療因長期服用丹石補藥,導致腎水虧損,出現口乾舌燥,即使喝冰雪也感覺不到寒冷的脫疽。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衡,陽氣過盛,急需服用此方來調和陰陽。

元參(湯泡去粗皮搗膏),麥門冬(搗膏),天門冬(搗膏),人中白(小兒溺者生用),五味子(炒研),黃柏(各一兩),青黛(色嬌嫩者),枯礬,辰砂(水飛為衣),澤瀉甘草(各三錢),冰片(一錢)

白話文:

  • 元參:將元參浸泡在水中,去除粗糙的表皮,搗成膏狀。

  • 麥門冬:將麥門冬搗成膏狀。

  • 天門冬:將天門冬搗成膏狀。

  • 人中白:使用小兒的尿液浸泡過的人中白(中藥名)生用。

  • 五味子:炒熟後研磨成粉。

  • 黃柏:取一兩的黃柏藥材。

  • 青黛:選擇顏色嬌嫩的青黛藥材。

  • 枯礬:取適量枯礬藥材。

  • 辰砂:將辰砂用水漂浮,形成「辰砂衣」。

  • 澤瀉:取三錢的澤瀉藥材。

  • 甘草:取三錢的甘草藥材。

  • 冰片:取一錢的冰片藥材。

各為細末。同元參、二冬膏子加煉蜜少許,再搗千餘下,軟硬得中,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童便、乳汁各一盅,空心送下,安睡一時,其功如神。

白話文:

這些都是補益氣、精、血、津的小偏方。與元參、二冬膏(濃縮的冬瓜子和冬瓜皮的提取物)一起加入少量煉過的蜂蜜,再搗打一千多次,軟硬適中,搓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六十粒,用童便和乳汁各一碗,空腹服用後安靜地睡覺一會兒,起效非常快。

清神散,治脫疽、疔瘡、發背,毒積甚者,腠理髮越不盡,多致煩躁悶亂,睡則譫語,嘔吐不食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清神散》方,用於治療脫疽、疔瘡、發背等疾病。當毒素積累嚴重,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胸悶氣短,睡覺時會說胡話,嘔吐並失去食慾,此時服用《清神散》方會很有幫助。

甘草節(五錢),綠豆粉(真者一兩),大硃砂(三錢),牛黃(三分),梅花片(五分)

白話文:

甘草節(25公克),綠豆粉(純的50公克),大硃砂(15公克),牛黃(1.5公克),梅花片(2.5公克)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淡竹葉燈心湯調服。

雌雄霹靂火,治脫疽及一切發背初起,不疼痛者,並宜灸之。

艾茸(二錢),麝香(一錢),丁香,雌黃,雄黃(各二分)

白話文:

艾絨(二十公克),麝香(十公克),丁香、雌黃、雄黃(各二公克)。

將藥研極細,搓入艾中,作豌豆大丸,於患上灸之,毋論痛癢,以肉焦為度。如毒已經走散,就紅暈盡處排炷灸之,痛則至癢,癢則至痛為妙。後仍用提疔麥子貼上膏蓋,次服蟾酥丸解毒濟生湯兼治,轉回活色有膿為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搓入艾絨中,做成豌豆大小的丸子,在患處施灸。不論患處疼痛還是腫癢,以皮膚呈現焦黑為度。

若毒已散,則在皮膚紅潤處拔除艾炷施灸,以患處由痛轉癢,由癢轉痛為妙。施灸後,再用提疔麥子膏蓋覆患處,然後服用蟾酥丸及解毒濟生湯,以治癒瘡毒,使瘡面轉成紅潤有膿為妙。

金液戊土丹,治脫疽及疔瘡發背,縱食膏粱厚味醇酒,又或丹石補藥,勉力房勞,多致毒積臟腑,久則胃汁中干,腎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腎,饒飲多幹,能食多瘦,九竅不通,驚悸健忘,此證若出,後必發疽,多難治療,宜預服此,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又解五金八石之藥毒。

白話文:

金液戊土丹,可以治療因飲食膏粱厚味、醇酒、丹石補藥等導致的毒積臟腑,久而之致使胃汁中幹、腎水枯竭,不能制制心火,而導致消渴,消中、消腎,即使飲水多也會幹渴,能食多而瘦,九竅不通,驚悸健忘。若此症狀出現,之後必發疽,到時治療難度就會提升許多。若能及早服用此方,不但可將重症轉為輕症、將深病轉為淺病,還能解五金八石藥物的毒性。

人中黃,烏梅肉,胡黃連,白茯神,五味子(各一錢),石菖蒲遠志肉,明雄黃,辰砂,硝石(各三錢),犀牛黃,冰片(各一錢),金箔(二十張為衣)

白話文:

人中黃、烏梅肉、胡黃連、白茯神、五味子(各一錢),石菖蒲、遠志肉、明雄黃、辰砂、硝石(各三錢),犀牛黃、冰片(各一錢),金箔(二十張為衣)

各乳細末,配准前數,共入乳缽內再研千轉,於端午七夕,或二至二分吉辰,在淨室中先將烏梅、地黃搗膏極爛和藥,漸加煉蜜少許,徐徐添搗,軟硬得中,每藥一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人乳、童便共一大杯化藥,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此藥最解膏粱金石藥毒,殺三尸,除癆熱,極有奇功。

白話文:

將各種藥材研磨成細末,按照前面的數量,全部放入乳缽中研磨一千次。在端午節、七夕節或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吉日,在清淨的房間裡,先將烏梅和地黃搗成膏狀,與藥物混合,並逐漸加入少量煉製的蜂蜜,慢慢地繼續搗,使藥膏軟硬適中。每種藥物一兩分,分成十丸,用金箔包覆。每次服用一丸,用人乳和童便各一大杯化開藥物,根據病情在飯前或飯後服用。這種藥最能解除膏粱厚味和金石藥物的毒性,殺死三尸,消除熱毒,具有非常奇妙的功效。

又治煩癲,主安神志,避瘴避瘟,及諸邪魅,譫語妄想,失心喪志者俱效。修合之時,服藥之際,俱忌婦人僧尼,孝服雞犬等見之,此藥用蠟封固收藏,勿泄藥味,愈久愈效。

白話文:

此外,此藥還可治療神經錯亂,使精神安定,防治瘴氣瘟疫和各種邪崇作祟,以及譫語妄想和失心喪志等。在煉製藥物和服藥的時候,都要避開婦女、僧人、尼姑、孝子、雞、狗等,否則藥物無效。此藥用蠟封好,小心收藏,不要洩漏藥味,存放時間越久藥效越強。

2. 敦疽門主論

《心法》曰:敦疽多生於足指,而手指亦間有生者,此由膏梁太過則損脾,房勞太甚則損腎,脾既損則血生少,腎既傷則精必竭,更兼濕熱壅盛而成。初起黃粟小泡,痛如湯潑火燃,其色紅活,腫無黑暈,潰破有膿,腐無敗色,此屬血脈未死之候,然此證雖無敗色,亦由臟腑發出,未可視為小毒也。急宜內服滋陰救燥,補血理脾之藥,清心寡慾調理,庶無變證。

白話文:

《心法》中說:敦疽多長在腳趾上,但也有長在手指上的,這是由於飲食過度油膩導致脾臟受損,房事過多導致腎臟受損,脾臟受損則血氣生發少,腎臟受傷則精氣必定枯竭,再加上濕熱壅盛而形成。

疾病初期時會出現黃色的粟粒狀小水泡,疼痛就像被熱水潑到或被火燒一樣,顏色紅潤鮮活,腫脹但沒有黑色的暈圈,潰破後有膿液,腐敗但沒有敗壞的顏色,這說明血脈還沒有死亡。但是,這種疾病雖然沒有敗壞的顏色,但也是由臟腑發出的,不能視為小毒。

需要立即服用滋陰救燥、補血理脾的藥物,清心寡慾調理身體,才能避免出現變證。

(《金鑑》)

又曰:首尾禁用灸法。

3. 青蛇頭門主論

王肯堂曰:青蛇頭又名指風毒,生足大指節上,乃毒蛇所處之地,人不知覺,早起經過,染受毒氣,故生此毒。初起狀如湯潑火燒,痛不可忍,內毒滋甚,憎寒壯熱,四肢痠痛,後則胬肉突出,痛如刀割,用人龍散敷之,胬肉自縮,輕者經旬匝月,重者二三月不收功,潰敗筋骨,多有之矣。(《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青蛇頭又名指風毒,長在大腳趾的關節上,是毒蛇所在的地方,人不知不覺,早起經過,沾染毒氣,所以生這種毒。剛開始發作時,像是熱水潑到、火燒到一樣,疼痛難忍,體內的毒氣滋長蔓延,很怕冷卻又發高燒,四肢痠痛,以後會長出肉瘤,疼痛像刀割一樣,用人龍散敷上,肉瘤會自己縮小,輕微的話經過十幾天到一個月就會好,嚴重的要二、三個月才痊癒,潰爛到筋骨,這類情況很多。(《準繩》)

4. 青蛇頭門主方

人龍散,蛇頭胬肉突出,人龍即蛔蟲,人吐出者更佳,廁中者亦可用,一條。雄黃二錢,同搗爛敷胬肉上,即時胬肉縮進,腫消痛止而愈。

白話文:

「人龍散」是以蛇頭上突出的小腫塊(胬肉)和人類吐出的蛔蟲(人龍)為主要成分的一種中藥方劑。其中蛇頭胬肉最好從人嘴裡吐出來的蛔蟲中提取,廁所中的蛔蟲也可以使用,需要一條。再加入二錢雄黃,一起搗碎後敷在患處的腫塊上,可以立即使腫塊縮回,腫脹和疼痛也會停止。最後,腫脹會完全消失,疼痛也會消失。

5. 厲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厲癰發於足傍,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厲癰發生在腳邊,它的形狀不大。最初從小指發作,要趕緊治療並去除它;它呈現黑色的不能消散,便會越來越嚴重,而且治不好,一百天後就會死亡。(《準繩》)

《心法》曰:《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發於足傍,名曰厲癰。不急治之,俱百日死。此二證俱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若紅腫疼痛,潰後有膿,腐脫無黑氣侵漫,屬濕熱偏勝,順證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

白話文:

《心法》中說,《靈樞》中提到:發病在足三陰經的上下,叫做四淫;發病在足三陰經的旁邊,叫做厲癰。如果不緊急治療,都會在一百天內死亡。這兩種疾病都是由足三陰經虧損引起的,以疽症狀更為嚴重,如果同時有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則成癰症狀較輕,如果紅腫疼痛,潰爛後有膿,腐爛脫落沒有黑氣侵襲蔓延,屬於濕熱偏盛,順證易治。如果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於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

若黑暗漫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證屬逆。四淫無邊沿,厲癰類敦疽,首尾宜壯脾滋水,或可成功,若妄用苦寒克伐之藥,多致不救。(《金鑑》)

白話文:

如果陰部發生腫脹、疼痛,且沒有膿液流出,病人煩躁發熱、口渴,小便淋漓不止,這是陰器敗潰、病情惡化、屬於逆證。四種外邪侵入人體沒有固定的部位,引起的腫瘡如同一種叫做敦疽的腫瘤,治療時應首先健脾、滋養腎水,這樣或許能成功。如果錯誤地使用苦寒的藥物攻伐邪毒,大多會導致病情加重,無法挽救。(《金鑑》)